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初到上海,如何打壓地頭蛇?曾國藩教他一招,堪稱官場經典

2021-01-19 華夏史書說

自1851年洪秀全起義建立太平軍以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外加起義軍的憤怒之情,攻勢迅猛,少打敗仗。不過自打這天京定都以後,將領生活逐漸奢靡,夜夜笙簫,士兵的士氣銳減。

1861年,太平軍被曾國藩麾下的湘軍打得節節敗退。由於太平軍物資匱乏、外加兵力不足,無法再與湘軍交戰。各大將領主張轉移戰場,將矛頭指向上海,這塊富庶之地絕對比湘軍好打,倘若上海一戰大捷,那麼今日我太平軍必能整頓兵馬,捲土重來!

太平軍一不做二不休,迅速派主力進攻上海,由忠王親自領軍。

太平軍將要攻打上海的消息不脛而走,整個上海的大街小巷傳得沸沸揚揚,城中的富豪士紳更是眉頭緊鎖、唉聲嘆氣。這太平軍倘若真的攻了進來,百姓能保住一條命就知足了,除了命其他的窮得叮噹響,而這些有錢人不僅擔心小命,自己的金銀珠寶、老婆姨太太恐怕都保不住了,這能不愁嗎?

於是富豪士紳加急籌集六十萬兩銀子遞給曾國藩,言下之意就是請您老手下的湘軍前來上海鎮壓即將到來的太平軍!

曾國潘心動了,一口答應了下來,誰跟錢過不去呢!可是他手下的大將頭搖得似陀螺。當時上海外有太平軍,內有吳煦為首的腐敗勢力,這仗可不好打,不僅應對外敵,還要防止背後有人捅刀子!

李鴻章毛遂自薦,在眾人中喊了一聲「我來!」,倘若沒有膽量,不冒風險又怎能有封侯拜相的機會呢?

事不宜遲,確定人選以後必須整頓出發。李鴻章是曾國藩一手栽培的學生,臨走時,曾國潘給了李鴻章一招謀略:先團結吳煦共同擊退太平軍,接著藉助擊退太平軍的餘威和自己未來江蘇巡撫的身份剷除地頭蛇吳煦,來個一箭雙鵰,永絕後患。

拉攏吳煦肯定要取得他的信任。曾國潘帶著李鴻章上書慈禧太后,把吳煦誇得天花亂墜,兩人在朝堂上一唱一和,聲稱吳煦聯絡洋人學習西方治兵之道以保全土地,功不可沒啊!慈禧喜上眉頭,吳煦聽了喜出望外,對曾李二人好感倍增。

李鴻章隨後建立了自己的淮勇軍,當時就連曾國潘手下的湘軍都有點落魄,他的淮勇軍更是簡陋,要是和太平軍硬碰硬無異於自尋死路。曾國藩曾經送給李鴻章一句話,通俗來講就是:先練好兵,打好仗,把性命保住才是根本;開辦洋務是以後再謀圖的事,要把眼前的先做好。李鴻章也確實不敢對此有所逾越。

李鴻章自派兵駐紮上海以後整日埋頭練兵,並且聘請西方軍事顧問擔任教導淮勇軍作戰技術的老師。凡是太平軍騷擾搗亂、打罵叫囂一概不予理會,到了正面交鋒的時候也是虛與委婉、花樣百出,目地就是拖延時間。除此之外,李鴻章還有一個小算盤—迫使上海的常勝軍出戰和太平軍正面交鋒,消減太平軍的士氣。

李鴻章一直按兵不動,不過他心如明鏡,自知虹橋之戰非戰不可,為了鼓舞士氣,親自坐鎮虹橋尾端,親自督軍。戰役一觸即發,淮勇軍勢如破竹,太平軍本來舟車勞頓、外加整日和常勝軍交戰自然吃不消,將士士氣低迷。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淮勇軍成功擊退太平軍,看著對方落荒而逃的身影,李鴻章意味深長地笑了—吳煦還沒解決!

李鴻章此次大捷震懾住了當地的地頭蛇,改變了洋人對他的偏見,剷除當地的地頭蛇是李鴻章做夢都想的事,此時時機已經成熟了。

曾國潘自然知道李鴻章取勝的消息,他這邊一邊扛匪一邊上書慈禧吳煦濫用職權、毫無軍事才能以至於清政府多方被太平軍攻破,不過點到為止。

慈禧看了,結果可想而知,吳煦被罷免了巡撫一職轉而由李鴻章出面擔任。李鴻章和曾國潘都留了一手,並沒有將吳煦逼入絕境,而是讓他依舊五口通商大臣,這不是因為可憐吳煦,而是另有所圖。

李鴻章為了找到吳煦多年來搜刮民脂民膏的證據,多方打探,可是吳煦也不是等閒之輩,陰險狡詐、手眼通天,奈何李鴻章動用了所有人脈也是無濟於事。

無奈之下李鴻章頒布新的法令,將有關稅收的法令全部修改,吳煦早年就是靠稅收的漏洞吃飯的,這就是吳煦的痛處!吳煦明知道李鴻章的意圖,可是自己就是扒光羽毛的鳳凰,現在連雞也不如。

吳煦雖然精明,可也沒能架住李鴻章的無間道。李鴻章故意向吳煦示好,並且暗中表示會將吳煦官復原職。這話聽了舒坦,吳煦放下所有的戒備,和李鴻章成為了酒桌上的朋友,在推杯換盞之間吳煦就喝大了。李鴻章明人說暗話「最近好多人來我這裡告你的狀,我都給你壓了下來,要是今後告到別人那裡了我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你還是跟我老實交代,我心裡有個底。」

吳煦聽了就把懷裡的帳本遞給了李鴻章,這都是近幾年的商口帳目,稍微一對便能定吳煦的罪。李鴻章拿了帳本甩手進了屋,「今日都喝多了,你先回去吧,我先拿走明日好好看看」。

吳煦這才明白過來,悔不當初,可是為時已晚,插翅難逃。

李鴻章之所以能夠勝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恩師曾國藩的指點。曾國藩官場混跡多年,這其中的條條道道早已經了如指掌,處世智慧、為官經驗後人也都少有。並且他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處處流露出大智慧。

老話說得好,「讀史使人明志」,曾國藩的很多智慧都值得我們深思,所以在這兒呢,筆者建議各位讀一讀《曾國藩全集》。很多讀者對於這本書評價極高,是「內聖外王的範本;自律與自強的典範。」

《曾國藩全集》在海外也享譽盛名,它總結了曾國藩多年識人心得。具有極強的使用價值,可以隨時用於日常生活中,受到大量讀者的追捧。

除了教為人處世的方法,《曾國藩全集》還教人看相。

蔣介石之所以會看相,就源自於閱讀了《曾國藩全集》中《冰鑑》這一部分。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時,也必定會察言觀色,從而決定是否重用某人。蔣介石除了自己讀這本書,更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也鑽研此書。 蔣緯國當年在擔任三軍大學校長期間,就將《曾國藩全集》列為學生必讀書籍之一。

從多方面看,這本書都是精妙絕倫的。 該書原版是文言文題,現代人閱讀起來不習慣,因此筆者給大家推薦一本文白對照版的書籍——《曾國藩全集》。

這套書中包含了曾國藩一生的經驗與智慧。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初到上海兇多吉少,曾國藩給他5點忠告,句句箴言
    於是,為了解上海燃眉之急,當地官員、鄉紳派出代表到安慶請求曾國藩的湘軍出兵援滬。曾國藩本意是要調曾國荃前往上海,但又怕別人搶了自己親弟弟攻下天京的頭功,於是,他改派弟子李鴻章帶著剛剛組建的淮軍,馳援上海。而李鴻章也想趁此機會,擺脫老師曾國藩的控制,自己開創一番天地。
  • 兩江總督曾國藩一句話,門生李鴻章青出於藍,兩場大戲奪江南權勢
    但是,李鴻章當時只是一個區區幕僚,除了曾國藩看好他,誰都不覺得他是個人物,想在官場複雜、敵情洶湧的上海站住腳跟建功立業絕非易事,於是「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的曾國藩不惜花費重金與人力幫助門生李鴻章建立淮軍,針對上海的情況,還將幾十年的官場、戰場智慧傾囊授給了李鴻章。
  • 薪盡火傳:曾國藩與李鴻章
    這一年,曾國藩得了肺病,在北京的報國寺靜養。李鴻章以弟子的身份來侍奉他,這就得到了曾國藩的親炙,成為他的弟子。  後來曾國藩回鄉,因為太平天國起義,他就在湖南搞團練,要鎮壓太平軍。李鴻章也沒閒著,他跑回老家安徽合肥,也搞起了團練。不過他在安徽混得很不得志,就寫信給曾國藩:「老師我混得不行,我到你門下來做幕僚吧。」
  • 曾國藩的門徒,李鴻章左宗棠聲名顯赫,為何親弟曾國荃卻表現平平
    提到晚清時代,中興名臣曾國藩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而他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始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正是在這場長達十幾年的漫長戰役中,他從一個官場失意者,成長為湘軍統帥,並以戰功、文治與道德文章、為人處世之道折服無數人,以至於被稱為孔子、王陽明後中國唯一一個聖人。
  • 曾國荃有難,曾國藩卻不出手相救,他能屹立官場靠的就是這一招
    大家都知道槍打出頭鳥,但難的是如何不成為出頭鳥。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漢人任職最高的官員,手裡又握有兵權。但在滿族官員眼裡,他就是一隻出頭鳥。看似位高權重,其實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因此,曾國藩不得不非常謙虛謹慎。時任湖廣總督官文,是滿洲貴族,非常受清政府器重。
  • 曾國藩:我是如何從30歲前的庸人,到後來位極人臣?真是醒世良言
    梁啓超在成家時讀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門九子,個個才俊;蔣介石均在青年時讀曾氏日記、奏摺,參悟到受用一生的政治智慧和軍事謀略;任正非在創建華為之初,曾氏書信就是他的經商戰略指導。曾國藩深知萬事不可過盛,過多必致失。他知道如何在逆境中堅韌,在繁榮中謹慎。在他的短短書信言語,他透露了他的謀略之深、顧慮之全。
  • 曾國藩初入官場受到打擊,幡然醒悟:要想成功,得從馭人開始
    曾國藩剛剛入朝為官的時候,並不懂如何馭人,受到三次打擊後,終於幡然醒悟:要想成功,得從馭人開始。會馭人,才能走得長遠。要想弄清楚曾國藩是如何馭人的,我們得從他踏入官場時開始。因為進入官場前,曾國藩和我們今天很多學子一樣,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接觸的人並不多,也無人可馭。
  •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論貢獻,誰排第一位?
    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曾國藩爵位最高,他是一等侯爵,左宗棠是二等侯爵,李鴻章是一等伯爵,張之洞沒有爵位。曾國藩的威望也高,他熱愛讀書學習,喜歡自我反思,深受理學影響,講究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被信奉理學的讀書人追捧為「半個聖人」。與此同時,曾國藩又特別擅長為人處世,在官場上如魚得水,上至慈禧太后,下至落魄秀才,都給他點讚。
  • 曾國藩臨終前要李鴻章「擁兵自重」,李鴻章沒聽懂,最終害慘中國
    不論是創建淮軍,還是興辦洋務,李鴻章都是按照曾國藩的治國理念在執行。但是,1872年曾國藩臨終前將李鴻章叫到跟前面授機宜,這番臨終話語李鴻章沒聽進去,直接導致了晚清朝廷的沒落。曾國藩臨死前對李鴻章說了什麼?
  • 牢騷滿腹的人只會帶來麻煩和災難,曾國藩此話讓李鴻章牢記一生
    曾國藩一生的門徒遍布天下,出現了諸如李鴻章等一等一的人物。在當時的大清朝文化界,無人不知曾國藩。天下的讀書人,都想拜在他的門下。可曾國藩收授門徒有嚴格的要求,並不是誰都可以當他的門徒。他除了有自己獨特的認人識人本領外,門徒更要經過一定時日考察。
  •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誰的貢獻第一?
    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  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
  • 湘軍創立者曾國藩和淮軍創立者李鴻章,誰對晚清的功勞更大?
    曾國藩照片二、淮軍創立者李鴻章功勞李鴻章的淮軍創立,其實也離不開曾國藩,當時就是太平軍攻打上海,向曾國藩求救,而後曾國藩讓李鴻章去上海支援。洋槍洋炮李鴻章的淮軍創立之初也是冷兵器為主,後來在上海見識了洋人的先進火器後,也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裝備洋槍洋炮,還請洋人來訓練士兵,戰鬥力很快提升。
  • 從官場愣頭青成為「半個聖人」,曾國藩如何完成這個轉變?
    曾國藩在北京做官的時候,有一次,一個朋友家裡生了孩子請滿月酒,請了很多人,曾國藩也去了。一看東邊角上有一個桌子上還有空位,桌上坐的呢,還都是自己認識的人。於是一屁股坐到那了。正想跟大家打招呼,結果他一坐下,這一桌人都紛紛站起來,一言不發,都跑到別的桌上去了。這桌就剩下曾國藩一個人。你說這飯還怎麼吃啊?曾國藩感覺非常難堪。
  • 曾國藩組建湘軍,為何要徵調一個滿人來當副將?曾國藩:一石二鳥
    而當時的曾國藩官至吏部左侍郎,在去江西任鄉試正考官時,途中因母喪歸家守孝丁喪。於是清政府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借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曾國藩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後來的湘軍),並向清廷上書徵用了還只是都司的塔齊布。
  • 曾國藩30歲前一無是處,高僧傳授四字訣,從此平步青雲
    在創建華為之初,曾氏書信就是他的經商戰略指導。他從一個翰林院庶吉士晉升為二等官員在當前的朝代。這種經歷在清代歷史上也是罕見的。有一天,他來到一寺廟請教高僧如何提升自己的氣場。高僧也不說話默默在紙上寫下4個字——神、敢、怨、傲。此後,曾國藩凡事奉行這四個字,將之當為座右銘,來自我警醒,從此平步青雲。
  • 清代官場「潛規則」: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不愧是晚清牛人
    曾國藩是一個標準的傳統官僚,他科舉出身,從翰林院編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級的禮部侍郎。在那之後,他創建湘軍,帶兵打仗,最後一路做到大學士、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可以說出將入相,位極人臣。我們可以通過曾國藩這個具體典型,觀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員的經濟生活狀態,觀察一下清代官場的潛規則是具體如何運轉。
  • 人到三十如果人生還未起色,記住曾國藩的五字真言,助你平步青雲
    從一名普通的耕讀少年,蛻變成一位把控滿清朝局的掌舵者,曾國藩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功,得益於他專屬的為人處世原則,其實只是簡單的五字真言。一為「誠」應表裡如一,任何的一切,都可以展示曾國藩在平定太平軍後身居高位,當時的李鴻章,還只是曾國藩眾多門生之一。有次曾國藩組織門生商議政事,李鴻章遲到了很久才到場,會後曾國藩單獨留下李鴻章問其遲到的原因,李鴻章說自己生病才錯過了晨起。
  • 曾國藩識人術:人生過40歲還沒起色,謹記3字真言,助你平步青雲
    雖然沒有天生的智慧,但是好在曾國藩懂得運用後天去逆天改命,他常常在半夜睡不著時,思考著官場的事情,手裡還捧著一本《智囊全集》,從裡面思考自己的過失並汲取營養。這本《智囊全集》是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編纂的,裡面有1000多個智慧故事,看完之後頗有啟發,適合反覆閱讀,增長人生的智慧,曾國藩把他當做「枕邊書」,大才子紀曉嵐也是日夜捧讀,感嘆不已。看是一本小冊子,其實包含了先秦到明代的官場智慧,被稱為幾千年前的奇書了。
  • 1860年鹹豐命湘軍勤王,曾國藩如何抗旨又不得罪皇帝?職場活教材
    第二,就在接到聖旨以前,徽州剛剛失陷,曾國藩所在的祁門大營即將面臨太平軍的全力猛攻,此時他也是自身難保、吉兇未卜。如何再把鮑超調走,後果不堪設想。第三,清廷對漢臣掌握軍權一直心存戒備,此前,曾國藩已經感受到了皇帝的猜忌。如果再把這支勁旅調走,交給八旗將領指揮,那麼湘軍的存在價值便會大打折扣。
  • 曾國藩和李鴻章雖然是中興名臣,但這三點的存在讓他們也無能為力
    曾國藩和李鴻章是清朝的四大名臣,但是並不代表這兩個人就能代表整個清朝,這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句話要反過來理解,就是曾國藩和李鴻章不過是泰山前的一片樹葉,清朝的問題,不會因為這兩個人而改變很多,因為他們只能影響一時、一地,而不能影響一個國家怎麼樣,不僅是因為他們是漢人,和清朝的統治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更主要的是這兩個人是一個聽命於朝廷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