【緬甸新聞】緬甸減貧:成就、挑戰與未來選擇

2021-02-15 讀懂東南亞

【緬甸新聞】緬甸減貧:成就、挑戰與未來選擇

一、緬甸減貧人口的的形成

緬甸的國土面積約67萬平方公裡,是東南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緬甸地理位置優越,北鄰東亞的中國,西鄰南亞的印度和孟加拉,東鄰東南亞的泰國和寮國,可以說地連三洲,南臨印度洋,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緬甸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各種資源儲量在東南亞均名列前茅。2014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緬甸的人口約為5300萬,從1993年至2014年的十年間,緬甸的人口增長率為0.89%。

總體來說,緬甸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口一直保持緩和增長,擁有發展經濟所需的良好條件。但是在1962年以後,奈溫領導的軍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脫離緬甸實際情況、違反經濟發展規律的經濟政策,對外閉關鎖國,導致緬甸經濟出現倒退,到1988-1989財年,緬甸的人均GDP僅為190美元,淪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而在上世紀50年代,緬甸的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在當時的發展中國家屬於中等水平,緬甸民眾的生活水平遠遠高於周邊國家。當時新加坡提出的口號是「爭取20年以後趕上緬甸」。

1962年以後,由於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下滑,緬甸的貧困狀況呈逐步惡化的趨勢,直到2005年,情況才有所好轉。2005年,緬甸開始為推動全面改革做準備,為建立市場經濟制度而進行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法律法規的制定,同時也進行了包括組建私營企業在內的企業架構方面的改革,經濟發展形勢開始明顯好轉。2010年緬甸開始了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曾經制約經濟發展的一些因素逐步被理順,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從2010年開始,緬甸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開始重點關注民生,把消除貧困和實現公平發展作為工作重點。因此,2005年以後,伴隨著緬甸的經濟的發展,緬甸減貧工作成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就。

二、2005年以來緬甸減貧工作的成就和挑戰

儘管緬甸的貧困狀況隨處可見,但是緬甸政府卻從來沒有對相關數據做過系統的統計。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緬甸計劃財政部會同緬甸中央統計局、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利用已有的統計數據,對緬甸的貧困狀況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調查統計。目的是為了更加準確的掌握緬甸的貧困發生率,以及更加科學的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2019年6月,緬甸正式發布了《緬甸生活狀況報告2017》,其中的第三部分就是緬甸貧困狀況報告。這是目前緬甸首部貧困發展報告。

這份報告顯示,從2005年到2017年,緬甸的貧困率從48.2%下降到24.8%。這期間儘管人口在增長,但是貧困人口卻從1870萬下降到1180萬。這已時期減貧工作的成就主要得益於經濟發展。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7年,緬甸的人均GDP增長率平均達到7.8%,在東南亞地區位列第一。

緬甸貧困狀況的特點之一,是貧困率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中分布不均。在緬甸7個省和7個邦中,欽邦的貧困率高達58%,在全國位居第一,每10個人中就有6個在貧困線以下。其次是若開邦,貧困率為41.6%。貧困率最低的是德林達伊省、曼德勒省和仰光省,分別為13.2%、13.2%、13.7%。因為緬甸的邦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省則主要是緬族聚居地,因此,從這一數據也可以看出貧困率在不同民族之間的差距,即少數民族的貧困率遠遠高於緬族。

從人群分布看,2017年,農村居民的貧困率為30.2%,而城市貧困率為11.3%。從貧困人數上看,農村的貧困人口數量是城市的6.7倍,也就是說,緬甸貧困人口的87%都集中在農村。從2005年到2017年,城市的貧困率在減少,而農村的貧困率卻在增加。數據還顯示,在農村地區,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貧困發生率最高,而有家庭成員從事農業以外的其他職業則可以避免家庭陷入貧困。這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即緬甸總體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其工業和服務並不發達,無法吸收大量勞動力,但農村卻出現了「空心化」的問題,大量年輕人被迫到城市或者國外務工,留守農村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兒童。因此,緬甸的農村不但面臨貧困問題,還面臨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問題。

緬甸貧困狀況的另一個特點是徘徊在貧困線上邊緣的人群極易返貧。有相當數量的人口勉強進入貧困線以上,但是卻一直徘徊在貧困線的邊緣,生活狀況及其脆弱,任何一點意外都可能使其重返貧困。致使這部分人返貧的因素包括疾病、自然災害、糧食價格上漲、農作物價格下降、意外等。

緬甸貧困的第三個特點是極少出現極端貧困,由於緬甸自然環境比較優越,加上緬甸人民樂善好施的習慣,緬甸極少出現極端貧困現象。貧困人群一般不會出現因為饑荒而死亡的情況,他們雖然物質生活極度匱乏,但是可以維持基本生存。

2005年以來,緬甸在減貧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是到2017年緬甸仍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為貧困人口,因此,緬甸未來的減貧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三、未來如何選擇?

過去十幾年裡,緬甸在減貧方面取得的成就既有本國政府的努力,也有國際合作的貢獻。早在1989年,緬甸政府就提出了「邊遠地區發展計劃」。2001年,緬甸又啟動了「一體化農村發展計劃」。2011年,吳登盛領導的首屆民選政府上臺後更加注重減貧工作。緬甸政府在減貧方面的努力包括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供清潔的飲用水、改善兒童營養狀況、提高教育普及率、為農民提供小額貸款、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等。

在國際合作方面,自1993年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就開始持續關注緬甸,並在社區能力建設、食品安全、衛生、教育、飲用水等方面為緬甸提供幫助,同時還通過微型貸款計劃協助農民提高生產能力。2008年之後,更多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進入緬甸,協助緬甸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國際合作減貧主要集中在飲用水、教育、基礎醫療及小型太陽能發電等方面。《緬甸生活狀況報告2017》的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貧困人口、尤其是農村的貧困人口在獲取飲用水、獲得基礎教育機會、使用小型太陽能發電等方面的條件有明顯改善。但是應該看到,這些措施只是暫時改善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條件,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只是授之以魚,而沒有授之以漁。

那緬甸在未來的減貧道路上該如何選擇?一個國家要消除貧困,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依靠自身的發展,通過發展消除貧困發生的土壤和環境。因此,緬甸消除貧困最根本的辦法是實現自身的發展。首選就是要以務實的態度、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目前制約緬甸經濟發展的瓶頸主要是電力、道路、供水、灌溉等基礎設施問題。緬甸政府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計劃,儘快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執政能力、激發國內外投資熱情。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同時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解決農村貧困問題。

其次,要避免出現政治動蕩。政治動蕩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緬甸於2010年開啟了民主改革,其最大的特點是政治改革的步伐快於經濟改革,因此,緬甸在政治上存在較高的動蕩風險。即使不出現動蕩,任何一屆政府也很難傾其所有精力關注經濟發展。每一屆政府在5年的任期中,最後一年通常忙於競選,能正常開展工作的時間只有4年。2015年上臺的民盟政府在2018年以後就把主要精力耗在修改憲法等政治議題上,基本放棄在經濟方面的努力,實際上是以犧牲經濟來換取政治利益,這種模式必然會影響經濟發展和減貧效果。

第三,要儘快實現國內和平。少數民族武裝長期割據各地並與政府軍發生衝突的導致緬甸貧困的主要原因,少數民族地區也是貧困狀況最嚴重的地區。緬甸的民族矛盾與衝突有深刻而複雜的歷史原因,任何一屆政府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比較務實的做法是各方達成停火協議,爭取中期或長期的和平,利用和平的間隙發展經濟,最終以發展促和平。

除了促進自身發展,藉助國際合作消除貧困也是緬甸未來的選擇之一。在國際合作方面,除了繼續發揮原有的合作模式外,借鑑中國的扶貧經驗、與中國開展減貧合作是緬甸的一個重要選項。脫貧減貧是中緬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2017年11月,中緬雙方籤署了中國援助緬甸減貧示範合作項目實施協議。中緬兩國山水相連,社會、民情有許多相似之處,貧困狀況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兩國都存在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農村出現空心化等問題。中國近年來在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扶貧方式不斷創新,社會參與度廣,包括直播帶貨等新商業模式在扶貧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可以為緬甸的減貧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緬甸在扶貧工作中可以參考中國的經驗,藉助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實現彎道超車,利用最新的科技、最新的商業模式、對接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帶動本國農產品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幫助農民擺脫貧困。這就要求緬甸政府在國際合作減貧工作中,超越單純依賴國際援助減貧的傳統模式,把經濟合作與減貧工作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近兩年,緬甸最著名的芒果品種「盛德龍」通過微商、淘寶等平臺銷售到中國,深受中國百姓歡迎。緬甸政府應該注意到這種模式對緬甸本國農業、商業和減貧工作的示範意義,加強與中國在電子商務和減貧方面的合作。

(作者:趙瑾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緬甸疫情控制很糟糕,此時緬甸總統卻大談人權
    【緬甸中文網訊】國家總統府消息,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人權日由聯合國於1948年12月12日通過設立。為紀念人權在世界得到推行,國家總統吳溫敏給72屆世界人權日慶典發去了賀函。在賀函中,總統吳溫敏就人權相關提到了緬甸為人權落實作出的努力。
  • 緬甸民盟即將執政 翁山蘇姬面臨四大挑戰
    編者按:緬甸將於3月開始討論總統選舉事宜,預計新總統將在3月底宣誓就職。多年身為反對派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民盟)也將擺脫「在野」角色,作為主角登上政治舞臺。  有著駐仰光工作22年經驗的新華社資深記者張雲飛為此專訪民盟主席翁山蘇姬,展望緬甸未來發展、面臨挑戰及中緬關係,並回顧翁山蘇姬個人的中國記憶。
  • 駐緬甸大使陳海在緬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中國新發展和中緬關係...
    中國發展新成就說起中國發展新成就,我想先分享一個中國邊境的小故事。生活在雲南省金平縣的瑤族農民盤貴今年56歲,和他相伴30多年的妻子是中緬邊境小鎮的一名工人。金平縣只是雲南乃至全中國減貧事業的一個縮影。2015至2019年,雲南全省累計脫貧164.95萬人。今年,雲南省將歷史性脫貧。從中國全國來看,2016至2020年,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自身實現脫貧的同時,沒有忘記胞波兄弟緬甸。
  • 緬甸女子跳操自拍,記錄下緬甸政局突變關鍵一幕
    搜索位置顯示,她當時在離緬甸議會不遠的一個環形路口的臺階上跳舞,這就是為什麼影子似乎被切斷了。當天晚些時候,這位體育老師在社交媒體臉書頁面上上傳了自己在同一地點拍攝的其他鍛鍊視頻。緬甸局勢出現新動向,軍方:被扣押的省長和議員今天將獲釋下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緬甸的出路,還是在於各黨派之間以及與軍方的政治和解。」緬甸局勢出現新動向。
  • 走進緬甸:緬甸旅遊是否安全?
    而且,從我國的角度出發,緬甸作為我國的鄰國,與我國的雲南省接壤,中國方肯定是不希望有個戰亂的鄰國。所以,中國方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停火談判,減少戰爭的發生。除了緬北地區外,緬甸的其餘旅遊城市都是非常安全的。著名的旅遊城市包括:仰光(緬甸第一大城市)、曼德勒(緬甸第二大城市)、蒲甘等。
  • 宗教衝突阻礙緬甸轉型
    然而,正當緬甸大踏步邁向自由民主、朝著實現繁榮富強夢想之時,迭起的佛教徒(佔國民85%以上)與穆斯林(佔國民8%,其中,主要是若開邦羅興亞人)間的血腥宗教衝突正向全國蔓延,似乎對如火如荼的民主轉型帶來連續的影響,而看似風生水起的緬甸民主轉型,還將面臨哪些挑戰乃至風險?
  • 播求遭緬甸拳第一高手挑戰!
    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播求逐漸淡出擂臺,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熱度,近年來諸多拳手向他發起了挑戰。5月15日播求在社交平臺上又公布了一位挑戰者的人選,並且配上了表情,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呢?播求社交平臺動態他就是有名的緬甸拳狠人勒杜克,如今勒杜克在緬甸拳賽場不斷收割著各項榮譽,無差級別緬甸拳世界金腰帶、世界緬甸拳錦標賽冠軍、首位非緬甸籍冠軍、2019緬甸拳年度人物,堪稱是最狠的緬甸拳外籍拳手。目前勒杜克和他的妻子定居在杜拜。
  • 脫貧攻堅 | 庫倫旗案例成功入選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首批獲獎名單
    雙創雙帶」社會扶貧模式這一案例成功入選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首批獲獎名單!據悉,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於2019年10月16日啟動。該活動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發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發起。面向全球關心扶貧的組織和個人徵集原創優秀減貧案例,旨在以案例為載體,推廣分享國內外減貧成功實踐。
  • 綠色減貧面臨的多重挑戰及創新思考
    然而 由於經濟成本、地域差異以及人文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綠色發展理念在貧困地區的發展實踐中具有較大挑戰,綠色減貧面臨多重約束。本文通過從宏觀經濟、自然條件、外部約束等方面對綠色減貧面臨問題的深度剖析,從制度設 計、路徑實踐、方法應用、保障支撐等多方面對綠色減貧進行了創新思考,旨在打破綠色減貧發展堵點,為貧困地 區疏通一條自然、經濟與文化相協調的長效發展之路。
  • 中國手機激戰緬甸
    華為仍有高端夢2013年過後,華為強勢進軍緬甸市場。到2016年初,華為一直是銷量第一的手機生產商。根據來自Frontier Myanmar的當地新聞報導,從2016年初起,小米超過深圳起家的華為。月數據顯示,小米已經以超過31%的份額領跑緬甸市場。
  • 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首批獲獎名單揭曉【圖】
    中國網訊(記者李佳 王一辰 張文泉 杭舟)11月24日下午,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首批34個最佳案例獲獎名單在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上揭曉。
  • 特稿 緬甸之春
    緬甸未來的民主化道路,能否走得一帆風順?這一成就使昂山成為一個聖人,同時他也是唯一一個獲得多個少數民族信任的緬甸領導人。昂山的頭像印在緬幣上,但他沒能活著看到這點。1947年7月19日,素季當時兩歲,昂山遭政敵暗殺身亡。素季的母親被任命為緬甸駐印度和尼泊爾大使,素季隨母親前往德裡。在那裡,素季學會了印度精英階層的說話方式,還有一直保持到現在的筆直身姿。因為當時坐在餐椅上時,絕不允許身體靠在椅背上。
  • 緬甸不解:寮國存在感這麼低,發展速度為啥比緬甸快?
    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寮國和越南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雙方在體制上的改革邁的步子都很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都超過了中國。歸根結底,它們的革新開放還是模仿中國的改革開放。論起搞活經濟這方面,中國可以說是"宗師級別"。
  • 緬甸歷史概況
    近代和現代史 從1824年英國蠶食緬甸起,到1948年緬甸獲得獨立,這100多年的前史,是英國殖民者侵犯、役使緬甸公民和緬甸公民反侵犯、反役使,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奮鬥的前史。1824—1885年英國連續發動3次英緬戰役,其間貢榜王朝雖進行了敏東變革,但也無法挽救其被英國滅亡的命運。英國佔據緬甸後,推廣「以印治緬」的殖民政策,對緬甸進行政治役使和經濟掠取。
  • 中國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
    新華社聯合國10月16日電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同中國國家行政學院16日合辦「加強公共機構作用,實現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線上研討會。與會各方表示,中國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為全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做出重大貢獻。
  • 中國減貧的奧秘是什麼
    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一位國際人士讚嘆:「因為經歷過貧困,我深深感到,貧困不僅會在物質上,也會在精神上削弱人們的能力,讓人失去自我價值認同。正因如此,消除貧困才顯得如此重要,中國成功的減貧故事才如此動人。」中國脫貧攻堅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不僅彰顯了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理念,也為人類社會治理貧困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中國精準扶貧經驗幫助東南亞國家減貧
    「借鑑中國的減貧經驗,當地有關部門不再簡單送錢送物,而是在項目村開展更有效的『造血型』扶貧。」中老減貧示範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中老國家聯合項目辦公室中方常駐負責人範西寧說,中方專家組與老方執行團隊相互學習借鑑,統籌推進項目實施。
  • 在緬甸國內的競爭,李光耀:印度難以與中國競爭
    從一開始的對緬甸的未來充滿了悲觀情緒,對緬甸的前途沒有信心,最終轉變態度,認為緬甸也可以走得很好,也能像其他國家一樣,獲得較好的發展。李光耀對緬甸的看法出現如此巨大的轉變,並不能說明李光耀在緬甸問題上看走了眼,而是因為緬甸自身的轉變,徹底打破了本身的禁錮。
  • 緬甸資深外交官吳盛溫昂:我在緬甸等待老朋友到來
    「2000年,我到北京緬甸駐華大使館任職。這是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見我的留影。」  「2001年,我在駐華大使館舉辦『紀念緬甸獨立53周年』慶祝活動。這是當時活動的掠影。」  ……  在一面特殊的照片牆前,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在認真地解說著,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他深情的回憶。
  • 緬甸網站大全 Myanmar's Website
    緬甸宣傳部 http://www.moi.gov.mm/zg/13. 緬甸宣傳部新聞報刊      http://www.moi.gov.mm/npe:zg/14. 緬甸宗教與文化部      http://www.mora.gov.mm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