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條在萬榮縣的山澗,溝坡非常多見。老百姓主要用於編筐,物質匱乏的年代不成材的荊條枝是很好的燃柴,荊條花是良好的蜂蜜來源,有「荊條花蜜」。荊條葉花和枝都有特殊的香味。有人問荊條是中藥嗎?我這樣回答:「是;不是正品。」
牡荊葉和牡荊油是《中國藥典》中收錄的中藥。荊條與牡荊有什麼關係呢?這樣說吧:它們是「雙胞胎」。它們都是馬鞭草科牡荊屬植物黃荊的變種。在《中國植物志》查「荊條」和「牡荊」打開的內容是相同的,頁面主題是黃荊;荊條和牡荊都是「黃荊」的七個變種之一,其中(9f)是牡荊,(9g)是荊條。它們長的非常像,僅僅是葉不同。
《中國植物志》黃荊:「莖皮可造紙及制人造棉;莖葉治久痢;種子為清涼性鎮靜、鎮痛藥;根可以驅蟯蟲;花和枝葉可提取芳香油。」 黃荊的其它變種「用途同黃荊」。也就是說荊條的也有這些藥用價值。
民間認為荊條葉就是牡荊葉的人很多,也有混用現象。但是藥典就是藥典,《藥典》牡荊葉不包括荊條葉,所以荊條葉作為牡荊葉使用不是正品。
我在萬榮縣沒有發現牡荊。我今天的照片全是荊條。本篇目的是根據《藥典》和一些本草書學習學習牡荊,並了解牡荊與荊條的關係。糾正部分民間中醫把荊條完全當牡荊使用的錯誤。
一、《中國藥典》牡荊葉:
來源: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Hand. -Mazz. 的新鮮葉。夏、秋二季葉茂盛時採收,除去莖枝。
【性味與歸經】 微苦、辛,平。歸肺經。
【功能與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用於咳嗽痰多。
【用法與用量】 鮮用,供提取牡荊油用。
二、牡荊油:《中國藥典》
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folia(Sieb.et Zucc.)Hand-Mazz.的新鮮葉經水蒸氣蒸餾提取的揮髮油。
牡荊油膠丸:
【適應症】祛痰,止咳,平喘。用於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
【規格】每丸含牡荊油20mg
三、牡荊葉的現代藥理研究:
1、祛痰作用。2、鎮咳作用。3.平喘作用 。4.降血壓作用。5.鎮靜催眠作用 6、抗菌作用。7.其他作用:抗組胺作用,對機體免疫功能有影響。
可以看出《中國藥典》牡荊葉和牡荊油功效和主治是根據現代的藥理研究定出的。
《中藥大辭典》:牡荊葉:「祛風解表,除溼,殺蟲,止痛。治風寒感冒,痧氣腹痛吐瀉,痢疾,風溼痛:腳氣,流火,癰腫,足癬。」《中華本草》牡荊葉「【性味】味辛;苦;性平。【功能主治】解表化溼,祛痰平喘;解毒。主傷風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暑溼瀉痢;腳氣腫脹;風疹瘙癢;腳癬;乳癰腫痛;蛇蟲咬傷。」
老陳認為牡荊葉應該歸「解表」藥。
四、牡荊根:《中華本草》
【性味】味某;微苦;性溫
【歸經】肺;肝;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除溼止痛。主感冒頭痛;牙痛;瘧疾;風溼痺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1.《本草綱目》:牡荊,苦能降,辛溫能散,降則化痰,散則祛風,故風痰之病宜之。其解肌發汗之功,世無知者。按《王氏奇方》雲,一人病風數年,予以七葉黃荊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湯日服,遂愈。蓋得此意也。
2.《名醫別錄》:水煮服,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
五、牡荊子:
【別名】小荊實、牡荊實、荊條果、黃荊子
【性味】味苦;辛;性溫
【歸經】歸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化溼祛痰;止咳平喘;理氣止痛。主咳嗽氣喘;胃痛;洩瀉;痢疾;疝氣痛;腳氣腫脹;白帶;白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研末;或浸酒。
【注意】1.惡石膏。2.病非外邪者一概不宜用。
荊條也含有與牡荊一樣的揮髮油。荊條作為中藥使用是可以的。它不是牡荊,能代替牡荊嗎?
再次聲明:本圖片全為荊條,而非牡荊,不要誤會奧!
萬榮縣中醫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中醫院,是以中醫為主的綜合醫院,開設有外骨科、內科、婦產科、兒科、理療推拿、針灸、眼科等臨床科室。有核磁、CT、彩超、電子胃腸鏡、血液透析、百萬級層流手術室等大型輔助檢查和設施。可以開展外科、骨科、婦產科、眼科等各類手術,包括微創手術治療,每個科室都可以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
特色治療有血療、多種方法治療「頸肩腰腿痛」。開展針刺類、推拿類、拔罐類、灸類等十類中醫技術50餘種。
作者簡介:老陳,中醫本科畢業,畢業後先後在萬榮縣人民醫院、萬榮縣中醫醫院從事過中醫科、外科工作。並先後擔任過中醫科主任、外科主任、醫務科主任、業務院長等職務。目前開展內、外、骨科疾病的中西結合治療。
註明:中醫藥的單驗方雖然有很好的臨床的療效,但是也需要「辨證施治」。如需要使用中藥,請諮詢作者和中醫醫師,謹遵醫囑。本公眾號只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構成用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