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初到上海兇多吉少,曾國藩給他5點忠告,句句箴言

2020-12-22 深夜聊齋

公元1862年,湘軍重要將領、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率軍包圍了太平天國首府天京。洪秀全被清軍困於孤城之內,坐吃山空。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為解天京之圍,實施「圍魏救趙」之計,攻打繁華的「十裡洋場」——上海。

彼時的上海,已經成為遠東地區最為繁華的經濟和商貿中心,英、法、美等國先後在這裡建立了租界,使這裡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

但在此時,清廷對此已經無能為力,能夠保衛上海的,竟然只有由英國人查理·戈登率領的一支僱傭軍——常勝軍原名洋槍隊)。

於是,為了解上海燃眉之急,當地官員、鄉紳派出代表到安慶請求曾國藩的湘軍出兵援滬。

曾國藩本意是要調曾國荃前往上海,但又怕別人搶了自己親弟弟攻下天京的頭功,於是,他改派弟子李鴻章帶著剛剛組建的淮軍,馳援上海。

而李鴻章也想趁此機會,擺脫老師曾國藩的控制,自己開創一番天地。

然而,上海的局勢又不容樂觀,兇多吉少:

一方面,李秀成是天下皆知的軍事天才,湘軍上下許多人都吃過苦頭,而新組建的淮軍只有6000多人,而且是連像樣武器、裝備都沒有的「乞丐兵」;

另一方面,上海的洋人、豪紳關係錯綜複雜,李鴻章雖有才華,但此時卻連個拿得出手的官銜都沒有,手中更是未立寸功,在這些人眼裡毫無威信可言。

因此,出發前,李鴻章還是找到老師曾國藩,請求其面授機宜。

曾國藩告訴李鴻章:李秀成不好對付,上海那些人更不好對付,但他有5個忠告,或可幫助李鴻章立足上海。

這5個忠告是:

「言忠信,行篤敬,會防不會剿,先疏後親,以練兵學戰為根本。」

這5句話十分精闢,它們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1、言忠信。曾國藩告誡李鴻章,到了上海,初入當地的圈子,說話辦事一定要秉持「誠信」2字。萬一初來乍到就把自己的信用弄沒了,那日後就沒法在上海灘混下去了。

2、行篤敬。曾國藩告誡李鴻章,到了上海,要把做事的態度挺在前面,既要踏踏實實,也要有所敬畏。

3、會防不會剿。這一條,是專門針對如何與洋人相處來說的。從陣營上來講,在上海的洋槍隊,肯定算是李鴻章的友軍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洋槍隊才是李鴻章的真正「敵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立功的機會是敵人送給我們的,而友軍則是搶我們功勞的人。

洋槍隊與李鴻章雖目標一致,但利益上卻有衝突。消滅太平軍的功勞,洋槍隊拿多了,留給李鴻章的就少。

所以,曾國藩告誡李鴻章,你初來乍到,不了解上海的情況,只可以與洋槍隊一起防守,但切忌不可與他們一起進攻。

這是因為,防守時守土有責,職責明確;而進攻時則要主帥發揮想像力,一旦有失,那可能失敗的責任全都要你去背。

4、先疏後親。最後一條,是曾國藩教李鴻章該如何處理利益分配問題。一般來講,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們都會把利益優先給與自己親近的人。然而曾國藩並不這樣看。

他告誡李鴻章,進入上海這麼一個新的環境,首先應該考慮把利益讓給與自己關係疏遠的人,萬萬不能只顧及與自己親近的人。

惟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在整個大環境中獲得一個公允正面的評價。而如果不把利益優先給那些與自己疏遠的人,這些人可能就會在背後搞小動作,弄得你「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5、以練兵學戰為根本。此前,清軍在與太平軍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一塌糊塗,唯有曾國藩操練的湘軍,愈戰愈勇,成為清王朝的柱石。

所以,他知道,「能戰」才是湘軍存在的最大價值。所以,他也告誡李鴻章:能辦成事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沒了這個,其他都是浮雲。

曾國藩講給李鴻章的這些道理,在今日的職場上,依然非常適用,特別是對於剛剛進入一個新環境的人,更應該認真學習這5點。

第一,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誠信」二字決不能丟。否則,人言可畏,就將決定你的職業生涯能走多遠。

第二,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給人留下一個踏實肯幹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第三,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與老同事合作,請謹慎從事開放性較強的工作,以防給人背黑鍋。

第四,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有好事的時候,不要老想著與自己關係好的人,一定要照顧到那些「生人」,這樣才能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口碑。

最後,從根本上講,決定一個人在一個組織中有無立足之地的,還是他的本事是不是過硬。唯有練好內功,召之即戰,戰之能勝,才能使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

關於曾國藩的人生智慧,我們還可以從《曾國藩全書》中學到更多。

《曾國藩全書》收錄了曾國藩家訓、《冰鑑》、《挺經》等著作。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修身、處事、交友、教子、持家、理財等方方面面的乾貨,句句妙語、字字良言。

更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全書》是曾國藩那個時代的成功之道,即使放在今天,它也並不過時。如果聯繫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來看,其中的道理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想要學習曾國藩人生智慧的朋友,可以點擊購買。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初到上海,如何打壓地頭蛇?曾國藩教他一招,堪稱官場經典
    可是他手下的大將頭搖得似陀螺。當時上海外有太平軍,內有吳煦為首的腐敗勢力,這仗可不好打,不僅應對外敵,還要防止背後有人捅刀子!李鴻章毛遂自薦,在眾人中喊了一聲「我來!」,倘若沒有膽量,不冒風險又怎能有封侯拜相的機會呢?事不宜遲,確定人選以後必須整頓出發。
  • 薪盡火傳:曾國藩與李鴻章
    錢 斌 (時間:5月12日 地點:湖南省圖書館)  我們從李鴻章說起。因為他是曾國藩的學生,這個師生之誼大概是在曾國藩35歲的時候開始的。這一年,曾國藩得了肺病,在北京的報國寺靜養。李鴻章以弟子的身份來侍奉他,這就得到了曾國藩的親炙,成為他的弟子。  後來曾國藩回鄉,因為太平天國起義,他就在湖南搞團練,要鎮壓太平軍。李鴻章也沒閒著,他跑回老家安徽合肥,也搞起了團練。不過他在安徽混得很不得志,就寫信給曾國藩:「老師我混得不行,我到你門下來做幕僚吧。」
  • 湘軍創立者曾國藩和淮軍創立者李鴻章,誰對晚清的功勞更大?
    曾國藩照片二、淮軍創立者李鴻章功勞李鴻章的淮軍創立,其實也離不開曾國藩,當時就是太平軍攻打上海,向曾國藩求救,而後曾國藩讓李鴻章去上海支援。洋槍洋炮李鴻章的淮軍創立之初也是冷兵器為主,後來在上海見識了洋人的先進火器後,也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裝備洋槍洋炮,還請洋人來訓練士兵,戰鬥力很快提升。
  • 兩江總督曾國藩一句話,門生李鴻章青出於藍,兩場大戲奪江南權勢
    面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僅有常勝軍駐守的上海商賈士紳驚恐不已,為保家園與富貴不失,公推錢鼎銘為代表前往安慶向曾國藩求援,以眾籌60萬兩白銀犒勞湘軍的辦法說動了曾國藩,曾國藩於是派出門生李鴻章
  • 沒有他的點讚,李鴻章能逆襲嗎?
    回看李鴻章的人生事跡,與老師曾國藩的「點讚」(提點、讚賞、成全),密不可分。曾國藩力提李鴻章,是為一己權力之欲、保全自己的聲譽嗎?不是,是愛才惜才。也可以問,但凡曾國藩嫉妒李鴻章,懷著「阻我害我」之心,李鴻章能出頭嗎?上述感受,在閱讀岡本隆司《李鴻章·袁世凱》一書後,更是加深疑問。同時,也在岡本隆司言簡意賅的解惑之下,多次感慨長嘆。清廷山雨欲來的故事,由李鴻章當時欣賞的青年才俊袁世凱接續。
  • 曾國藩和李鴻章雖然是中興名臣,但這三點的存在讓他們也無能為力
    曾國藩和李鴻章是清朝的四大名臣,但是並不代表這兩個人就能代表整個清朝,這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句話要反過來理解,就是曾國藩和李鴻章不過是泰山前的一片樹葉,清朝的問題,不會因為這兩個人而改變很多,因為他們只能影響一時、一地,而不能影響一個國家怎麼樣,不僅是因為他們是漢人,和清朝的統治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更主要的是這兩個人是一個聽命於朝廷的臣子
  • 曾國藩臨終前要李鴻章「擁兵自重」,李鴻章沒聽懂,最終害慘中國
    不論是創建淮軍,還是興辦洋務,李鴻章都是按照曾國藩的治國理念在執行。但是,1872年曾國藩臨終前將李鴻章叫到跟前面授機宜,這番臨終話語李鴻章沒聽進去,直接導致了晚清朝廷的沒落。曾國藩臨死前對李鴻章說了什麼?
  • 牢騷滿腹的人只會帶來麻煩和災難,曾國藩此話讓李鴻章牢記一生
    曾國藩一生的門徒遍布天下,出現了諸如李鴻章等一等一的人物。在當時的大清朝文化界,無人不知曾國藩。天下的讀書人,都想拜在他的門下。可曾國藩收授門徒有嚴格的要求,並不是誰都可以當他的門徒。他除了有自己獨特的認人識人本領外,門徒更要經過一定時日考察。
  •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論貢獻,誰排第一位?
    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曾國藩爵位最高,他是一等侯爵,左宗棠是二等侯爵,李鴻章是一等伯爵,張之洞沒有爵位。曾國藩的威望也高,他熱愛讀書學習,喜歡自我反思,深受理學影響,講究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被信奉理學的讀書人追捧為「半個聖人」。與此同時,曾國藩又特別擅長為人處世,在官場上如魚得水,上至慈禧太后,下至落魄秀才,都給他點讚。
  • 曾國藩臨終之際,留給子孫三點忠告:遠離這三類人,蘊含了大智慧
    身為一個漢族人,能夠在滿清朝廷中坐到那般高位,其手腕自然是非凡。而曾國藩在獲得成功後卻也是沒有自傲,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智囊全集》的功勞。在臨終之際,他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三點忠告。讓他們遠離三類人。
  •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誰的貢獻第一?
    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  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
  • 曾國藩的門徒,李鴻章左宗棠聲名顯赫,為何親弟曾國荃卻表現平平
    曾國荃:三次機會成就名臣之名,卻一次都沒把握住曾國荃其人,悍勇武夫,曾立下赫赫戰功,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而且,在哥哥曾國藩後來的剿捻、開啟洋務運動、官場政爭當中他也都附翼,可奇怪的是,他始終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與同樣是曾附翼攀鱗於曾國藩麾下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劉銘傳等人相比,他泯然於眾人,以至於後世對他的印象只是
  • 提拔左宗棠後,面對李鴻章的責怪,曾國藩只淡淡地說了一句話
    一些懷有抱負之士,希望能借戰爭博得功名,紛紛想方設法投到曾國藩帳下。曾國藩所在的安徽宿松大營裡,每晚都燈火通明,除了巡邏的士兵外,還有很多幕僚忙碌的身影。這些幕僚除了給曾國藩出謀劃策外,更多的是處理各種文案和奏章。其中就有李鴻章和左宗棠。李鴻章因為被同僚排擠,無路可走時,才到了恩師跟前聽用。
  • 李鴻章,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下)
    於是李鴻章就投在了曾國藩的帳下。李鴻章本想在曾國藩帳下做一名將領,帶領一支自己的隊伍,可讓他失望的是,老師只安排他做文書工作。在這段時間裡,李鴻章幫助曾國藩不少,也從曾國藩身上學到了很多,不像之前那樣輕浮,為人做事也更加深思熟慮。不過他心中想要領兵獨當一面的心一直沒有磨滅。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 曹德旺:曾國藩的這12字箴言,讓我徹底悟透了商業和人生
    在採訪中,曹德旺曾不止一次地表達自己對晚清重臣曾國藩的敬佩,並且將曾國藩的12字箴言掛在辦公室,時刻勉勵自己。錦江飯店一位企業前輩指點曹德旺其實像李嘉誠、馬雲等人,也都非常推崇曾國藩,但是我覺得在對曾國藩思想的領悟上,這兩個人不及曹德旺先生。
  • 兒女是否有出息,與分數無關,曾國藩6字箴言,點醒無數糊塗父母
    但曾國藩認為,兒女未來是否有出息,其實與成績無關。他作為晚清時期的名臣,用6字箴言養育自己的子孫後代,並助力他們成為國家棟梁之才,也點醒了無數的糊塗父母。一、「勤到深處便是成」如果說勤字是個抽象詞語,那曾國藩本人就是勤的外在表現。作為天資並不聰穎的他,擁有如此之成就,和他的勤奮是分不開的。在張宏傑老師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中寫道:在曾國藩臨終的前一天,還在寫日記、讀書、反思、會友人。
  • 都屬地方團練,為什麼曾國藩湘軍被裁10多萬,李鴻章淮軍能倖免?
    導語:1864年天京事變之後,清政府三番五次暗示裁軍,最終只有曾國藩解散了大批「湘軍」,人數從15萬一下子降到了1萬人左右,但是李鴻章的「淮軍」基本上毫髮無傷,為什麼會這樣呢?彈劾事件發生之後,曾國藩急了,多年的從政經驗,讓他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朝廷很有可能拿他開刀:「殺雞給猴看!」於是,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寫了一封家書,措辭十分嚴厲:「時局已趨穩定,殘敵難成氣候。升官晉職理所應當。可朝廷已有人彈劾你、我。況朝廷忌諱已久,戒心重重於湘軍之獨大。
  • 驕橫善戰的洋槍隊,成就了李鴻章在晚清無法動搖的三大地位
    剛成立時的洋槍隊上海士紳只得向遠在安慶的曾國藩求援。而此時,曾國藩軍力吃緊,正全力進攻天京,無法分身。經過曾國藩數年培養後,李鴻章也想有一番作為,覺得機會難得,馬上自薦。在曾國藩的大力支持下,李鴻章坐著上海士紳來接他的船,帶領數千淮軍來到了上海。初來上海的淮軍,因為衣服粗陋,常被西方嗤笑為乞丐軍。然而,李鴻章鼓勵他們說:能不能打仗,豈能由著裝來決定?軍人要用戰績,洗刷今日之恥。
  • 當看到李鴻章墓中的「金磚」後,專家:他一生都在為大清背黑鍋
    李鴻章跟隨父親回鄉一共進行了長達5年的團練,這期間作為文人出身的李鴻章第一次帶兵打仗,5年的歷練讓他明白了領兵打仗萬萬不可急躁,不可急功近利的道理,之後在成為曾國藩湘軍幕僚時期提供了很大幫助。在曾國藩府上做幕僚期間,李鴻章迅速成長,這裡面也有曾國藩有意的栽培,每每李鴻章開始吹噓的時候,曾國藩就派出湘軍中牙尖嘴利的大臣和他打嘴炮;當李鴻章偷懶不起床的時候,曾國藩就自己早起將他叫來商討事務。就這樣,李鴻章原本性子當中的惰性、年少得志的猖狂被消磨殆盡,剩下的只有冷靜、果斷、從容。
  • 曾國藩書法欣賞:瘦勁有力一般人寫不來,李鴻章稱讚內有乾坤
    曾國藩的書法比較有特點,沿襲了多位古人的傳統書法特色。但專業的書友們又形容曾國藩的書法裡面隱藏著自己的一些小心思,這也是李鴻章所認可的。徒弟李鴻章認為師傅曾國藩的書法內有乾坤,一般人模仿不了。原因也是因為曾國藩的書法有屬於他個人的獨特「人氣」,正因為他是獨一無二的能人,所以他的書法後人很難模仿。書法寫得好就是妙,見字如見人,古人可以通過一手好書法觀察到人與人的區別。而曾國藩的書法欣賞下來非常妙,而且各種書寫體也是各有特色,瘦勁的行草一般人還真行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