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記•臨清】兵連禍結嘆孤城

2021-02-13 中國經營報

  公元1774年,即清乾隆三十九年,是一個甲午年。當時正值康雍乾盛世的最頂峰,多達8萬卷的《四庫全書》剛剛開始編纂,便是盛世最好的證明。
  但對臨清來說,這一年卻可謂流年不利:一場突如其來的白蓮教信眾暴動,讓這座華北最大的運河商埠,幾乎遭遇滅頂之災。
  暴動的首領名叫王倫,是一位身世傳奇的民間武術家兼白蓮教「教主」。

初劫:王倫暴動

  話說此王倫與施耐庵筆下水泊梁山的第一任寨主同名,他老家是臨清城以南約二百裡的壽張縣,即今陽穀縣壽張鎮,正與梁山縣毗鄰。當然,他絕非《水滸傳》中那位本領低微而心胸狹隘的「白衣秀士」可比。
  陽穀縣出過傳說中專打大老虎的英雄武松,梁山泊又是綠林好漢聚義之地,那一帶民眾的尚武風氣可想而知。史料記載,出身農家的王倫年輕時習武,力大過人,刀劍棍棒、拳腳功夫樣樣皆能,又擅長氣功和醫術,在地方上頗有聲望。
  乾隆年間,白蓮教大盛,王倫也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入了教。後來,他自立支派,稱「清水教」,以授武、行醫為名,暗傳教義,廣收門徒。他親自教的徒弟二十多人,加上壽張周邊的山東、河南、直隸(今河北)至少10個縣的徒子徒孫,核心團隊不下二三百人。
  1774年春夏之交,時年大約40來歲的王倫召集門徒,秘密籌備當年十月各地同時以武力起事。因行動被地方官府察覺,遂提前於農曆八月二十八發難,他們連夜襲擊壽張縣衙,殺死知縣。隨後一路北上,攻陷陽穀、堂邑兩縣城,直逼臨清城下,沿途聚集清水教信徒及民眾數千人(一說上萬人),聲勢逼人。
  王倫因何發起暴動,對抗清廷,歷來有不同說法。當年清廷官方認定這是一次「邪教」叛亂,與順治、康熙、雍正歷朝以來的多次白蓮教作亂無異。20世紀中葉起階級革命話語大行其道時,「王倫起義」與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一樣,受到極力頌揚。史學界也認定,其爆發原因,是那幾年壽張一帶鬧饑荒,民不聊生,而官府照舊橫徵暴斂,於是官逼民反。
  到了1981年,研究清史的美國學者韓書瑞(Susan Naquin,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出版了《山東叛亂:1774年王倫起義》一書。她的結論是,王倫起事主要是受白蓮教「千禧年信仰」(預言末世劫難將至,彌勒佛會降臨拯救信徒)的鼓動,而不是社會本身的危機——換言之,那是一次極端宗教行動而非普通的民變。
  王倫暴動是「叛亂」「起義」還是「聖戰」,在此不擬深究。我們只知道,在臨清城內外,王倫的隊伍與守軍及清廷援軍,進行了近一個月的慘烈攻防戰,這座自明中葉以來持續繁榮了二百餘年的著名商城,在血與火之中變成人間地獄,無辜商民死傷慘重。
  1774年農曆九月二十九,在乾隆特派的欽差大臣舒赫德率領的7500名援軍圍攻下,王倫的隊伍戰至力竭,他本人拒絕投降,在臨清土城內自焚而死。據說被俘者中有1200餘人未經詳細審訊便被官府即時處決,王倫的幾位骨幹助手,則押赴北京受審,乾隆甚至親自監督審訊過程,不久他們均被凌遲處死或斬立決。
  激烈的巷戰以及攻守雙方肆意的縱火,固然令臨清城幾成廢墟, 而戰事進行期間,漕船被徵用作搭建渡河攻城的浮橋,來往臨清碼頭的運河南北商貿完全中斷。雲集城內的各地商賈或受困,或逃亡,這給他們心理上留下了長時間的陰影,從前眾人趨之若鶩的商都,一度被視為畏途。

王倫暴動

二劫:太平軍北伐

  也許是為了檢查善後情況,安撫當地民心,1776年春天乾隆遊覽山東時,特地在臨清停留。他視察了兩年前的戰場,還饒有興致地參觀了王倫兵敗自焚的大宅。之前他乘船沿運河下江南時,曾至少兩次駐蹕臨清,這次他對大臣們說,看來臨清城已恢復到往常的八九成了。
  也就在這一年,臨清由東昌府屬下的普通州升格為直隸州(相當於如今的省轄市),州域大大擴張,行政地位達到了歷史高峰。
  號稱明清全國八大鈔關之一的臨清關,乾隆時期年均稅銀收入5萬~6萬兩,雖不如鼎盛時的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年入83000兩的水平,仍是清廷一個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大概精明的乾隆心裡也明白,繼續維持臨清的北方商業樞紐地位,對四處攻伐,急需錢糧供應和財政支持的大清來說,是何等重要。
  經過王倫暴動的打擊,臨清的商業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屬華北重要商埠之一,讓它再遭重創的,是80年後另一場以宗教信仰為號召的全國性戰爭,這一次,來的不是「彌勒佛」,而是「上帝」。
  清鹹豐四年(1854年,農曆甲寅年)正月,定都天京的天王洪秀全派黃生才、曾立昌為主將,率太平軍3萬餘人,北上支援孤軍深入而陷入重圍的林鳳祥、李開芳北伐先鋒軍。三月初,北伐援軍攻至臨清城下。臨危受命出任山東巡撫的張亮基,曾深得林則徐賞識(林晚年告老還鄉卸任雲貴總督時,即由張接任署理),他定下堅壁清野、據城死守的策略。但欽差大臣勝保等人為爭功,彈劾張亮基作戰不力、冒功請賞,張被革職發配。
  清廷將領內訌,太平軍乘勢攻城,激戰十餘天,終將臨清城南門炸開,一擁而入,攻佔全城。臨清城離北伐先鋒軍固守的高唐縣不到200裡,兩軍會師,指日可待。
  在北京的鹹豐皇帝聞訊大驚,責令勝保等人增加兵勇,限期奪回臨清。很快,各路增援清軍反過來將太平軍團團圍在城內。決戰時刻,輪到北伐援軍內部出現動蕩,主將黃生才本想稍事休整再行出擊,無奈守城清軍敗退時一把火燒盡城中糧草,將士補給不繼,新收編的部分捻軍軍紀渙散,難以管束,再加上清軍大兵壓境,這支部隊最終無心戀戰,於三月二十四夜裡棄城南撤。
  攻守之勢一旦逆轉,便一發不可收拾。北伐援軍被清軍擊潰,黃生才、曾立昌先後犧牲,3萬多人的大軍,最後僅有千餘人得以生還太平軍轄區。至於固守無援的林鳳祥、李開芳部的慘澹結局,人們早已熟知,不再贅述。
  臨清一戰,宣告了太平軍向北進取的努力失敗,基本上也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坐上北京紫禁城龍廷的念想。說它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似亦不為過。但再度陷於戰火的臨清城本身付出的巨大代價,又有誰能細算?

終局:「再而衰,三而竭」

  據臨清地方史志記載,自明代到清中葉商人資本極為集中和活躍的名埠臨清,「經王倫之劫,而商業一衰,繼經鹹豐甲寅之變,而商業再衰,運河淤涸,而商業終衰」。
  也就是說,前後80年間王倫暴動、太平軍北伐引起的兩次戰火,讓商城臨清一再受創,而致命的一擊,還是臨清商脈賴以存續的大運河本身的淤塞乾涸。
  太平軍臨清之戰第二年,即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於河南銅瓦廂決口,在奪淮入海六百餘年後,改由山東過境入海,這是距今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洶湧的河水在離王倫老家壽張不遠的商業名鎮張秋灌入運河,大量的泥沙截斷河道,南北漕運被迫中斷。
  平常年份,臨清都有「每年一小浚,隔年一大浚」的定例,而疏浚運河河道,歷年來都是費時費力費錢的一項大工程,故當地民間有「東南四十三州地,刮盡民財是此河」的抱怨。鹹豐年間,清廷為剿滅太平軍竭盡全力,哪有餘力再來治理運河?於是採釜底抽薪之策,乾脆以海運代替漕運。
  至此,臨清與大運河沿線因漕運而興旺的各大商埠一樣,面臨無米下鍋的窘境,而剛剛遭遇兵火洗劫的臨清,狀況自然更慘。
  此後四五十年間,儘管山東地方官府幾次試圖花大力氣重開魯運河,但黃河水倒灌日益嚴重,這些努力收效甚微。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清廷下旨,湘贛等南方六省漕糧一律折成銀兩繳納,這樣一來,更沒有理由耗費人力物力疏通運河了。以至於沿河閘壩廢棄不修,河水宣洩失節,沿途胡泊墾為湖田,最後魯運河除了東昌至臨清一段九十餘裡河道能行小船外,其餘幾如平地。運河商城臨清的衰落命運,也就徹底無可挽回了。
  民國年間,屢屢有人主張重新疏浚臨清段運河。1934年,由山東省政府建設廳牽頭,沿河的陽穀、聊城、臨清等六縣出民夫,臨清一縣即投入大洋10萬餘元,歷時一個多月,重新疏通出寬約36米的河道。此後歷任地方政府均有疏浚維護,此即今日仍可見到的會通河臨清段,又稱「小運河」,但它已成為排灌兩用的骨幹渠道,無多少航運價值了。
  另一條流經臨清,未受黃河改道直接影響的衛運河,上至河南道口鎮(今安陽市滑縣縣城)340公裡,下達天津480公裡,臨清剛好處於中樞位置。
  民國《臨清縣誌》有云:「清華(屬河南省)之竹,焦作之煤,以及天津之雜貨、煤油等均由此河輸入,而本地之棉、麥、牛皮等則有此河輸出,每年帆船上下不下三千隻,行船期達九個月,夏秋水漲,由此至德州並通小汽船。河運停後,臨清商務不多衰減者,賴此河運輸之力為多。此衛河之利不僅在漕運一端也。」
  但是,此時的臨清,頂多就是個地區性的內河碼頭商埠,不再擔當得起「華北第一商都」之盛名了。

臨清

(添加微信請搜索:中國經營報 / ID:chinabusinessjournal

===今日推薦===

賽迪顧問官方微信(ID:ccidconsulting):分享我的思維,創造你的世界。「賽迪顧問」助您全方位解讀產經熱點,科學制定戰略決策。搜索「ccidconsulting」,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臨清曾有數座碧霞宮...
    臨清境內碧霞宮的創建年代比較早,明代州人方元煥在《重修碧霞宮記》中云:「娘娘廟即碧霞宮,在廣積門外,原有舊宇,明正統四年,守御千戶所吳剛置地擴之」。碧霞宮在「衛河東滸」(民國)《臨清縣誌》卷7《建置志》表:臨清地方志記載的碧霞元君祠廟舉要註:(1)序號2中的兩處記載當為同一廟宇。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外地客人稱讚「到了臨清不喝湯,枉自費力跑一趟,」「臨清湯喝一口,真是不想走。」「臨清湯」品之初淡而漸濃,乍薄而轉厚,餘味無窮,飲過酒或吃過油水大的菜餚後,再食用臨清湯,去油膩、清口提神、助消化,深受官家富商的喜愛。
  • 臨清簡介
    大運河開始經過臨清是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由洛陽經臨清到天津直抵涿郡(北京)的河段名為永濟渠,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到二十六年(1289年)開通了從濟寧到臨清的會通河,開啟了臨清的南北漕運的繁盛時代。從此,臨清成為南北水運的樞紐、京津門戶和著名的運河名城。在鼎盛時期,臨清城及碼頭舟舶星聚、帆影雲展、車水馬龍、商賈聯翩。
  • 臨清小夥陳超雲重拳輸出波赫悍將
    古城臨清,悠悠千載;孕育了衛河文化,滋生了武訓興學;昔日「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今朝「武林光耀地、意拳再中興」!
  • 奔跑吧,臨清!2018臨清迷你馬拉松城市悅跑賽通知!
    臨清馬拉松協會、臨清跑團、聊城陽光跑團、聊城禹王健走隊、清河勁跑團、煙店跑團、臨清酷走隊、臨清跑吧、臨清運河跑團等在臨清及周邊地區富有盛名的專業徒步組織紛紛加入到活動中來,活動得到了專業團隊的一致認可。
  • 臨清獅子貓
    中國臨清獅貓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飼養歷史。追溯中國山東臨清獅貓的起源,它是波斯貓(即現在所說的傳統安哥拉貓)與魯西狸貓的繁育而來的後代。早在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當時地處大運河和漳衛河交匯處的臨清逐漸形成了魯西最大的手工業、商業城市,大批歐洲商人和傳教士紛至沓來。他們帶來的波斯貓有了與魯西貓交配的機會,於是就出現了中國臨清獅貓。
  • 臨清著名的老飯店
    一些名酒樓、名飯店也應運而生,大多以烹製臨清傳統風味菜餚為主,以獨特的烹飪技藝,精心調製的美餚佳饌,周到精細的服務,享譽大江南北。玉山樓 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地址在冀家大院附近,後遷至百貨二零對過,六七十年代達到巔峰,臨清著名老廚師陶化明(烹飪技藝全面,擅做「軟炸裡脊」)、高岱(中式烹飪技師職稱。臨清市烹飪協會中式烹調師晉級考試評委)曾先後在該飯店主廚。
  • 臨清意拳威震魯西青少年搏擊爭霸賽
    2020年8月22日-23日,臨清此次參賽的臨清意拳運動員9人,全部輕鬆戰勝對手斬獲各自級別的冠軍。第一位出場的運動員楊從彪,在賽前熱身時,打靶的氣勢勇猛十足,對手看到後感覺自己實力不及無法進行對抗,上場前直接棄權。
  • 第二屆臨清青年書畫展
    臨清地處魯西北平原,祖輩在此繁衍生息,傳承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臨清緊傍京杭大運河,明清漕運興盛之際,此地雲集東西,中轉南北,有著今天「北上廣」式的發達與開放。在臨清成長起來的人們,既有農耕文化的淳樸踏實,又有商貿文化的精緻靈通。「汶衛津梁——臨清籍青年書畫展」第二次又聚集了臨清籍的青年書畫家,就像祖輩紮根這片土地,默默勞作,春種秋收,並將努力延續下去。
  • 臨清獅貓美麗的傳說
    臨清獅貓的培育形成與伊斯蘭的傳人和運河的開通有密切的關係。早在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國向小國派來廠第一個使節團,謁見了唐朝皇帝。這是伊斯蘭教正式傳人我國的標誌。波斯入來華就帶來了他們心愛的波斯貓。此後歷代葉,西文化、經濟不斷往來,許多波斯人沿著絲綢之路到了中國,又乘上大運河的商船往來十沿岸各商業城鎮。臨清作為運河大都會,更是他們嚮往的地方。
  • 臨清意拳威震上海灘
    臨清是運河古城,著名的武術之鄉,習武之風較為濃厚。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清胕捶、臨清潭腿以及眾多的武術流派都在這裡蓬勃發展。近幾年來,臨清為更好地整合臨清武術訓練力量,深入挖掘臨清武術文化內涵,建設了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武術培訓基地,為武術的發揚光大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 令人讚嘆的臨清民俗文化
    臨清-文化悠久,傳統特色,極具內涵。  今天讓我們了解一下臨清令人讚嘆的民俗文化吧。臨清亂彈臨清肘捶的創始人張東槐是臨清唐元鄉人。首傳距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在臨清城鄉流傳甚廣,影響巨大,造就了許多出類拔萃的武術家。
  • 汶衛津梁 | 第二屆臨清青年書畫展
    臨清地處魯西北平原,祖輩在此繁衍生息,傳承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臨清緊傍京杭大運河,明清漕運興盛之際,此地雲集東西,中轉南北,有著今天「北上廣」式的發達與開放。在臨清成長起來的人們,既有農耕文化的淳樸踏實,又有商貿文化的精緻靈通。「汶衛津梁——臨清籍青年書畫展」第二次又聚集了臨清籍的青年書畫家,就像祖輩紮根這片土地,默默勞作,春種秋收,並將努力延續下去。
  • 臨清湯,美!美!美!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外地客人稱讚「到了臨清不喝湯,枉自費力跑一趟,」「臨清湯喝一口,真是不想走。」「臨清湯」品之初淡而漸濃,乍薄而轉厚,餘味無窮,飲過酒或吃過油水大的菜餚後,再食用臨清湯,去油膩、清口提神、助消化,深受官家富商的喜愛。
  • 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
    遂自浙不由陸路至杭州, 杭州走水路,沿京 運河經揚州、濟寧、臨清、天津至北京,再由陸路至鴨綠港式,返回故國。朝鮮國王令他將136天的海陸經歷用漢文敘寫撰呈朝廷。朝鮮國王看後備受感動,遂遣使赴北京致謝。 崔溥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四日到臨清,他在書中寫道:「十四日,晴。至臨清這觀音寺前。寺在兩河交流之嘴,東西設四閘以貯水。寺東以舟作浮橋,以通於縣。
  • 王老虎:在臨清「喝」一板「託板豆腐」 | 山東味兒29
    聊城,臨清。魯北運河吹來溼熱的季風,籠罩在躁動的天氣之中,一早起來,老虎陪著央視《味道》欄目的導演,到街頭,找尋臨清的一樣特色小吃——託板豆腐。 天剛蒙蒙亮,魚肚白初現,老周就騎著自己那輛破舊的三輪車來到了臨清街頭,車上裝著滿滿的一兜水豆腐,而這就是臨清人早上最愛吃的託板豆腐。 這是老周昨天費了一天功夫做成的。
  • 田園貓中的王者--臨清獅子貓
    獅子貓,又稱,臨清獅子貓、中國大白貓、非洲獅子貓。獅子貓毛被多為白色,少數為黃色或者褐色,眼睛多為藍色或黃色,一部分為一黃一藍的鴛鴦眼(金銀眼)。中國臨清獅貓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飼養歷史。追溯中國山東臨清獅貓的起源,它是波斯貓(即現在所說的傳統安哥拉貓)與魯西狸貓的繁育而來的後代。
  • 臨清舍利塔地宮之謎
    臨清舍利寶塔位於臨清城西北約5公裡處的衛河東岸
  • 臨清舍利塔傳奇400年
    臨清文史專家馬魯奎認為,舍利寶塔系柳佐「偕士人建立」,在塔內各層鑲嵌的刻石上,捐資者姓名、捐資數額等一一記述備詳。倡修人柳佐,明萬曆丙戌(1586年)科進士。第六層由臨清布商王道濟獨資捐建。在第三層有一方刻於萬曆四十七年 ( 1619年)十月的刻石,其記載只有捐資人的身份和姓名,卻沒有捐資數額和捐獻物資的記載。這些人的身份又頗為特殊——以太監為主的宮廷中人,其中以王體乾的地位最為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