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標題為《穿山甲是COVID-19暴發——冠狀病毒傳播與病理學證據的替罪羊嗎?》,刊登在科學期刊《自然保護通訊》(Conservation Letters)第13卷第5期(2020年10月/ 9月)。其作者團隊包括綠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綠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BASE)秘書長 Sara Platto博士,以及綠會穿山甲工作組蘇菲等。
COVID-19大流行已波及全球六百多萬人。COVID19冠狀病毒(CoV)的起源尚不清楚,但穿山甲被認為是潛在宿主。作者團隊調查了在我國廣東省查獲的兩隻穿山甲。分子篩選結果顯示,暱稱叫做「打呼」的穿山甲攜帶了CoV,另一隻叫「沒動」的穿山甲感染了水心病(埃希氏菌病)。
「打呼」表現出呼吸困難,肺部、腸道和鼻孔感染,如計算機斷層攝影和屍檢所示。先前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與穿山甲冠狀病毒相比,蝙蝠冠狀病毒RaTG13更接近COVID-19冠狀病毒。有超過20為看護人士與冠狀病毒陽性的「打呼」有過密切接觸,但沒有人感染了這種冠狀病毒。該論文作者團隊的數據表明穿山甲不太可能是COVID-19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或次級宿主。
穿山甲似乎是感染了由一種尚不確定的天然宿主物種攜帶的冠狀病毒的受害者,或許是因為它們變弱了的免疫系統。
整理/牛靜美 審/綠宣
【參考來源】
論文原文DOI:《穿山甲是COVID-19暴發——冠狀病毒傳播與病理學證據的替罪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