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

2020-12-14 騰訊網

《漂海錄》作者崔溥(1454—1504),號錦南,朝鮮人。朝鮮成宗八年(中國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殿試進士第三名,33歲時蒞濟州島為官,次年閏正月初三,在渡海回鄉為父奔喪途中,遭遇風暴襲擊,偕同船42人,漂流至中國浙江台州臨海縣地。最初疑為倭寇,經六審而釋疑,受到明朝地方和朝廷的禮遇。遂自浙不由陸路至杭州, 杭州走水路,沿京 運河經揚州、濟寧、臨清、天津至北京,再由陸路至鴨綠港式,返回故國。朝鮮國王令他將136天的海陸經歷用漢文敘寫撰呈朝廷。朝鮮國王看後備受感動,遂遣使赴北京致謝。

《漂海錄》用日記體敘寫,將崔溥在中國8800裡行程所見所歷實地描摹,展現了一個外國人眼中的明代早期運河沿岸城市的山川形勢、市容市貌、名勝風物,其中不僅有衙署、鈔廳、榷關、稅課局、工部廠、漕運府等這些難得的資料,甚至連市井中物產、民居、服飾、器用、貨 也無不涉筆,資料的詳確、識見的真卓,堪與地方志相比肩。

崔溥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四日到臨清,他在書中寫道:「十四日,晴。至臨清這觀音寺前。寺在兩河交流之嘴,東西設四閘以貯水。寺東以舟作浮橋,以通於縣。縣城在河之東岸半裡許。——縣治及臨清衛治俱在城中。——在兩京要衝,商旅輻輳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數十裡,樓臺之密,市肆之盛,貨財之富,船舶之集,雖不及蘇杭,亦甲於山東,名於天下矣。臣等沿清瑞河而北,過漏浮關、藥局、新開上閘、衛河廠、板下閘、大浮橋,至清源驛前留宿。」文中「觀音寺即現博物館駐地,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相交這地,當時又稱「觀音嘴」。「清泉河」即現在鰲頭磯至頭閘口這段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所開鑿的新河,因臨清古稱清泉縣而名。「漏浮關」指臨清鈔關,因兩岸設墩臺鐵索浮沉攔船榷稅而名。「藥局」即現在博物館西側的劇院至同興齋鞋廠一帶,是官設醫療機構,即「漕運醫院」。零售藥店多設在二閘口北「金牛巷」(現後關街)。《臨清州志 公署》載:「惠民藥局在東河滸,療漕運官卒」。「衛河廠」在頭閘口,是存放貢磚,以備裝船北運之所在。「新開之閘」、「板下閘」即二閘與頭閘。「大浮橋」即連接竹竿巷與青龍街,跨衛河的浮橋,又稱「廣濟橋」。「清源驛」是官府接待過往使節、官員 、顯貴、公差的驛館,即「招待所」。《臨清州志 公署》載:「清源水馬驛,在會通河南岸,北向。明洪武五年(1372年)創,永樂十三年(1415年)知縣劉靖增葺,有重,有序,有門,有楔(門旁大柱)」。現遺址仍存,尚有二進院落、二門、穿廳、廂房、樓、廳及二進跨院,今也有稱「道臺府」或「書院」者,2002年以「趙家大院公布為聊城文物保護單位。這段記述中提到的」觀音寺「,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建於明嘉靖年間,但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此建築至遲建於成化年間;「藥局」在《明史》中沒有記載,實可補史缺。

在過清平縣(漢代稱清陽縣)時,《漂海錄》寫道:「十三日,過清陽驛,是日晴……又過袁家灣、老堤頭、中閘口鋪、土橋閘、新開口鋪、函谷洞、減水閘,至清平縣地方,又過趙家口鋪至清陽驛。又過朱家灣、丁家口、十裡井、李家口鋪、戴家灣閘,乘月達曙而行」時空跨越了500多年,雖然服務於漕運的鋪所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魏家灣到臨清70裡水路,村落、閘橋、驛館人字裡行間,依稀可見。

崔溥不僅注意觀察我國山川風物,而且「以揚子一江分南北」對運河沿岸城市的民俗風情也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比照。書中寫道:「江南人以讀書為業,雖然巷童稚及津夫、水夫皆識文字。臣至其地寫以問之,則凡山川古蹟,土地沿革,皆曉解詳告之。江北則不學者多,故臣欲問之則皆曰:「我不識字」。「江以南,諸府城縣衛之中,繁華壯麗,言不可悉……閭閻撲地,市肆夾路,樓臺相望,舳艫接纜。……江以北,若揚州、淮安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濟寧、臨清,繁華豐阜,無異江南,臨清尤為盛。其他,若官府所治之城,則亦間有富盛繁夥者。若鎮、若寨、若驛、若鋪、若裡、若集、若嘴、若廠、若灣、若塢、若閘、若壩、若遷之間,人間不甚繁盛,裡巷蕭條。」從中可以看出臨清在運河南北的比照中已是矚目之壤,繁盛之地。崔溥還記述,在駛船出臨清,去夏津磚廠停泊前,在船上遇見來臨清貿易的張景、王鑽、張升等7名遼東商人,於是在船上相聚飲酒。可見臨清當時確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商客來往頻頻,其輻射範圍北達遼東,實非妄語。

《漂海錄》是崔溥寫給朝鮮國王的「內部報告」,其所見所聞是難得的第一手材料,深受朝廷重視。全書以流暢的漢文寫成,計5.4萬餘字,文筆簡練生動,內容包羅萬象,上至朝廷、下及市井街巷,是明代早期經濟研究的重要印證,被稱為「摹寫中原之巨筆」。但是該書問世後,卻願讀者眾,實讀者少,流傳未廣,直至朝鮮宣祖六年(明萬曆元年,1573年)即崔溥死後70後,才由其孫柳希春付梓刊行。行世後,朝鮮《海東文獻總錄》、《文獻備考》都將其作為重要典籍收錄。

日本清田君錦早在明和六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就將其譯成日文,改名《唐土行程記》。美國約翰 萬斯凱爾1965年將其譯成英文,改名《錦南漂海錄譯註》。有意思的是,朝鮮人用漢字寫成的《漂海錄》467年後的1979年才由韓國崔溥的後裔崔基泓將其譯成朝文在漢城出版。更有意思的是,這部用漢文描述中國的典籍,500多年在中國卻鮮為人知,直到1992年才由北京大學葛振家教授校勘點注出版,實為一樁憾事。

季羨林先生在為東亞人賽義德 阿里 阿克巴爾 哈塔伊在明代正德年間來中國所著《中國紀行》一書所作的序言中說:「這樣的書不但能幫助外國研究中國的學者了解中國,也能幫助中國人了解自己的過去。」這也同樣適用於《漂海錄》。近年《漂海錄》的文獻價值與學術價值引起學界,尤其是文博、地方志、旅遊等部門的極大關注。1995年北京舉行了「崔溥《漂海錄》國際學校座談會。」2002年7月11晶,崔溥漂流事跡碑在浙江寧海縣越溪鄉落成。1997年7月至12月,《韓國日服》每周日以整版篇幅連載《崔溥漂流中國紀實》。1998年,KBS電視臺製作播放了崔溥《漂海錄》專題片。1999年,金翰奎著《韓中關係史》設專節論述《漂海錄》。

責編:劉曉蒙

相關焦點

  • 臨清簡介
    2006年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根據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的有關決議和《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鑑定標準體系》鑑定評審,認定臨清市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並將其正式列入中國地名遺產保護行列。臨清是隋、元兩大新舊運河的交匯點,顯示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 臨清舍利塔傳奇400年
    400年,一座塔見證了一座城市的繁華盛景;400年,一座塔留下了種種神秘傳說;400年,一座塔的芳姿倩影傾倒英倫三島
  • ◆驚,原來「天下糧倉」就是臨清
    ,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  「先有糧倉,後有臨清城」,劉英順介紹說,元代開通會通河之後,一些手工藝商業街巷就在會通河兩岸慢慢形成了,這裡雖然當時還不能稱為城市,但應該算是繁華的集中地了。後來,在這裡建成了糧倉,再後來,這裡開始用青磚建造了城牆,將糧倉圍在了城裡。  據《明史》記載:「宣德中增造臨清倉,容三百萬石」。
  • 臨清曾有數座碧霞宮...
    娘娘廟逐漸形成一個祭祀中心,並伴有年度迎神儀式慶典。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傳為碧霞元君的生日,屆時「州人升木像具儀從警蹕傳呼,而以雜劇導其前,招搖過市,謂之行駕,各街巷結彩設供,竟致新奇,輝煌悅目,謂之迎駕,四方數百裡聚會來觀,連袂揮汗,充滿城邑」。年度慶典帶動了全城商貿交易活動,「食貨為之騰價」。只是到了乾隆年間似乎繁華不在,出現「今寥寥矣」的局面。
  • 本市熱點:著名畫家、作家李智綱最新散文《衛運河畔臨清塔》
    我的故鄉是一個有集市的大村鎮,生意人很多,在那交通還十分落後的時代,商人們就近去臨清販貨,馬車、牛車、自行車、推拉的人力車,往返於臨清道上,是最近、最方便的地方,臨清在我們這裡就是最好的交易中心,就連不做買賣的我父親,自己趕著牛車也到過臨清,去那裡買煤,以備過冬取暖之用。除了去臨清買東西,若有大病就得去臨清,那裡的醫院先進,可以開刀做手術,那可是很神奇的事。
  • 奔跑吧,臨清!2018臨清迷你馬拉松城市悅跑賽通知!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也為進一步提升全民健身水平,營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圍,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行列,特舉辦2018臨清迷你馬拉松城市悅跑賽。臨清馬拉松協會、臨清跑團、聊城陽光跑團、聊城禹王健走隊、清河勁跑團、煙店跑團、臨清酷走隊、臨清跑吧、臨清運河跑團等在臨清及周邊地區富有盛名的專業徒步組織紛紛加入到活動中來,活動得到了專業團隊的一致認可。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外地客人稱讚「到了臨清不喝湯,枉自費力跑一趟,」「臨清湯喝一口,真是不想走。」「臨清湯」品之初淡而漸濃,乍薄而轉厚,餘味無窮,飲過酒或吃過油水大的菜餚後,再食用臨清湯,去油膩、清口提神、助消化,深受官家富商的喜愛。
  • 【濟美醬園】山東臨清創始人:汪永椿!
    【濟美醬園】山東臨清創始人:汪永椿!      臨清濟美醬園,創建於公元1792年大清乾隆57年,位於臨清城西北地段運河東畔,與河北省僅一河之隔,兩省交界、地勢繁華。而有一些鹽商,為了逃避臨清關稅,往往在過關前低價卸賣食鹽,所以在臨清鈔關前買鹽價格低廉。於是,精明的商人們便紛紛開起了醬菜鋪,從明朝到清朝,臨清陸陸續續有了幾十家醬菜鋪子。那時臨清的醃菜每年銷售可達三四萬斤。
  • 臨清發現全國最大糧倉遺址,號稱「天下第一倉」!
    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崛起,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據說,臨清的貢磚曾經建起了一座北京城。最近,被稱為「臨清公館街老頭」的劉英順研究發現,臨清曾經在明朝建有全國最大的糧倉,並且還發現了糧倉的遺蹟。
  • 臨清獅子貓
    不少書友問到了雪獅子和獅子貓的問題,我今天就說一下獅子貓。中國臨清獅貓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飼養歷史。
  • 臨清著名的老飯店
    千百年以來,隨著大運河流域沿線城市社會和經濟文化的發展,飲食文化空前繁榮,歷代廚師彈精竭慮、嘔心瀝血, 「工夫深處獨心知」,在實踐中苦苦求索
  • 第二屆臨清青年書畫展
    ▼前   言鄉,不僅是指地域。鄉的繁體寫作「郷」,與「饗」為同一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中間一個象徵盛食物「簋」的符號,左右兩邊是跪著共食的兩個人。對於旅外的臨清人來說,故鄉的那人那物漸漸地化為一種情思與銘念,但無論是旅外還是在故地的我們,一年一次「汶衛津梁——臨清籍青年書畫展」將逐漸嵌入魂牽夢繞的鄉愁。「汶衛津梁」活動要築高臺,我們並要接受多方不同的聲音,像大運河上的古臨清集天下,兼容並蓄,成就繁華鼎盛。不同的聲音方使我們能不盲從,不迷失,在正確的藝術航道上精進,不斷地融合聚力,打開格局,為文化藝術的發展繁榮做貢獻。
  • 臨清「牽手」太平洋建設集團打造新型城市
    臨清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顯著,太平洋建設希望牢牢把握臨清發展的大好機遇,積極尋求合作契機,與臨清市攜手同行、走向共贏。」3月30日,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局主席嚴昊與臨清市委書記何憲卓在南京出席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時表示,雙方將攜手推進臨清發展。
  • 【商城記•臨清】兵連禍結嘆孤城
    我們只知道,在臨清城內外,王倫的隊伍與守軍及清廷援軍,進行了近一個月的慘烈攻防戰,這座自明中葉以來持續繁榮了二百餘年的著名商城,在血與火之中變成人間地獄,無辜商民死傷慘重。  1774年農曆九月二十九,在乾隆特派的欽差大臣舒赫德率領的7500名援軍圍攻下,王倫的隊伍戰至力竭,他本人拒絕投降,在臨清土城內自焚而死。
  • 臨清小夥陳超雲重拳輸出波赫悍將
    古城臨清,悠悠千載;孕育了衛河文化,滋生了武訓興學;昔日「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今朝「武林光耀地、意拳再中興」!
  • 令人讚嘆的臨清民俗文化
    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不要對牛亂彈琴,其實亂彈琴中的「亂彈」是臨清地方戲曲的一種,這一劇種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1957年臨清市建立了第一個亂彈劇團,培養出了第一代女演員。如今,「亂彈」已經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風從運河來」美食篇之臨清濟美醬園
    1935年濟美醬菜在南京國貨博覽會上獲獎。1987年被國家輕工業部評為優質產品。1995年3月,中國農學會、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部、經濟日報農村部、中國特產報社授予臨清市「濟美醬菜」。  當年,臨清因運河而興盛,漕運發達。官吏、商販、市民等南來北往的人不下數十萬,在漫漫的運河長路上,這些人都習慣買一些鹹菜以備不時之需。
  • 臨清獅貓美麗的傳說
    臨清獅貓的培育形成與伊斯蘭的傳人和運河的開通有密切的關係。早在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國向小國派來廠第一個使節團,謁見了唐朝皇帝。這是伊斯蘭教正式傳人我國的標誌。波斯入來華就帶來了他們心愛的波斯貓。此後歷代葉,西文化、經濟不斷往來,許多波斯人沿著絲綢之路到了中國,又乘上大運河的商船往來十沿岸各商業城鎮。臨清作為運河大都會,更是他們嚮往的地方。
  • 臨清歷史上最黑暗的8年
    1937年7月,民團總指揮趙仁泉不戰而棄,攜全體黨政軍官員南逃。臨清城內一些媚日人士推薦劉彝忱為代理縣長(38年7月被抗日政府正法)。10月28日,2000餘日寇及600人皇協軍由衛運河浮橋口過河侵入市區。1938年11月18日日軍第二次侵佔臨清,三天後又撤出。1939年2月4日日軍第三次侵佔臨清,一直待至1945年日本投降才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