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2020-12-11 騰訊網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從考古大咖到省博掌舵人,華麗轉身的背後,是鄭同修對考古、文物、歷史刻入生命的熱愛。

圖片由孫婷婷繪

一旦深入進去,考古魅力無窮

或許是因為長年野外考古的原因,鄭同修身上帶著考古人獨有的質樸、硬朗,說話大聲,直奔主題,永遠平易近人。如今早已是國內考古界大家的他,最初與考古結緣,完全是誤打誤撞。1980年鄭同修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先上了一個學期的公共課,然後開始分專業,「考古專業要在我們123個歷史系學生中招20個,傾向於農村學生和對古文獻比較熟悉的學生」。鄭同修雖然來自農村,但覺得想進20個名額不太容易,何況自己對考古一無所知,所以就沒有報名,「後來是我同宿舍的同學去報名,出門時跟我說要不也給你報上吧,結果我學了考古,他反而沒學」。

1984年大學畢業,鄭同修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一幹就是35年,「從沒挪過窩,因為考古是一輩子的事情」。他覺得,一旦深入進去,考古魅力無窮,「這是一門不斷發現的學問,每天,每個小時你都會有新的發現、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比如你發掘時發現了一個杯子的口沿,心裡就會想:它是完整的還是殘破的?隨著清理工作的推進,杯子的形態也漸漸露了出來,一系列的問題又浮現了出來:它是什麼年代的?為什麼會放在這裡?它和周邊器物的組合又意味著什麼?等等等等,每一件文物的發掘過程,都會產生不同的認識,趣味無窮」。

因此鄭同修覺得,一個真正的考古人,一定願意把考古當作自己終身的事業。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上對考古卻不是這麼認為的,因為考古工作需要長時間在野外,當時流傳著「有女不嫁考古郎,一年半載守空房」這樣的俗語。這俗語不是空穴來風,那時的考古工作異常艱苦,長時間在野外不說,「常常需要徒步翻山越嶺」,「那時候,有輛自行車就不錯了,我曾經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從鄒平到臨淄,140裡路,騎了整整一個上午」。夏受炎熱,冬忍寒冷,冷暖自知,鄭同修至今記得那時候做考古調查時住在鄉村小旅館的情形,「地上全是雞屎鴨屎雞毛鴨毛,晚上睡覺,為了不弄髒內衣褲,要麼穿著外套睡,要麼脫得一絲不掛。白天搞調查,晚上在小煤油燈下寫調查報告,苦不堪言又樂在其中。現在想想,都不知道當時是怎麼熬過來的」。

真正讓鄭同修「痛苦」的,是「挖哪兒哪兒空」的煩惱。從22歲開始,鄭同修就基本上能獨立在考古工地工作了,1988年參加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1989年取得考古領隊資格,此後幾乎整個上世紀90年代,鄭同修主持的考古發掘,幾乎都是「挖哪兒哪兒空」。「比如壽光三元孫,158座古墓,只出了不到50個破陶罐、6枚銅錢」,這讓鄭同修心生惶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幹考古。他向大學時的老師欒豐實先生傾訴,欒老師鼓勵他堅持下去,「山東沒大有搞漢代考古的,堅持下去定有所成」。

鄭同修堅持下來了,於是,神奇的事情也發生了:由他主持的考古發掘項目,從「挖哪兒哪兒空」,變成了「挖哪兒哪兒有」「挖哪兒哪兒都特別重要」。

「轉折點」是在2001年,這一年,鄭同修主持發掘了費縣西畢城墓地,「當年就發掘古墓葬1660餘座,而且全部保存完好。之後又陸續進行發掘,總共發掘了2000餘座墓葬,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僅陶器就有約4000件,銅鏡230餘面,玉器100餘件,另有大量的錢幣、鐵器等。」迄今為止,西畢城墓地依然是山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

自費縣西畢城墓地發掘後至2004年,鄭同修先後主持發掘了日照海曲漢代墓地、臨沂洗硯池晉墓、青州西辛大型戰國墓,這些發掘項目連續4年入選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其中,日照海曲漢代墓地、臨沂洗硯池晉墓分別獲得2002年、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8年,由他主持發掘的高青陳莊西周城址發掘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0多年考古發掘,令鄭同修難忘的經歷數不勝數。比如那次青州西辛戰國墓的發掘,堪稱「考古專家完勝盜墓分子」的傳奇。西辛戰國墓非常大,南北長達100米,槨室就有9米見方,全部用數噸重的大石塊砌築而成,石縫中又以熔化的鐵汁澆灌。但這個墓被盜得非常嚴重,「發掘前我們發現的盜洞多達26個。槨室裡早已被盜一空」。那一年,鄭同修正好隨國家文物局去歐洲考察,走之前他交代考古隊員不要著急,等他回來再進行墓室發掘,「結果他們的工作比較快,等我回來他們就已經把工作做完了,準備撤工地了。我到了現場,越看越覺得不對。古代的大型墓葬,若是被盜,金銀器和青銅器會被盜走,但盜墓人一般不要陶器,甚至會把陶器砸碎,而且即便被盜走了,青銅器也會遺留下銅鏽等痕跡,但我卻沒發現任何銅鏽和陶器碎片。我就說,『先不要撤工地,繼續發掘。我們把整個石槨拆掉,一直往下面的青膏泥挖』。果然就在貼著大石槨的最底部發現了一個木盒子。木盒子雖然已經腐爛了,但是裡面裝著的青銅器、玉器、金器、銀器都還在,我說行了,這下可以撤了,該有的都有了」。

日照海曲漢墓的發掘也讓鄭同修畢生難忘。為了保護古墓中的珍貴絲織品和漆器,鄭同修決定把一直泡在水裡毫髮無損的木棺整體搬入日照市博物館再進行仔細清理。那是五月底一個晴空萬裡的日子,一切準備就緒,狂風大雨卻反覆降臨,從早晨6點多到晚上8點多,14個小時,鄭同修沒來得及喝一口水,吃一口飯。包括「北方最美的500件漆器」在內,海曲漢墓發掘成果極為豐碩。對鄭同修來說,14個小時不吃不喝,「不是事兒」。

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的科研成果亦是碩果纍纍,其代表作《山東漢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通過研究出土陶器對山東漢代考古進行了科學分期,一舉奠定其山東漢代考古權威的學術地位。多年來,他還主持或承擔了多項國家大型課題研究項目和中外合作研究項目,編輯出版《山東省臨淄齊國故城出土鏡範的考古學研究》《山東重大考古新發現》《輝煌三十年》《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山東卷》《中國出土壁畫全集·山東卷》《臨沂洗硯池晉墓》等系列考古報告或專著,發表一大批研究論文和考古報告。

因為一座博物館,愛上一座城

鄭同修曾笑言自己的簡歷「極其簡單」,「一條山東大學畢業,一條在省考古所工作,沒了」。但2019年8月31日,他的身份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變為山東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和博物館學有相通之處——都是與文物打交道,但兩者又有著本質的不同:考古的基本職能是發掘、研究文物,博物館的基本職能是宣傳和教育。在鄭同修眼裡,考古更為單純,博物館作為面向社會的窗口,則涉及面更廣,「通過一座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山東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基於對博物館基本職能的認知,鄭同修認為,博物館的發展必須要有開闊的思路,「首先必須加強科研,培養科研梯隊」,在他看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職能,需要通過文物的收藏和展覽來實現,而學術研究又是辦好展覽的前提,「展覽不是擺上文物就行,而是要研究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文物本身不會說話,得有專家通過深入的研究來讓文物說話,讓文物活起來」。

在鄭同修看來,盤活文物資源同樣重要。他對山東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構想,擬舉行一次全省的博物館館長座談會,成立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摸清館藏文物,盤活全省文物資源,策劃重量級展覽並在全省乃至全國巡展,如此才能讓文物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建設「智慧博物館」是鄭同修的另一個重要思路。在4月1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鄭同修介紹,山東博物館積極打造數字展廳,實現了13個實體展覽的數位化展示,讓觀眾能夠足不出戶,雲遊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出12期「海岱微講堂」,為觀眾講述「齊魯瑰寶的那些事兒」。「文博公開課」將文物修復室搬到了網際網路上,閱讀量達135萬。推出了5期「雲博物館」系列直播看展活動,單場全平臺觀看量突破1000萬人次。此外,山東博物館前不久還聯合湖北省博物館共同舉辦了「5G重構想像跨時空協作活動」,這是在全國博物館中首次探索利用5G技術,將教育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的新突破。鄭同修認為,藉助科技的力量打開博物館的邊界和場景,是博物館必然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圖文轉自:《濟南時報》電子版 原文發表於:《濟南時報》2020年4月18日第A12版)

責編:荼荼

相關焦點

  • 從考古大咖到山東省博物館掌舵人 鄭同修將對歷史的熱愛刻入生命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從考古大咖到省博掌舵人,華麗轉身的背後,是鄭同修對考古、文物、歷史刻入生命的熱愛。
  •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文旅融合大講堂」講山東考古故事
    山東小清河考古工地航拍 韓春義 攝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論述,提升能力素質,11月18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開展了「文旅融合大講堂」專題講座,邀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講述
  • 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青島市博物館館長邱玉勝的回憶
    「當年漁民在海邊撈海凍菜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些鐵器,一摞一摞的鐵罐下面還有瓷器,他們就採集了幾樣交到了青島市博物館,老館長一看這些鐵器和瓷器都屬於明代的,價值比較大,立刻組織館內人員和當時的膠南縣文物組工作人員到現場去查看」,青島市博物館館長邱玉勝先生告訴半島記者。1989年水下考古青島培訓班(右三為邱玉勝)。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今日成立!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金瑞國,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柳士發,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磊、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倪國勝,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副處長榮瑞峰,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山東博物館副館長盧朝輝及全省71家文博機構負責人,支持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事業的特邀嘉賓及會員代表100餘人出席會議。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五大新發現」刷新山東考古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為:山東考古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山東考古新發現不斷力證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助推經濟建設成效顯著;考古工作成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山東考古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加強。
  • 山東博物館對近50件館藏明代服飾啟動數位化保護
    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製的文物拍照,進行信息採集。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7月15日電 (孫婷婷)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啟動儀式15日在山東博物館內舉行。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製的明代服飾拍照,進行信息採集。 孫婷婷 攝當日,在山東博物館內,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項目工作人員宋偉菖正在使用結構光三維掃描儀,對一件仿製的陶器文物進行掃描,採集該文物的尺寸、空間、紋理等數據信息。他介紹說,服飾、瓷器、木雕等不同類型的文物數位化採集主要是通過拍照、掃描等方式,對文物進行全息記錄。
  • 首都師範大學臨淄東古村北遺址田野考古工作圓滿結束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嚴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按單位逐層清理遺蹟、收集遺物、記錄信息。從遺蹟的判斷、清理到遺物提取、測繪以及全站儀、航模等先進設備的使用,指導老師都細心地向同學們傳授。 除日常的考古發掘工作外,指導老師還通過多種途徑來豐富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我們對附近的遺址進行田野踏查,參觀東周殉馬坑遺址、博物館,參觀臨淄工作站,邀請臨淄工作站魏成敏老師為大家做有關齊國都城考古的專題講座。
  • 山東大學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山東大學博物館中心校區博物館展區 楊海燕 攝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成為目前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僅有的兩所高校博物館之一,也是全國高校唯一的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
    4月10日上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兩家單位和相關職責,今後將負責全省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重點課題研究等。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 打造博物館行業「齊魯文化共同體」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9月11日電 (趙曉)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9月11日在濟南舉行。該聯盟將探尋博物館在保護、傳承、弘揚齊魯文化中的角色和使命,共同打造博物館行業的「齊魯文化共同體」。
  • 「雲」作為賦彩新時代——2020 年中原五省博物館教育培訓暨山東省...
    11 月 16 日,「2020 年中原五省博物館教育培訓」暨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研學教育培訓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班。 本次活動由山東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主辦,由山東省博物館學會、山東省博物館聯盟協辦,山東省博物館學會研學專業委員會、蘇州和雲觀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特別支持。
  • 考古大咖齊聚峰峰,只為響堂而來!
    考古大咖齊聚峰峰,只為響堂而來!從民國到現在,從國外到國內,響堂山石窟從不缺乏研究者,但時至今日,能反映響堂山石窟考古全貌的書籍寥寥無幾。近年來,響堂山石窟工作者們也意識到考古報告的重要性,採取了近景攝影、多視角三維重建、三維雷射掃描等先進的測繪手段,通過融合數位化技術等為響堂山石窟考古報告做了大量工作。此次幾家單位合作編寫《響堂山石窟考古報告》,是幾代響堂山石窟研究者的共同夙願,《響堂山石窟考古報告》也必將為響堂山石窟研究提供重要成果。
  • 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成為目前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僅有的兩所高校博物館之一,也是全國高校唯一的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
  • 探尋歷史的足跡——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7級考古見習圓滿...
    在龍山文化博物館裡,通過徐館長和講解員深入淺出地講解,同學們親身感受了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山東古文化,領略到獨具特色的山東古文化歷史風貌。參觀城子崖遺址城牆遺蹟參觀龍山文化博物館隨後,師生們來到焦家遺址考古發掘工地,山東大學考古系主任唐仲明老師為同學們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講解。通過講解和現場觀摩,同學們加深了對考古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 從考古盲盒到線上展覽:疫情下博物館如何自處
    在疫情期間,中國的博物館也更多轉向了線上活動的開發,比如博物館盲盒系列前陣子出現的一盒難求,亦或是一些博物館推出的線上「雲展覽」等。日前,在「SMG《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上,來自全國六家博物館的負責人就「疫情之下文博的發展」這一話題展開了分享討論。
  • 古埃及圖騰刻在唇膏上,博物館推埃及豔后彩妝品,考古也愈加時尚
    首度與平價美妝品牌《ZEESEA》聯名的《大英博物館》,將埃及文物圖騰放在唇膏裡!許多精品把觸角伸進美妝圈裡,大力一同分食這塊大餅,不過最不務正業的絕對不是這些精品大咖們,而是位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什麼?博物館也出美妝?
  •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有個國家一級博物館 文物標本達四萬多件藏有6000...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署名除外)青島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城市,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博物館便能加以印證。近日,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公布,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也是全國高校博物館中唯一的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所博物館在濟南中心校區、青島校區兩地設館,青島校區博物館今年剛啟動試運行。
  • 考古專業沒前途?考古界大咖告訴你真相
    選擇考古沒前途,也沒「錢途」?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關注。考古界大V及多個省市的考古研究機構紛紛聲援鍾芳蓉,就連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敦煌女兒」樊錦詩也寫信、贈書鼓勵她。一時間,鍾芳蓉成為考古圈的「團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