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美麗幸福希望之源——「走進國家公園·三江源」中國綠色...

2020-12-27 澎湃新聞

無人機拍攝的長江北源楚瑪爾河 王飛攝

多彩金秋,祖國大地一片豐收的盛景,秋色中國的壯美畫卷從北至南次第展開。中國綠色時報融媒採訪團乘著收穫的秋風出發,一路向西,尋找三江之源。

這裡是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孕育中華文明的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這裡奔流而出,高原特有的野生動物在這裡自由奔跑,高原溼地、高原草甸、高原沼澤、高原荒漠等獨特的各類生態系統在這裡交織融合。

一路上,我們被壯麗的山河所震撼,為「中華水塔」而自豪,為生活在三江源的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而感動。直播、航拍、短視頻、微信、報紙整版專題……我們通過全媒體報導方式呈現一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想所感,通過我們的鏡頭和文字,帶讀者走進動人的三江源。

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也是美麗之源、幸福之源、希望之源。

美麗之源,這裡有壯麗的中國風景

巍峨的崑崙山綿延萬裡,其支脈可可西裡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的地標山脈,像排列整齊的天兵天將駐守在三江源南北。

高海拔的高山造就了富集的冰川和雪山,融水化成千萬條細流在千峰萬壑中潺潺流出,滲入山腳下像海綿一樣的草甸。雜亂無章的細流在此整合後重新出發,形成新的河道,匯聚到低處的湖泊沼澤中。於是就形成了高處是冰川雪山,低處是湖泊,連綿不絕的草場和大片的沼澤分布其間的天然蓄水池。

三江源有一整套天然的水資源形成、運轉和儲存體系,「中華水塔」由此而來。

行走在三江源,「水塔」的感受直觀而深刻。一路上,我們看到奔騰的河流、靜謐的湖泊、溫潤的溼地、高冷的冰川,不同形態的水共同構成了我國乃至亞洲最重要的水塔,塑造了壯麗的自然景觀,也滋養了生活在這裡的萬物生靈。

在可可西裡,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在湖邊悠閒踱步,遊隼、黃鴨等水鳥在這裡翩飛棲息,放眼望去,目光所及荒無人煙,儘是野生動物自由的天堂。

在三江源的東南部、唐古拉山北麓是大片的高山峽谷。在瀾滄江源頭的青海省雜多縣昂賽鄉,沿著瀾滄江順流而下,連片的「赤壁丹霞」出現在眼前,這是青藏高原發育最完整的白堊紀丹霞地質景觀。

昂賽原始森林就在這片紅色的丹霞山體上自由生長。這是三江源地區森林灌叢類型的核心區之一,也是我國大果圓柏的分布上限和最大的原始林。在這片森林裡,我們在行車途中就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唇鹿、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馬雞,還有憨態可掬的旱獺。

草地是三江源最主要的生態類別,面積佔比超過試點區總面積的2/3。遼闊的草原就像一片綠色的絨毯,隨著地勢跌宕起伏,連綿不絕,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下,形成深淺不一的色澤。成群的犛牛和羊群,如同鑲嵌在這絨毯上的黑白珍珠。

從瀾滄江到長江,從昂賽大峽谷到可可西裡,山水林湖草一幅幅景色各異的生態畫卷,造就了多樣的三江源,也成就了三江源自然稟賦的國家代表性。

幸福之源,這裡有溫暖的中國故事

清晨,陽光在瀾滄江大峽谷的背後一點點升高、擴散,穿過雲層,揮灑在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牧民丹增家的院子裡。

丹增穿上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的統一服裝,瀟灑地騎上馬背,開始一天的生態巡護。

在三江源,馬背上的生態管護員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牧民,逐水草而居,以天地為家園。如今穿上了印有國家公園標誌的「職業裝」,有了固定的工資性收入,成為國家公園裡被國家聘用的工作人員。

這種身份認同感給了丹增們極大的榮譽感,他們對國家公園的擁護樸實而真誠。

在雜多縣扎青鄉,生態管護員公巴白馬是一位有著27年黨齡的共產黨員,胸前的黨徽熠熠生輝。

2019年初,連續強降雪讓扎青鄉遭受雪災。白馬一次次扛著一麻袋的草料,趟過一條兩米多寬的不凍河,深一腳淺一腳跋涉到河對岸的山上,將草料留給野生動物們。他還將幾隻受傷的巖羊、白唇鹿帶回家裡悉心照料。在他的帶動下,當地牧民紛紛拿出自家犛牛吃的草料,自發給雪地裡的野生動物們投食。

一場雪災,白馬家犛牛死傷不少,損失十幾萬元。但他不後悔:「犛牛沒了還可以去買,野生動物們沒了可買不來。」

可可西裡,空曠的原野一眼望不到邊際。

26年前,英雄索南達傑與藏羚羊盜獵分子殊死搏鬥,血灑可可西裡。

兩年後,以索南達傑命名的保護站在可可西裡東側、距離崑崙山口50公裡處建立。24年來,索南達傑保護站是可可西裡生態保護的前沿陣地。

保護站8位工作人員都是年輕的面龐。其中一位叫才仁多傑,和保護站同齡。問他為什麼在這裡工作,他說喜歡這裡。

喜歡這裡什麼呢?全年有7個月的冰凍期,最低氣溫零下45攝氏度,夏季也會遇到暴風雪。冬季吃飯要快快吃,不然吃到一半碗裡就凍出了冰渣。夏季去往卓乃湖的路上都是沼澤草灘,為了守護藏羚羊產仔,往往要行車五六天,一路吃住在路上簡單交流之後,我們明白了,索南達傑是他的偶像,他喜歡救助守護藏羚羊的成就感,他喜歡守護可可西裡這片人間淨土。

三江源,處處有溫暖的故事。每一個故事背後,都彰顯著制度的文明。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頑強堅毅、簡單豁達,和自然榮辱與共、天人合一。自然對他們投以包容與庇護,他們對自然報以敬畏和守護,這就是三江源最動人的詩篇。

希望之源,這裡探索出國家公園的中國特色

國家公園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教授楊銳評價,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之路。

在三江源,我們對此深有同感,仿佛看到了中國特色國家公園的未來和希望。

希望在傳承。

短短幾天的採訪,在我們接觸到的每一個三江源人的身上,都能感受到國家公園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曲麻萊縣巴幹鄉一所普通的小學,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環保自然教育,被授予國際生態學校稱號。這裡的每一位小學生都隨身背著一個布袋子,隨時隨地撿拾垃圾,並進行垃圾分類。

在我們拜訪過的生態管護員家裡,我們看到,生態管護員雖然是「一戶一崗」,實際上卻是「一員上崗,全家參與」。丹增和白馬的兒輩孫輩,都力所能及地參與垃圾撿拾和日常巡護。

每一位普通人,都從小事做起,為守護美麗的家園默默地貢獻著力量。

國家公園就是這樣一個愛、情感、信念交流和傳遞的地方,點點滴滴詮釋著永續利用、世代傳承的偉大意義。

希望在創新。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試點建設以來,探索出很多獨具特色的國家公園管理保護的新模式。

創新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實現園區每戶牧民家庭都有一位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政策,保護的是生態,穩定的是收入,凝聚的是人心。

園區優化重組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整合設立統一的管理機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科學保護的原則,開展生態系統摸底調查、監測、保護與修復。

組建了「一支隊伍」實行資源環境綜合執法,實現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形成了「1+N」的政策制度體系,建立了以管理局為龍頭、管委會為支撐、保護站為基點的管理體制。

這些創新探索出諸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亮點,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交出的答卷。

三江源已進入深秋,草原上的牧民家庭正準備轉場到「冬窩子」。

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這片土地上的山水林湖草、生靈和人家,在這片美麗之源、幸福之源、希望之源裡,繁衍生息、和諧共生。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遲誠 劉露霏 果叮咚 宋平 王爽宇

美編:佟志嬌

原標題:《三江源,美麗幸福希望之源——「走進國家公園·三江源」中國綠色時報融媒採訪活動側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探秘三江源國家公園(2)
    得益於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有著獨特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除了藏羚羊、雪豹、黑頸鶴等旗艦種和明星種外,公園內的兩棲爬行動物也是高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三江源國家公園由長江源、黃河源和瀾滄江源3個園區組成,除包括原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和昂賽5個保護分區,以及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外,還適當擴展了範圍。
  • 三江源,為何是中國國家公園的C位?|大美國家公園
    然而論及中國的國家公園,這片擁有1.18萬個自然保護地的土地上,一直還沒有一座深植國人心中、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園。2016年,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正式啟動,人們心中對中國國家公園的好奇與期待被徹底激起。
  • 黃琳斌:三江源探索國家公園體制值得期待
    原標題:三江源探索國家公園體制值得期待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近日宣布,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於年底前正式設立,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現在,三江源正著力打造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這裡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必將更上一層樓。國家公園是國家為了保護一個或多個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生態旅遊、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提供場所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區域。它不同於嚴格封閉的自然保護區,也不同於普通的公園,是一種能夠合理處理生態環保與資源開發利用關係、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模式。
  • 三江源國家公園再添新裝備 85輛摩託車服務黃河源園區
    圖為黃河源園區國家公園管委會巡護交通車輛配發儀式現場。新華網 李友崇 攝為進一步提升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巡護管理能力,4月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為黃河源園區國家公園管委會配發85輛摩託車,便於生態巡護員開展巡護工作,為黃河源園區生態保護裝備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國家公園管委會於2017年1月10日成立,園區包括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個自然保護分區。
  • 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工筆畫」築牢「中華水塔」
    中新社西寧3月2日電 (記者 張添福)《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9)》(簡稱:《公報》)2日在青海西寧發布。在三江源宏觀生態格局總體繼續好轉基礎上,中新社記者注意到,官方正以更精細的「工筆畫」手段,築牢「中華水塔」。
  •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創新成效顯現 「七個一」模式形成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2016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地區啟動,體制試點區域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裡,下設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分園區,涉及青海省12個鄉鎮、53個行政村。
  • 世界地球日 心系三江源
    2019年10月,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共同發起「心繫母親河 養護三江源」大型生態公益項目,募集善款,通過對三江源地區養護員的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化職業化能力,更好地保護生物寶庫,保護水源和生態。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推出「天、地、人、物、時」系列公益海報。
  • 破解難題守護三江源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日前傳來好消息,三江源國家公園即將在青海省正式設園。專家表示,經過近5年的探索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圓滿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為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積累了大量可複製可借鑑的經驗。
  • 在4600米高地探秘三江源國家公園_生態_中國西藏網
    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綜合考察的科考人員。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隨著第10個飛行架次成功降落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裡五道梁兵站,為期9天的冬季三江源國家公園綜合科考,首次利用直升機搭載可見光、中波紅外、偏振光、雷射雷達、高光譜等載荷,輔助無人機、地面調查等方式開展了國家公園野生動物、草地生態、微生物、湖泊河流等資源的綜合科學考察,科考範圍覆蓋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到五道梁、勒池草原等區域約3000平方公裡。
  • "兩山"理念15年•國家公園 ④丨三江源國家公園:青藏高原的自然樣本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青海省南部,面積12.31萬平方公裡,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規劃形成「一園三區」格局,即長江源(可可西裡)、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大園區,涉及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治多、曲麻萊3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以及青海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轄區域,包括12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萬戶牧民。      人跡罕至的三江源地區擁有其他地方見不到的絕美風景:冰川縱橫,河網密布,湖泊如珠,高寒草原、草甸猶如綠毯鋪在無垠的大地上,山花爛漫,一株株雪蓮綻放於雪山之巔。
  • 三江源國家公園聯合研究專項2020年度項目啟動會召開
    2020年度項目啟動會在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召開。2020年度聯合研究專項著力解決青藏高原地區國家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兩個重大科技需求問題,即如何建立中國特色國家公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模式,如何維持青藏高原三江源脆弱生態系統的原真性與完整性;重點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特殊生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模式研究,建立國家公園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研發民生保障技術和退化草地修復示範技術,研究生態補償機制和國家公園管理長效機制等,為三江源國家公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技術保障
  • 我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比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怎樣?
    成為三江源獨特的自然景觀。湖泊、溼地和沼澤 國家公園內湖泊眾多,以淡水湖和微鹹水湖居多。獨特的生態環境,營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海拔大面積高原溼地生態系統,加之高山四圍,有利於局部降水,使得地勢高亢、氣候寒冷、大氣涵水能力弱的半乾旱氣候區也能儲存生命之水。奇異壯觀的冰川 地球上除了南極北極的冰山冰川外,就數三江源的冰川奇異壯觀了。
  • 三江源:草高了,河寬了,野生動物都回來了
    作為首個試點,三江源正式走進國家公園時代,目標瞄準建設「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這意味著三江源地區將打破原有生態保護模式,在無任何成熟經驗可供參照的情況下,探索建立更科學、更有效的全新生態保護體制。」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
  •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中國的「黃石公園」:昂賽大峽谷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中國的「黃石公園」:昂賽大峽谷 2020-08-28 2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次發布長江源頭高清全景影像
    原標題: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次發布長江源頭高清全景影像  人民網西寧12月9日電(蔣瑩、任龍祥)近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可可西裡)園區管委會首次發布了長江源頭高清全景影像
  • 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態飯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曲麻萊縣,是我國南北兩大水系的重要水源涵養區之一,既是長江北源發源地,又是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所在地。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尕塔日前介紹,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深入推進,2019年10月,曲麻萊縣麻多鄉扎加村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正式啟動。
  • 科考日記 | 深描 三江源國家公園(五)
    Day4: 中、大雪 局部冰雹行程:瑪沁—阿尼瑪卿雪山—雪山鄉4420—瑪多縣三江源國家公園—扎陵湖、鄂陵湖4610—黃河之源牛頭碑4800—黃河第一水電站—星星海—野馬灘—巴顏喀拉山口4829—玉樹3690 昨天回到瑪沁時天色已晚,住進了瓊格爾大酒店,這個與世界最著名的鑽石有相同名字的酒店條件很不錯。
  • 【省科技廳】三江源國家公園有832種植物種類
    7月17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由青海大學承擔的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三江源國家公園植物多樣性及重點保護植物本底調查」通過專家驗收。據悉,三江源國家公園共有832種植物種類。  「三江源國家公園植物多樣性及重點保護植物本底調查」項目,通過對三江源國家公園植物多樣性及重點保護植物本底調查,統計三江源國家公園分布植物種類共有832種,其中5種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特有植物、3種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21種為省級重點保護植物。
  • 三江源國家公園將嚴查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三江源國家公園將嚴查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2020-08-14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封面故事 最美的三江源:寧靜,危險和美麗
    今年7月,我們的記者走進這片人跡罕至的超淨區,帶來直達內心的真摯記錄,盡在本期專刊。 荒原之靜2014年7月的一天上午,我跟著IBE(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兩位野生動植物攝影師,爬上了瀾滄江源頭附近的一座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