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一直有個疑問,這個已經可以入口的「魔芋」就是魔芋嗎?於是我就去查了查,才知道,其實,這才是魔芋:
中間白白的是颳了皮之後的魔芋。旁邊黑乎乎的沒刮皮的就是它的「真身」。
魔芋又叫蒟蒻(拼音:jǔ ruò,學名:Amorphophalms konjac),又稱蒟蒻芋,俗稱魔芋、雷公槍、菎蒟,中國古代又稱妖芋,自古以來就有「去腸砂」之稱。魔芋用途廣泛, 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能大量提供葡甘露聚糖的經濟作物。魔芋的食用價值使它受到人們普遍歡迎,魔芋的主要成份是葡甘露聚糖,它不僅含有人體所需的10多種胺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更具有低蛋白質、低脂肪高纖維、吸水性強、膨脹率高等特性,藥用功效,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減肥、美容、保健、通便及等多種療效。
其實以前的人並不知道魔芋有這麼多功效,單純就是因為它可以食用而已。過去人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餐桌上的菜品不多,這道可以自己種植的成本較低的作物就出現在餐桌上,也成為紅白喜事和過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那盤炒好的「魔芋」到底是不是魔芋?
是,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盤「魔芋」應該叫魔芋豆腐。它是從魔芋「變身」而來。那麼問題又來了,「魔芋」要怎麼樣才能「變身」為魔芋豆腐?
一、洗
這就是在洗魔芋,除了要把表皮的泥沙洗掉,還要把表皮去掉。這層皮非常薄,如果用平時刨蘋果皮的工具來削皮,那它的肉將會浪費掉許多。於是,我媽這些主婦們都是用鋼絲球把魔芋的皮磨掉,碰到坑坑窪窪的地方或者連接莖的地方(對,魔芋其實就是作物的根),用一把略薄的金屬湯匙就能處理乾淨。
二、磨
洗乾淨之後就要把魔芋磨碎。一塊鐵皮板,把背面紮上洞,正面就形成粗粗的表面,把整塊鐵皮板定在四根木條訂成的木框上,就是一個專業的磨魔芋粉的工具。圖片中大盆裡之所以不是粉狀,是因為提前往裡加了水,磨出來的魔芋粉加水成粉色糊狀。
因為魔芋磨完皮之後太滑啦,所以我媽用一把乾淨的剪刀插著磨。
三、攪
等全部磨完以後,要在魔芋漿裡面加入鹼,攪拌均勻。加入鹼之後的魔芋漿會慢慢凝固變硬,顏色也會從原來的粉色變成灰紫色。攪拌也有門道,必須順著一個方向攪拌,否則就凝固不起來啦。很遺憾,圖片忘記拍了哈哈哈。
四、煮
凝固之後的魔芋漿要讓它結塊,這時候就跟做豆腐一樣啦,所以此時它的名字要改為魔芋豆腐啦。我家的做法是,用乾淨的保鮮袋將魔芋漿一袋袋裝好,下鍋裡煮,煮到堅硬定型之後把保鮮袋去掉,再繼續煮,煮到中間都變色了,那就是煮好了,撈出備切。這裡要注意,保鮮袋裡不可裝太多魔芋漿,要保證厚度大致相同,這樣煮的時候才容易熟,中心也才容易煮透。
五、切
撈出的大塊魔芋豆腐要切成細條。這也是細活。大塊的魔芋豆腐要先片成片,再切成條。這魔芋豆腐片比較滑,切條的時候還不能多塊疊著切,所以要費點時間。
六、煮
切成條的魔芋豆腐還不能直接炒,還需要放水裡焯煮(因為前一次煮的時候還是大塊狀,不均勻,還要再煮一次才能熟透)。
七、泡
煮完之後的魔芋豆腐要在流動的水中浸泡數天,等到水沒有怪味時,即可食用。
要撈魔芋豆腐下鍋炒之前要瀝乾水分,我們家裡的做法是撈上來擠幹之後再利用鍋裡的餘溫烤乾水分,最後再備好材料下鍋炒。
美味的炒魔芋豆腐完成啦!其實魔芋豆腐還有很多吃法。可以涼拌,可以做乾鍋的配菜(大豐收脆魚裡就有)……但我們最常吃的,還是直接炒😀ོ。雖然從小這東西就是逢年過節或是紅白喜事才有,但小時候真的不愛吃。長大之後很多人家裡不做了,這東西也漸漸成了稀罕物。有一個原因在我這次假期體會之後特別能理解,那就是——魔芋豆腐的製作過程太麻煩啦!所以很多人選擇直接買做好的炒。但市面上賣的很多是魔芋粉調和之後做的,韌性太大不爽脆,口感實在不如魔芋磨出來的好,所以,還是很多人願意自己動手磨。自己的勞動果實,吃起來也特別美味。
我媽做了許多,分給大姨二姨小姨舅舅啦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