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農村老一輩人常常說的「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描述的就是舊時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具體說了什麼,估計現在知道的年輕人很少了。
在現代社會,二十小時制度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計時方法,而且時間已經可以精確到每一秒。不過在手機、手錶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我國民間還有一些其他的計時方法。
除了很多人熟悉的十二時辰制度外,我們還能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看到報時的打更人,相信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什麼打更人都只打到五更天呢?這是因為這些人採用了十時辰制度報時。
十時辰制度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式,把白天和夜晚各五分,其中夜晚用五更來表示,對人們來說,夜晚的每一更都有不同的意義。
古代將夜晚劃分為五更。一更天一般是7:00~9:00,二更天一般為9:00~11:00,以此類推三更就是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四更為一到三點,五更為三到五點。
一更天,這時候是打更人出來開始工作的時候。也是全城人結束工作,回家休息的時候。這時候打更人敲響一更天之後,就代表著所有的人可以下班休息了。
二更天划算到現在的時間是9點,現在社會中算不上晚,可能是許多人的夜生活剛剛開始的時候,有的人9點或許剛出門,有的人或許9點剛睡醒。但是在古代卻是一個該熄燈睡覺的時候,因為古代沒有電,照明設施十分的有限,家中即便是有油燈也是不捨得用的,也就大戶人家可能會點一些油燈。普通人家是沒有這個條件的,所以說9點天非常黑了之後就該睡覺了。
三更天被人們看作是陰氣最深的時候。我古代的許多鬼故事和現在的許多恐怖電影,也都會特別的注重這一點。三更天被看作是半夜,忽然認為這時候是鬼魂活動時間到了。當然了,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比較封建迷信的說法,在現在的學校大城市半夜三更,依然街道上都是燈火通明,有的人可能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有的人可能剛剛起床去工作。
四更賊
四更指的是一點到三點之間,這段時間的人都是深度睡眠,即便發出一點響聲,也不會把我們吵醒,小偷就利用了這段時間開始出來活動。這裡的賊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古代戰爭中,如果想夜襲敵方的營寨,也會在這個時候出襲,因為這段時間正是守備人員最鬆懈的時候。
古時候更夫敲鑼報點,都會在四更天提醒大家注意防盜,久而久之,四更賊這種說法就流傳下來了。
五更雞也就意味著天亮了,村民們從睡夢中醒來,男人該準備下地幹活了,女人要起來準備家裡人一天的飯食了,孩子們也要準備上學讀書了。一家人陸陸續續起來,開始一天新的生活。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就是這樣在五更的輪迴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無論是戰亂時期還是和平時期,他們的生活都一成不變,而這種獨特的五更計時文化也流傳了下來。現在雖然我們已經有了更加先進的計時工具,更夫這一行業也消失了,但是五更的文化卻深深印在了中國人的腦海中,它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