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新聞】緬甸減貧:成就、挑戰與未來選擇
一、緬甸減貧人口的的形成
緬甸的國土面積約67萬平方公裡,是東南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緬甸地理位置優越,北鄰東亞的中國,西鄰南亞的印度和孟加拉,東鄰東南亞的泰國和寮國,可以說地連三洲,南臨印度洋,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緬甸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各種資源儲量在東南亞均名列前茅。2014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緬甸的人口約為5300萬,從1993年至2014年的十年間,緬甸的人口增長率為0.89%。
總體來說,緬甸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口一直保持緩和增長,擁有發展經濟所需的良好條件。但是在1962年以後,奈溫領導的軍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脫離緬甸實際情況、違反經濟發展規律的經濟政策,對外閉關鎖國,導致緬甸經濟出現倒退,到1988-1989財年,緬甸的人均GDP僅為190美元,淪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而在上世紀50年代,緬甸的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在當時的發展中國家屬於中等水平,緬甸民眾的生活水平遠遠高於周邊國家。當時新加坡提出的口號是「爭取20年以後趕上緬甸」。
1962年以後,由於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下滑,緬甸的貧困狀況呈逐步惡化的趨勢,直到2005年,情況才有所好轉。2005年,緬甸開始為推動全面改革做準備,為建立市場經濟制度而進行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法律法規的制定,同時也進行了包括組建私營企業在內的企業架構方面的改革,經濟發展形勢開始明顯好轉。2010年緬甸開始了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曾經制約經濟發展的一些因素逐步被理順,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從2010年開始,緬甸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開始重點關注民生,把消除貧困和實現公平發展作為工作重點。因此,2005年以後,伴隨著緬甸的經濟的發展,緬甸減貧工作成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就。
二、2005年以來緬甸減貧工作的成就和挑戰
儘管緬甸的貧困狀況隨處可見,但是緬甸政府卻從來沒有對相關數據做過系統的統計。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緬甸計劃財政部會同緬甸中央統計局、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利用已有的統計數據,對緬甸的貧困狀況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調查統計。目的是為了更加準確的掌握緬甸的貧困發生率,以及更加科學的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2019年6月,緬甸正式發布了《緬甸生活狀況報告2017》,其中的第三部分就是緬甸貧困狀況報告。這是目前緬甸首部貧困發展報告。
這份報告顯示,從2005年到2017年,緬甸的貧困率從48.2%下降到24.8%。這期間儘管人口在增長,但是貧困人口卻從1870萬下降到1180萬。這已時期減貧工作的成就主要得益於經濟發展。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7年,緬甸的人均GDP增長率平均達到7.8%,在東南亞地區位列第一。
緬甸貧困狀況的特點之一,是貧困率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中分布不均。在緬甸7個省和7個邦中,欽邦的貧困率高達58%,在全國位居第一,每10個人中就有6個在貧困線以下。其次是若開邦,貧困率為41.6%。貧困率最低的是德林達伊省、曼德勒省和仰光省,分別為13.2%、13.2%、13.7%。因為緬甸的邦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省則主要是緬族聚居地,因此,從這一數據也可以看出貧困率在不同民族之間的差距,即少數民族的貧困率遠遠高於緬族。
從人群分布看,2017年,農村居民的貧困率為30.2%,而城市貧困率為11.3%。從貧困人數上看,農村的貧困人口數量是城市的6.7倍,也就是說,緬甸貧困人口的87%都集中在農村。從2005年到2017年,城市的貧困率在減少,而農村的貧困率卻在增加。數據還顯示,在農村地區,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貧困發生率最高,而有家庭成員從事農業以外的其他職業則可以避免家庭陷入貧困。這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即緬甸總體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其工業和服務並不發達,無法吸收大量勞動力,但農村卻出現了「空心化」的問題,大量年輕人被迫到城市或者國外務工,留守農村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兒童。因此,緬甸的農村不但面臨貧困問題,還面臨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問題。
緬甸貧困狀況的另一個特點是徘徊在貧困線上邊緣的人群極易返貧。有相當數量的人口勉強進入貧困線以上,但是卻一直徘徊在貧困線的邊緣,生活狀況及其脆弱,任何一點意外都可能使其重返貧困。致使這部分人返貧的因素包括疾病、自然災害、糧食價格上漲、農作物價格下降、意外等。
緬甸貧困的第三個特點是極少出現極端貧困,由於緬甸自然環境比較優越,加上緬甸人民樂善好施的習慣,緬甸極少出現極端貧困現象。貧困人群一般不會出現因為饑荒而死亡的情況,他們雖然物質生活極度匱乏,但是可以維持基本生存。
2005年以來,緬甸在減貧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是到2017年緬甸仍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為貧困人口,因此,緬甸未來的減貧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三、未來如何選擇?
過去十幾年裡,緬甸在減貧方面取得的成就既有本國政府的努力,也有國際合作的貢獻。早在1989年,緬甸政府就提出了「邊遠地區發展計劃」。2001年,緬甸又啟動了「一體化農村發展計劃」。2011年,吳登盛領導的首屆民選政府上臺後更加注重減貧工作。緬甸政府在減貧方面的努力包括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供清潔的飲用水、改善兒童營養狀況、提高教育普及率、為農民提供小額貸款、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等。
在國際合作方面,自1993年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就開始持續關注緬甸,並在社區能力建設、食品安全、衛生、教育、飲用水等方面為緬甸提供幫助,同時還通過微型貸款計劃協助農民提高生產能力。2008年之後,更多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進入緬甸,協助緬甸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國際合作減貧主要集中在飲用水、教育、基礎醫療及小型太陽能發電等方面。《緬甸生活狀況報告2017》的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貧困人口、尤其是農村的貧困人口在獲取飲用水、獲得基礎教育機會、使用小型太陽能發電等方面的條件有明顯改善。但是應該看到,這些措施只是暫時改善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條件,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只是授之以魚,而沒有授之以漁。
那緬甸在未來的減貧道路上該如何選擇?一個國家要消除貧困,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依靠自身的發展,通過發展消除貧困發生的土壤和環境。因此,緬甸消除貧困最根本的辦法是實現自身的發展。首選就是要以務實的態度、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目前制約緬甸經濟發展的瓶頸主要是電力、道路、供水、灌溉等基礎設施問題。緬甸政府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計劃,儘快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執政能力、激發國內外投資熱情。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同時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解決農村貧困問題。
其次,要避免出現政治動蕩。政治動蕩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緬甸於2010年開啟了民主改革,其最大的特點是政治改革的步伐快於經濟改革,因此,緬甸在政治上存在較高的動蕩風險。即使不出現動蕩,任何一屆政府也很難傾其所有精力關注經濟發展。每一屆政府在5年的任期中,最後一年通常忙於競選,能正常開展工作的時間只有4年。2015年上臺的民盟政府在2018年以後就把主要精力耗在修改憲法等政治議題上,基本放棄在經濟方面的努力,實際上是以犧牲經濟來換取政治利益,這種模式必然會影響經濟發展和減貧效果。
第三,要儘快實現國內和平。少數民族武裝長期割據各地並與政府軍發生衝突的導致緬甸貧困的主要原因,少數民族地區也是貧困狀況最嚴重的地區。緬甸的民族矛盾與衝突有深刻而複雜的歷史原因,任何一屆政府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比較務實的做法是各方達成停火協議,爭取中期或長期的和平,利用和平的間隙發展經濟,最終以發展促和平。
除了促進自身發展,藉助國際合作消除貧困也是緬甸未來的選擇之一。在國際合作方面,除了繼續發揮原有的合作模式外,借鑑中國的扶貧經驗、與中國開展減貧合作是緬甸的一個重要選項。脫貧減貧是中緬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2017年11月,中緬雙方籤署了中國援助緬甸減貧示範合作項目實施協議。中緬兩國山水相連,社會、民情有許多相似之處,貧困狀況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兩國都存在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農村出現空心化等問題。中國近年來在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扶貧方式不斷創新,社會參與度廣,包括直播帶貨等新商業模式在扶貧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可以為緬甸的減貧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緬甸在扶貧工作中可以參考中國的經驗,藉助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實現彎道超車,利用最新的科技、最新的商業模式、對接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帶動本國農產品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幫助農民擺脫貧困。這就要求緬甸政府在國際合作減貧工作中,超越單純依賴國際援助減貧的傳統模式,把經濟合作與減貧工作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近兩年,緬甸最著名的芒果品種「盛德龍」通過微商、淘寶等平臺銷售到中國,深受中國百姓歡迎。緬甸政府應該注意到這種模式對緬甸本國農業、商業和減貧工作的示範意義,加強與中國在電子商務和減貧方面的合作。
(作者:趙瑾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