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醫學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2月18日發表了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管軼、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等人論文,論文提到,在廣東、廣西截獲的從東南亞走私來的穿山甲中,發現了冠狀病毒,並且與新冠病毒(2019-nCoV)的相似度在85.5%到92.4%之間。

這篇名為Identification of 2019-nCoV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in southern China(華南地區馬來亞穿山甲中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鑑定)的論文認為,儘管蝙蝠可能是2019-nCoV的原始宿主,但尚不清楚任何有助於轉移給人類的中間宿主的身份。

論文報告了中國華南地區在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穿山甲中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鑑定。基因組測序顯示,這些在穿山甲身上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感染人的新冠病毒有大約85.5%至92.4%的相似性,分屬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兩個子譜系。

華南市場被清理增加宿主動物尋找難度

論文提到,許多早期病例與湖北省武漢市的華南海鮮市場有關,推測可能是這次人畜共患病新冠肺炎的來源。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僅報告了從市場上獲取的環境樣品2019-nCoV呈陽性。但是,由於類似的生鮮市場(wet market)已經被證明了與2002-2003年的SARS暴發有關,因此野生動物似乎也可能參與了2019-nCoV的出現。

暴發前,華南海鮮市場上有許多非水生哺乳動物可供購買。不幸的是,由於市場在疫情暴發後不久就被清理了,因此從市場確定野生動物中的源病毒具有挑戰性。儘管現已鑑定出2013年從雲南菊頭蝙蝠中取樣的冠狀病毒與2019-nCoV密切相關,但尚未在其他野生動物物種中檢測到緊密相關的病毒。

論文認為,穿山甲發現的冠狀病毒的多個譜系與2019-nCoV極其相似,穿山甲應被視為新冠病毒可能的中間宿主,應嚴禁在生鮮市場中出售,以防止人畜共患病傳播。

廣西、廣東查獲的穿山甲都帶有冠狀病毒

研究人員調查了穿山甲的病毒組成。他們表示,這種動物是哺乳動物中最不合法販運的動物:它們既被用作食物來源,其鱗片也被用作傳統中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許多穿山甲種類被視為極度瀕危。

論文研究者收到了從18隻馬來亞穿山甲收集的冷凍組織(肺、腸、血液)樣品,這些穿山甲是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廣西海關在反走私行動中獲得的。這些組織中RNA的高通量測序顯示,43個樣本中的6個(兩個肺、兩個腸、一個肺腸混合物、一個血液)中存在冠狀病毒。研究者對2018年5月至7月之間收集的另一批穿山甲樣品進行了進一步的qPCR測試,12隻動物中的19個樣本(9個腸組織、10個肺組織)中,有3個肺組織樣本呈冠狀病毒陽性。

除了來自廣西的動物外,在新冠疫情暴發後,廣州海關技術中心重新檢查了他們在以前的反走私活動中獲得的5份存檔的穿山甲樣品(兩張皮膚拭子、一個未知組織、一個鱗片)。經過高通量測序後,鱗片樣本被發現含有冠狀病毒讀段,與2019-nCoV基因組相似度72%。實際上,鱗片上的病毒序列可能來自其他受感染穿山甲組織。另外,2019年廣東患病穿山甲肺樣本中檢測出的病毒群也與2019-nCoV有關。

論文表示,這些穿山甲冠狀病毒基因組與新冠病毒有85.5%至92.4%的相似性,在系統樹中可以表示為2019-nCoV的兩個亞系。

觀測到了冠狀病毒重組的信號

先前已經注意到,β冠狀病毒屬的sarbecovirus亞型的成員經歷了廣泛的重組。重組分析顯示,蝙蝠中發現的兩個冠狀病毒毒株可能是重組體,包含來自多個SARS病毒相關譜系和新冠病毒相關譜系(包括從穿山甲中發現的冠狀病毒的譜系)的基因組片段。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穿山甲中發現的冠狀病毒和在蝙蝠中發現的冠狀病毒,以及人類新冠病毒之間觀察到了重組信號。受體結合域方面,新冠病毒與廣東穿山甲中發現的冠狀病毒表現出非常高的序列相似性。

迄今為止,穿山甲是除蝙蝠以外唯一被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感染的哺乳動物。在穿山甲中發現了兩個相關的冠狀譜系,它們都與2019-nCoV相關。這表明這種動物可能是這些病毒的長期宿主。

穿山甲是相對較小種群數量的動物,狀態瀕危,但不能排除穿山甲是從蝙蝠或其他動物宿主中獨立獲得2019-nCoV相關病毒。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毒可能從來自東南亞的被販運的馬來亞穿山甲中獲得,人們對這種動物在其本土地區所攜帶的病毒多樣性認識十分缺乏。

論文表示,穿山甲群中病毒傳播的程度尚需進一步調查,但廣西和廣東在穿山甲中反覆檢測出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重要宿主。冠狀病毒,包括與2019-nCoV相關的冠狀病毒,顯然存在於亞洲的許多野生哺乳動物中。儘管穿山甲中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致病性、種間傳染性和可傳播性尚待研究,但處理這些動物需要相當謹慎,應嚴格禁止在生鮮市場中出售它們。為了了解穿山甲在新冠病毒出現中的作用以及未來人畜共患病傳播的風險,顯然需要對中國和東南亞自然環境中的穿山甲進行進一步監測。

追問1

論文中的這幾批穿山甲哪裡來的?

論文提出,廣西和廣東檢測的幾批馬來亞穿山甲,可能都是來自東南亞走私。

近年來,廣東、廣西海關多次查獲從東南亞走私的穿山甲及其鱗片。2016年5月,東興海關破獲一起重大涉嫌走私穿山甲案,查獲走私入境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活體穿山甲15隻。2018年,廣西東興海關共查獲走私穿山甲活體90隻,還查獲了200公斤穿山甲鱗片。

2017年8月17日,欽州海警向廣西自治區林業廳移交其查獲的走私入境馬來亞穿山甲34隻,其中32隻活體,2隻死體。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防控中心(簡稱「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接收了這批穿山甲,2個月後陸續發病和衰竭死亡。

2019年3月23日,海關總署緝私局統一部署和廣東分署緝私局直接指揮開展的「守護者2019」打擊瀕危物種走私專項行動,查獲103隻活體穿山甲,其中68隻活體被送往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進行緊急搶救。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 綠髮會)志願者參與了這批穿山甲的救治。記者從綠髮會了解到,送往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68隻穿山甲,截至2019年4月11日存活36隻。送往廣東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穿山甲截止到2019年5月23日,存活3隻。

追問2

這些穿山甲當時感染什麼病毒?

2017年8月,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接收34隻馬來亞穿山甲,2個月內全部死亡。這件事一度引發質疑。

2018年8月6日,有媒體報導這批穿山甲凍體仍存放於凍庫中。救護中心稱,在該批次穿山甲中,有33隻穿山甲攜帶高致病病毒。當時,中心主任廖河康表示,相關樣本已由中國軍事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檢測。

綠髮會2月20日告訴記者,他們一直申請公開病毒的名稱,但是從國家林草局2次行政複議,到東城區法院、北京二中院,一直到北京高院去年的受理,都沒有公開,「我們補充了2次證據材料,都沒有回覆」。

近日,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就「2017年8·17批次馬來亞穿山甲全部死亡作出回應」。回應稱,該批次穿山甲移送到中心進行救護時已攜帶有疾病,經救護中心採樣送國內相關機構檢測,檢測出感染了犬型細小病毒,在救護期間疾病發作等多種原因導致死亡,相關信息已全部向社會公開,並對檢測機構名稱的失誤做了更正。

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同時表示,基於「8·17」批次34隻馬來亞穿山甲全部感染了犬型細小病毒,並導致全部死亡,從動物疫病防控角度出發,中心將該病毒列為對馬來亞穿山甲產生疾病危害的高致性病毒,屬於動物間高致病性病毒,並不是公眾所理解的導致人獸共患的高致病性病毒。細小病毒是DNA病毒,屬於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的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屬於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病毒,兩者毫不相干。雖然華南農大等單位發布了穿山甲攜帶的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99%相似,並明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但並不能說明中心收容救護的穿山甲就攜帶有新型冠狀病毒,也與救護中心對「8·17」批次馬來亞穿山甲檢測出高致病性病毒——犬型細小病毒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結果,更與當前全國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完全扯不上關係。

追問3

武漢有沒有出售穿山甲?

目前已知的穿山甲有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馬來亞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大穿山甲、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和長尾穿山甲8個品種,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中華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

但是,2019年6月,綠髮會結合穿山甲保護項目合作夥伴、志願者的紅外相機野外記錄和走訪情況,近3年內,僅有效記錄並查證到11隻中華穿山甲,且在中國大陸地區長期未監測到中華穿山甲野外種群的存在,宣布中華穿山甲在大陸功能性滅絕。

2018年10月,長江日報報導稱,在武漢一隻穿山甲因四隻腳被「草繩」纏住,困在馬路中間動彈不得。東西湖常青花園派出所110值班民警接警後,立即趕到事發地點了解情況。民警將縛在穿山甲腳上的草繩解開,隨後,與6村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及陳先生一道,將這隻穿山甲送至常青花園社區附近的林地放生。有人用隨身攜帶的彈簧秤稱了一下,發現這隻穿山甲重約4公斤。

這件事的後續很有趣,就在綠髮會要到當地調查的時候,當地派出所答覆稱,他們沒有放生過穿山甲,並強調如果是穿山甲的話,他們肯定會聯繫森林公安等,不能自己隨意放生。據派出所民警表示,他們當時放生的是一隻刺蝟。但是,長江日報的相關報導至今沒有刪除。

這隻「穿山甲」被發現的位置,距離華南海鮮市場三公裡左右。

新京報記者曾在1月下旬探訪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一家商鋪的李姓老闆告訴記者,市場售賣野生動物的攤位集中在西區中部一條長廊,「偷著賣那多少是有的」。另有媒體拍到市場西區六街盡頭遺棄的動物屍體和內臟。

講述

「穿山甲女孩」記錄到穿山甲咳嗽、氣喘

2019年3月底,海關總署緝私局統一部署、廣東分署緝私局直接指揮開展了一次名為「守護者2019」的打擊瀕危物種走私專項行動,搶救了103隻穿山甲活體,其中部分穿山甲被移交至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綠髮會工作人員「穿山甲女孩」志願參與照顧這些穿山甲。

「進入去年5月,廣州一連幾天下大雨,穿山甲寄居的籠舍溫度很低,估計是受涼的原因,剩下的三隻穿山甲分別出現流鼻涕、鼻塞、氣喘。」穿山甲女孩2月20日告訴記者,專家稱穿山甲的這些感冒症狀是第一次被人記錄到。

「守護至5月中旬時,我身上開始奇癢無比,胳膊上、腿上出現成片的紅點。」「穿山甲女孩」說,「我每天幾乎24小時的陪護,可能是被什麼蟲子咬了。但我還是堅持觀察記錄,給穿山甲拔蜱蟲,為感染眼疾的一隻穿山甲滴眼藥、處理尾部化膿。當時的防護很簡單,就是戴口罩、手套、白大褂,自己並不曾感冒或被病毒感染,現在想想很幸運。」

相關焦點

  • 管軼等人最新證據:走私穿山甲攜帶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高度相似
    香港大學管軼團隊與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在走私穿山甲的多個樣品中,都發現了和這次致命的2019-nCoV病毒非常相似的冠狀病毒。一周前,華南農業大學也有一樣的研究結論,現在,可以說有了更進一步的證據補充。
  • ...回應:新冠病毒極有可能長期存在;管軼團隊發布馬來穿山甲為中間...
    針對有人提出,「新冠病毒可能長期共存」的假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首次給出了正面回應,這是有可能的。與此同時,在病毒宿主的尋找和研究上,管軼及其團隊發表論文表示,馬來穿山甲(又名爪哇穿山甲)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而他曾是最早分離出SARS病毒,並最先提出果子狸是SARS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科學家之一。
  • 華農:從穿山甲中分離出的毒株與新冠毒株相似度達99%
    南方網訊 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者,可能是穿山甲?
    已知冠狀病毒會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傳播,科學家已經提出,新型冠狀病毒最初來源於蝙蝠——主要基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與其它已知冠狀病毒的較為相似。不過,新型冠狀病毒很有可能是通過另一種動物傳播給人類的。導致SARS的冠狀病毒就是先從蝙蝠傳到果子狸身上,再由果子狸傳給人。
  • Nature:是穿山甲傳播的新冠病毒嗎?|計算機病毒|新型冠狀病毒|...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計算機病毒學家David Robertson說:「在今天宣布之前,穿山甲就已經是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一個很好的候選者,所以研究人員發現了如此接近的序列是非常有趣的。」穿山甲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且所有八種穿山甲物種都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但非法販運活動依然猖獗,一隻走私穿山甲價格可賣至萬元,致使其種群瀕臨滅絕。
  • 穿山甲被指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比蛇可信,是非法交易量最大的哺乳...
    接下來,研究團隊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發現,宏基因組拼接出來的穿山甲病毒序列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研究者在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表示,有70%呈β冠狀病毒陽性,這個數字只能起參考作用,不代表自然界中的穿山甲有七成帶病。實際上,在國內常見的中華穿山甲的宏基因組中,研究團隊並沒有檢測出與病毒基因組高度匹配的序列,公眾不必過分擔心。為什麼可能是穿山甲?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2019-nCoV最初來自蝙蝠。
  • 測序發現病毒來自歐洲,管軼:「通過冷鏈傳播進來的可能性最大」
    北京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成員楊鵬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溯源工作還在進一步開展過程中。  測序發現病毒來自歐洲,管軼:「通過冷鏈傳播進來的可能性最大」  楊鵬分析說,在短時間內出現這麼多病例,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並不能排除物品汙染、共同暴露導致傳播的可能性。
  • 人類冠狀病毒的前世今生: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對於中間宿主來說,在果子狸裡面找到與人的SARS病毒99.9%相似的病毒,但是在穿山甲裡面,特別是從馬來西亞或者東南亞走私到中國來的穿山甲,其攜帶的β冠狀病毒和SARS-CoV-2隻有90%左右的同源性,比蝙蝠病毒還低。但是也不是說完全沒有貢獻,它的受體結合結構域和人的SARS-CoV-2比較相似。
  • 優先研究領域:追溯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
    武漢病毒所也一直在做關於蝙蝠攜帶的類SARS病毒的相關研究,石正麗教授團隊在中國各地採集了數千隻蝙蝠樣本進行觀測,也對蝙蝠體內的15種病毒株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發現它們包含了夠成感染人類的病毒的所有基因片段。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公布後,研究者通過進化特徵,在基因庫中找到一種中華菊頭蝠裡的冠狀病毒,相似度高達96%。但由蝙蝠傳至人類的過程仍有很多未知因素。
  • 《自然》關注新冠溯源:首次在中國以外發現新冠病毒近親
    此前,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員等人的研究發現,蝙蝠病毒RaTG13與SARS-CoV-2關係最密切,提示COVID-19暴發可能源於蝙蝠。然而,隨後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特別是2019年在廣東取樣的一種穿山甲病毒Pangolin-2019。看似難度頗高的SARS-CoV-2溯源工作目前傳來新的信息。
  • 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宿主或不唯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華南農業大學今天發布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發現從穿山甲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因此蝙蝠捨棄了一些執行免疫反應的基因,將識別異物的敏感度調低,防止免疫系統大驚小怪。一般機體中的免疫系統就像警察,積極清除細胞碎片;而對蝙蝠來說細胞碎裂如此平常,免疫系統十分「淡定」 。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與雲南菊頭蝠中存在的RaTG13冠狀病毒的基因組一致性高達96%,說明它很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但這之間還有4%的差異,對比人類和大猩猩的基因組差異不足2%,可知4%的差異也是很大的。
  • 《自然保護通訊》發布綠會團隊論文|關於穿山甲是否為COVID-19病毒...
    論文標題為《穿山甲是COVID-19暴發——冠狀病毒傳播與病理學證據的替罪羊嗎?》,刊登在科學期刊《自然保護通訊》(Conservation Letters)第13卷第5期(2020年10月/ 9月)。
  • 中日對譯 | 「新冠」究竟從何而來,蝙蝠?還是穿山甲?
    中國的研究者表明,從全身覆蓋著鱗片的珍稀哺乳動物——穿山甲的同類中,發現了與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類似的病毒。研究者指出,在冠狀病毒蔓延到自然界的過程中,穿山甲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26日英國科學雜誌《自然》中刊登的論文,香港大學和廣西醫科大學的研究者們表明,在2017年到2019年間,有31隻棲息在東南亞的「馬來穿山甲」被走私到中國,並被當地政府扣押。從其中8隻身上,發現了和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相似的病毒。
  • 帶毒穿山甲樣本並非來自廣東
    7日凌晨,華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華農」)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成果:在穿山甲身上發現的一種β冠狀病毒與人類感染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相似度達99%,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穿山甲是如何被科學家們「鎖定」的?找到中間宿主對疫情防控有什麼作用?
  • Nature爭議:新型冠狀病毒到底來自哪裡?穿山甲還是蝙蝠?
    冠狀病毒來自穿山甲嗎?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000多隻野生動物的宏基因組樣本,發現食蟻獸穿山甲最有可能是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官方媒體報導說:"他們發現從宏基因組中組裝的冠狀病毒株的序列與最近爆發的冠狀病毒感染人群的序列有99%相同。"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告訴新華社記者,儘管之前的研究發現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但蝙蝠是冬眠動物,因此不太可能是它們引起了目前的疫情。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此前,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員等人發現,蝙蝠病毒 RaTG13 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有 96.2% 的基因組序列相似,有 1100 個核苷酸的差異。冠狀病毒大約有 3 萬個核苷酸,比大多數動物 RNA 病毒的基因組更大。自然進化需要很長時間來積累足夠數量的突變。
  • 自然子刊:新冠病毒在40-70年前從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
    新冠病毒(SARS-CoV-2)如何進化?我們已知的是,冠狀病毒會重組(不同病毒之間交換遺傳物質),而且病毒的小的基因組亞區可能具有不同的祖先起源,這些都讓了解病毒演化歷史成為一件難度頗高的事情。當地時間7月28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比利時KU魯汶雷加研究所,中國西交利物浦大學、香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指出,新冠病毒SARS-CoV-2可能在40-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
  • Elife|三文魚體內發現與冠狀病毒非常接近的同目病毒
    近日,北京新發地市場突發新冠病毒疫情。相關機構在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一時間三文魚成了熱點,北京的主要商超企業超市,物美、家樂福等都已連夜下架全部三文魚。三文魚會被感染新冠病毒嗎?專家們曾表示:新冠病毒屬於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而β冠狀病毒屬只會感染哺乳動物。一般來說魚類被認為不會感染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