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2年,湘軍重要將領、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率軍包圍了太平天國首府天京。洪秀全被清軍困於孤城之內,坐吃山空。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為解天京之圍,實施「圍魏救趙」之計,攻打繁華的「十裡洋場」——上海。
彼時的上海,已經成為遠東地區最為繁華的經濟和商貿中心,英、法、美等國先後在這裡建立了租界,使這裡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
但在此時,清廷對此已經無能為力,能夠保衛上海的,竟然只有由英國人查理·戈登率領的一支僱傭軍——常勝軍(原名洋槍隊)。
於是,為了解上海燃眉之急,當地官員、鄉紳派出代表到安慶請求曾國藩的湘軍出兵援滬。
曾國藩本意是要調曾國荃前往上海,但又怕別人搶了自己親弟弟攻下天京的頭功,於是,他改派弟子李鴻章帶著剛剛組建的淮軍,馳援上海。
而李鴻章也想趁此機會,擺脫老師曾國藩的控制,自己開創一番天地。
然而,上海的局勢又不容樂觀,兇多吉少:
一方面,李秀成是天下皆知的軍事天才,湘軍上下許多人都吃過苦頭,而新組建的淮軍只有6000多人,而且是連像樣武器、裝備都沒有的「乞丐兵」;
另一方面,上海的洋人、豪紳關係錯綜複雜,李鴻章雖有才華,但此時卻連個拿得出手的官銜都沒有,手中更是未立寸功,在這些人眼裡毫無威信可言。
因此,出發前,李鴻章還是找到老師曾國藩,請求其面授機宜。
曾國藩告訴李鴻章:李秀成不好對付,上海那些人更不好對付,但他有5個忠告,或可幫助李鴻章立足上海。
這5個忠告是:
「言忠信,行篤敬,會防不會剿,先疏後親,以練兵學戰為根本。」
這5句話十分精闢,它們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1、言忠信。曾國藩告誡李鴻章,到了上海,初入當地的圈子,說話辦事一定要秉持「誠信」2字。萬一初來乍到就把自己的信用弄沒了,那日後就沒法在上海灘混下去了。
2、行篤敬。曾國藩告誡李鴻章,到了上海,要把做事的態度挺在前面,既要踏踏實實,也要有所敬畏。
3、會防不會剿。這一條,是專門針對如何與洋人相處來說的。從陣營上來講,在上海的洋槍隊,肯定算是李鴻章的友軍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洋槍隊才是李鴻章的真正「敵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立功的機會是敵人送給我們的,而友軍則是搶我們功勞的人。
洋槍隊與李鴻章雖目標一致,但利益上卻有衝突。消滅太平軍的功勞,洋槍隊拿多了,留給李鴻章的就少。
所以,曾國藩告誡李鴻章,你初來乍到,不了解上海的情況,只可以與洋槍隊一起防守,但切忌不可與他們一起進攻。
這是因為,防守時守土有責,職責明確;而進攻時則要主帥發揮想像力,一旦有失,那可能失敗的責任全都要你去背。
4、先疏後親。最後一條,是曾國藩教李鴻章該如何處理利益分配問題。一般來講,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們都會把利益優先給與自己親近的人。然而曾國藩並不這樣看。
他告誡李鴻章,進入上海這麼一個新的環境,首先應該考慮把利益讓給與自己關係疏遠的人,萬萬不能只顧及與自己親近的人。
惟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在整個大環境中獲得一個公允正面的評價。而如果不把利益優先給那些與自己疏遠的人,這些人可能就會在背後搞小動作,弄得你「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5、以練兵學戰為根本。此前,清軍在與太平軍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一塌糊塗,唯有曾國藩操練的湘軍,愈戰愈勇,成為清王朝的柱石。
所以,他知道,「能戰」才是湘軍存在的最大價值。所以,他也告誡李鴻章:能辦成事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沒了這個,其他都是浮雲。
曾國藩講給李鴻章的這些道理,在今日的職場上,依然非常適用,特別是對於剛剛進入一個新環境的人,更應該認真學習這5點。
第一,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誠信」二字決不能丟。否則,人言可畏,就將決定你的職業生涯能走多遠。
第二,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給人留下一個踏實肯幹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第三,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與老同事合作,請謹慎從事開放性較強的工作,以防給人背黑鍋。
第四,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有好事的時候,不要老想著與自己關係好的人,一定要照顧到那些「生人」,這樣才能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口碑。
最後,從根本上講,決定一個人在一個組織中有無立足之地的,還是他的本事是不是過硬。唯有練好內功,召之即戰,戰之能勝,才能使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
關於曾國藩的人生智慧,我們還可以從《曾國藩全書》中學到更多。
《曾國藩全書》收錄了曾國藩家訓、《冰鑑》、《挺經》等著作。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修身、處事、交友、教子、持家、理財等方方面面的乾貨,句句妙語、字字良言。
更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全書》是曾國藩那個時代的成功之道,即使放在今天,它也並不過時。如果聯繫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來看,其中的道理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想要學習曾國藩人生智慧的朋友,可以點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