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名將趙延進、李繼隆、崔翰擊敗遼軍

2020-12-26 朱坤明

我們知道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大宋面著西夏、吐蕃、遼朝、後來的蒙古,大宋軍隊都無法消滅強勁的對手,所以我們總是嚮往大秦帝國和漢唐雄風的輝煌,蒙恬、衛青、霍去病、李靖、徐世績等名將,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北宋在戲劇裡老百姓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就是楊家將的故事。在宋太宗趙光義的時期,老令公楊業有軍事謀略,卻死於奸臣之手。滿城之戰,宋軍將領還是善於用計,打得敵人望風而逃。

宋太宗趙光義原本想著收復幽州,建立不世之功,無奈謀劃不祥,指揮失誤,宋軍屢戰屢敗,只能防守,組織不了有效的進攻。

宋太宗趙光義為了防備遼軍的進攻和大臣們精心編制了作戰方略,將領們都把這當成錦囊妙計,希望可以取得成功。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怎麼可能按照一成不變的打法去做,這不是紙上談兵,把將領們的生命當兒戲嗎?

於是,趙延進、李繼隆、崔翰就在一起合計,要不要按照皇帝的原意去做。眾將都是身經百戰的行家,統兵打仗都是高手,就決定改變作戰方針,取得勝利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皇帝最希望看到的。

崔彥進、崔翰、孟玄喆、李繼隆、趙延進、李漢瓊、劉廷翰等使用誘敵之計,派人詐降,遼軍將領耶律休哥希望統帥韓匡嗣小心防備,但是沒有用,於是宋軍全力出擊,斬殺遼軍數萬,大獲全勝。

打仗就是如此,不可拘泥於死辦法,要根據地形,戰場態勢靈活運用,才能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百戰百勝。

做有愛心負責任的電影劇本作家,朱坤明

相關焦點

  • 滿城之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經典戰例
    自979年宋遼之間的第一場大戰——高梁河之戰開始,直到1004年的澶淵之盟換來百年和平為止,北宋與契丹遼國進行了長達25年的戰爭,期間大大小小一共打了17場。北宋軍隊雖然敗多勝少,不過還是取得了一些勝仗的,比如在緊接著高梁河之戰後的滿城之戰中,宋軍就擊敗數萬遼軍,取得前所未有的大捷。
  • 滿城之戰能夠取得勝利,與趙延進、李繼隆違抗皇帝命令有關?
    宋太宗狼狽地逃回京城,但也沒有忘了邊境布防的事,命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率部駐紮關南(今高陽東),以劉廷翰為都鈐轄、河陽節度使李漢瓊為鈐轄鎮守鎮州(今正定),殿前都虞候崔翰與定武軍節度使孟玄喆戍守定州,並授陣圖給崔翰,如遼軍入寇,按陣圖迎戰,告誡曰:「契丹必來侵邊,當會集眾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
  • 陳二虎:滿城之戰能夠取得勝利,與趙延進、李繼隆違抗皇帝命令有關?
    宋太宗狼狽地逃回京城,但也沒有忘了邊境布防的事,命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率部駐紮關南(今高陽東),以劉廷翰為都鈐轄、河陽節度使李漢瓊為鈐轄鎮守鎮州(今正定),殿前都虞候崔翰與定武軍節度使孟玄喆戍守定州,並授陣圖給崔翰,如遼軍入寇,按陣圖迎戰,告誡曰:「契丹必來侵邊,當會集眾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
  • 名氣不大功勞大的北宋名將——李繼隆
    主動走出溫室的「將三代」 李繼隆祖籍上黨,出生於軍人世家:祖父李肇是後唐將領,在與契丹的戰鬥中陣亡;父親是智勇雙全的北宋開國名將李處耘;弟弟李繼和>後來也成為鎮守西北邊防的名將。即便付出過代價,李繼隆仍堅持自己心中的正確決策。公元988年,遼軍大將耶律休哥大舉入侵。李繼隆領兵北上增援,宋太宗指令退保唐河。然而遼軍的攻勢越來越猛,李繼隆見無法再守,立即下令讓勇將荊嗣出戰。縱然荊嗣頑強抵抗,也沒能戰勝敵人,只好退撤到南岸和李繼隆主力會合。遼軍見勢繼續追殺。
  • 朱坤明:垂沙之戰,齊國韓國魏國的匡章、公孫喜、暴鳶擊敗楚唐眛
    打仗靠的是有勇有謀,講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將軍韓信、衛青、霍去病、王翦智勇雙全,皇帝不幹涉將軍們的對外打法,他們靈活應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就可以出奇制勝。垂沙之戰的齊國大將匡章,就是這樣的一位統兵大將,利用地形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聯軍順利取勝。
  • 《孫子兵法》管理哲學,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乃真將領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主要意思是將領遠徵在外可以應急作戰,(勝敗乃回一瞬間之答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如再請命,怕是貽誤戰機)。還有一層意思是,將士在外隨機應戰,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但做到這樣,將領必須是高素質的真將領。
  • 朱坤明:為將者要智勇雙全!統帥丘福輕敵冒進,名將李遠戰死
    瞿能、梅殷、盛庸、平安、徐輝祖都是很有才華的,關鍵是要上下齊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遠是一位有出色軍事才華的將領,早早地選擇了燕王朱棣,覺得朝廷大軍不堪一擊,不值得效忠和賣命,眼光毒辣。李遠的軍事才能我是非常佩服的,在和朝廷大軍的對陣中,他採取果斷措施,假裝是朝廷軍隊,一舉將李景隆軍隊的糧草燒了一個乾乾淨淨,為燕王朱棣奪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在和葛進的大戰當中,李遠善於謀劃,是個用兵的高手,他採取假裝失敗,誘敵深入的辦法,還把敵人的戰馬全部引誘了過來,然後大軍出擊,將敵人擊敗。
  • 滿城之戰——北宋「太宗陣圖」首秀下八萬遼軍的敗北
    「遼人擾邊,命延進與崔翰、李繼隆將兵八萬御之,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同樣負責抵禦遼軍南下的李漢瓊、崔翰等人亦紛紛撤離原定駐紮地抵達滿城附近會合,並下令按照趙光義所授「平戎萬全陣」排兵布陣,與遼軍對峙。「翰等方按圖布陣,陣去各百步,士眾疑懼,略無鬥志。」
  • 李氏家族名人【​​​​​李繼隆】
    李繼隆早年以恩蔭補任供奉官,在宋太祖時參與攻滅南唐、北漢,並在第一次幽州之役中頗有斬獲,以功授鎮州都監。其後隨大將崔翰、潘美於滿城、雁門兩次擊敗遼軍。雍熙二年(985年),率軍擊破擾邊的党項首領李繼遷擾邊,次年再隨大將曹彬北徵幽州,並全師而還。旋即改授滄州都部署,在宋軍於君子館戰敗後退保樂壽,受宋太宗責罰。
  • 從宋遼兩國第一年戰爭就看出來了
    當遼軍抵達徐河北岸的滿城(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時,先是被早已在此等待多時的宋方鎮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州)守將劉廷翰、李繼隆、崔翰、孟玄喆、趙延進等人擊退,後又被鎮守高陽關(今河北高陽)的崔彥進在西山設伏重創,宋軍大獲全勝,斬首萬餘級,遼軍則傷亡慘重。幸好惕隱耶律休哥臨危不亂,率所部且戰且退,安全撤回遼境,遼軍才保存了部分有生力量。
  • 宋朝也有諸多名將,盤點北宋初年四大名將,大敗遼國西夏
    回朝後,趙匡胤將王全斌等人治罪。他認為曹彬清廉,授任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 乾德六年(968年),趙匡胤派李繼勳等率軍徵伐北漢,曹彬任都監。曹彬在洞渦河擊敗北漢軍,斬首二千餘級,俘獲許多士兵。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親徵北漢,又任命曹彬為都監,率軍先行。曹彬駐軍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戰降北漢將領陳廷山。
  • 宋遼滿城之戰:太宗皇帝中二授陣圖,河北諸將抗旨得大捷
    趙延進直接來了一句: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這時候,另一個部將李繼隆也趕緊附議趙延進,而且爭著要負責:兵貴適變,安可預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當之。李繼隆是誰?老爹是樞密副使李處耘,幫著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開國功勳。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是對是錯?將領要學會自我透明
    正所謂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法當中也一直在說這一個道理,而且人人都認為是對的。最後周亞夫也被漢景帝除掉,所以將在外的說法並不是真實的。甚至為了能夠掩蓋錯誤,還把幾個名將給殺了,例如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死得不明不白。這下看哥舒翰扭轉了形勢,就恨不得馬上報仇。
  • 前線將領違令改變宋太宗御賜陣圖,取得宋朝對遼第一次大勝
    逃回汴梁後,料到遼軍必將反攻,於是調兵遣將,安排得力大將領兵分別屯守要衝之地,準備抵禦遼軍南進。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節制緣邊諸軍,準其便宜從事。在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宋太宗還不放心,又畫蛇添足,賜予諸將陣圖,讓前線將領在遼軍前來時按照陣圖排兵打仗。這宋太宗也真是臉比天大,剛打了一個大敗仗,對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心理難道沒一點數?還好意思拿個陣圖出來。
  • 朱坤明:性格剛烈,帶兵有方,經歷宋仁宗等四朝的宰相文彥博
    這一點我認為他做得非常正確,我一直堅信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對的。我崇拜的大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李牧,就是個軍事奇才,不聽君主之命而慘遭殺害,挺可惜的。文彥博明察秋毫,鄜延路駐泊都監黃德和,誣告鄜延路副總管劉平投敵,他親自審理查明事情真相,將罪魁禍首黃德和斬首示眾。
  • 砥平裡之戰前晚,上司要撤掉美軍團長,團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第15步兵團在天津長津湖戰役後,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請求脫離第十軍的節制,李奇微同意了這個請求,他將陸戰一師和步兵2師對調了一下,步兵2師23團團長弗裡曼自然也成為阿爾蒙德的屬下。他回憶第一次向阿爾蒙德報導的情景:他的下巴指向天空,眼角都沒向我這裡轉一下。阿爾蒙德顯然不喜歡他。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疫情期更須創造性地做好工作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關於官員行為準則的一條箴言。用寧波話解讀,就是地方官員不能「撥撥動動,不撥不動」。疫情當前,人民受難,更需要官員們積極地、創造性地做好工作。我相信今年1月初時,鄂省與武漢的主政官員是掌握了關於新冠肺炎的信息的。武漢市長周先旺當時的一句話,表明我這個判斷應該是對的。
  • 北宋對遼作戰鮮有勝績?這三場戰役,均以北宋大勝而告終
    現在,我將身先士卒,主動出擊,誓與敵人同歸於盡!」 一旁的定州都部署李繼隆說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當年君子館之戰我沒有突入重圍慷慨赴死,就是為了得到像今天這樣報效國家的機會!」二人說完,便率領麾下士卒直奔遼軍而去!
  • 耶律休哥:獨立自強的愛國者,臨危時力挽狂瀾護軍愛民的契丹戰神
    這時,擔任惕隱的耶律休哥聽聞南方軍情後,他提出了與全體君臣決策相反的建議,他認為,無論放棄幽州退守北地還是堅守幽州派兵救援,遼軍都要與宋軍交戰,既然是進是退都要交戰,那為什麼要退守再戰呢?要作戰,最好就在幽州城下宋軍未勝前決戰,這樣勝算較大,同時他還請命親自率軍救援幽州,與宋軍決戰。如果決戰失敗,遼軍再退守北地迎戰宋軍,也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