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世界這麼多地方,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俄羅斯。讓我想去第二次的,也是俄羅斯。
我們對歐美了解很多,鋪天蓋地都是美劇和美國新聞,卻對一個同樣是科技大國、藝術大國且歷史文化非常悠久的鄰居置若罔聞,如果你有機會踏上俄羅斯國土,它的神奇和美麗一定會讓你同樣震撼。
我第一次對俄羅斯有感受是在美國留學的時候遇到了一些俄羅斯留學生,當時大學裡舉辦「中法俄文化年」的活動,我作為志願者去幫著擺擺桌椅,打打標籤,收拾些盤子碗筷幹點雜活兒,活動結束的時候就和一些俄羅斯的留學生混熟了,然後一起出去玩過幾次。
俄羅斯人開車是真的猛,雙黃線直接挑頭不眨眼,我以前覺得美國人開車喜歡超速,後來才知道俄羅斯人開車都沒有什麼時速的概念,就是看心情和是否著急。
俄羅斯人看不起美國,與我們總是崇拜美國的高科技不同,俄羅斯學生覺得美國就是個菜雞,他們對自己民族的智商,發明,科技非常自信,也充滿優越感,可能是之前和美國較量了半個多世紀導致的吧。
我很關心俄羅斯人對中國的看法,因為也比較相熟了,他們並不避諱。俄羅斯人覺得中國崛起是必然的,因為歷史上如此,但他們也擔心中國太過強大而對俄羅斯構成威脅,他們叫中國人「鼠眯眼」,就和有些中國人稱呼他們為「毛子」是一樣的,我們彼此都知道這兩個詞彙,也不覺得帶有褒義或貶義,就是對外形特徵的一種習慣稱呼吧。
後來等我真的去了俄羅斯,才發現他們這五六個人遠不能代表俄羅斯。俄羅斯的廣袤和複雜遠超想像,不過我還是很珍惜這些朋友的。
我到俄羅斯的時候是6月份,天氣已經溫熱了,只穿個外套就行。
我的第一站是葉卡捷琳堡,因為機票比直飛莫斯科便宜。
葉堡比我想像得大,航拍還是不錯的,但走在街上有點衰敗的感覺,年輕人不多,大多是五六十歲的大爺大媽,不過非常禮貌和友善,生活節奏比較慢,咖啡館都是11點才開始營業,酒吧通常營業到很晚。
第二站是莫斯科,到了莫斯科終於會英文的人變多了,我開始不那麼擔心迷路。俄羅斯本土導航地圖 Yandex Maps 是真的用不慣,最後還是谷歌百度齊上陣才順利到車站。
因為我比較喜歡小眾的景點,想感受下風土人情,再加上行程不是很允許,所以逛了些普普通通的地方。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是晚上了,但莫斯科緯度高,夏季天亮的時間比較長,所以看起來像黃昏。
因為我對莫斯科那些「金光閃閃」的著名景點並不是很感興趣,那些只要去馬蜂窩上搜搜看看就差不多了,也不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我此行除了參加會議之外,更想和當地人聊聊,而不是像遊客那樣拍照為主,所以照片沒有拍很多,但有一站是我必須要去的,就是莫大。
因為我國綜合性高校的建設是仿照蘇聯,所以無論是科系設置,教學標準還是建築風格,莫大都是我國所有綜合性,尤其是理工類大學的母本。所以看到這親切的「火柴盒式」建築,我竟然有點小激動。
俄羅斯魚子醬並不貴,聽說在馬加丹都拿來餵寵物,但在莫斯科還是有一定價格的。
莫斯科郊外真正的晚上我是沒敢去的,畢竟對當地治安不是太有信心,朋友也都不建議去,所以就趁天黑之前回來了。
我喜歡俄羅斯的原因之一是能夠感受到它那種大氣和靜謐的美。有時候覺得安靜得可怕,有時候又覺得有些蒼涼。
而行程裡最有意思的永遠是俄羅斯人。
俄羅斯人並不是像網上說的那樣都是「戰鬥民族」,事實上當我說出戰鬥民族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很詫異的。因為俄羅斯人認為自己是信仰純正,有修養,有文化的歐洲紳士,而不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蒙古騎兵。這是他們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就像我們自視承脈炎黃,總是把自己和悠悠的孔孟老莊聯繫在一起,開口就是唐詩宋詞,而很少有人會談及元朝如何。
關於酗酒和打架,俄羅斯人則一笑置之,表示那的確是他們的傳統。但他們認為這非常正常,在緯度這麼高,天氣這麼冷的地方,酒精就是必須品。而說起打架,俄羅斯人還把我們中國埋汰了一通。
俄羅斯人知道「功夫」,但認為那只能用來拍電影,真正角鬥的話,中國人一點也不專業,根本不是俄羅斯人對手。
說到興起之處,幾個俄羅斯人當場站起來給我們比劃了一通,我當然不行,只能讓我身邊的男同事上去「撐」了一會。俄羅斯人的確給出了非常多的指導,比如要儘可能地降低重心,出手之前要先判斷對方意圖,扭打在一起之後也不要胡亂用力,還有一些「規矩」,不能攻擊要害部位,擊中幾個「有效部位」之後就不再攻擊。
談起美國,幾個俄羅斯人一致認為「美國是竊賊」,趁蘇聯解體時搶走了大批專家和技術,讓本屬於俄羅斯的財富很輕易地就落入他手。
俄羅斯人對日本的印象不錯,除了大量的豐田二手車之外,他們覺得日本是一個「忍者」。而他們對歐洲的嚮往和認同則非常強烈,除了宗教因素,俄羅斯人覺得自己就是歐洲人,可歐洲人太傲慢,又讓他們很懷念當年強大的蘇聯是如何讓歐洲瑟瑟發抖的。
說到這的時候,他們多喝了很多酒,我能體會到那種悲壯,像一隻毛熊落寞地獨自舔傷口。
我覺得我不會有機會再去俄羅斯了,雖然我很想。
感謝那些熱情的俄羅斯朋友,歡迎他們到中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