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重心為何江南轉移到湖南、湖北?這句諺語的變化道出原因

2021-01-09 騰訊網

宋朝有句諺語:蘇湖熟,天下足。而到了一百多年後的明朝,這句諺語卻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蘇湖主要指的是蘇州與湖州兩地,湖廣則指的是「湖廣行省」,湖南與湖北兩地。為何僅僅一百年時間,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還要從經濟轉型說起。

在宋之前,每個朝代的都城基本都設立在北方,比如唐朝的長安、洛陽等。但因為當時受到北方胡人的侵擾,比如「五胡十六國」時期,越來越多的北方人南遷。使得政權與經濟也發生了從北向南的遷移,而這個遷移,在宋朝完成。

遷移後,南方人口多了,民以食為天,自然要解決吃飯問題。因為政權也遷移到了南方,自然對南方更加重視,也不斷致力於南方的挖掘。同時因為南方沒有受到胡人侵害,生產力和人口較多,並且江浙一帶,除了土壤肥沃易於農作物種植外,交通還方便,可以利用水路將糧食運往各地。因此在宋朝將種植糧食這一重任,交給了江浙一帶。自然有了「蘇湖熟,天下足」這一諺語。

而到了明朝,這句諺語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意思是湖南與湖北兩地的糧食成熟了,天下就富足了。

在宋朝與明朝之間,還隔了一個元朝,難道是元朝導致了這一變化?其實元朝也有一定因素,但影響不大。

元朝因為版圖遼闊,統治者忽必烈本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因此定都北京。蒙古族原本以遊牧為主,突然來治理農業,自然有點頭疼。本來南北兩地人民長期隔絕,在元朝也進行了耕作技術的交流。同時由政府組織編撰的《農桑紀要》,也成為當時農業發展的主要參考書籍。因此在元朝時期,農業上並沒有促使從江浙一帶到湖南湖北的轉移,而是一種各地大開花的局面。

但元朝在手工業上的突破,卻對這一轉移有不小影響。棉紡織業的發展是元朝手工業中的一個顯著成果,松江黃道婆功不可沒。

出生在南宋末期松江地區(今上海徐匯區)的黃道婆,年幼時便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白天幹農活,晚上紡織布,後來她受不了婆家的折磨,直接搭上經商的船隻,來到了海南一帶,在那裡生活。在那裡,她學到了黎族的紡織技術,並且從事紡織業多年,有了不少自己的經驗。直到50歲左右的她,懷念家鄉,打算落葉歸根。

回到了家鄉松江一帶的黃道婆,發現這一帶開始種植蠶桑、棉花等農作物,但紡織技術卻較為落後。於是她將自己30多年從事紡織業的經驗以及在黎族人民那所學的紡織技術,在此傳授。並且還將原本用於紡織的腳踏紡車改造成了三錠棉紡車,紡織的效率提高了好幾倍。

從此,松江一帶的紡織業快速發展,也變向地促進了當地經濟轉型。紡織技術也從松江一帶,擴大到了江浙一帶。相對於原本水稻種植,蠶桑、棉花種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要更高。

到了明朝,江浙一帶的農村,蠶桑、棉花種植面積更加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們看到手工業所帶來的收益更高,也紛紛效仿。當時的明朝大臣嚴嵩,發現這一現象,就告訴嘉慶皇帝,江浙一帶無論是氣候還是土壤,都更加適合發展蠶桑、棉花養殖,而且民眾也更嚮往這一種植方式。嘉慶皇帝雖然贊同嚴嵩這一觀點,但他擔憂都種植這些作物去了,糧食怎麼辦?畢竟糧食是百姓的根基。嚴嵩又說,在湖南湖北兩地,洞庭湖流域種植糧食的條件與江浙差不多,土地肥沃,水運交通也方便。可以將糧食種植重心轉移到兩湖地區,加大江浙地區的糧食調運即可。

從此,糧食的種植重心從江浙一帶轉移到了湖廣地區。原本「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自然也轉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

相關焦點

  • 九頭鳥與湖北人有什麼關係?
    木雕虎座鳳架鼓為何楚國崇拜的圖騰,到了秦漢就成了怪物呢?原因主要在於時勢的變化,朝代的更迭導致。在東周時期,周、楚之間關係一度處於敵對狀態,周昭王遠徵楚國,戰死在漢水之中,成為異鄉之鬼。從這個版本來看,這句九頭鳥的諺語並未有玷汙湖北和湖北人的意思,反而是一種褒揚,稱讚湖北人精明能幹,具有九頭鳥的智慧。這種版本見於史書記載,但在民間流傳卻不如後第二種版本。
  •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湖北湖南的省名也跟洞庭湖有關
    湖南湖北都是中國有名的魚米之鄉,這裡湖泊眾多,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就在這裡。洞庭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跨越湖南、湖北兩省,湖南湖北的湖指的就是這個湖,因為湖南在洞庭湖以南,湖北在洞庭湖以北,省名就是如此得來了。
  • 清朝初期,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兩省,為何湖南的省會卻不在長沙?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湖南和湖北就是同屬於楚國的國土,我們現在說「荊楚大地」,便是指湖南和湖北這兩個省。而湖南和湖北之所以會由一個地區變為現在的兩個省,其實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在元朝的時候,湖南和湖北,在加上廣西和廣東那一塊,都是處於一個行政區的,在當時,被稱作是「湖廣行省」。
  • 近代以來湖北鄂東為何多士,人才輩出?
    近代以來湖北鄂東為何多士,人才輩出?明清之後,湖北鄂東地區為何人才輩出?湖北鄂東地區,狹義的指湖北鄂州、黃石、黃岡地區,中義的包括鹹寧,廣義上包括武漢。當然鹹寧喜歡說自己鄂東南、鄂南,武漢喜歡說自己江漢、江漢平原或者就是大武漢。
  • 漫談冬至諺語
    冬至諺語,有的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未來天氣走向,如「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 全球經濟增長重心將從歐美轉移到亞洲
    第一,世界權力重心正在東移,舊的國際秩序已表現出衰弱甚至瓦解跡象。過去五百年,隨著西方率先進行幾次工業革命,西方經濟實力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由此奠定的國際秩序也就有了明顯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啻是西方列強在爭奪國際空間。二戰後,亞洲國家日本雖然實現經濟騰飛,但也只是自覺成為西方一部分而已。
  • 伊萬卡發了條「中國諺語」,中國網友:並不知道是哪句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那些說事情做不成的人,不應該幹擾做事的人」,句末寫了句「中國諺語」(Chinese Proverb)。好了,言歸正傳,這句話到底是不是句中國諺語呢?伊萬卡發這句話又是啥意思呢?「引言調查者」假設這個現代的表達曾經用來評論世紀之交的快速變化和創新。1903年很多報紙雜誌都用過這句話。
  • 俗語:「烈女怕纏郎」這句話有道理嗎?後面一句更經典,道出人性
    當然,這些民俗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說到底還是其中蘊含的價值被人們所認同,其中我們就經常聽到一句俗語,說的就是「烈女怕纏郎」,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也是相當有意思的,了解清楚這句話,其實會得到不少的收穫,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湖南是如何變成天下糧倉的?
    從宋朝開始流傳的這句農諺,雖然有點誇張——「蘇州湖州的糧食成熟了,天下就國泰民安了」,但也反映了江蘇蘇州、浙江湖州一帶的農業輝煌史。明朝時期,湖廣地區糧食大量外運,這句農諺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奠定了湖南、湖北糧食生產的江湖地位,乃至流傳至今。到了清朝,隨著雙季稻以及外來農作物的推廣,湖南的糧食產量大為提高。
  •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的兩層含義,賦予湖北人雙重標籤
    這隻神鳥就是楚國人心中至真至善至美的鳳的化身。久而久之,鳳也成為了楚國人的圖騰與符號。楚文化專家張正明先生曾說過,「楚人尊崇鳳,就是尊稱自己的祖先,楚人鍾愛鳳,也就是鍾愛自己的這個民族。」那為何楚人崇拜的鳳有九個頭呢?
  • 江南為何是謠諺「富礦區」
    原標題:民謠民諺繪就一幅多方位的歷史畫卷江南為何是謠諺「富礦區」「麥到芒種穀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些江南謠諺描述了勞動人民對農時節氣的準確把握。人傑地靈的江南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謠民諺,它們不止吳儂軟語的溫和,更是民眾經驗的保存庫,歷史社會的晴雨表,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的趙瑤丹教授介紹說,我國保存下來的謠諺是全世界最多的,構成了一座可貫穿中國歷史的巨大寶藏。而縱觀古今,在這座寶藏中,江南是重要的「富礦區」。
  • 下杆是重心轉移or骨盆旋轉?
    所以在教青少年的時候,我們要注重他身體的生長期,如果處在生長很快的時候,不要練揮桿技術,因為過幾天他揮桿的感覺、揮桿平面就會發生變化。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練他的身體速度、投擲能力、爆發力和各種力量,然後等他過了生長的那個高峰期,再去練揮桿平面,這樣對青少年更好。
  • 農村諺語:「秋分響雷,遍地生賊」,啥意思有道理嗎?
    那「秋分響雷,遍地生賊」,這些農村諺語又是啥意思呢?在秋分時,萬物成熟在即,這個時候是農作物穀粒飽滿的衝刺期。天氣也一般應以晴朗天氣為主,這樣有利於農作物的成長,便於農民收穫糧食,爾後的晾曬儲存也需要有好的天氣才行,這個時候最好就不要下雨了,更不要天天打雷下雨了。
  • 耿爽帶火的這句非洲諺語,英文翻譯來了!
    「青蛙的鼓譟,豈能阻止牛到河邊飲水」。英文翻譯看下文↓1月13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耿爽用一則非洲諺語,霸氣回應西方人士對「一帶一路」的質疑。目前,我們已經同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籤署199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這其中就包括44個非洲國家和非盟委員會。我想這是國際社會也是非洲兄弟用行動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投出的信任票,也是對一些人惡意中傷的最好回應。王毅國務委員正在非洲訪問,他到訪的國家無一不對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給予高度評價。
  • 湖南、湖北兩省的簡稱為何都沒選擇「楚」呢?
    比如陝西省簡稱「秦」,這是因為秦國;山西省簡稱「晉」,這是因為晉國;山東省簡稱「魯」,這是因為魯國。不過,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楚國,卻沒有被哪一個省用為簡稱。在此基礎上,在很多人看來,湖北、湖南兩省,在歷史上是楚國的核心地區。那麼,問題來了,湖南、湖北兩省的簡稱為什麼都沒選擇「楚」呢?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權威預報:9省都有,湖南湖北是重點
    這兩天,隨著我國中東部的冷空氣逐漸減弱,很多地方開始升溫。比如從下午14點的24小時氣溫變化上看,今天我國南北方很多地方都升溫了。部分地區升溫超過10度,因此今天不少地方的體感不像之前那般嚴寒了,南方不少地方感覺暖和了一些。
  • 一秒鐘學會蹬腿和重心轉移!
    1)一秒鐘學會蹬腿和重心轉移
  • 湖北,厲害在哪?
    正是這三個楚人,給了秦王朝致命一擊。 當然,楚國其實不止湖北,大體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為中心,向周邊擴展到一定的範圍都叫楚國。因此湖北和湖南都源於楚文化,只不過是湖北稱荊楚、湖南稱湘楚罷了,當然相比之下,湖北更多傳承了楚文化的精髓,畢竟楚國的國都郢都就在湖北荊州。
  • 楚國最初的封地是今天的湖北,為何湖北的簡稱放棄了楚,卻選擇了鄂
    湖北,簡稱鄂,在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中的楚國的封地就在如今的湖北,為何湖北的簡稱不選擇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楚,卻選擇了鄂呢?按照古籍記載的解釋,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鱷魚大張著嘴吼叫,鱷魚的兩隻眼睛在上,頭上又有角狀皮質凸起,因此鱷魚吼叫時如同四口同開,而鱷魚吼叫之聲也發「鱷」,所以鱷的原本意思就是吼叫的鱷魚。以湖北為中心的揚子江一帶,自古是揚子鱷的棲息地,古人以鱷命名這是第一個原因。
  • 湖北為何簡稱鄂而不叫楚?楚鄂之爭為何最終選擇了鄂?
    湖北省簡稱鄂,這是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事實。但也有人認為湖北省簡稱楚更恰當,原因是湖北自古屬於楚國核心地界,集中代表了楚文化。湖北為何簡稱為鄂而不叫楚呢?楚鄂之爭為何最終選擇了鄂?這其實與湖北的歷史文化傳統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