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時期,有「湖南熟,天下足」的民諺,參觀湖南省博物館後,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湖南人民對於糧食的熱愛。
在湖南省博物館中,專門開闢了一個展區介紹了湖南省內發掘的有關糧食種植的歷史。
這其中包括:世界最早的陶器——陶釜。這件陶釜距今15000-13000年,屬於舊石器時代。「陶釜」主要用於烹煮食物,類似於今天的鍋。這件器物製作相當原始,胎體厚達2釐米,泥片疊築而成,燒成溫度低,是迄今為止世界發現最早的陶器。
距今9000年前,早已經炭化的稻穀;西漢時期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的稻穀粟。
在發掘稻米的同時,遺址還發現水稻田、房址、壕溝和聚落圍牆等現象,並且出土了陶器、石器、動物骨骼等等,表明先民早已過上定居的生活。
為了更生動形象地還原先民們的居住狀態,湖南省博物館中還特地做了一個部落村莊的模型,向觀眾展示距今6300-4500年前的先民們的生存環境。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發展的高度,是中國最早的農業聚落之城。
仔細看來,這和我們的村莊也差不多,只不過聚落的圍牆,不僅圍住了生活場所,連自家的稻田也一併圍起來,防止外敵入侵搶奪。
提到先民們對糧食的熱愛,就不得不提到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禾人面青銅鼎」。
「大禾」是刻在鼎腹的內壁的兩個文字,「禾」字象形,是穀子成熟時,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所以這個鼎可能是為慶祝豐年或者祈求豐年而鑄造的禮器。
這兩件文物叫「陶糧囷」,是陪葬用的明器。所謂糧囷就是,古時候囤糧食用的一種糧倉,方型的稱為廩,圓形的稱為囷。漢朝當時糧倉的建設多高於地面,因此底部有完全架空的欄杆是造型,以利於防潮。
這兩件陶糧囷底部都有立足,並開有窗戶已做通風,還原漢時糧囷的形態。
到了明清時期,官府鼓勵墾荒,開墾山地,因此耕地面積迅速擴大。
清末湖南倉儲體系完備,各地設有常平倉、儲備倉、社倉等,後均稱為義倉。光緒年間全省倉儲達到235萬石。
湘潭響塘義倉章程石碑,立於光緒40年,即公元1888年,記述了糧倉管理事項與措施,印證了湘潭號為「小南京」和「米市」的富庶繁榮。
在石碑的對面,展示了當時稱量糧食用的籮筐、秤桿以及各種農具。
離開博物館,我回到五一廣場的酒店。初來長沙的時候,就被一條街連著一條街的美食商鋪所震驚。
黃興路步行街上,生意最火爆,大排長龍的商鋪一定是賣吃的,一路走向火宮殿、坡子街,都是好吃的,這麼愛吃的城市,令我印象深刻。但如今想來,一個古往今來都富庶的地區,「好吃」實在是再本質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