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果媽媽
圖|網絡
前幾年,看過《狼圖騰》這部小說和電影,當時就被描繪的蒙古草原狼所吸引,也感受到神奇,狼竟然成了草原牧民們信仰的圖騰,它身上所具有的智慧、頑強、忍耐和永不屈服的精神,讓人吃驚。
最近在看《重返狼群》的第一部和第二部,跟孩子一起共讀了這套書籍,主要是讓孩子改變對狼一直以來刻板、可怕、膚淺的印象,感受到其中狼文化帶給人的震撼,從中感受狼的獨立、堅忍和智慧,還有親情中的「愛」,來激勵孩子的成長。
來自四川的美女動物寫生畫家李微漪,在若爾蓋草原寫生畫畫時,無意提到一個故事:狼王被狼夾子夾住,逃走過程被打死了剝皮,而母狼無法養活一窩子小狼,出來尋找公狼,感受到公狼已經沒了,傷心之餘吞下了原本肯定不會吃的毒肉,並在死前抓爛後背皮毛不留給人。
李微漪聽聞這個故事後,費盡周折花了好幾天時間,找到狼王活著的唯一狼崽,取名格林(Green),並帶回成都餵養。
她將小狼格林帶回自己家中,如同照顧小嬰兒一樣細心照顧,在這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慢慢培養出來很深的感情,把小狼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小狼格林也很依賴「狼媽」。隨著格林的一天天長大,狼身上獨有的野性開始呈現,也因為沒有同伴而感到孤獨,後來,因為夜嚎而引起了鄰居的不滿並報警,門上也被抹上大糞,這些提心弔膽的經歷,也讓她們開始思考,小狼格林下一步的歸屬到底是哪裡?最終,她們選擇了讓格林,回歸到自己的家大草原。
最初,她們先選擇讓格林到朋友獒場,試探看小狼如何與藏獒相處,試探讓格林在野外草原捕食,忍痛給格林設置一些障礙讓它學會遠離陌生人,所有的做法,都是為了讓格林變成一頭真正的草原野狼。在這個過程中,從夏天到冬天的半年時間裡,她和格林之間都經歷了太多,有她生病不得已返回成都治病,有小狼差點被殺,還經歷了大雪封山糧食都沒了,小狼外出找食物給「狼媽」吃,有溫情、有不舍、有傷心、有殘忍,也有憤怒,更多的是感動。
這其中,有一段經歷是讓人看到了格林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感情。在草原上,狼媽李微漪崴腳走不了的情況下,格林翻過山頭牽來一匹小馬,用狼頭頂著讓幫她騎上馬。
在第一部的最終,「狼媽」李微漪終於目送格林回歸了狼群。
而到了第二部,在格林回歸狼群後七百多天後,聽聞格林被抓,她變賣了房產趕往若爾蓋大草原,期望再次與格林重逢,沒尋思一年後真的看到格林,結局卻讓人很心酸。
這本書讀完跟孩子進行了探討,我們用了三個我們都認同的詞:愛、人性、拼搏來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以愛為例,李微漪與狼格林之間的情感太讓人感動了,雖然不是真正母子,卻親如母子,而李微漪對小狼格林的愛,給了我們最好的示範:那就是如何愛孩子。愛孩子,不僅僅是提供衣食住行,還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為孩子規劃、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我家孩子看完這本書哭了好幾次,看到那些狼販子殘忍的殺狼、取狼皮哭得稀裡譁啦,看到這些情節,對生活在溫室的孩子是件蠻殘忍的事情。唉,不知道看完這本書,她是否會對人性有了更多理解?
當然,也有開心的地方,每次讀到小狼格林搗亂的時候,她會一邊讀一邊說,小狼真的好棒好聰明,還真得好厲害,它和「狼媽」之間的感情真好,我也想養一隻這樣的小狼等。她從中也學習到了狼對於自由的嚮往,狼性文化中拼搏、努力、堅韌、團結的一面,這些也是她要學習和提升的地方。
這套書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和感悟,人性中對於金錢貪婪,對於動物皮毛的使用,導致捕殺動物的行徑越來越多,導致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差,而動物的減少也導致了老鼠等小動物的泛濫,它們啃食草坪,又導致原始的大草原環境也變得嚴峻,生物鏈那一環出了問題,那麼最終遭殃的還是人類自己。
到底人與大自然、動物何時能何處相處?保護好這些野生動物,讓人、大自然和動物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
這本書點擊下方可以了解更多內容,推薦大家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