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深圳已經崛起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創客之城」等美譽。
改革開放40年間,眾多有著鮮明時代印記的「地標」在深圳不同時期鮮亮登場,一個又一個「第一」彰顯著特區深圳敢闖敢幹敢為人先的特質,把這些地標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深圳特區發展史,而追尋這些不斷變換的全國性或地域性地標,背後不變的就是特區人銳意改革、勇往直前的初心。這些地標性建築不僅僅是深圳特區的一張張亮麗名片,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這片熱土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彰顯出中國始終不懈堅持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
變遷的地標 升級的產業
炎夏時節漫步華強北「中國電子第一街」,隱藏在林立的高樓間、只有20層高的深圳電子大廈一點也不起眼,誰能想到包括電子大廈在內的這一個個電子商城背後,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
在深圳市福田區拍攝的華強北步行街。記者 毛思倩 攝
其實,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修建於1982年8月的深圳電子大廈,根本稱不上是摩天樓。但彼時,深圳經濟特區剛成立不久,位於深南大道上的電子大廈是深圳第一棟超過20層的「摩天樓」,是深圳之後眾多摩天樓的「長輩」,具有地標性意義。作為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第一高樓,深圳電子大廈在當時和之後很長一段歲月裡,都擔負著帶動深圳電子工業的重任。
華強北電子市場的由來,與改革開放後中國國門初開時的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有關。早在深圳經濟特區籌備時期,電子產業就成為來料加工的主導產業,來自歐美日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的電子產業資源不斷向寸土寸金的華強北聚集。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就是憑藉地緣優勢承接了這些國際產業的梯度轉移,以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為主,才初步實現了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的轉變。
隨著以電子和計算機為龍頭的高科技企業及配套產業集群的迅速發展集聚,2007年10月,中國電子市場價格指數在華強北誕生,深圳也就此成為中國電子市場的「風向標」和「晴雨表」。華強北區域的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逐漸形成中國最大的電子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電子第一街」。
此後,深圳因勢利導,抓住機遇不斷深化改革堅持創新,緊跟時代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逐漸轉向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現代物流和金融業,深圳的地標也隨之不斷變換。
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 資料照片
記者在深圳最熱的三伏天來到南山區粵海街道,藍天麗日下海風拂面,仿佛信步走入了現代建築博物館:造型各異的摩天大樓直插雲端,從招牌上就能認出當今許多站在時代浪尖上的科技公司:騰訊、大疆、中興、創維、TCL、大族雷射、金蝶軟體、深桑達、邁瑞、中國長城、海能達……這些隨處可見、蜚聲中外的上市公司,成為彰顯深圳產業成功轉型升級的亮麗地標,勾畫出了特區新的天際線,深圳也從海防前沿的農業縣一躍成為高科技引領的創新旗艦城市。
可以說,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特區深圳從1979年GDP僅為香港1/172的邊陲農業縣到2018年GDP超過香港成為活力四射的一線國際化大都市,從「製造工廠」邁向「硬體矽谷」和「創新之城」,深圳這片改革開放的沃土又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城市定位和功能更新迭代
得益於改革開放,1979年深圳被確定為我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口號引領下,深圳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堪稱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縮影。
隨著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兩份重量級文件出臺,深圳的定位從新中國第一經濟特區跨越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再到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攜改革基因而生的深圳,站在了歷史的新起點上。
今年是深圳特區設立40周年,也是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關鍵節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和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擔負著重塑開放發展新優勢,增強區域國際競爭力,在更大範圍內開展創新合作,推動形成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的歷史使命。
從特區到大灣區再到先行示範區,隨著城市定位和功能不斷更新迭代,深圳的地標性建築也幾經變換,從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建成的國貿大廈,到「亞洲第一高樓」地王大廈,到百層高、中國民營地產企業投資建造的最高建築京基100,再到樓高660米,118層的深圳最高樓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如今,深圳的天際線由原來的「關內」慢慢轉向「關外」轉向深圳灣和前海。
今年7月公布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規劃,一經面世就引起眾人關注。基地位於深圳市域核心地段,與香港隔海相望,自然景觀得天獨厚,城市門戶形象突出,有「海上城市客廳」美譽。
據了解,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也是目前深圳市規劃等級最高的總部基地,整個基地總用地面積117公頃,規劃總開發建築面積約520萬平方米,可吸納就業人口約30萬,將致力於構建集全球總部聚集區、都會文化高地、國際交流中心為一體的未來城市典範,打造世界級濱海城市天際線,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努力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深圳電子大廈 資料照片
記者從深圳市國資委獲悉,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將重點引進知名跨國企業、創新龍頭企業和國際組織與機構,目前已經入駐招商銀行、神州數碼、碳雲智能、天音通信、恆力集團、中信證券、恆大集團、中國電子、中興通訊、歐加通信、萬科集團、聯泰集團等13家企業。截至去年底,片區固定資產投資額已達434.9億元,其中僅2019年就完成投資近兩百億元。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一個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要求建成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將會成為特區下一個耀眼的地標。
始終不變的是初心
城市是現代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要載體,國家層面的競爭也越來越體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40年改革開放帶動了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中國城市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座座現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深圳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跨越40年風雨歷程,深圳匯集了全球英才,展現了奇蹟般的城市發展史和奮鬥史。瞬息萬變的城市,變換得越來越快的地標,凝聚著幾代特區人的共同記憶和情感共鳴。一個個地標性建築,作為深圳最獨特的名片,不僅見證了「中國建造」的崛起,也彰顯出了「深圳速度」,這速度也是改革開放的代名詞之一。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再到「深圳品質」,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為深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推動且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這些地標還見證了特區建設中所經歷的一個個歷史階段,凝結著大時代變遷中深圳人的情感記憶,凝聚了城市精神和建設者們的豪情。如今重溫這些特區發展的歷史足跡,探索深圳積澱出的城市特色,更能展現特區人的奮鬥精神和城市自豪感。
天下恆變,唯變恆常。深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地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遷,很多地標如今都已逐漸退出舞臺中央。但真正恆久不變的是特區人敢闖敢幹敢為人先,求新求變勇往直前的初心。城市沒有什麼永恆不變的地標,只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和處變不驚、唯變不破,迎難而上的應變能力,才是真正的「不變」,這也是40年來特區人的精神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