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貿城 資料圖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義烏網、浙江新聞客戶端先後推出39個關鍵詞,講述義烏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故事。在系列報導即將收官之際,我們將第40個關鍵詞定為「變與不變」,在這辯證關係中,反映義烏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其內在不變動力,從實踐經驗中增添前行力量,在把握變與不變中奮力把改革開放繼續向縱深推進。
繡湖公園 資料圖
變化的是歷史方位,不變的是為民初心
歷史方位是客觀事物在歷史發展中所處的位置。全市人民群眾經過40年的共同奮鬥,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從1978年到2017年,義烏國民生產總值從1.28億元到1158億元,財政總收入從0.178億元到142.1億元,存款餘額從0.3億元到2725.7億元;基本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基本實現全覆蓋;從相對落後的教育水平到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中階段、高等教育入學率不斷提高;城市建設從「一條馬路七盞燈,一個喇叭響全城」到浙江第四大都市區……一組組數據,記錄著義烏人民生活從短缺到殷實、從貧困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當前浙江正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潮頭上,正奔跑在「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跑道上,正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上。作為全國、全省先發縣市和「排頭兵」,義烏也處在這個新的歷史方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民之所望,幹事所向。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改革開放最本原的初心。40年來,無論外部條件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義烏黨委政府始終不變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將義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積極回應民生關切,辦好民生實事,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群眾首創、紅利全民共享。
1982年6月,時任義烏縣委書記的謝高華(中)和同事們在縣委常委會議上探討開放稠城鎮小百貨市場。資料圖
變化的是途徑方式,不變的是發展道路
1970年代末,有著經商傳統的義烏「末代貨郎」們開始在縣城稠城鎮和廿三裡集鎮歇擔設攤,自發性的小商品市場雛形初現。1982年,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為「班長」的縣委縣政府衝破束縛,頂住壓力,率先於全國開放小商品交易市場,徹底激活了義烏市場經濟的活力。1991年,國家工商局首次統計發布中國「十大專業市場」龍虎榜,義烏高居榜首。飛速發展的義烏,進而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機構稱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前店後廠的產業模式,細化集聚的塊狀經濟,工貿聯動的良性互推,加速了義烏髮展財富的積累。
第24屆義博會資料圖
進入新世紀,義博會、森博會、文交會、旅博會等國家級展會和電商、進口等新興展會觸發更多義烏聯通全球的按鈕。聚焦時尚、信息、健康、裝備四大戰略產業,深入實施義商回歸,吉利鋒銳發動機、義利動力總成、英倫新能源整車、華燦光電、瑞豐光電等一批優質大項目紛紛落地,義烏工業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輕」到「重」。開通義烏-馬德裡等9條中歐國際班列,成為國內開通國際班列最多的城市;「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啟動建設,獲批建成全國縣級市首個國際郵件互換局、全省唯一鐵路開放口岸、全省第四個空港口岸、全省第四個保稅物流中心,對外開放大平臺構建起「義烏碼頭」世界貨地新格局。
40年來,義烏人從未停止過改革創新、開放前行,在發展過程中,義烏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與時俱進謀發展,始終不變的是義烏堅持興商建市(縣)的發展道路。
資料圖
變化的是城鄉面貌,不變的是義烏精神
改革開放對於人民來說,看得見的是身邊的變化,腳下的土地,眼中的義烏。改革帶來發展,發展帶來改變,改變讓群眾受益。40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義烏統籌城鄉優化環境,群眾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一核兩翼三片」城市布局和城鄉交通網基本成形,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8平方公裡增至103平方公裡,66公裡長義烏繞城高速全部建成,280平方公裡的主城區框架拉開。杭義溫高鐵、甬義金鐵路和金義東城軌等工程加快推進,義武、義蘭公路全線通車。加快打造美麗鄉村,10條精品線建設全域開花。2016年,義烏啟動了以老城區徵收改造為核心的5.78平方公裡城市有機更新工作,截至目前,佔地2228畝、總建築面積160.4萬平方米、涉及9676戶的倉後、湖大塘、向陽上片、向陽下片、通惠、市場、勝利(一)、車站、樓店九個大區塊均100%籤約,未來這裡將會被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大美景象所代替。
6月4日,義烏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暨黨員幹部五(吾)帶頭動員會。
圍繞「規則義烏、義行天下」主題,義烏全面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營造城市文明風尚,深化文明出行和禮讓斑馬線等活動,推進志願服務、信用體系等建設,打造義烏城市榮譽體系,講規則講文明蔚然成風。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義烏整座城市成為創新、開放、包容的夢想之城,成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羨慕、讓世界驚奇的城市。而從未改變的,是義烏人、義烏城千百年積澱的人文精神,是「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的義烏精神,這精神滋養著義烏,讓義烏迸發文化力量,讓新老義烏人對義烏更親近,更有歸屬感,讓五湖四海的人在義烏慢慢地愛上這片土地。
資料圖
變化的是時代機遇,不變的是行動擔當
回顧改革開放40年,義烏跨越了一個又一個關口。
義烏人不會忘記,在1982年初,義烏就有了4000多戶敢闖敢幹的個體戶。以謝高華書記為「班長」的義烏縣級班子率先開放市場,支持給個體戶登記發證,實行定額稅管理。那些在當時「驚世駭俗」的重大創新,是當時的縣級班子,一切為了義烏髮展、一切為了義烏百姓,堅持解放思想、立志改革的實踐。數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義烏人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思想上不斷「破冰」,擔當上不斷「突圍」;一任又一任的縣委縣政府、市委市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興商建市(縣)」戰略不動搖,從推進國際化到實施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從搶抓電子商務機遇到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敢擔當、善行動的義烏幹部群眾始終緊扣時代脈搏,走在前列。
佛堂老街資料圖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點上,義烏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吹響了高水平建設世界「小商品之都」的號角。圍繞建設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持續繁榮市場;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各領域改革,建設營商環境最優的城市;深化治標更治本行動,加快工業全面提升;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升城市競爭力和認同感;深化星級和美鄉村建設,打造「中國眾創鄉村」;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綠色大花園;全面落實文化優先戰略,提升城市軟實力;以老人、病人、低收入者、殘疾人、婦女、未成年人「六類人」為重點,積極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十件事,推動義烏高質量發展。
在不同的建設發展時期,義烏都面臨著不同的時代機遇。而義烏之所以能把握機遇,勇立潮頭,是義烏全市上下堅持思想大解放,始終保持幹字當頭、拼搏爭先的拼勁闖勁,以「惹火燒身、直面矛盾、解決問題」的改革擔當,「放眼世界、胸懷全球」的開放擔當,「功成不必在我、功夫必須有我」的歷史擔當,「老百姓的事,多做一件、早做一天也好」 的為民擔當,不負新時代,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