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 瑩
□法治日報全媒體通訊員 謝偉英
國慶中秋八天長假,福建省內不少居民以感受紅色文化魅力的方式選擇省內旅遊,他們或到古田會議會址,或到沙縣蘇區,還有的帶上孩子來到「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年來,福建省立足豐富的紅色資源,將法治文化元素融入旅遊資源中,建立特色紅色文化法治陣地,打造特色法治宣傳教育品牌項目,把地方特產、特色展現出來,推動「法」「景」融合,寓教於樂。
蘇區文化「法」韻悠遠
沙縣縣城的龍湖公園,有著融入現代法治元素的「中國夢」雕塑、法立方、法治捲軸等60多個法治景觀。這是沙縣將法治宣傳和群眾休閒娛樂有機結合,讓群眾在休閒娛樂的同時收穫法律知識的有效舉措。
「我們在萬壽巖遺址所在地巖前鎮打造了三明市法治教育基地,將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楊時文化和蘇區紅色法治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三明紅色法治文化帶。」三明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自2012年起,三明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中央紅軍村」命名保護工作,先後命名了25個「中央紅軍村」,將其打造成重要的紅色文化傳承、美麗鄉村建設典型示範村。2017年3月,三明市正式頒布施行的《三明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成為福建省首部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的政府規章。
在三明這塊古韻悠遠的土地上,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閩學文化、蘇區文化、抗戰文化和鄉賢文化。「七五」普法以來,三明市以巖前法治文化示範基地、沙縣龍湖法治公園、將樂常口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三大普法品牌建設為抓手,將紅色文化、法治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區域民俗文化等有機融合,深入挖掘三明厚重的歷史文化淵源,著重凸顯法治建設成果,精心打造了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文化氛圍濃厚的普法精品工程。
除此之外,在法治文化建設實踐中,寧化縣將客家文化與法治宣傳教育相結合,尤溪縣充分提煉朱熹思想中的法治元素,將樂縣將閩學鼻祖楊時倡道東南的著名言論加以升華,將儒學文化、本地典故、傳說以及一些有影響力的人和事植入法治元素中,做到老少皆宜,潛移默化。
如今,紅色法治文化帶已覆蓋三明全域,既營造了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又展現了三明堅持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執著和精神特質。
法制搖籃歷久彌新
閩西建立了最早一批的紅色政權,成為中央蘇區的主體和紅軍的故鄉,成為共和國法制的發祥地,紅色法治的源泉,享有「共和國法制搖籃」盛譽。如今還建起了共和國法制搖籃展覽館、「共和國紅色法源」展覽館。
在龍巖,共和國法制搖籃展覽館與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隔河相望,館藏上千件紅色法治文物,這些文物記載著早期共產黨人在閩西開展法制建設的偉大探索和實踐。
2011年5月,共和國法制搖籃展覽館正式開館,展館主要包括法制啟蒙、法制搖籃、法治蘇區、法正風清、法途坎坷和法治先驅等6部分。展覽館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過程歷時五年半,足跡踏遍原中央蘇區各地,共查閱各類文物史料15萬餘件,拜訪老紅軍、地下接頭戶及專家學者300多人次,許多年近百歲的老紅軍提供了重要文物史料,許多珍貴法制文物是在一些瀕臨倒塌的土樓中發現,如國家一級文物、全國最早的紅色法制報——《法庭日刊》,就是在當年閩西蘇維埃政府舊址群附近一座百年土樓壁龕中發現的,該報開創了我黨法制宣傳的先河,是全國各類法制報刊的鼻祖。
開館以來,觀眾絡繹不絕,截至目前,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人數突破24萬人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全國人大法工委等中央機關更是多次組織前來參觀學習,省內外有二十多家旅行社將展館作為福建紅色之旅的重要參觀點。
該展館還被評為福建省首批法治文化示範基地、第二批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並先後被命名為福建省法院系統「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建省委黨校「黨員學員現場教學基地」、龍巖市政法系統「革命傳統和法制教育基地」、龍巖市黨史教育基地等。
此外,由福建省司法行政機關最新建設完成的「共和國紅色法源」展覽館分為點燃星火、偉大探索、法治初心、傳承發展等4個部分,館藏各類文物史料、珍貴圖片300餘件。共和國的紅色法源,可以追溯到閩西蘇區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蘇區軍民在閩西進行紅色法治偉大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開創了紅色法治的先河。
特色普法百花齊放
文化「搭臺」,法治「唱戲」,南平市開展送法下鄉,推進「圓夢村」成立村歌合唱團,挖掘「蔡氏九儒」家風家訓、西郊「孝母道」等優秀特色文化的法治內涵,在中秋、端午、重陽等傳統佳節舉辦法治文藝晚會。
百花齊放春滿園。南平不僅不斷完善建陽宋慈主題法治陣地建設,還將朱子文化、紅色文化、茶文化、廊橋文化等優勢資源融入法治文化元素,打造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推進五夫鎮朱子文化生態園建設;在和平古鎮、下梅村、城村和五夫鎮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融入法治元素,促進特色古民居與「復古」樣式的法治文化資源相融合;在閩源文化體驗之旅、光澤邵武紅色文化之旅、廖俊波教育學習之旅等精品旅遊線路中設制AR、VR法治體驗專區,推進特色主題旅遊元素與現代科技、法治元素相結合。
政和縣結合當地四平戲、茶燈戲(非遺,地方戲曲)等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元素,編排《勸君莫吸毒》《林則徐禁菸》等劇目,打造具有政和特色的法治宣傳教育品牌。
此外,福建省各地紛紛拓展法治文藝宣傳思路,以法治文化建設為突破口,梳理整合各地歷史底蘊和旅遊資源,推動「法」「景」融合。
近年來,三明市依託將樂南詞、泰寧梅林戲、大田縣南音、尤溪縣梅仙戲等流傳於民間的地方戲曲,相繼推出一批廣受歡迎的地方戲曲法治宣傳作品,促進了基層法治文化創新發展。
龍巖市結合龍巖紅色、客家文化元素,積極利用打油詩、龍巖山歌、法治燈謎、文藝匯演等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強化正面宣傳。如武平縣扶持文藝表演隊將法律法規知識編成山歌、快板、小品、「船燈」歌等法治文藝作品,讓群眾在娛樂中接受法治教育。
漳州則創新普法方式,總結推廣平和縣組團式法律顧問形式,探索「政府+社會+群眾」模式,形成多方聯動共治的社會依法治理新機制,讓法治宣傳等多項職能真正做到有陣地、有人員、有服務、有影響。並且堅持倡導法治文化,建設特色陣地,諸如長泰縣坂裡鄉丹巖村建成人民調解主題文化公園,以社會和諧為主題,強化人民調解氛圍的營造,讓群眾在休閒的同時潛移默化受到法治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