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原來「天下糧倉」就是臨清

2021-02-11 說臨清

隔壁老王說:90%的臨清人,都在關注說臨清

  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崛起,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據說,臨清的貢磚曾經建起了一座北京城。最近,被稱為「臨清公館街老頭」的劉英順研究發現,臨清曾經在明朝建有全國最大的糧倉,並且還發現了糧倉的遺蹟。


  規模:糧倉佔臨清古城的四分之一

  「臨清公館街老頭」劉英順是一位企業職工,可他痴迷臨清地方文化,說起臨清歷史文化,他可謂是一位專家。

  劉英順說,古代的臨清城有磚城,磚城外還有土城。臨清磚城有四個城門,西門叫廣積門。這個城門之所以叫廣積門,就是因為緊挨著西城門的就是古代糧倉廣積倉。

  「先有糧倉,後有臨清城」,劉英順介紹說,元代開通會通河之後,一些手工藝商業街巷就在會通河兩岸慢慢形成了,這裡雖然當時還不能稱為城市,但應該算是繁華的集中地了。後來,在這裡建成了糧倉,再後來,這裡開始用青磚建造了城牆,將糧倉圍在了城裡。

  據《明史》記載:「宣德中增造臨清倉,容三百萬石」。確切地說,磚城裡的臨清倉始建於宣德四年,當時全國的漕糧定額為400萬石,而臨清糧倉所存儲的糧食佔了四分之三。

  據《臨清直隸州志》卷之三,倉庾370頁記載:「田賦所入起運者曰漕糧,存留備荒者曰常平,皆有倉廒,舊三倉,一曰廣積倉,俗稱大倉,在廣積門內西北隅」。

  劉英順說,《明史》中說的臨清倉實際上由三個糧倉組成,分別是廣積倉、臨清倉和常盈倉。糧倉位於磚城西北角,佔據整個城市的四分之一。


  地位:始建於明朝,時稱「天下第一倉」

  臨清糧倉到底有多大規模?劉英順說,當時通過運河漕運的糧食有400萬石,臨清糧倉儲存的糧食佔了四分之三,也就是300萬石。

  對於明代臨清糧倉,民國時期的《臨清縣誌》裡有這樣的記載:「磚城內倉廒有三,一曰廣積倉,俗稱大倉,在廣積門內;一曰常盈,俗稱小倉,廒二連,計百間;一曰臨清,廒八十一連,連十間,均附於大倉,西北隅儲谷二十萬石有奇。」

  不僅有糧倉,還有專門管理機構。「戶部督儲分司設於明永樂年間政府歲出主事一人督理倉務,倉二,曰廣積、曰臨清。歲額河南山東諸府米本折舊貯常百萬,又倉一曰常盈,額濟南諸府麥米五萬石有奇,為臨清衛任城衛奉旗軍孤老糧倉,舊屬州。景泰間,軍橫不可制,因改隸焉,三倉大使三人,副使二人。皇清因之,兼理鼓鑄,康熙四年,改隸府通判,八年歸併於榷稅分司。宣德間1人,正統間5人,景泰間5人,天順間7人,成化間22人,弘治間19人,正德間16人,嘉靖以後90人,清順治間17人,康熙間1人後裁併。」由此,可以看出臨清倉在明清封建政府財政體系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事實上,明代為徵收貢糧,在京杭大運河沿線設立的四大倉儲轉運站。一是位於今江蘇淮安的豐濟倉;二是位於今江蘇徐州的廣運倉;三是位於今山東德州的德州倉;四是臨清的臨清倉。雖然有四大糧倉,但臨清倉規模最大,當時,位於臨清的臨清閘和會通閘啟閉時,一些漕運船隻就把糧食卸下,儲存在臨清倉。通過衛運河漕運過來的河南地區的糧食,通過會通河漕運來的江浙一代的糧食大都儲存在臨清糧倉,以備京城調用。這些糧食主要有穀類、大米和麥子。臨清糧倉明朝宣德至永樂年間,糧倉達到鼎盛,時稱「天下第一倉」。


  變遷:兩次農民起義,糧倉被火燒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倫遂利用清水教讖言,組織教徒起義,王倫率領教徒,頭裹白巾,手持大刀、長槍,攻入壽張縣城,後攻破陽穀,又據堂邑。

  乾隆帝派欽差大臣,特選健銳、火器二營禁衛軍一千名,趕赴臨清。當年九月下旬,起義軍被包圍在臨清城裡。在臨清,雙方進行了殘酷的巷戰。最後,王倫見大勢已去,舉火自焚。

  王倫是今陽穀縣人,因其主要戰役是在臨清城進行的,清政府利用火器攻打城池,致使臨清糧倉受損嚴重。

  1851年,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攻打臨清磚城時,廣積倉再次遭到焚燒。臨清倉經過兩次農民起義,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劉英順介紹,緊鄰臨清糧倉東側,原來有一條只有500多米的南北走向街巷,這就是「戶部街」。

  這裡之所以叫戶部街,就是因為戶部督儲分司所在地而得名。戶部督儲分司就是當時專門管理糧倉的政府機構,這也恰恰說明,臨清糧倉就在此地。

  劉英順說,經過戰火之後,臨清糧倉逐漸消失,至民國時期,基本報廢,戶部街上也只有寥寥幾戶人家。曾經被稱為「天下第一倉」的臨清糧倉淹沒在歷史的煙雲中。


  考證:大倉不是明清時代的臨清糧倉

  劉英順說,現在的臨清人提及臨清糧倉,都知道大倉。但是,大倉卻不是明清時代的臨清糧倉。

  始建於明代的臨清糧倉被戰火焚毀後,民國時期,又在原臨清糧倉的東南方向修建了兩座糧倉,分別是永豐倉和永備倉,這裡北臨清人稱作大倉。這兩座糧倉,圓形尖頂,因此緊挨著糧倉的一條300多米的街巷叫「圓倉街」。

  圓倉街的糧倉並非漕運糧倉,而是民國21年(1932)縣長徐子尚建的永豐、永備二倉。據民國《臨清縣誌》記載:「在縣政府大門內前曰永備,後曰永豐,民國21年縣長徐子尚奉令績谷,偕邑紳張自清等籌款6萬元為倉儲基金,在軍事還款內撥支。並拆城牆磚築圓式倉二,購谷6千石實之」。

  既然明代臨清糧倉不是人們常說的大倉,那臨清糧倉在哪裡呢?

  「站在現在的濟美醬園門口,你就會有發現。」劉英順說,的確,從濟美醬園門口向裡看,就會發現這裡地勢高亢,大約高出街道一米多。劉英順介紹,現在的濟美醬園、臨清市交通局、汽車六隊、汽車五隊等所處的位置就是臨清糧倉的遺址。

----俺是華麗麗滴分割線

一個值得臨清人關注的微信帳號,介紹臨清的方方面面,匯總臨清大事小事身邊事,把臨清裝進你的手機。讓外地人了解臨清,讓臨清人更了解臨清。微信號:shuolinqing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說臨清「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讓外地人了解臨清,讓臨清人更了解臨清。關注微信號:shuolinqing。


長按三秒,點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臨清發現全國最大糧倉遺址,號稱「天下第一倉」!
    規模:糧倉佔臨清古城的四分之一「臨清公館街老頭」劉英順是一位企業職工,可他痴迷臨清地方文化,說起臨清歷史文化,他可謂是一位專家。劉英順說,古代的臨清城有磚城,磚城外還有土城。臨清磚城有四個城門,西門叫廣積門。這個城門之所以叫廣積門,就是因為緊挨著西城門的就是古代糧倉廣積倉。
  • 臨清簡介
    唐宋時,皇宮正殿雕有鰲魚(傳說中的龍子之一)的浮雕於臺階正中石版上。考中進士者站在階下迎榜,而頭名狀元才可以站在鰲頭上,所以稱為「獨佔鰲頭」。後人便把那些佔首位或第一名的人比喻為獨佔鰲頭。臨清的鰲頭磯就是取其意而喻之。
  • 盛世下的千裡餓殍圖——說《天下糧倉》
    劉統勳:「恐怕來不及了。」粥場官員:「不,我母親就在這粥場裡。」 粥場官員沈石,臨死咬下自己的肉,給同為饑民的老母親果腹,母親隨後插筷自盡。 這一段出現在電視劇《天下糧倉》的第一集——彼時正是乾隆元年,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看樣子,經過雍正的勵精圖治,應當是清平年代了吧。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外地客人稱讚「到了臨清不喝湯,枉自費力跑一趟,」「臨清湯喝一口,真是不想走。」「臨清湯」品之初淡而漸濃,乍薄而轉厚,餘味無窮,飲過酒或吃過油水大的菜餚後,再食用臨清湯,去油膩、清口提神、助消化,深受官家富商的喜愛。
  • 隋唐大運河:天下糧倉——帝國的支點
    隋大業元年(605年)開始,短短6年間,就在原來各地地方運河的基礎上,貫通形成了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西至長安的國家級大運河,恰似一個大寫的「人」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近三千公裡。
  • 親子天倫樂|開平「水禾田」碉樓、天下糧倉,豐衣足食五星親子遊
    【參與收割水稻的活動】,十人一組,每組以最快速度割完規定範圍內的水稻為贏。28日(逢周六出發)費用包含:鳳儀裡門票+天下糧倉門票+活動費用+野炊食材費用+特別贈送地接導遊費用。費用包含:佛山至景區全程豪華旅遊大巴+門票(鳳儀裡、天下糧倉)+導遊(領隊、地接導遊、司機服務)+保險(旅行社責任險、個人旅遊意外險)+水帽(每人1支礦泉水、1頂帽子)出發日期:11月
  • 臨清又新建8所幼兒園 涉及這些鄉鎮……
    根據《臨清市中小學及幼兒園布局專項規劃(2019-2030)》規劃,到2030年,臨清規劃幼兒園175所(城區65所,鎮街110所),其中保留幼兒園115所,新建幼兒園60所。規劃幼兒園總班數1392班,總學位40760位。全面解決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
  • 富義倉與「復藝倉」:百年「天下糧倉」的A面與B面
    這裡是富義倉,是杭州現存唯一的古糧倉,此刻是她的「復生」時刻——經重新裝修後,一場關於「復生」的藝術展正在此地進行,持續3個月。  義倉,是一種由國家組織、以振災自助為目的的民間儲備倉庫。時任浙江巡撫的譚鍾麟,因當時杭州糧食告急,遂令杭城士紳購糧十萬石,因原倉庫不敷存儲,購買霞灣民地十畝,再建倉廒,歷時四年糧倉建成,可存四五萬石穀物。
  • 湖南是如何變成天下糧倉的?
    「蘇湖熟,天下足。」從宋朝開始流傳的這句農諺,雖然有點誇張——「蘇州湖州的糧食成熟了,天下就國泰民安了」,但也反映了江蘇蘇州、浙江湖州一帶的農業輝煌史。明朝時期,湖廣地區糧食大量外運,這句農諺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奠定了湖南、湖北糧食生產的江湖地位,乃至流傳至今。
  • 「天下糧倉」知多少 遺產擷英
    唐高祖對隋朝糧食倉儲之制進行了改革,據糧倉的使用性質分為三大類進行管理。一類叫諸色倉,為中央重點糧庫;二類叫正倉,為州一級地方管轄的糧庫;三類為調節庫,又分為和糴倉、義倉和常平倉三種。和糴倉保管由政府出錢按市價向農民收購的糧食;義倉是按田畝、戶口等向農民徵收的稅糧,以「備歲不足」;常平倉作用在於「均貴賤」,起到以豐補歉的作用。
  • 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
    崔溥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四日到臨清,他在書中寫道:「十四日,晴。至臨清這觀音寺前。寺在兩河交流之嘴,東西設四閘以貯水。寺東以舟作浮橋,以通於縣。——縣治及臨清衛治俱在城中。——在兩京要衝,商旅輻輳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數十裡,樓臺之密,市肆之盛,貨財之富,船舶之集,雖不及蘇杭,亦甲於山東,名於天下矣。臣等沿清瑞河而北,過漏浮關、藥局、新開上閘、衛河廠、板下閘、大浮橋,至清源驛前留宿。」文中「觀音寺即現博物館駐地,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相交這地,當時又稱「觀音嘴」。
  • 「餐桌文明整風」系列報導丨天下糧倉 大國國本
    乾隆的聲音傷感至極:「朕現在只想著一件事,就是該如何向天下百姓作個交代?……朕不願看到天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乾隆望著滿地俯伏著的紅頂花翎,眼裡漸漸閃起了晶亮的淚光,對殿上喊道:「田文鏡,將你獻給朕的那幅《千裡嘉禾圖》打開,讓眾位大臣看一看。」田文鏡肅然出班,從黃綢託盤裡取出長軸,展臂打開。精美絕倫的《千裡嘉禾圖》漸漸展現在眾臣面前!
  • 奔跑吧,臨清!2018臨清迷你馬拉松城市悅跑賽通知!
    臨清馬拉松協會、臨清跑團、聊城陽光跑團、聊城禹王健走隊、清河勁跑團、煙店跑團、臨清酷走隊、臨清跑吧、臨清運河跑團等在臨清及周邊地區富有盛名的專業徒步組織紛紛加入到活動中來,活動得到了專業團隊的一致認可。
  • 臨清獅子貓
    中國臨清獅貓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飼養歷史。追溯中國山東臨清獅貓的起源,它是波斯貓(即現在所說的傳統安哥拉貓)與魯西狸貓的繁育而來的後代。早在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當時地處大運河和漳衛河交匯處的臨清逐漸形成了魯西最大的手工業、商業城市,大批歐洲商人和傳教士紛至沓來。他們帶來的波斯貓有了與魯西貓交配的機會,於是就出現了中國臨清獅貓。
  • 臨清清真傳統美食,美的讓你流口水...
    數百年來,臨清回漢兩族團結友愛,相親相助,共同創造了臨清的繁榮。伴隨著臨清繁榮,以「兩把刀」闖天下的回族同胞,吸納南北廚藝,形成高檔宴席、特色小吃相結合、適合社會各階層消費的飲食體系,成為臨清運河餐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主菜十二道
  • 臨清著名的老飯店
    一些名酒樓、名飯店也應運而生,大多以烹製臨清傳統風味菜餚為主,以獨特的烹飪技藝,精心調製的美餚佳饌,周到精細的服務,享譽大江南北。玉山樓 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地址在冀家大院附近,後遷至百貨二零對過,六七十年代達到巔峰,臨清著名老廚師陶化明(烹飪技藝全面,擅做「軟炸裡脊」)、高岱(中式烹飪技師職稱。臨清市烹飪協會中式烹調師晉級考試評委)曾先後在該飯店主廚。
  • 第二屆臨清青年書畫展
    在遠古時期一起共食者即是「鄉」,也就是在同一方水土中成長的人類群體。臨清地處魯西北平原,祖輩在此繁衍生息,傳承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臨清緊傍京杭大運河,明清漕運興盛之際,此地雲集東西,中轉南北,有著今天「北上廣」式的發達與開放。在臨清成長起來的人們,既有農耕文化的淳樸踏實,又有商貿文化的精緻靈通。
  • 中國最大的糧倉在哪裡?
    ▲全國大型優勢商品糧基地區域布局圖 供圖/屈寶香 江蘇:魚米之鄉,天下糧倉 江漢平原:兩湖熟,天下足 江漢平原的「糧倉」地位,一言以蔽之:「兩湖熟,天下足」。 奔騰浩蕩的長江在中遊和她最大的支流漢江匯合,蘊育了4.072萬平方公裡的江漢平原。
  • 河南洛陽發現「千年糧倉」,糧倉內部儲糧豐富,糧食保存千年不腐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對於這樣一個國家而言,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中國歷史上每一個輝煌盛世的背後都一定少不了糧食的支撐,於是,為了儲存這些數量巨大的糧食,古代統治者們修建了許多大型糧倉,這些糧倉分散在全國各地,就如同帝國的基石一般支撐著這片土地上的繁華世相,其中最為著名的糧倉當數洛陽的含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