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熟,天下足,湖南人民對於糧食的熱愛,都被搬進了博物館

2020-12-14 攸聲旅遊

清朝乾隆時期,有「湖南熟,天下足」的民諺,參觀湖南省博物館後,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湖南人民對於糧食的熱愛。

在湖南省博物館中,專門開闢了一個展區介紹了湖南省內發掘的有關糧食種植的歷史。

這其中包括:世界最早的陶器——陶釜。這件陶釜距今15000-13000年,屬於舊石器時代。「陶釜」主要用於烹煮食物,類似於今天的鍋。這件器物製作相當原始,胎體厚達2釐米,泥片疊築而成,燒成溫度低,是迄今為止世界發現最早的陶器。

距今9000年前,早已經炭化的稻穀;西漢時期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的稻穀粟。

在發掘稻米的同時,遺址還發現水稻田、房址、壕溝和聚落圍牆等現象,並且出土了陶器、石器、動物骨骼等等,表明先民早已過上定居的生活。

為了更生動形象地還原先民們的居住狀態,湖南省博物館中還特地做了一個部落村莊的模型,向觀眾展示距今6300-4500年前的先民們的生存環境。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發展的高度,是中國最早的農業聚落之城。

仔細看來,這和我們的村莊也差不多,只不過聚落的圍牆,不僅圍住了生活場所,連自家的稻田也一併圍起來,防止外敵入侵搶奪。

提到先民們對糧食的熱愛,就不得不提到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禾人面青銅鼎」。

「大禾」是刻在鼎腹的內壁的兩個文字,「禾」字象形,是穀子成熟時,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所以這個鼎可能是為慶祝豐年或者祈求豐年而鑄造的禮器。

這兩件文物叫「陶糧囷」,是陪葬用的明器。所謂糧囷就是,古時候囤糧食用的一種糧倉,方型的稱為廩,圓形的稱為囷。漢朝當時糧倉的建設多高於地面,因此底部有完全架空的欄杆是造型,以利於防潮。

這兩件陶糧囷底部都有立足,並開有窗戶已做通風,還原漢時糧囷的形態。

到了明清時期,官府鼓勵墾荒,開墾山地,因此耕地面積迅速擴大。

清末湖南倉儲體系完備,各地設有常平倉、儲備倉、社倉等,後均稱為義倉。光緒年間全省倉儲達到235萬石。

湘潭響塘義倉章程石碑,立於光緒40年,即公元1888年,記述了糧倉管理事項與措施,印證了湘潭號為「小南京」和「米市」的富庶繁榮。

在石碑的對面,展示了當時稱量糧食用的籮筐、秤桿以及各種農具。

離開博物館,我回到五一廣場的酒店。初來長沙的時候,就被一條街連著一條街的美食商鋪所震驚。

黃興路步行街上,生意最火爆,大排長龍的商鋪一定是賣吃的,一路走向火宮殿、坡子街,都是好吃的,這麼愛吃的城市,令我印象深刻。但如今想來,一個古往今來都富庶的地區,「好吃」實在是再本質不過了。

相關焦點

  • 湖南是如何變成天下糧倉的?
    「蘇湖熟,天下足。」從宋朝開始流傳的這句農諺,雖然有點誇張——「蘇州湖州的糧食成熟了,天下就國泰民安了」,但也反映了江蘇蘇州、浙江湖州一帶的農業輝煌史。明朝時期,湖廣地區糧食大量外運,這句農諺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奠定了湖南、湖北糧食生產的江湖地位,乃至流傳至今。
  • 農耕重心為何江南轉移到湖南、湖北?這句諺語的變化道出原因
    宋朝有句諺語:蘇湖熟,天下足。而到了一百多年後的明朝,這句諺語卻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蘇湖主要指的是蘇州與湖州兩地,湖廣則指的是「湖廣行省」,湖南與湖北兩地。
  •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湖北湖南的省名也跟洞庭湖有關
    湖南湖北都是中國有名的魚米之鄉,這裡湖泊眾多,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就在這裡。洞庭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跨越湖南、湖北兩省,湖南湖北的湖指的就是這個湖,因為湖南在洞庭湖以南,湖北在洞庭湖以北,省名就是如此得來了。
  • 「中部崛起勢正勁·湖南篇」「數說」湖南發展加速度 「湘」當有力
    湖廣熟,天下足。雜交水稻從這裡的實驗田走向全國,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創新引領、開放崛起,從一家家製造企業到一個個工業園區,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先進位造業嘹亮的號角已吹響。三湘大地上高質量發展故事持續書寫,打造新高地,擘畫新藍圖,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 湖南糧食集團攜手湖南勇勝籃球俱樂部 共贏「湘軍」榮耀
    2017年12月15日,湖南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湖南勇勝籃球俱樂部有限責任公司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湖南糧食集團正式成為湖南勇勝籃球俱樂部的戰略合作夥伴,並正式將球隊更名為「湖南湘糧國際勇勝籃球俱樂部金健米業男子籃球隊」,這也標誌著體育湘軍和糧食湘軍的強強聯手
  • 湖南新增2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經報國家文物局備案,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其中,湖南的長沙市博物館、胡耀邦同志紀念館2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為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完善博物館質量評價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博物館定級評估標準》《評分細則計分表》,中國博物館協會於今年7月至12月組織開展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
  •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圖書館、湖南美術館等多個文化場館臨時閉館
    新湖南客戶端1月24日訊今天,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圖書館、湖南美術館、長沙博物館相繼發布臨時閉館公告,恢復開館時間另行通告。以下為公告全文:湖南省博物館臨時閉館公告為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避免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湖南省博物館研究決定,自2020年1月24日 (除夕) 起臨時閉館,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 湖南特產介紹,湖南特產大全,湖南特產有哪些,湖南有什麼特產,湖南美食小吃
  • 湖南糧食深加工 金健米業跨界打造「網紅」產品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陳創明 編輯:羅珊珊 廣西新聞網常德8月26日電(記者 陳創明)8月25日,「洞庭魚米香,湖南好糧油」——高質量發展的湖南糧食產業
  • 「可怕」的湖南,「可怕」的湖南人
    你可以去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因馬王堆漢墓展示名聞天下,為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長沙)你可以去嶽陽樓,「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因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而聞名,登臨此樓,頓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情懷。(嶽陽)
  • 書評丨《策策就會了─500句英語推介湖南》:一本有著湖南煙火氣的...
    以長沙為代表的湖南,也正以其蓬勃的朝氣吸引著八方來客。這個著名的中國紅色革命故地,如今是中國高鐵誕生地、中非經貿論壇落戶地、東亞文化之都、世界「媒體藝術之都」……越來越開放的湖南,以她獨特的山水人文、風物習俗,展現出經久不息的魅力。
  • 湖南人最愛的和成天下檳榔
    近年來,湖南一直流傳一句話「十包高端檳榔,七包和成天下」,這足以證明和成天下檳榔在湖南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和成天下檳榔也是被譽為「湖南人最愛吃的檳榔」和成天下檳榔為什麼在湖南人心中如此看中呢,小編聽說核心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和成天下檳榔素有「
  • 南嶽大廟、開福寺、省博物館……湖南多個景區暫停開放
    為了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預防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讀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經研究決定,自2020年1月24日起,湖南圖書館實行閉館(含自助圖書館、數字閱讀區),恢復開館時間另行通告。閉館期間,湖南圖書館網站、「湖南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服務正常開展。
  • 湖南行政區劃暢想:分為13個地級市,可以這樣分
    一、湖南省基本情況 湖南省位於中國大陸中部,長江中遊南岸,因省境大部分區域處於洞庭湖以南因此而得名「湖南」,長江七大支流之一的湘江,南北貫穿省境。
  • 湖南這個縣最能彰顯湖南個性
    ,各路平臺也在推送石門五小在這次比賽中表現,連新華社對此都進行了報導,這不僅僅是石門五小取得了全國大賽的季軍,而是作為一隻偏遠縣城球隊在比賽中表現出的技術水平,對足球的熱愛和永不服輸的湖南個性讓人刮目相看。
  • 湖南長沙可佳橘洲博物館風華亮相
    2017年3月29日,湖南長沙可佳橘洲博物館信諾如期,在歷史名城長沙巿的橘子洲拱極樓風華亮相,盛大開館。可佳集團董事局主席、貴州可佳藝術品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萍女士,可佳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胡軍先生,可佳集團總裁杜宏志先生,省政協文史館處長李大源先生,穗甬融信資產管理湖南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四明先生,湖南歷史顧問顧慶豐老師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尊貴嘉賓等共同見證這一經典盛會
  • 低調的湖南富豪:身價高達1000億,掌舵中國規模最大眼科醫院
    低調的湖南富豪:身價高達1000億,掌舵中國規模最大眼科醫院推薦語:眾所周知,湖南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比如湖南的衡陽,是國家的重工業生產基地;株洲,是國家火車的重點生產基地,和諧號動力機車就是在株洲生產的。
  • 湖南博物館看古秘魯展,真實的千年木乃伊
    來長沙旅遊,有三個標誌性的景點一定要去,橘子洲看毛主席雕塑、嶽麓山看愛晚亭、湖南博物館看辛追夫人,這是來長沙要做的三件事,其他的就是吃吃喝喝逛老街。2020年其他城市的博物館很少舉辦特展,但是湘博卻仍有兩個特展讓遊客們大開眼界,增長見識。
  • 遊湖南有了權威旅行指南!「錦繡瀟湘」湖南旅遊精品線路公布
    華聲在線3月17日訊(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記者 田甜 通訊員 黎力)錦繡瀟湘怎麼遊最好玩、最盡興?省文旅廳日前公布7條「錦繡瀟湘」湖南旅遊精品線路,把湖南的精品景區景點串連成線,遊湖南有了權威的旅行指南。
  • 在湖南耒陽,有一座農耕文化博物館,看看你認識幾樣農具
    在湖南耒陽,有一座農耕文化博物館,裡面陳列著數百件農具文物,為天下農耕第一館,國家2A級旅遊景區,看看你能認識幾樣農具?耒陽農文化博物館緊臨神農廣場,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分三層,六大展廳,是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農耕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