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DNA突變原因是什麼 人類的航空航天工業取得了長足進展

2021-01-10 川北在線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太空人DNA突變原因是什麼 人類的航空航天工業取得了長足進展 前瞻網 同卵雙胞胎斯科特凱利(右)和馬克凱利(左)都是美國宇航局的退休太空人,他們共同參加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分析了斯科特在空間站待了將近一年之後,太空飛行對他身體的影響。來源:NASA 21世紀

  原標題:太空人DNA突變原因是什麼 人類的航空航天工業取得了長足進展

 

  前瞻網

 

  同卵雙胞胎斯科特·凱利(右)和馬克·凱利(左)都是美國宇航局的退休太空人,他們共同參加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分析了斯科特在空間站待了將近一年之後,太空飛行對他身體的影響。來源:NASA

 

  21世紀,人類的航空航天工業取得了長足進展,一批又一批太空人前僕後繼,飛往人類嚮往已久的太空。然而,與地球上的溫暖宜居氣候不同,黑暗的太空處處暗藏殺機,從真空到宇宙輻射,太空無時無刻都在對人類進行著生死考驗。

  幸好在科學的武裝之下,人類得以在太空存活下來。那麼,在太空中生活和在地球上生活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暈車」

 

  你的內耳工作原理與智慧型手機上的加速度計的工作原理大致上差不多——它能夠告訴你的身體你是處於運動狀態還是靜止狀態,你是在倒立還是在側臥。但在太空中,這個小小的生物裝置會出問題,這常常會讓太空人在進入微重力後「暈車」一天左右。史密森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館長兼太空歷史主席瓦萊麗·尼爾說,許多太空人在重新進入地球引力時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她說:「這就像從船上下來,但是突然不習慣腳踏實地的感覺。」太空人在剛剛回到地球的時候常常報告說有一種漂浮感,但隨著身體重新適應地球,這種感覺最終會消失。

 

  骨骼和肌肉

 

  科學家們在太空探險中發現的第一件事是:低重力的生活方式並不利於保持強健的骨骼、肌肉和心臟。當我們在地球上的時候,這些身體部位光光是為了讓我們保持靜止站立狀態都已經負擔了大量工作。如果沒有向下的重力,身體的工作就會大大減少,導致肌肉退化和骨密度下降。

 

  美國宇航局稱,太空人在太空中待上一個月,他們的骨質流失量相當於絕經後女性一年的骨質流失量。這一驚人的下降會導致血液中的鈣水平升高,從而導致腎結石的發生率增加。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太空人會在空間站上使用專門設計的機器進行劇烈運動。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太空人,斯科特·凱利在其整個任務過程中鍛鍊了大約700小時。

 

  大多數這些影響可以在著陸時抵消,但要恢復的話確實需要一些時間和治療。2013年,太空人克裡斯·哈德菲爾德(Chris Hadfield)在國際空間站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新聞頻道(CBC News)採訪時說:「光是抬起頭來就是一種奇怪的新體驗。我已經有5個月沒有把頭放在脖子上了。」

 

  流動液體

 

  我們體內無時無刻都有液體流動,對於地球上的人來說,重力會幫助這些液體向下進入腿部,但是如果沒有重力,這些液體就會浮到頭部。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說法,斯科特·凱利在太空的一年裡,在他頭部裡流動的液體可以裝滿一個兩升的汽水瓶。

 

  尼爾說,正因為如此,太空人「看起來有點頭大」。這種體液漂移還會導致更嚴重的情況,其中包括對視神經的壓力,這可能會影響視力;一旦回到地球,視力問題通常會慢慢消失,但是這個問題是NASA想要了解的長期飛行中的一個大問題。

 

  宇宙輻射

 

  地球磁場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一種自然屏蔽形式,以保護其免受大量高能輻射的傷害(暴露在這些高能輻射下可能損害生物的DNA)。在這個安全區域之外,國際空間站上的人工屏蔽雖然也可以保護太空人免受部分輻射影響,但國際空間站的屏蔽設備並不是對所有類型的輻射都有行之有效,這使得太空人更容易罹患癌症和其他長期健康風險。

 

  所以,火星之旅只會更加危險,因為除了旅途的暴露時間增加之外,這顆紅色行星還沒有天然的保護磁場。

 

  儘管有這些聽起來很嚴重的影響,但大多數已知的損害可以在太空人返回地球後恢復。在執行任務時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斯科特情緒高昂。儘管他的眼睛受到了一些輕微的影響,但他表示,總體來說,他感覺良好,心理狀態良好:「我又不是在攀巖。」

 

  他說:「我一直在用一種非常深思熟慮的方法和速度來做這件事。」他補充說,他把每一項任務都當作一個裡程碑。「在長途飛行中完成一個個裡程碑我覺得非常重要,下一個裡程碑就是回家。」

 

  那麼,除了這些生活上的不適之外,太空人在太空中會不會發生「變異」?太空人的身體在回到地球後會發生什麼變化?現在,科學家終於有一次難得的機會去進行一項意義非凡的測試:在太空人斯科特·凱利及其同卵雙胞胎太空人馬克·凱利之間進行分子水平的比較。

 

  在太空軌道上運行將近一年的時間中,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的身體(從他的眼睛到他的免疫系統)有時會產生一些奇怪的反應——至少和他在地球上的同卵雙胞胎相比起來有點奇怪,但是 發表的研究表明,這樣的變化不會導致像火星旅行這樣的長途太空旅行取消。

 

  好消息是:NASA「雙胞胎研究」(twins study)的科學家們公布的最終結果顯示,斯科特在回到地球後基本恢復了健康。對於這個項目來說,能夠在雙胞胎之間測試太空的生物影響確實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安德魯·范伯格(Andrew Feinberg)博士說,這標誌著「人類基因組學在太空的曙光」。斯科特在國際空間站待了340天,在此這段時間之前、期間和之後,共有10個研究小組對這對雙胞胎的健康狀況進行了分子水平的詳細檢查,而安德魯就領導了其中一個小組。

 

  德國達姆施塔特大學(Darmstadt University)的馬庫斯·洛布裡希(Markus Lobrich)和蘇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佩妮·傑戈沒有參加這些項目,不過他們表示,通過指出長期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潛在影響(雖然還需要在更多的太空人身上進行更多的研究),該項目遠遠不止是人類的一小步。

 

  這些發現發表在星期五4月12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當天是一個 的太空紀念日上——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81年4月12日第一次發射太空梭。

 

  重要發現

 

  正如上文所說,NASA此前已經知道太空旅行對人體會有一些影響,比如需要鍛鍊才能抵消的骨質流失。但這一次,得到NASA資助的科學家們在斯科特·凱利身上全方位尋找他在太空中經歷的一系列生理和基因組變化,並將這些變化與他在地面上的同卵雙胞胎——前太空人馬克·凱利進行了比較。項目的一些結果已於2月份公布。

 

  也許最奇怪的發現與染色體端粒有關,端粒是染色體的保護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端粒會逐漸縮短,它們還被認為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有關,包括一些癌症。

 

  但在太空中,斯科特的端粒反而變長了。「我們很驚訝,」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端粒專家蘇珊·貝利(Susan Bailey)說,她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斯科特變年輕了,在回到地球之後,他的端粒長度大部分回到飛行前的平均水平,儘管短端粒的數量比他以前的要少一些。

 

  其次,凱利的DNA並沒有在太空中發生突變,但他許多基因的活躍程度(它們是否有工作)確實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太空之旅的後半段,該段太空旅行在2016年3月結束。

 

  根據研究,斯科特免疫系統基因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紐約威爾康奈爾大學醫學遺傳學家、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克里斯多福·梅森(Christopher Mason)說,免疫系統「幾乎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這似乎是一種嘗試理解身體所處新環境的方式」。

 

  同樣,大多數基因在回到地球之後都恢復正常表達,但一些與免疫相關的基因在6個月後變得異常活躍。

 

  其他的發現:

 

  -斯科特眼睛結構的一些變化和視網膜的增厚表明,像大約40%的太空人一樣,他也經歷了「航天飛行相關的神經-眼部症候群」的症狀,「這可能是由於液體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流動而造成的。

 

  -他還經歷了一染色體不穩定的狀況,這可能反映了太空中的輻射暴露情況。

 

  -在太空注射流感疫苗和在地球上注射一樣有效。

 

  -斯科特在太空的時候高分通過了認知測試,但在返回地球後,他認知測試得分反而下降了,這可能是因為在地球上有更多的東西令他分神。

 

  超遠程測試

 

  為了進行檢查,研究人員需要幾個月的血液、尿液和糞便樣本,和認知和身體測試結果以及超聲波掃描。這意味著斯科特需要發揮一下主觀能動性了:一些血液樣本需要在採集之後儘快進行分析,所以斯科特只能定好時間進行樣本採集,這樣血液樣本就可以通過搭載用於運送其他太空人的俄羅斯聯盟號太空艙返回地球。

 

  但在歷時三年的火星旅行中,這種方法是不可能實現的。威爾·康奈爾大學的梅森說,這項研究的有一項技術進步,那就是可攜式DNA測序設備,它將可以使太空人在未來的任務中自行進行一些基因組分析。

 

  下一步是什麼?

 

  研究人員警告說,研究一對雙胞胎並不能證明太空飛行的全部風險,歷時更長的任務(例如到月球或火星)將意味著更大的壓力和輻射暴露。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Bailey 計劃利用這項發現作為藍圖,對另外10名太空人進行為期一年的任務研究。

 

  她說:「我們需要飛出近地軌道,我們需要太空人在宇宙中生活更長的時間來真正評估其中的一些健康影響。」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聯合國外空辦主任:祝賀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接受總臺記者書面專訪,積極評價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期待未來彼此更廣泛合作,共同造福全人類。迪皮波首先對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航空、航天工作人員表示問候。她表示,航空航天工業受疫情影響尤其嚴重,此時也凸顯了國際協作應對共同威脅的重要性。
  • 中美航空航天企業3D列印技術應用進展
    自今年5月開始,從新一代載人飛船、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到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3D列印技術在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得到了大量直接應用和在軌驗證,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國際範圍內,SpaceX已開始執行NASA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從龍飛船發動機到太空人頭盔,3D列印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期,我們列舉中美兩國航空航天企業對3D列印技術的應用進展。
  • 太空人可以帶什麼上太空?巴斯光年,樂高,光劍?你絕對想不到
    航空航天技術興起於上世紀中期,尤其是前蘇聯第一次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後,全球探索太空的熱情被迅速點燃,各個國家也開始競相發展自己的航天事業。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是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領域之一,作為一項高度依賴尖端技術的事業,其高度的綜合性又反過來促進著各個科技領域的發展和跨學科的應用,比如電子技術,自動化,計算機等專業的相互交叉與融合,而通過在太空建造實驗室,航空航天又可以為其他基礎學科,比如遺傳,變異甚至動植物的改造提供第一手資料。
  • 人類在太空待久了真的會「變異」嗎?
    來源:NASA21世紀,人類的航空航天工業取得了長足進展,一批又一批太空人前僕後繼,飛往人類嚮往已久的太空。然而,與地球上的溫暖宜居氣候不同,黑暗的太空處處暗藏殺機,從真空到宇宙輻射,太空無時無刻都在對人類進行著生死考驗。幸好在科學的武裝之下,人類得以在太空存活下來。那麼,在太空中生活和在地球上生活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 阿聯出臺國家太空戰略 大力發展航空航天工業
    目前,阿聯正加速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希望借發展導航衛星項目提升本國航空航天工業整體實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阿布達比電 (記者 王俊鵬)近日,阿聯政府宣布,計劃於2021年完成開發並發射一顆導航衛星,並將在此基礎上於2022年發射一顆更高版本的導航衛星。該項目由阿聯航天局出資,成為阿聯AIT(總裝集成測試)衛星中心執行的首個項目。
  • 太空人明知飛船有203處故障,卻還要升空,真實原因令人鼻子發酸
    從人類仰望星空開始,就對未知的宇宙充滿了好奇,中國古代就有人想升上太空去一探究竟。說起來中國的萬戶才是第一個將飛天付諸於行動的人,但是由於缺乏正確的認知,以及當時中國的技術還沒能達到,雖然他失敗了,但是他的事跡卻被流傳至今。
  • 2020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十件大事
    (UAC)的計劃基本完成,隨即開展新一輪的管理和生產流程優化,開啟了深層次的航空工業結構調整。 「俄技」和UAC集中了俄航空工業大部分能力,但互不統屬、相互獨立,由此也導致飛機研製企業與絕大部分配套機載系統和設備企業分散安置在兩個集團,難以形成合力。
  • 還記得兒時的航天夢嗎?NASA太空人遴選指南
    我建議大家應時刻自省成為想要太空人的原因。如果其主要原因是太空旅行所帶來的體驗和快感,你可能更適合去做一名航空參與者而不是職業太空人。這並沒什麼錯。圖源:NASA嚴格的太空人候選人渴望成為職業太空人,與NASA或其他機構共事。他們努力使自己獲得與那些為了每一次任務而訓練多年的真正的太空人處在同一水準的能力。
  • 打造中國的西雅圖 錢塘新區瞄向航空航天的雄心靠什麼? 
    錢塘新區成立僅一年有餘,支撐「飛天夢」背後的雄心,靠的是什麼?我們不妨看看關於它的昨天、今天、明天,究竟是什麼。原因在於,過去十多年,渠長根一直從事杭州乃至浙江航空航天事業相關史志的研究,已先後出版了《筧橋中央航校史話》《民國杭州航空史》《浙江航空史志》等研究著作。在渠長根眼裡,「杭州不僅有開展航空事業的歷史傳統,也有航空情懷,杭州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 杭州錢塘新區瞄向航空航天的雄心靠什麼?
    錢塘新區成立僅一年有餘,支撐「飛天夢」背後的雄心,靠的是什麼?我們不妨看看關於它的昨天、今天、明天,究竟是什麼。原因在於,過去十多年,渠長根一直從事杭州乃至浙江航空航天事業相關史志的研究,已先後出版了《筧橋中央航校史話》《民國杭州航空史》《浙江航空史志》等研究著作。在渠長根眼裡,「杭州不僅有開展航空事業的歷史傳統,也有航空情懷,杭州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 薩馬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俄羅斯航天領域的科教中心
    城市介紹 薩馬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坐落於俄羅斯薩馬拉市,該市在1935-1990年蘇聯時期曾稱為古比雪夫(Куйбышев),這裡是俄羅斯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過120萬人。薩馬拉是俄羅斯重要的政治,工業和文化中心。它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東南部,伏爾加河沿岸。
  •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運行姿態(來源:百度) 1956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了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 小火箭 | 盤點2019年人類航天的20個大事件
    小火箭註:重大技術裝備,是指關係到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級工業技術產品。第9章,專門為航空航天類。其中,9.1.1,為航程超過4000公裡,載客量超過150人的大型客機;9.5.4,為13噸級直升機;9.8.1為固體運載火箭;9.8.2為液體運載火箭;9.11.5為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
  • 蘇聯技術堪稱人類航天技術的神話 長期領先美國居世界第一
    利刃縱橫論在人類的航空航天歷史中,蘇聯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冷戰時期蘇聯是唯一一個足以和美國進行全方面太空競賽的國家。事實上,在人類航天之父科羅廖夫的領導下,蘇聯的航空航天技術長期領先美國居於世界第一,蘇聯技術堪稱人類航天技術的神話。
  • 「老外有話說」中國逐月之夢——造福人類的航天成就
    拉菲爾·帕尼齊作者:拉菲爾·帕尼齊 巴西高級工程師、裡約工業聯合會特約專家翻譯:馬潔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首次將人類送上月球。人類上一次採集月球土壤樣本是由蘇聯的月球探測器——月球24號在1976年完成的。直到44年後,人類才再次獲得月球土壤樣品。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中國自主研發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於2020年11月24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經過了約112小時的奔月飛行,完成了月壤採集任務。
  • 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
    根據環球網報導,我國航空領域傳來捷報傳來,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北京航空控制中心於近期對新一代載人飛船進行了試飛,試驗船返回艙在東方著陸預定區成功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達到著陸現場艙體完好無損,這個消息一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 西工大的航空全國最強!清華、北大為什麼沒有航空航天人才?
    西工大的航空全國最強!清華、北大為什麼沒有航空航天人才?對於網友的發問和質疑,其實原因很簡單。在我國這10項重大科技項目中,絕大部分都是關於航空航天領域的,而清華和北大由於沒有相關的專業,所以這方面的人才就沒進行打造。清華早先是有航空專業的,只是在之後融合到了北航罷了。在1934年的時候,清華在顧毓秀先生的帶領下成立了航空工程組,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比如中國第一座航空風洞和中國第一架滑翔機的發明。
  • 人類不再登月的原因不是技術不允許,是這些原因太現實了
    自上個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人類甚至依靠自己的智慧政府踏上宇宙之路,這一切都歸功於人類航天科技的非凡突破。人類最後一次登月已經過去很久了,為什麼人類不再向月球進軍?不久前,我國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充分證明我國航天水平也是世界第一範圍內。為什麼我們的國家不努力走向月球呢?秘密是什麼?為什麼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保持同樣的態度,不再向月球發送太空人。畢竟月球作為離我們的行星,應該是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站。
  • 細數人類航天史上的重大災難
    太空人系列(二):發射成功「10,9,8,7……,3,2,1」,這是小鳴經歷過最漫長的十秒鐘,她的大腦裡閃過了人類航天史上的重大災難: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4A號」模擬發射任務中(來源:百度圖片)……這些航天史上的先驅們警醒了後來者,也給坐在駕駛艙內的太空人們帶來了別樣的情緒。
  • 重慶沙坪垻萬達廣場VR航天航空航海體驗展 國慶長假遛娃首選
    銀河幻影為重慶人民送福利:VR航天航空航海主題嘉年華,9月30日-10月30日在重慶沙坪垻萬達廣場開啟!十幾款高科技裝置,帶你上天入海,快來現場感受科技互動的歡樂氛圍吧~銀河幻影VR航天航空航海主題嘉年華(重慶沙坪垻萬達廣場)時間:2020年9月30日-10月30日這是一個適合全家人玩的航天航空航海主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