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補償金是否分段計算等相關問題分析

2021-01-08 徐律師侃世界

經濟補償金是勞動爭議糾紛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同時,離職引起的經濟補償金或者賠償金糾紛亦是勞動爭議中比較典型和常見的糾紛。但是,由於法律變化和調整等原因,導致大家在經濟補償金相關問題上存在認知上的不一致。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本文將圍繞上述規定,展開分析。

一、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中工資如何確定?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及《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了經濟補償金的具體計算標準,經濟補償金是按照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為標準,其中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此中的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應得工資。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十三條規定,勞動法中的「工資」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一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實踐中勞動者的工資一般有基本工資、應發工資、實發工資之分。基本工資通常是用人單位給勞動者設定的底薪,一般未包括加班工資、津貼、補貼、福利待遇等。應發工資是指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按照法律規定應當獲得的全部工資,包括了基本工資、加班工資、 獎金、津貼等。實發工資是勞動者每月實際拿到的工資,通常會被扣減一些費用,比如代扣代繳社會保險費、所得稅,扣夥食費、房租費等,勞動者實際到手的金額通常會比應發工資少。

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應當以勞動者的應發工資作為基數,而不是以基本工資、實發工資為基數。基本工資僅僅是勞動者工資的一部分,顯然不能作為經濟補償的計算基數,而實發工資並不能 真實體現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比如用人單位不按規定支付加班費、剋扣工資等違法行為都可導致實發工資低於勞動者實際的工資,顯然也不能作為經濟補償的計算基數。

二、在計算經濟補償金基數時,加班工資、年終獎、年底雙薪是否應當計入?

應當計入。

比如《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裁判指引》第九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在計算經濟補償或賠償金時,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除包括正常工作時間的工資外,還包括勞動者的加班工資。勞動者已領取的年終獎或年終雙薪,計入工資基數時應按每年十二個月平均分攤。」

三、未訂立勞動合同二倍工資是否應當計入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

不應當計入。原因在於未訂立勞動合同二倍工資本身屬於懲罰性的款項,不屬於勞動報酬。對此,《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裁判指引》第九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用人單位因未在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籤訂勞動合同而按月向勞動者支付的二倍工資,其中加付的一倍工資不納入經濟補償或賠償金的計算基數。」

四、計算經濟補償金時勞動者工作年限如何確定?

《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籤訂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年限自2008年1月1日開始計算;《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後籤訂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自勞動者入職之日起開始計算。勞動者非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的,勞動者在原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合併計算為新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

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經濟補償金的支付並沒有與之前相關法律對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規定相衝突,之前法律若對經濟補償金有相關規定的,仍舊適用。只有既符合舊法又符合新法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的,經濟補償金年限才可以連續計算。按照舊法不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即使新法規定應當支付,其經濟補償金年限也只能從新法施行起算。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第三款規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五、違法辭退的經濟補償金是否分段計算?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支付了賠償金的,不再支付經濟補償。賠償金的計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計算。」

因此,非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即雙倍賠償金)的起算是從用工之日起計算,不區分勞動合同是否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訂立。

對此,廣東省高院省勞動仲裁委以及深圳中院均規定了自用工之日起計算。《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第33條規定:「《勞動合同法》實施後,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按《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但無須另行支付經濟補償。賠償金的計算年限自實際用工之日起計算,應包括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的工作年限。」《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裁判指引》第九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按《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但無需另外支付經濟補償。賠償金的計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連續計算。」

另外,關於經濟賠償或者賠償金的基數,廣東省高院、廣東省勞動仲裁委規定了以勞動合同解除終止前12個月平均工資為基數,不分段計算。《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第31條規定:「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經濟補償或賠償金時,經濟補償或賠償金的基數為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不再以《勞動合同法》施行之日為界分段計算。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經濟補償或賠償金的基數按用人單位所在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計算。」

六、雙方是否可以就解除勞動合同約定經濟補償金?

可以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十條 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辦理相關手續、支付工資報酬、加班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達成的協議,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且不存在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應當認定有效。前款協議存在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情形,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裁判指引》第九十八條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訂立或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事先就解除勞動合同約定由用人單位支付的高於法定標準的經濟補償或違約金的,該約定有效。當事人主張雙方約定的經濟補償或違約金標準過高,要求調整的,人民法院可依法予以調整。」

七、未依法繳社保導致勞動合同解除的經濟補償金如何計發?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因此,未依法繳交社保的情況下,勞動者可以被迫辭職,並主張經濟補償金。

關於上述條件,在實務中如何操作卻存在爭議。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合同法>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二十四條規定:「勞動者以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未按當地規定的險種繳納社會保險費為由,請求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不予支持。《勞動合同法》實施後,用人單位未按當地規定的險種為其建立社會保險關係,勞動者請求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應予支持,但經濟補償金支付年限應從2008年1月1日起開始計算。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或欠繳社會保險費為由請求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不予支持。」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第25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須辦理社會保險手續或將社會保險費直接支付給勞動者,勞動者事後反悔並明確要求用人單位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及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如用人單位在合理期限內拒不辦理,勞動者以此為由解除勞動合同並請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應予支持。」

《深圳經濟特區和諧勞動關係促進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應當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應當依法要求用人單位繳納;用人單位未在一個月內按規定繳納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經濟補償。」

總結如下

(1)用人單位沒有參加社保,可以辭職並要求經濟補償;

(2)用人單位已繳但是沒有足額繳,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或欠繳社會保險費為由請求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不予支持;

(3)雙方協商不繳社保後勞動者反悔要求補繳,單位不繳,勞動者可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支付經濟補償。

(4)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提前一個通知要求補繳仍不補繳的,可以辭職並主張經濟補償,如沒有提前一個月通知,則不支持。

八、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導致勞動者被迫辭職,經濟補償金的年限從何時起計算?

從2008年1月1日起計算,實際用工晚於2008年1月1日的,自實際用工之日起計算。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合同法>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二十四條規定:「勞動者以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未按當地規定的險種繳納社會保險費為由,請求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不予支持。

《勞動合同法》實施後,用人單位未按當地規定的險種為其建立社會保險關係,勞動者請求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應予支持,但經濟補償金支付年限應從2008年1月1日起開始計算。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或欠繳社會保險費為由請求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不予支持。」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裁判指引》第九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應當依法要求用人單位繳納,用人單位在勞動者要求之日起一個月內未按規定繳納的,勞動者有權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支付經濟補償,但經濟補償的支付年限應從2008年1月1日起計算。」

九、月工資超過三倍的經濟補償金如何計算?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即實行雙封頂。

十、用人單位依法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的,用人單位是否需要支付經濟補償?

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具備法定情形時,用人單位應當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合同。比如《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一)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二)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三)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

如果用人單位在續籤勞動合同時,提出的勞動報酬、勞動條件、福利待遇等事項不低於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前的標準,而勞動者無正當理由不同意續籤,在此情況下,用人單位沒有過錯,故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第20條規定:「勞動關係符合《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一)、(二)、(三)項規定的情形,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協商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提出的勞動報酬、勞動條件、福利待遇等事項不低於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前的標準,勞動者拒不接受的,用人單位可以終止合同,且無須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十一、勞動關係建立於《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前,但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解除

或終止的,經濟補償金如何計算?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第32條規定:「勞動關係建立於《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前,但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解除或終止的,經濟補償按以下方式計算:

(一)按《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前的有關規定,用人單位無需支付經濟補償的,勞動者工作年限自《勞動合同法》實施之日起計算。

(二)按《勞動合同法》實施前後的有關規定,用人單位均需支付經濟補償的,勞動者的工作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計算。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或因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培訓及調整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為由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前計發經濟補償的工作年限最多不超過12年。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非因協商一致或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為由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前計發經濟補償的工作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計算,不受最多不超過12年的限制。」

相關焦點

  • Y31 勞動法計算那些事之經濟補償金(九)——離職前停工、病假等非...
    事實上,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比較複雜,不僅要綜合年限標準、工資基數和高工資的計算封頂、2008年1月1日前後分段計算等等因素,而且要考慮人社部481號文廢止後對分段計算的影響,並且還要考慮一次性的經濟補償金是否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及如何繳納的問題。   對於各種複雜的經濟補償金的計算問題,本文講述第三篇章——關於企業非正常生產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的問題,詳見下文。
  • 過渡時期不同情形下經濟補償金該如何計算?
    這個時候企業要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向這個員工支付終止合同的經濟補償金,那麼需要支付多少補償金呢? 案例2,員工牛某,2008年之前在某企業工作了六年,2008年以後,工作了兩年。然後企業與他解除了勞動合同。由於牛某沒有任何過錯,所以企業要支付給牛某經濟補償金。
  • 計算經濟補償金的月平均工資包括年底績效嗎?要注意什麼?
    如果是與業績相關的績效工資,那麼職工無論何時都可以有權獲得的。為了簡化問題,我這裡假設你是符合獲得年底績效的。按照經濟補償金的補償規則可知,經濟補償金與職工在本公司的工齡和離職前的平均工資有關。那這個工資包含哪些項目呢,年底績效是否屬於工資呢?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問題答案也就出來了。
  • 經濟補償金與經濟賠償金有什麼區別?分別可以在什麼條件下適用?
    計算公式:經濟補償金=基數×補償年限由於《勞動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實踐中會存在勞動關係的存續跨越該時間節點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的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會較為複雜。那麼該情況中經濟補償金該如何計算?可以從計算基數分段和計算年限分段分別進行理解。
  • 單位不續籤勞動合同需要支付經濟補償嗎?經濟補償金怎麼計算?
    很多勞動者在籤訂了勞動合同後認為合同到期後用人單位有權終止勞動合同並不用支付經濟補償。那麼是否如此呢?勞動合同終止會有哪幾種情況?經濟補償應當如何計算?接下來就由法律快車小編帶各位了解以下吧!二、勞動合同到期不續籤用人單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嗎上述勞動合同到期不續籤的情況中,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上述第1、2條,用人單位提高或保持原勞動合同約定與勞動者續籤,勞動者拒絕的,是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的。
  • 如何計算經濟補償金與賠償金?二者又有何區別呢?
    作者: 吳煒律師 在解除勞動合同糾紛中,勞動者通常會主張用人單位違法解除賠償金、經濟補償金,那到底該如何計算賠償金和經濟補償金呢?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希望能夠幫助到朋友們!我們先來看看相關法條:1、《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 經濟補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 經歷了勞動仲裁,讓我明白了經濟補償金應該怎麼去計算
    在申請勞動仲裁之前,我仔細的檢索了一下相關的法律規定,發現《勞動合同法》中,有關於我這種情況的規定,《勞動合同法》第38條中規定:用人單位未及時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解除勞動合同。有根據第46條,勞動者因為公司未支付工資解除勞動合同的,可以要求公司支付經濟補償金。都查好之後,我在5月底就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了勞動仲裁。
  • HR必學:經濟補償金/賠償金適用情形
    引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解除與終止勞動合同中,經常會涉及到經濟補償金、賠償金的問題,但在實踐中很多用人單位HR和勞動者在仲裁訴訟活動中經常把經濟補償金和賠償金相混淆,甚至還經常會冒出「經濟賠償金」的錯誤概念。
  • 經濟補償金是什麼,包含社保和公積金嗎?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的相關規定,勞動者的工資包含基本工資等三部分,公司所給的經濟補償金包括社保和公積金嗎?網友諮詢:單位辭退員工,補償金包含社保和住房公積金基數嗎?上海申浩律師事務所(兼任南京分所派駐人)徐麗慧律師解答:經濟補償金是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時,給予勞動者的經濟補償。經濟補償金是在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後,用人單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給勞動者的經濟上的補助。包括社保和公積金,包括獎金、加班費這些。經濟補償金=補償時間×你離職前的12個月的平均工資。
  • 老會計總結:解除勞動合同一次性經濟補償金的稅會處理!
    解除勞務合同獲取一次性經濟補償的稅會解析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為降低人工成本,與部分非關鍵崗位的員工提前解除勞務合同,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務合同需要支付一次性經濟補償金。那麼,對於一次性經濟補償的稅會處理本文將詳細為您解析。
  • 該怎麼算經濟補償金?
    全國案件總計998件,主要集中在江蘇、上海和廣東,其中江蘇尤為突出,這可能也是江蘇就本文的問題給予相應明確口徑的原因(詳見下文《江蘇省勞動人事爭議疑難問題研討會紀要》[2017]1號)。本文從實際案例(見下文)出發,參照全國不同地區的判例,圍繞「年終獎是否計入經濟補償金基數?是否分攤計算?」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 勞動合同到期,這種情況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
    0 2審理結果經過勞動仲裁委員會及法院審理,結合雙方提供的證據,結果如下:①A公司支付張三2018年8月工資;②A公司支付終止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0 3法律分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 勞動者解約後能否同時要求經濟補償金和賠償金
    朱某向汝城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申請勞動仲裁,要求駕校支付其經濟補償金及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案例分析本案屬於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87條之規定,用人單位違法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47條規定的經濟補償金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 經濟補償和經濟賠償是否是同一個概念?補償和賠償不同又在哪裡?
    經濟補償,是指用人單位依照《勞動合同法》規定,與勞動者 解除或 終止勞動合同時,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是有一定的標準的。經濟補償,一般根據勞動者在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和工資標準來計算具體金額。由這兩個概念可以得出,一個是屬於合法時的補償金;另一個是屬於非法是的賠償金。這麼看來,兩者的適用條件也是不一樣的.網友諮詢:經濟補償金和賠償金不能同時主張嗎?李小青律師解答: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經濟補償金和賠償金不能同時主張。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包括依法解除和違法解除兩種。
  • 返聘的退休老師被解職 能獲得經濟補償金嗎?
    張老師感覺自己在這所學校辛辛苦苦幹了6年,校長一句話就解聘了自己,而且一點補償都沒有,他查了《勞動合同法》,單位解除合同要支付經濟補償金,他算了一下,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他應得9000元經濟補償金,學校卻一分不給,所以他到司法所諮詢,他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 你能否以加班時間過長提出辭職,並要求經濟補償金?
    那麼作為勞動者,如果發現用人單位延長勞動時間的行為已經超過了法定限度,勞動者能否提出辭職,如果提出辭職的話,勞動者是否有權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呢?下面我們就從勞動者維權的角度談一下這個話題。在工時計算周期內,仍然要嚴格遵守勞動法的上述加班限度性規定。二、勞動者以此為由提出辭職,能否要求經濟補償金勞動者提出辭職的理由如果是用人單位非法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那麼能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這個問題涉及到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一)項的規定,勞動者因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可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
  • 公司不及時續籤勞動合同是否違法?不續籤有經濟補償金拿嗎?
    作為勞動者的你是否記得勞動合同什麼時候到期了?自己有沒有忽略勞動合同已經過期,但知情的用人單位也不及時通知你續籤勞動合同?如果是公司遲遲不續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該怎麼辦?勞動者有沒有一筆經濟補償金?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為你分析。一般來說,不續籤勞動合同需要賠償的情況有以下這些情況。第一,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籤訂的固定期限合同到期了,之後單位不同意續籤的,用人單位應該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
  • 經濟補償金包括加班費和十三薪嗎?
    計算經濟補償金應該包含勞動者的哪些收入,很容易出錯漏算,直接導致補償金大幅降低。 首先明確,加班費和十三薪可以計入經濟補償金的計算基數內。
  • 在勞務公司8年,每兩年籤訂一次合同,到期能有經濟補償金嗎?
    在單位工作有15年了,8年前單位通過勞務公司以勞務派遣的形式開始籤合同,毎籤兩年,我想知道如果以後合同到期了,會有補償金嗎?單位原因不續籤勞動合同的話,是可以獲得經濟補償金的。一、勞動合同到期單位不續籤,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單位原因導致不續籤勞動合同,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如果單位故意降低工資福利標準,導致勞動者主動不續籤,也是可以主張經濟補償金的。
  • 被動離職,如何與用人單位談經濟補償金或賠償金?
    勞動者此時需要考慮向用人單位索要經濟補償金或者賠償金以補償自己的權益受害。勞動者應當如何做好與用人單位的此項談判呢?一、被動離職應該索要經濟補償金還是賠償金很多人認為,既然是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離職而且勞動者又沒有什麼過錯,因此應當適用賠償金而非經濟補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