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王母渡鎮鄉下好多人叫它~黃荊)
在我們贛縣區南山片的地方冬天會打黃元米果牡荊枝和根用來燒成灰,做灰水用植物價值
藥用價值很高,可以治療中風,頭痛,心虛,清熱解毒等功效
牡荊子的用處
別名小荊實、牡荊實、夢子、荊條果、黃荊子。功效作用祛風化痰,下氣,止痛。治咳嗽哮喘,中暑發痧,胃廟,疝氣,婦女白帶。始載於《本草綱目》。歸經肺經、大腸經。藥性溫、藥味辛、苦。
牡荊子的功效介紹
【異名】小荊實(《本經》),牡荊實(《本草經集注》),夢子(《石藥爾雅》),荊條果(《藥材學》)。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的果實。
【採集】8~9月間,當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後,颺去灰屑雜質,藏乾燥處。
【藥材】乾燥的果實梨形或卵形,長3~4毫米,直徑約2~3毫米,棕色,基部呈短尖狀,頂端截形,有花柱脫落的凹痕。表面光滑,或有不明顯的縱紋。多被有宿萼,萼筒頂端5齒裂,外面有5條明顯的肋紋,並密枝灰白色短絨毛。果殼堅硬,內有黃白色種子數枚。氣微弱,味淡。
【藥理作用】25%煎液在體外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抑制較弱。
【性味】辛微苦,溫, ①《別錄》:味苦,溫, ②《綱目》:辛,溫。
【歸經】《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厥陰經。
形態特徵
牡荊(《廣志》),又名:楚(《詩經》),荊(《廣雅》),鋪香、午時草、土柴胡、蚊子柴、山京木、土常山、奶疸、野牛膝、布驚草、蚊香草。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至5米,多分枝,有香味。新枝四方形,密被細毛。 葉對生,間有三葉輪生;掌狀5出複葉,枝端的間有3出複葉;中間3小葉披針形,長6~10釐米,寬2~3釐米,基部楔形,先端長尖,邊具粗鋸齒;兩面綠色,並有細微油點,兩面沿葉脈有短細毛,嫩葉背面毛較密;兩側小葉卵形,長為中間小葉的1/4~2/4;總葉柄長3~6釐米,密被黃色細毛。 圓錐狀花序頂生或側生,長至30釐米,密被粉狀細毛;小苞細小,線形,有毛,著生於花梗基部;花萼鍾狀,上端5裂;花冠淡紫色,長約6毫米或稍長,外面細毛密生,上端裂成2唇,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強,伸出花管;子房球形,柱頭2裂。 漿果黑色,宿萼包蔽過半。花期7~8月。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廣西、貴州等地。功用主治
祛風化痰,下氣,止痛。治咳嗽哮喘,中暑發痧,胃廟,疝氣,婦女白帶。
①《別錄》: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
②朱震亨:炒焦為末飲服,治心痛及婦人白帶。
③《國藥提要》:治腓腸肌之痙攣及下肢之浮腫。
④《廣西中藥志》:治哮。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或浸酒。
你能補充多少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