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過了古巴比侖兩河流域的灌溉渠道,碧綠晶瑩的岷江水

2020-12-23 果果講旅遊

大家好,我是果果,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介紹一個地方,這裡完完全全勝過了古巴比侖兩河流域的灌溉渠道,滿滿都是碧綠晶瑩的岷江水,很好奇是哪裡吧,那就跟著小編我一起去看看吧。

有關都江堰,有很多文筆可供紀念和讚美。身為今人,似乎只剩下面向離堆鞠躬,凳上安瀾索橋遠眺一番,再帶著滿腹的感慨離去。歸根結底,兩千多年的時間和一個「蜀守」,連他的任期都不確定,離我們還差得遠。

或許正是因為讀史讀得太祥熟,站在「魚嘴」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動,只想高呼一聲:「李冰萬歲!」遺憾的是,多年煉成的修養和眾多觀光客的目光阻止了我,我只能在心裡默默地說:「謝謝你,李冰!你們真的為中國的文官官員爭了一口氣,樹了一塊碑!說實在,一介蜀守往大了說也不過相當於今天的一位省長而已。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李冰這個名字能夠佔據一方兩千年不朽,能夠在無計可施的官員中脫穎而出至今依然響亮,完全是由於他在治水方面的付出,得益於他在都江堰的生命…

世界文明史,無論東西方,早期都與洪水有密切聯繫,猶太人的諾亞方舟,中華先祖的女媧補天,都證明了人與水的頑強抗爭,由此或許可以說:與天地的抗爭,是人類開啟文明大門的第一步,這種抗爭遠遠地站在鐵血之戰之上!

不管怎樣,留到今天,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的都江堰,肯定比淹沒在沙灘上的古巴比侖兩河流域的水渠,比古羅馬帝國的人工河道更能顯示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活力。因此,餘秋雨先生認為,「中國歷史上最令人興奮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這是完全正確的。

二千多年前,秦國崛起、統一的大業,迫切需要一個穩固、富足的後盾,李冰適時抵達四川,得天時地利,得千載難逢之機,更因其學識淵博、勤勞能幹、見多識廣,還能把握兵荒馬亂中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成就了這一偉大的水利事業,更因其功績被千秋萬代人銘記,為之讚頌。

與許多其他發明不同,都江堰絕不屬於「歪曲事實」的範疇,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科學建設,是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典範。李冰的努力,為中國的文人和官員們指出了一條可以名垂青史的金光大道,或許是他自己當時還沒有意識…

岷江水碧綠晶瑩,在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主體工程的指揮下,確保了整個成都平原千年來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泥沙少淤,旱旱由人;「深掏灘」。低洼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經驗,至今為水利專家奉為聖明。就這樣,李冰值得我們大家去懷念!

我站在伏龍觀上,望著一江秋水,猶如訓練有素的兵陣,該左該右,我真想來想去,五體投地……懷古之餘,我突然想:如果今天的官吏文人,能有一點即使是只有李冰父子千分之一的建樹,今天的世界又會怎樣?插筆!

好啦,本期小編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啦,我們下期再見吧,拜拜。

相關焦點

  • 兩河流域文明你了解嗎
    兩河流域文化簡介兩河流域文化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化,或兩河文化。
  • 兩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你知道多少呢?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兩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 世界歷史004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上)
    幼發拉底河平和溫順、不緊不慢、嫋嫋婷婷地由北向南緩緩流動,而底格裡斯河則顯得暴躁而任性。兩河下遊的衝積平原稱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因其形狀似一彎新月,西方人稱這塊土地為沃月地帶。在古時的兩河流域,人們用泥土來建造房屋,用泥土來製造日用器皿,泥土是基本的生活資源,不僅如此,泥土還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載體,他們在泥土上寫字,泥土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傳向四方的媒介。
  • 世界歷史004 |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上)
    兩河下遊的衝積平原稱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因其形狀似一彎新月,西方人稱這塊土地為沃月地帶。在古時的兩河流域,人們用泥土來建造房屋,用泥土來製造日用器皿,泥土是基本的生活資源,不僅如此,泥土還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載體,他們在泥土上寫字,泥土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傳向四方的媒介。
  • 紀錄片《世界歷史》04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上)
    在古時的兩河流域,人們用泥土來建造房屋,用泥土來製造日用器皿,泥土是基本的生活資源,不僅如此,泥土還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載體,他們在泥土上寫字,泥土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傳向四方的媒介。(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博士丹•波茨)「泥土在這一地區極為重要,表面看來這一地區資源貧乏,但這裡有幼發拉底河,所以有很多水,還有很多蘆葦和大量的泥土,這兒沒有建築用的石頭,也沒有金屬一類的礦藏可供開採,但是這裡有大量的水和泥土,可以說這是用泥土建造起來的文明。」
  • 紀錄片《世界歷史》05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下)
    自此,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逐漸掩蓋在希臘化文明的光芒之下,但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豐富遺產仍然影響了後來的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之燦爛輝煌19世紀中葉以後,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讓世人再次領略到燦爛輝煌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概覽
    她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公元前兩千年銀子在兩河流域的貨幣功能。按我理解,這其實就是公元前2000年的財務學。她還關注古代兩河的數學和文學。馬上要出版一本研究兩河流域史詩《吉爾伽美什》的專著。        歐陽教授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廣泛認可。2017年,她所在的「二十年磨一劍——以古代語言文字為基礎的世界古代文明課程體系建設」團隊(共九人)獲得了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
  • 人教版:九上歷史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
    3、認識到古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學習重點】兩河流域地理位置;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 ;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楔形文字【學習難點】漢謨拉比法典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課本解讀】知識點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 2019暑假預習:九上歷史《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兩河」及兩河流域:「兩河」,是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2.發展歷程(1)出現小國: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2)初步統一: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後又屢遭外族入侵和內部戰亂。
  • 九年級上冊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 》教案
    空中花園的故事發生在兩河流域,反映的是新巴比倫王國的故事。本節課我們學習古代兩河流域。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知識點一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1.兩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2.地理位置: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 狹長地帶。3.建國: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
  • 科學合理配置水資源 四川省建立岷江沱江嘉陵江三大流域片水資源...
    封面新聞記者 柴楓桔11月9日,四川省水利廳按照省委「興利服從生態、區域服從流域、電調服從水調」總體要求,印發實施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水資源調度協調機制。聯席會議由牽頭單位主持,原則上一年召開一次,開會地點在流域內市(州)輪迴舉辦,聯席會議以會議紀要形式明確會議議定事項。各成員單位將加強溝通協調,強化監督管理,加強水資源調度信息共享,逐步提升重要工程、主要控制斷面水資源監測能力和水平,及時通報和共享相關信息。
  • 全球史連載11:大河流域的興起
    人們在完成馴化農作物這一偉大革命後,又開始了第二次偉大的冒險,那就是遷移到大河流域地區,嘗試引水灌溉以彌補天然降水的不足。引水灌溉在黎凡特和安納託利亞農業聚落走向衰敗的同時,也正是東南部兩河流域平原興起的時候,這很大程度是受來自黎凡特和安納託利亞的移民影響,天然降水的減少,導致人們前往低地的兩河流域開始人工灌溉
  • 歷史連載:人類文明為何最先出現在亞非的大河流域?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看到了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多瑙河流域、第聶伯河流域的興起。同時兩河流域南部泛濫的河水和乾旱的氣候,又促使原本分散的各聚落聯合起來,共同修建大規模的灌溉防洪工程,而要聯合各共同修建大型的公共建築工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統治機構,這就促成了國家的出現。兩河流域資源匱乏,但水陸交通便利,因此商業貿易十分活躍,而兩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正是起源於商業貿易的需要。此外,兩河流域周邊的伊朗高原、小亞細亞等地的銅礦與冶金術,也對兩河文明的出現產生了巨大影響。
  • 兩河流域史詩大全
    http://www.piney.com以下是兩河流域地區的神話和史詩部分。http://www.piney.com/BabIndex.htmlJudy老師差不多看完了絕大部分蘇美爾神話的史詩,自己也重新翻譯解析了不少內幕,因為世俗人類的認知有限,很多史詩翻譯太字面,不知道真正的上古歷史內幕。
  • 從亞述到亞歷山大,一周讀懂兩河流域文明
    課程將橫跨歐亞非,從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起步,穿越數千年的人類古文明。小遊劃重點:《世界歷史》第4、第5集簡要敘說了兩河流域地區歷史,幫大家理清從蘇美爾早王朝時期到阿契美尼德時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小遊劃重點:亞歷山大大帝,25歲便徵服波斯帝國,30歲就建立起橫跨亞非洲三洲的龐大帝國,足跡遠至印度。本紀錄片中,麥可·伍德將帶大家從希臘長途跋涉至印度,追蹤亞歷山大的腳步。
  • 從兩河文明說起,一言難盡
    兩河流域的「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位置大概在伊拉克那裡,也就是之前一直說的西亞。這倆河衝擊形成的平原就是著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是由蘇美爾人創造的,這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包括人類的第一個城邦也是蘇美爾人建立的)。不過兩河流域的王朝更替比較頻繁,先後有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輪流統治著這裡。但是,不論王朝如何更替,種群如何變換,蘇美爾文明一直流傳了下來,後來者大都是蘇美爾文明的繼承者。
  • 地理環境與古代文明:埃及與兩河文明究竟如何產生與發展?
    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二,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地區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埃及文明與美速不達米亞文明。這樣相對封閉與孤立的地理環境儘管讓埃及文明不像兩河流域文明那樣頻繁地遭受遊牧民族的入侵,但是卻讓快速發展到頂峰的埃及文明很少遭到外部挑戰從而早早衰落了。與之相反的則是新月沃地上的兩河流域文明。
  • 九年級歷史上冊《古代兩河流域》知識點練習題精選(人教版)
    某刊物中「史海拾貝」欄目出現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兩個關鍵詞,據此我們可以斷定該欄目介紹的是( )     A、古矣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巴比倫文明 D、古希臘文明     4、[法新社巴格達(2003年)4月12日電]「英美聯軍佔領巴格達後,混亂和搶劫現象越來越嚴重。
  • 部編版:九上歷史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知識點,常考的都有!
    《漢謨拉比法典》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閱讀課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完成下面的空格,思考回答相關的問題)1.「兩河」,是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2.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在後來的1800多年裡,兩河流域幾度統一,也屢遭外族入侵和內部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