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日前傳來好消息,三江源國家公園即將在青海省正式設園。專家表示,經過近5年的探索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圓滿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為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積累了大量可複製可借鑑的經驗。
美麗而神秘的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稱。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及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其保護價值對全國乃至全球意義重大。
時間回溯至本世紀初,黃河源頭鄂陵湖出水口歷史上首次斷流,「中華水塔」告急。
鑑於生態惡化的嚴峻形勢,2005年起,國家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截至2015年,三江源各類草地產草量提高30%,土壤保持量增幅達32.5%,百萬畝「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率由不到20%增至80%以上;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
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應運而生。此後,黃河源、長江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管委會成立。試點涉及的4個縣迅速完成政府大部門制度改革。
統計顯示,體制試點以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及恢復成效進一步顯現,水源涵養量平均提高6%以上,草地覆蓋率提高11%以上,產草量提高30%以上。
生態治理已取得明顯成效,為什麼還要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為何又要進一步設立國家公園?
「在青海,三江源治理有三難:第一難,地理面積大,一期工程實施範圍涉及4州17縣市,面積15.23萬平方公裡,治理規模在世界範圍內非常罕見;第二難,治理項目多,包括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22項工程、1041個子項目;第三難,牽涉部門廣,不同項目要歸口到省發改委、農牧、林業、環保、科技、財政等各個廳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坦言,上有各廳局,下有各州縣,如果不把分散在各部門的職能整合起來,生態治理工作就很難深入推進。
「舉例來說,林草部門更關心植被覆蓋率,具體到三江源的工作就是要大面積種草、涵養水源;農牧部門更關心畜牧業發展,保證牛羊吃到草、吃好草。一個關心種草,一個掛懷吃草,工作怎麼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副州長任永祿表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就是要破解「九龍治水」的體制弊端。
沒有可供借鑑的經驗,青海只能以深化改革破題。以黃河源園區所在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為例,園區整合了瑪多縣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部門的機構職責,劃轉人員編制55名,組建黃河源園區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園區內外自然資源管理、生態保護等工作。
「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及執法碎片化等長期影響生態保護工作開展的現實問題。」任永祿說,「目前園區內已形成『山水林草湖』一體化管理體制,實現了『一件事情一個部門管理』的目標,各部門擰成一股繩,協同效應凸顯。」
「未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將實現從打好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制度建設向鞏固完善轉變,從探索試點向全面推進轉變,推動各項工作深入開展。」赫萬成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玉宏 石 晶)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