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如何變成天下糧倉的?

2020-12-23 瀟湘晨報

△歐洲早期著名漢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和神學家馬爾蒂諾·馬爾蒂尼繪製的《中國新圖志》,圖集以拉丁文編制,分省圖15幅(兩京13布政司),其中湖廣省配上了農人播種的畫面。

△古代耕織圖。

△民國時期湖南農村的水田。

△民國時期,嶽麓山道附近的稻田,很多都是嶽麓書院的田產。

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雙季畝產1530.76公斤。

11月2日,實現了90歲生日願望的袁隆平,笑得像個孩子。

一次次的科研攻關,一次次的刷新紀錄,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也印證了古往今來一個樸素的真理:「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

為了填飽肚子,古人曾經有過很多美好的想像和努力。「蘇湖熟,天下足。」從宋朝開始流傳的這句農諺,雖然有點誇張——「蘇州湖州的糧食成熟了,天下就國泰民安了」,但也反映了江蘇蘇州、浙江湖州一帶的農業輝煌史。

明朝時期,湖廣地區糧食大量外運,這句農諺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奠定了湖南、湖北糧食生產的江湖地位,乃至流傳至今。

到了清朝,隨著雙季稻以及外來農作物的推廣,湖南的糧食產量大為提高。湖南米谷收成不好的時候,甚至會引發江浙一帶米價瘋漲,連康熙帝南巡江浙時都大發感慨「米價騰貴」。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湖南米谷的豐歉如此重要,也難怪清朝乾隆年間的官方說法會變成「湖南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湖南熟,湖北足」。撰文/本報記者儲文靜

三句農諺的演化歷史

「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湖南熟,天下足。」要了解這三句農諺的演化歷史,我們不妨先來做一道去年廣東的高三文綜歷史一模題。

南宋高斯得在《寧國府勸農文》中分析兩浙路的水稻高產區時說:「上田一畝,收五六石。故諺日:『蘇湖熟,天下足。』雖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盡也。」由此可知

A.政府在江南推行重農抑商政策B.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C.江南農業生產技術有較大提高D.北方人口南遷推動了江南開發

這道題的答案是B。也就是說,從宋朝開始,農業生產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

到了明清時期,脫穎而出的湖北、湖南地區漸漸變成了天下糧倉。

從明朝開始,隨著水稻品種的改良、農耕技術的進步和耕種面積的增加,湖南地區的長沙、衡州等府時有餘糧協濟、外運其他地區,在糧食重要性方面的影響力逐漸超過江浙地區。

明朝李釜源在《地圖綜要》裡寫道:「楚故澤國,耕稔甚饒。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更是令「湖廣熟,天下足」這句農諺,名揚天下。

據《湖南通志》記載,明朝「成祖永樂元年,湖廣民運糧至淮安倉,分遣官軍就近挽運,名曰『支運』」。明洪武二十年(1387),戶部奏稱:近來被災之處很多,受災地方人民乏食,湖廣布政司所屬州縣「倉無儲積」,只有「衡州、長沙二府倉有糧150餘萬石」,請求皇上下令「缺食州縣去長沙與衡州二處借來賑濟」,待到豐年再還。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湖廣衡州府倉糧64萬餘石」「欲令附近茶陵諸衛官作俸糧,及散與衡州屬縣饑民,俟秋成償官」。除了外地饑荒、衛官俸糧外,還有一個理由居然是「恐年久陳腐」,由此可見,湖南米谷之豐沛。

正是由於湖南生產的糧食,不僅滿足了本地區的需求,還大量運往全國各地,以至於明朝中期以後逐漸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從而取代了宋朝以來的「蘇湖熟,天下足」之說,變成了新一代的流行農諺。

「湖南熟,天下足」

湖南地區的糧食生產,一般是以稻米為主。作為產糧大省,洞庭湖地區則是湖南產糧的中心區域,農諺云:「稻田之稻,一歲再種,一熟則湖南熟,再熟則湖南有餘粟。」

據《清高宗實錄》卷五十七記載:「湖南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湖南熟,湖北足」。這一農諺的演變,可以想見當時湖南糧食生產在全國的地位。

「湖南熟,天下足」,不僅僅是清朝官方文獻中記載的農諺,還實實在在影響了當時各地的米價。

由於需求多,湖南米谷輸出地區之廣、輸出數量之大,相當驚人。湖南巡撫開泰的奏摺記錄了當時官倉撥運和官方採購的盛況:「乾隆三年撥運福建,四年撥運江蘇,三年至八年,各省府赴湖南採買,通計五百七十萬石有餘」,「各商賈來楚糴糧,風帆相望,幾無虛日」。清朝的楚米,主要是指湖廣米谷(其中大部分是湖南米谷)。

頗得乾隆帝信任的陳宏謀也在《培遠堂偶存稿》中寫道:「湖南官倉,不但備全省之荒歉,兼備鄰省之荒歉。所云鄰省,上如粵東、粵西,下如湖北、江浙、江南、江西,倘有荒歉,皆取資於湖南所貯之額。」

曾經的魚米之鄉江南地區,則成為了湖南米谷的主要外銷地,「湖南之米,聽商販賣,盈餘累萬,殆無虛日」。江南地區米價的波動也經常受湖南米谷的影響,如果湖南米谷輸入江南地區比較多的話,米價就下降得厲害。康熙五十一年(1712),蘇州織造李熙奏稱:「蘇州、揚州因湖廣客米來到得甚多,所以米價仍賤。」如果湖南地區遇到災荒自顧不暇的話,江浙地區的米價就會大幅上漲。這樣的情況,連康熙帝南巡期間都深有感觸。康熙三十八年(1699)上諭:「朕南巡江浙,詢問地方米貴之由,百姓皆謂數年來湖廣米不至,以致價格騰貴。」

當然了,所謂的「湖南熟,天下足」還是有點過譽。畢竟,按照現代的統計數據來看,湖南耕地面積378.8萬公頃,也僅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3.1%。要想真正做到「湖南熟,天下足」,在糧食生產方面,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喜歡屯田的湘軍和書院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深知糧食重要性的湘人,歷來喜歡屯田,尤其是在湘軍崛起之後。

因軍功起家的湘軍,靠著打仗積累起來的財富,湧現出了大量的地主新貴。據《湖南農業史》記載,就連頗有廉名的彭玉麟也未能免俗,在江南戰事結束時積蓄的私銀高達60萬兩。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道光年間,江浙一帶私塾老師的年薪是48兩銀子左右;知府的年薪包括105兩銀子和105石大米,折算起來一年也就210兩銀子左右。

湘軍多金,衣錦回鄉後尤其喜歡置業,大量購買田產:

水師將領歐陽利見,在祁陽購置的田產超過千畝;曾國藩購田2000餘畝。

給曾國藩當幕僚起家的陳士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置地多達3000餘畝。

更為誇張的是曾國荃,購買的田地居然超過了6000畝。

假如對於這些數據感受不夠深,還有一組數據可資參考,按照清朝嘉慶年間的統計,長沙的人均賦田是2.25畝,衡州的人均賦田是1.66畝。

嶽麓書院也是曾經的擁糧大戶,因為嶽麓書院擁有大量的膏火田。

書院的膏火田,又稱食田,主要通過收租用於書院開支。以常德府的書院為例,據明朝嘉慶《常德府志》記載,嘉慶二十年(1815),「武陵生員陳耀南捐田二百三十畝,充朗江書院膏火田」。漢壽的龍池書院則有膏火田777畝。

常德府的書院都有這麼大規模的膏火田,更不用說長沙的嶽麓書院了。據《嶽麓書院正續志·田額》記載,嶽麓書院的膏火田更為可觀:除了1595.5畝膏火田外,另外還有47.79石租額的膏火田,按照每畝交租1石計算,大概是48畝,加起來一共有1643.5畝。當然了,明朝嘉靖年間重修嶽麓書院的時候,學田的規模更大。當時,長沙知府季本捐贈學田102畝,同知林華捐贈學田50畝,在他們的感召之下,各地義民掀起了集資興學的熱潮,這一時期的嶽麓書院共有2223畝,其中私人捐獻達到333畝,佔比接近15%。

在私人屯田方面,還有一個富過三代的例子。明朝嘉靖年間,長沙大戶李象鵾兩兄弟開始分家的時候,「各收租谷六百餘石」。「以每畝歲租1石計」,李家當時共有1200餘畝田產。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再度分家的時候,每年收租「達萬餘石」,也就是說田產已經翻了好多倍,超過1萬畝了。

嶽麓山下的農事試驗場

我們現在說的水稻,可能就是統而稱之,不會像專業人士那樣去分門別類。

而實際上,早在清朝時期,就有了專門的水稻記載和研究。

據《湖南水稻研究志》考證,《醴陵縣誌》裡記載了75種「稻之品類」,把湖南的水稻分為六大類:早稻、中稻、糯稻、晚稻、翻子、旱稻。光是早稻就有13種,其中有些名稱還比較好玩,比如紅腳瀏陽早、白腳瀏陽早、黑腳瀏陽早、藍腳瀏陽早,把四種顏色都列進去了。

作為天下糧倉,湖南地區對於水稻的專業研究,由來已久。清光緒二十六年(1902),湖南巡撫趙爾巽在長沙北門外先農壇舊址設置農事試驗場,開了農業科學試驗的先河。

現在的北京動物園附近有清農事試驗場舊址,2006年時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這個清農事試驗場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比湖南的晚了4年。

光緒三十一年(1905),湖南巡撫龐鴻書開設湖南中等農業學堂,把農事試驗場併入,可謂是農、學、研一體化。這個學堂在1921年的時候改名為湖南省立第一甲種農業學校,變得更加專業化,還設有農學研究會。皮兆麟是農學研究會的成員之一。之所以要提到他,是因為1922年他在《建設月刊》上發表《稻的原產地考證》,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入手,結合古代中國的氣候、文化、交通、農業生產等情況,第一次論證了稻的原產地是中國,他所指出的「日本之稻,實由我國輸入」的說法,也成為後來業界的共識。

不過,更為正規、更有組織的水稻研究工作,還是要從湖南省農事試驗場算起。民國初年,譚延闓主政湖南,在嶽麓山設立了省農事試驗場。

為什麼會選擇在嶽麓山附近建農事試驗場,現在已經難以考證。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嶽麓山不僅風景好,種糧的歷史也相當悠久。比如唐代安史之亂後,詩僧齊己回到潭州,在《暮遊嶽麓寺》一詩中寫道:「回首何邊是空地,四村桑麥遍丘陵。」他所描繪的,就是當時嶽麓山下的農田遍種小麥的場景,也佐證了稻麥輪作一年兩熟,「嶽麓雲深麥雨秋」。

譚延闓創建的省農事試驗場,幾經波折,一度裁撤,然後復建。到了1919年,省府開會決定設立農事棉業茶葉試驗場,才正式成立了湖南省農事試驗場。當年的場址在長沙南門外的東塘,據說佔地有400餘畝。1932年,農事試驗場重新恢復,設立了多個科目,其中就有專門的水稻研究,具體的研究業務屬於「種藝科」,皮兆麟也是研究人員之一,還包括著名水稻育種專家羅紫崖等。種藝科的一項任務是「改良稻作」,按照羅紫崖提出的思路,水稻研究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提高產量,二是改良品質。想要增加糧食產量的話,有五種辦法,「一是改良稻種;二是改良栽培方法;三是防除害蟲;四是提倡兩熟制;五是改良灌溉法」。即便是參照現在的水稻種植技術,這些想法也不是太落伍。

畝產多少是道複雜的算術題

湖南的稻作文明史,相當悠久——假如把神農嘗百草制耒耜的傳說也算上的話。

按照有據可查的史書記載,水稻的產量一直是逐年增高的。春秋時的畝產大概是53公斤,到了戰國時期提升到了畝產63公斤左右。魏晉南北朝又有了進步,達到了畝產90公斤。

唐朝時開始形成早、中、晚稻,畝產突破了100公斤。據《中國經濟史考證》記載,「近代水稻早、中、晚三大品類的多數品種在唐朝已基本形成。」關於湖南地區的早、中、晚稻,唐詩中也有大量的描寫,比如,詩僧齊己的「忽覺早禾香」,周賀在楊柳秋思時節感慨「楚田仍刈禾」,元稹在歲末霜雪之時,還在嶽州看到「珠稻欲垂新」,分別對應的就是湖南的早稻、中稻和晚稻。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到了宋朝的時候,平均畝產大概是200多公斤。明朝的時候,平均畝產則提高到了300公斤以上。到了清朝的時候,最高畝產已經突破了400公斤。

以上說的,都是平均畝產,個別水稻高產區的產量,可能會有一些不同。

比如前面那道高考歷史模擬題,文中提及兩浙路的水稻高產區時說:「上田一畝,收五六石」,以上限為例,畝產六石。

由於各個朝代的石和斤的標準並不統一,與現在的千克、公斤換算起來,確實有點複雜。那麼宋朝的一石,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公斤呢?

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裡寫道:「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也就是說一石相當於92.5宋斤。宋朝的1斤是625克,一石相當於現在的57.8公斤,畝產六石大致就是畝產346.8公斤。

參考文獻:《湖南水稻研究志》《湖南經濟通史·古代卷》《湖南農業史》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天下糧倉」知多少 遺產擷英
    明代始設預備倉,以備荒為名,選派老年鄉民運鈔購糧在農村建倉儲藏,並規定每一州縣設東西南北糧倉四所。永樂年間朝廷又下詔將預備倉從鄉間移設城內。清政府對倉儲制度進行了較大的改進和調整。除沿用明朝預備倉外,大力恢復和重建了常平倉、社倉、義倉。順治初年,清政府明確在全國各直省的府、州、縣設常平倉、市鎮設義倉、鄉村設社倉。
  • ◆驚,原來「天下糧倉」就是臨清
    這個城門之所以叫廣積門,就是因為緊挨著西城門的就是古代糧倉廣積倉。  「先有糧倉,後有臨清城」,劉英順介紹說,元代開通會通河之後,一些手工藝商業街巷就在會通河兩岸慢慢形成了,這裡雖然當時還不能稱為城市,但應該算是繁華的集中地了。後來,在這裡建成了糧倉,再後來,這裡開始用青磚建造了城牆,將糧倉圍在了城裡。
  • 盛世下的千裡餓殍圖——說《天下糧倉》
    劉統勳:「恐怕來不及了。」粥場官員:「不,我母親就在這粥場裡。」 粥場官員沈石,臨死咬下自己的肉,給同為饑民的老母親果腹,母親隨後插筷自盡。 這一段出現在電視劇《天下糧倉》的第一集——彼時正是乾隆元年,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看樣子,經過雍正的勵精圖治,應當是清平年代了吧。
  • 湖南熟,天下足,湖南人民對於糧食的熱愛,都被搬進了博物館
    清朝乾隆時期,有「湖南熟,天下足」的民諺,參觀湖南省博物館後,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湖南人民對於糧食的熱愛。在湖南省博物館中,專門開闢了一個展區介紹了湖南省內發掘的有關糧食種植的歷史。所謂糧囷就是,古時候囤糧食用的一種糧倉,方型的稱為廩,圓形的稱為囷。漢朝當時糧倉的建設多高於地面,因此底部有完全架空的欄杆是造型,以利於防潮。這兩件陶糧囷底部都有立足,並開有窗戶已做通風,還原漢時糧囷的形態。到了明清時期,官府鼓勵墾荒,開墾山地,因此耕地面積迅速擴大。
  • 富義倉與「復藝倉」:百年「天下糧倉」的A面與B面
    歷經百年風吹雨打的她,如今在藝術家的入駐後,華麗轉身變成「復藝倉」藝術中心。    義倉,是一種由國家組織、以振災自助為目的的民間儲備倉庫。時任浙江巡撫的譚鍾麟,因當時杭州糧食告急,遂令杭城士紳購糧十萬石,因原倉庫不敷存儲,購買霞灣民地十畝,再建倉廒,歷時四年糧倉建成,可存四五萬石穀物。
  • 臨清發現全國最大糧倉遺址,號稱「天下第一倉」!
    糧倉位於磚城西北角,佔據整個城市的四分之一。地位:始建於明朝,時稱「天下第一倉」臨清糧倉到底有多大規模?劉英順說,當時通過運河漕運的糧食有400萬石,臨清糧倉儲存的糧食佔了四分之三,也就是300萬石。雖然有四大糧倉,但臨清倉規模最大,當時,位於臨清的臨清閘和會通閘啟閉時,一些漕運船隻就把糧食卸下,儲存在臨清倉。通過衛運河漕運過來的河南地區的糧食,通過會通河漕運來的江浙一代的糧食大都儲存在臨清糧倉,以備京城調用。這些糧食主要有穀類、大米和麥子。臨清糧倉明朝宣德至永樂年間,糧倉達到鼎盛,時稱「天下第一倉」。
  • 親子天倫樂|開平「水禾田」碉樓、天下糧倉,豐衣足食五星親子遊
    【參與收割水稻的活動】,十人一組,每組以最快速度割完規定範圍內的水稻為贏。28日(逢周六出發)費用包含:鳳儀裡門票+天下糧倉門票+活動費用+野炊食材費用+特別贈送地接導遊費用。費用包含:佛山至景區全程豪華旅遊大巴+門票(鳳儀裡、天下糧倉)+導遊(領隊、地接導遊、司機服務)+保險(旅行社責任險、個人旅遊意外險)+水帽(每人1支礦泉水、1頂帽子)出發日期:11月
  • 中國最大的糧倉在哪裡?
    ▲全國大型優勢商品糧基地區域布局圖 供圖/屈寶香 江蘇:魚米之鄉,天下糧倉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糧倉,必有江蘇一席。 江漢平原:兩湖熟,天下足 江漢平原的「糧倉」地位,一言以蔽之:「兩湖熟,天下足」。 奔騰浩蕩的長江在中遊和她最大的支流漢江匯合,蘊育了4.072萬平方公裡的江漢平原。
  • 隋唐大運河:天下糧倉——帝國的支點
    天下糧倉——帝國的支點有隋一代,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沿線建立了數座國家儲備及轉運糧倉,至隋代末期,竟已府庫充盈,陳陳相因。據說唐代開國20年,府庫裡留下的隋代糧食布帛尚未用盡。隋朝在大運河沿線早期的著名糧倉有河陽倉(洛州,今洛陽)、常平倉(陝州,今三門峽)、廣通倉(華州,今陝西華陰)、黎陽倉(衛州,今濬縣),後又增設了洛口倉、回洛倉,號稱六大官倉。
  • 強推幾本可以細品一二的完本小說:崩碎書荒世界,共建天下糧倉
    強推幾本可以細品一二的完本小說:崩碎書荒世界,共建天下糧倉大家好,我是書蟲。最近有書友@書蟲:看的小說太多了,現在只能撿起以前的自己喜歡的書看,書荒都半年多了。偶然看到書蟲推的書還不錯,能不能多推薦幾本質量不錯的完本小說。書蟲回覆:收到。
  • 「餐桌文明整風」系列報導丨天下糧倉 大國國本
    乾隆的聲音傷感至極:「朕現在只想著一件事,就是該如何向天下百姓作個交代?……朕不願看到天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乾隆望著滿地俯伏著的紅頂花翎,眼裡漸漸閃起了晶亮的淚光,對殿上喊道:「田文鏡,將你獻給朕的那幅《千裡嘉禾圖》打開,讓眾位大臣看一看。」田文鏡肅然出班,從黃綢託盤裡取出長軸,展臂打開。精美絕倫的《千裡嘉禾圖》漸漸展現在眾臣面前!
  •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湖北湖南的省名也跟洞庭湖有關
    湖南湖北都是中國有名的魚米之鄉,這裡湖泊眾多,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就在這裡。洞庭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跨越湖南、湖北兩省,湖南湖北的湖指的就是這個湖,因為湖南在洞庭湖以南,湖北在洞庭湖以北,省名就是如此得來了。
  • 河南洛陽發現「千年糧倉」,糧倉內部儲糧豐富,糧食保存千年不腐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對於這樣一個國家而言,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中國歷史上每一個輝煌盛世的背後都一定少不了糧食的支撐,於是,為了儲存這些數量巨大的糧食,古代統治者們修建了許多大型糧倉,這些糧倉分散在全國各地,就如同帝國的基石一般支撐著這片土地上的繁華世相,其中最為著名的糧倉當數洛陽的含嘉倉。
  • 走進「廣州糧倉」:廣州人的「米袋子」是如何裝滿的?
    廣州人的「米袋子」是如何被裝滿的?記者來到廣州市糧食集團(下稱「嶺南穂糧」)旗下位於南沙區橫瀝鎮的廣州嶺南穗糧穀物公司(下稱「穀物公司」),這裡是華南地區綜合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綜合性糧食儲備加工中心。作為廣州市重點項目「廣州市糧食儲備加工中心」的運作主體,穀物公司承擔著廣州市地方糧食儲備、應急供應等國企主渠道責任,以「廣州糧倉」為定位,保障廣州市及周邊市民的主糧需求的保供穩價。
  • 中原糧倉的守望者——記辛勤奮戰在河南的中儲糧人
    中原糧倉的守望者——記辛勤奮戰在河南的中儲糧人在中原崛起的壯麗畫卷裡,最耀眼奪目的要數分布在全省18個省轄市,91個承儲糧庫。這一座座環境優美、布局科學、整潔有序、現代化倉庫正是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所屬糧倉。
  • 湖南人最愛的和成天下檳榔
    近年來,湖南一直流傳一句話「十包高端檳榔,七包和成天下」,這足以證明和成天下檳榔在湖南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和成天下檳榔也是被譽為「湖南人最愛吃的檳榔」和成天下檳榔為什麼在湖南人心中如此看中呢,小編聽說核心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和成天下檳榔素有「
  • 既是全國重點文物,又是國家糧倉,還是旅遊景點!你去過嗎
    若干年前,央視播出了一部名叫《天下糧倉》的電視劇,講述了清代時期因為自然災害而引發了一場圍繞糧食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古人云:「糧倉系國脈」,在我國曆朝歷代,糧食都是國家的頭等大事。為了更好地儲藏糧食,我國古代各地都建有糧倉。
  • 寧鄉「糧倉在線」平臺4個月售出350萬元農產品
    巧把收成變收入 寧鄉「糧倉在線」平臺4個月售出350萬元農產品華聲在線1月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曼斯 通訊員 張馨藝 孫龍)金黃透亮的蜂蜜擺上明亮的展銷臺,寧鄉市老糧倉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張亞麗的「甜蜜事業」越來越紅火。
  • 每一粒糧食都在視線範圍內 溫州糧倉「黑科技」守護「米袋子」
    糧倉全景 溫州市糧油儲運有限公司供圖 倉廩實,天下安。借力科技「氣」死蟲害、「千裡眼」監控糧倉、一個按鈕糧食入庫……在採訪中,記者近距離了解「大國糧倉」如何為老百姓儲糧,怎樣用科技、綠色、智能化的手段守護百姓的「米袋子」。 糧食入倉智能化 耗材減少了農民輕鬆了 從糧食進入庫區開始到入庫儲存,就像是經歷了一場「科技之旅」。
  • 16萬噸糧食如何保管?看山東齊河糧倉「智慧大腦」神操作
    糧食豐收,如何更好地儲存和保管呢?快跟記者去實地探尋一番吧。8月4日一大早,記者來到齊河國家糧食儲備庫,見到了糧庫保管員徐留安,他正要進入糧倉,檢查糧情。在進倉之前,有個關鍵環節,要對倉位的氧氣濃度進行檢測,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人員才可以進倉。經過檢測,倉內氧氣濃度為20.9%,完全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