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兩大才學之士那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了,在諸葛亮進發五丈原的時候,就一直想要去讓司馬懿和自己在野外作戰。但是司馬懿就是龜縮在城內,始終不肯出來。這時候諸葛亮就天天派人去羞辱司馬懿,始終都是沒有作用。後來諸葛亮就送了一件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這時候魏國所有的將士都沒辦法接受了,都認為司馬懿實在是太膽小了,所以各個都申請出戰。司馬懿則說我來請示皇帝,朝廷知道司馬懿的意圖,所以就配合司馬懿演了一場戲,派人來宣讀聖旨,說只要是敢出戰的一律問斬。諸葛亮聽了之後說假如他能夠打敗我,還需要去問天子能否出戰嗎?
而這其實就是《孫子兵法》當中的知勝五道中的最後一條,也就是將領有能力,而且君王又不對他進行幹擾者獲勝。也就是說不管皇帝說什麼,進退與否都要將領自己去根據形勢來判斷再做出決策。古代在給將領加封的時候,都有著一套非常完善的儀式。也就是皇帝要拿著象徵著討伐敵人的鉞,也就是一種類似斧頭的武器。皇帝要拿著這把武器,然後告訴將領說以上至天者,將軍制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將領上管天下管地,這些權力都交給他了。正所謂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法當中也一直在說這一個道理,而且人人都認為是對的。
但是事實的情況是並不是所有的君王都贊同這一道理,而且貫徹這一兵法的將領大多都是下場很慘。比如韓信就是一個不受管理的將軍,而且在討伐齊國的時候更是違背了原則,直接攻打了已經投降的齊國。之後還恬不知恥地去要求劉邦加封自己為齊王,最後也因此死在了劉邦的手裡。除此之外還有像漢朝時期的周亞夫,當時皇帝正好路過軍營附近,所以就親自去犒賞三軍。去別人的軍營時,其他將軍都是畢恭畢敬,甚至出門迎接。然而到了周亞夫這裡不但是大門緊閉,還要求皇帝步行。周亞夫看到皇帝之後只是作揖,並沒有下跪迎接。最後周亞夫也被漢景帝除掉,所以將在外的說法並不是真實的。
但是對於一個講究來說,管理所有的軍事,而且戰場上也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肯定不能什麼事情都去請示皇帝。對於皇帝來說自己管理一個國家,而且裡裡外外都需要操心,他的壓力只會比將軍更大。但是皇帝把兵權給了將軍,相當於是把自己最大的籌碼給了你,要想讓他什麼都不去過問,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兵者,國之大事也,皇帝時刻都在擔心自己的江山沒有了,每天都在生死邊緣煎熬,你要皇帝不去幹涉行動,又怎麼可能呢?
所以這一句話並不是說給將軍聽的,而是講給皇帝聽得,作為皇帝就應該先學會克制自己,更是要學會放棄自己的判斷。比如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哥舒翰駐守在潼關附近,因為堅守半年的原因,使得唐朝的形勢逐漸好轉。誰知道唐玄宗卻非要哥舒翰出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唐玄宗認為自己是天子,沒有丟面子的時候。此外唐玄宗沒辦法接受事實,認為安祿山根本不可能背叛自己,所以他需要去消滅安祿山,以此來掩蓋自己的錯誤。甚至為了能夠掩蓋錯誤,還把幾個名將給殺了,例如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死得不明不白。這下看哥舒翰扭轉了形勢,就恨不得馬上報仇。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楊國忠的讒言,楊國忠和哥舒翰一直都不對付,所以就各種挑撥離間,要皇帝逼迫哥舒翰出戰。結果就是哥舒翰出關,最後全軍覆沒,而唐朝也是岌岌可危。唐玄宗自己則是殺了楊國忠和楊貴妃,被迫逃往四川。其實站在哥舒翰的角度來看,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讓皇帝信任自己,使得小人得以成功。而歷史中其實有很多利用小人的大臣,不但是能和小人共存,還能讓小人為自己所用。
就比如說明朝時期的張居正,利用太監辦事成就大業。所以對於皇帝來說,自己不要總相信自己的判斷,要想清楚自己給將領足夠的空間自由發揮。而身為將領則是要有覺悟,不可能讓君王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要去讓皇帝無法觸及。而是要讓皇帝感覺你足夠透明問心無愧,這樣才能在緊要關頭做出格的堅持,才能得到君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