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是對是錯?將領要學會自我透明

2020-12-26 炎黃論

三國之中兩大才學之士那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了,在諸葛亮進發五丈原的時候,就一直想要去讓司馬懿和自己在野外作戰。但是司馬懿就是龜縮在城內,始終不肯出來。這時候諸葛亮就天天派人去羞辱司馬懿,始終都是沒有作用。後來諸葛亮就送了一件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這時候魏國所有的將士都沒辦法接受了,都認為司馬懿實在是太膽小了,所以各個都申請出戰。司馬懿則說我來請示皇帝,朝廷知道司馬懿的意圖,所以就配合司馬懿演了一場戲,派人來宣讀聖旨,說只要是敢出戰的一律問斬。諸葛亮聽了之後說假如他能夠打敗我,還需要去問天子能否出戰嗎?

司馬懿

而這其實就是《孫子兵法》當中的知勝五道中的最後一條,也就是將領有能力,而且君王又不對他進行幹擾者獲勝。也就是說不管皇帝說什麼,進退與否都要將領自己去根據形勢來判斷再做出決策。古代在給將領加封的時候,都有著一套非常完善的儀式。也就是皇帝要拿著象徵著討伐敵人的鉞,也就是一種類似斧頭的武器。皇帝要拿著這把武器,然後告訴將領說以上至天者,將軍制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將領上管天下管地,這些權力都交給他了。正所謂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法當中也一直在說這一個道理,而且人人都認為是對的。

周亞夫

但是事實的情況是並不是所有的君王都贊同這一道理,而且貫徹這一兵法的將領大多都是下場很慘。比如韓信就是一個不受管理的將軍,而且在討伐齊國的時候更是違背了原則,直接攻打了已經投降的齊國。之後還恬不知恥地去要求劉邦加封自己為齊王,最後也因此死在了劉邦的手裡。除此之外還有像漢朝時期的周亞夫,當時皇帝正好路過軍營附近,所以就親自去犒賞三軍。去別人的軍營時,其他將軍都是畢恭畢敬,甚至出門迎接。然而到了周亞夫這裡不但是大門緊閉,還要求皇帝步行。周亞夫看到皇帝之後只是作揖,並沒有下跪迎接。最後周亞夫也被漢景帝除掉,所以將在外的說法並不是真實的。

唐玄宗

但是對於一個講究來說,管理所有的軍事,而且戰場上也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肯定不能什麼事情都去請示皇帝。對於皇帝來說自己管理一個國家,而且裡裡外外都需要操心,他的壓力只會比將軍更大。但是皇帝把兵權給了將軍,相當於是把自己最大的籌碼給了你,要想讓他什麼都不去過問,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兵者,國之大事也,皇帝時刻都在擔心自己的江山沒有了,每天都在生死邊緣煎熬,你要皇帝不去幹涉行動,又怎麼可能呢?

唐玄宗

所以這一句話並不是說給將軍聽的,而是講給皇帝聽得,作為皇帝就應該先學會克制自己,更是要學會放棄自己的判斷。比如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哥舒翰駐守在潼關附近,因為堅守半年的原因,使得唐朝的形勢逐漸好轉。誰知道唐玄宗卻非要哥舒翰出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唐玄宗認為自己是天子,沒有丟面子的時候。此外唐玄宗沒辦法接受事實,認為安祿山根本不可能背叛自己,所以他需要去消滅安祿山,以此來掩蓋自己的錯誤。甚至為了能夠掩蓋錯誤,還把幾個名將給殺了,例如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死得不明不白。這下看哥舒翰扭轉了形勢,就恨不得馬上報仇。

唐玄宗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楊國忠的讒言,楊國忠和哥舒翰一直都不對付,所以就各種挑撥離間,要皇帝逼迫哥舒翰出戰。結果就是哥舒翰出關,最後全軍覆沒,而唐朝也是岌岌可危。唐玄宗自己則是殺了楊國忠和楊貴妃,被迫逃往四川。其實站在哥舒翰的角度來看,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讓皇帝信任自己,使得小人得以成功。而歷史中其實有很多利用小人的大臣,不但是能和小人共存,還能讓小人為自己所用。

張居正

就比如說明朝時期的張居正,利用太監辦事成就大業。所以對於皇帝來說,自己不要總相信自己的判斷,要想清楚自己給將領足夠的空間自由發揮。而身為將領則是要有覺悟,不可能讓君王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要去讓皇帝無法觸及。而是要讓皇帝感覺你足夠透明問心無愧,這樣才能在緊要關頭做出格的堅持,才能得到君王信任。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管理哲學,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乃真將領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主要意思是將領遠徵在外可以應急作戰,(勝敗乃回一瞬間之答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如再請命,怕是貽誤戰機)。還有一層意思是,將士在外隨機應戰,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但做到這樣,將領必須是高素質的真將領。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以用這句話光明正大的抗旨嗎?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句話大多發生于于外出作戰的將軍身上,因為古代的通訊條件太差,如果皇帝想要對前線將軍發出各種指令,即使八百裡加急也要好幾天,而戰場又是瞬息萬變,所以只能靠主將的臨場應對,所以對於到來的聖旨可以看情況決定。
  • 砥平裡之戰前晚,上司要撤掉美軍團長,團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這裡他呆了3年半,他不但會說漢語,甚至還會說天津話。因為他性格內向,不愛交際,因此他晉升也非常緩慢。從西點軍校畢業後,他用了5年半才從中尉升到了上尉。等他升任上校團長時,他的同學們不少都升到了將軍。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砥平裡之戰改變他的命運。
  • 滿城之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經典戰例
    但我們再探究其勝利的原因的時候,卻得到一個比較尷尬的結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是因為宋軍諸將面對不斷變化的戰場形勢,靈活機動的排兵布陣,才取得了這次防禦反擊戰的勝利。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細細道來。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疫情期更須創造性地做好工作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關於官員行為準則的一條箴言。用寧波話解讀,就是地方官員不能「撥撥動動,不撥不動」。疫情當前,人民受難,更需要官員們積極地、創造性地做好工作。我相信今年1月初時,鄂省與武漢的主政官員是掌握了關於新冠肺炎的信息的。武漢市長周先旺當時的一句話,表明我這個判斷應該是對的。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出處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從近似遊戲中開始的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經典指帶兵將領建立權威的一種技術,避免受後方不明戰場軍情人士的掣肘。這是在古代沒有通訊技術的情況下,面對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的情況下,沒有辦法的辦法。這至理名言,一開始卻是在近似遊戲中得到驗證的,在首次實戰運用中的效果也是特別的棒!
  • 抗日將領馬佔山7幅書作展,鐵骨錚錚氣勢浩蕩,網友:浩然正氣
    小編有點感情用事的認為,馬佔山比他老大張學良有骨氣的多,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易幟沒多長時間,蔣介石對東北軍的影響力沒多大,還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張身背國讎家狠怎能不和日本人殊死一搏。然而他卻一槍不發退居關內將整個東北讓給日本人,讓日本人從容入關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所以要說張學良是民族英雄估計很多國人都不服。
  • 玄雍資料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將軍,恕難從命
    玄雍資料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將軍,恕難從命
  • 朱坤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名將趙延進、李繼隆、崔翰擊敗遼軍
    滿城之戰,宋軍將領還是善於用計,打得敵人望風而逃。宋太宗趙光義原本想著收復幽州,建立不世之功,無奈謀劃不祥,指揮失誤,宋軍屢戰屢敗,只能防守,組織不了有效的進攻。宋太宗趙光義為了防備遼軍的進攻和大臣們精心編制了作戰方略,將領們都把這當成錦囊妙計,希望可以取得成功。
  • 朱坤明:為將者要智勇雙全!統帥丘福輕敵冒進,名將李遠戰死
    瞿能、梅殷、盛庸、平安、徐輝祖都是很有才華的,關鍵是要上下齊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遠是一位有出色軍事才華的將領,早早地選擇了燕王朱棣,覺得朝廷大軍不堪一擊,不值得效忠和賣命,眼光毒辣。李遠的軍事才能我是非常佩服的,在和朝廷大軍的對陣中,他採取果斷措施,假裝是朝廷軍隊,一舉將李景隆軍隊的糧草燒了一個乾乾淨淨,為燕王朱棣奪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在和葛進的大戰當中,李遠善於謀劃,是個用兵的高手,他採取假裝失敗,誘敵深入的辦法,還把敵人的戰馬全部引誘了過來,然後大軍出擊,將敵人擊敗。
  • 很多人都知道君命有所不受,但是你知道嗎?在這一句前面還有四句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是一句歷史名言,說這句話最出名的執行人正是漢朝的大將周亞夫。當時,匈奴經常的南下騷擾北方的邊境,漢文帝在邊關安排駐守大將的同時,在長安附近也駐守了三支軍隊,一支由劉禮領導,駐守灞上;一支由徐厲領導,駐守棘門;最後一支由周亞夫領導,駐守細柳。
  • 這句話竟然是錯的?
    這句話竟然是錯的?今天我決定嘗試一下新的問題,一個哲學問題。有一位童鞋是這樣提問的:康德對「我思故我在」的反駁真的成立嗎?不過笛卡爾想表達的並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中的「我」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概念。現在,請您隨口說出一句話,什麼都可以。然後你想一想這句話,你會發現它的背後藏了一個「我」。比如酋知魚說:馬桶沒衝。那是誰看到了馬桶?這句話是說給誰聽的?是誰認識到馬桶存在「衝」與「不衝」兩個狀態的?
  • 俗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導語:人生1/3的時間都花在睡眠上,如果您的睡眠質量很好,那麼您的器官和大腦就會得到充分休息,正常地自我修復。可以看出不失眠,睡眠質量高,對於身體健康非常重要,但是睡覺是一門學問,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俗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是什麼意思?
  • 砥平裡之戰前一晚,美第十軍軍長要撤換23團長,團長:將在外君命有所...
    在這裡他呆了3年半,他不但會說漢語,甚至還會說天津話。 因為他性格內向,不愛交際,因此他晉升也非常緩慢。從西點軍校畢業後,他用了5年半才從中尉升到了上尉。等他升任上校團長時,他的同學們不少都升到了將軍。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砥平裡之戰改變他的命運。
  •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有什麼含義嗎?
    馮唐不是個出名的人,一直很少人知道。漢文帝乘車碰到了馮唐,說:「可嘆,我沒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否則匈奴有何懼?」馮唐說:「陛下就算有這樣的將領,也任用不了。」漢文帝大怒,拂袖而去。後來,匈奴進犯,漢文帝想起了馮唐,於是召來了馮唐,問道:「你以前那話什麼意思?」馮唐說:「現在陛下對外面的將領管得太嚴,將領們放不開手腳去戰鬥,這樣難以打勝仗。」
  • 做自我介紹時,這3句話儘量不要說,否則容易被同學孤立
    自我介紹這個事情看似很簡單,但是其實也是暗藏玄機的,如果一不小心說錯了,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說一下,關於大一新生開學之後,在做自我介紹時,這3句話千萬不要說,否則容易被同學孤立。第一句:我高考失利才來到這所學校如果你在自我介紹的時候說了這樣的話語,那麼你可能就會收到來自老師或者是同學異樣的眼光,這樣的話語很得罪人。在別人理解看看來,你就是沒有看得起這所學校和這所學校中的學生,可能你並沒有這個意思,但是這種話語就會引導別人這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