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我是如何從30歲前的庸人,到後來位極人臣?真是醒世良言

2020-12-15 皮皮俠文化

對晚清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會聽說曾國藩這個名字。這個來自湖南的「糟老頭」真的很厲害。

曾國藩是一位來自戰場的英勇將領,是官場培養出來的能幹的大臣。自古以來,他和王守仁是唯一能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

影響蔣介石一生的《曾國藩全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

花一點時間看他寫的家書、日記等文稿,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

梁啓超在成家時讀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門九子,個個才俊;蔣介石均在青年時讀曾氏日記、奏摺,參悟到受用一生的政治智慧和軍事謀略;任正非在創建華為之初,曾氏書信就是他的經商戰略指導。這些牛人都是幸運的,在他們人生最好的年紀,及時讀到了曾國藩。所以有人說曾國藩文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

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曾國藩的半部家書,也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本書包含曾國藩的智慧精華;包含曾氏家訓,是持家、教子秘方;與領導溝通的話術秘笈;三軍統帥的識人、用人之道;讓你走進大人物的心靈世界;領略桐城派領袖的文採風流。

很多人說曾國藩是「笨」。曾國藩被譽為晚清第一位名臣,一生中考取秀才六次失敗。他參加了三次科舉考試,最後勉強以三甲的身份考入翰林院,此時他已經28歲了。

曾國藩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裡,他被提升了七次。他從一個翰林院庶吉士晉升為二等官員在當前的朝代。這種經歷在清代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為什麼農家子弟出身的曾國藩,最終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資質多高真的無所謂,重要的是有沒有心去訓練自己,還要堅持不懈地訓練

修身之道、家教良方、管理謀略

「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用盡。」許多家喻戶曉的修身養家的金句,都來自曾國藩的家書。

據說,曾國藩在1861年給家人寫了不下253封信。通過寫信,他繼續教育他的弟弟和他的孩子。隨著曾國藩的言行,曾國藩家族的後人大量湧現。

當榮華富貴時,關於自身修養、持家操守,曾氏告誡兒子:凡人多願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

曾國藩深知萬事不可過盛,過多必致失。他知道如何在逆境中堅韌,在繁榮中謹慎。在他的短短書信言語,他透露了他的謀略之深、顧慮之全。

縱橫官場的為人、識人、用人秘籍

李鴻章曾經帶過三個人來見曾國藩。

曾國藩只稍微看了他們三個人一眼,對李鴻章說:「站在右邊的是一個忠誠可靠的人,可以指定後勤供應工作;站在中間的是一個不忠誠、危險的人,只能給他不重要的工作;站在左邊的人是一流的人才,應該得到重用。」

李鴻章大吃一驚:「老師,我還沒有介紹他們。你這麼快就派他們去上班了。」

曾國藩說:「剛才我走完步回來,走在三個人面前,右邊的那個人垂著頭,不敢抬頭。可見他為人謙恭而沉重,所以可以委派補給工作。表面上看,中間的那個人很恭敬,但我一路過,立刻左顧右盼。很明顯他陽奉陰違,所以他不能用。左邊的那個人總是筆直地站著,直視著他。他既不傲慢也不自卑。他是將軍的料。」

後來,臺灣總督劉銘傳在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企業可以借鑑曾蔭權的用人智慧,合理配置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樣企業才能發展壯大!

寫奏摺是為了與皇帝溝通。你應該說得好,說得清楚,做事要得體。曾國藩厲害之處,在於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該說的怎麼說

在徵服太平天國之後,曾氏奏摺上寫到:然卒能次第蕩平,剷除元惡,臣等深維其故,蓋由我文宗顯皇帝盛德宏謨,早裕戡亂之本。

意思就是說:他們終於平息了反竊賊,斬斷了罪魁禍首。究其原因,是皇帝福德宏大為鎮壓叛亂打下了基礎。

職場人無論是給上級寫報告、或是做年終述職匯報。曾國藩的奏摺,堪稱最佳範本。

在動蕩的年代,曾國藩從一件布衣到達了位極人臣的地步。他一生成名,為朝廷立下了豐功偉績。他被譽為官場的「楷模」,以老成持重、靈活多變、堅韌不拔著稱。他不是軍人,但為朝廷立下了豐功偉績;他不是哲學家,但他的手稿卻充滿了人生哲理。

很多人一直在努力,但卻徒勞無功,大概是因為缺乏這種高人的眼光。小編力薦《曾國藩全書》,為了實現自我提升,與君共勉!

《曾國藩全書》是您一生不得不讀的一套書!他被稱為中國歷史完人,不僅是當官做到了極致,為人處世都達到了成聖不朽的地步。因此也不妨可以稱:人之大者曾國藩。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我是如何從30歲前的庸人,到後來位極人臣?三個醒世良言
    曾國藩:我是如何從30歲前的庸人,到後來位極人臣?三個醒世良言在晚清時期,出現了四大中興名臣,一度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在這四大中興名臣中,左宗棠太狂,常以諸葛亮自比;李鴻章太圓滑,左右逢源,步步高升;張之洞太自愛,寫得一手好文章,事事顧全自己的名聲;曾國藩近似聖賢。
  • 曾國藩:我是怎樣從30歲前的庸人,到後來職場精英?真是醒世良言
    1三十歲之前是庸人曾國藩的老家是湖南省湘鄉縣大界白楊坪。地處離縣城一百三十裡的群山之中,雖山明水秀,風景不惡,但交通不便,消息閉塞。曾國藩在詩中說這裡「世事痴聾百不識,笑置詩書如埃塵。」曾國藩祖父曾玉屏中年之後的悉數期望就是後代們靠讀書走出這片六合。他不惜血本,供長子曾麟書讀書,「窮年磨鍊,期於有成」。但是,曾麟書資質實在太差,雖然在父親的嚴峻督責下,兀日窮年,攻讀不懈,卻連考了十七次秀才都失敗了。作為長孫,曾國藩身上背負著上兩代的期望。
  • 從30歲前的庸人,到一步步成聖人?看看曾國藩是如何脫胎換骨的
    無論是鹹豐年間他投筆從戎創立湘軍,憑藉一己之力歷經十年浴血奮戰終於平定被稱為"農民運動的最高峰"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他為振興大清而率領一眾部下投身"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曾國藩的一生都可謂是光鮮亮麗,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完人",在他30歲前竟都是平平庸庸的普通人。他到後來得以位極人臣,還要歸功於幾條警世良言。
  • 馬雲:我如何從30年前一無所有的,到成為中國首富?真是醒世良言
    當時的馬雲充滿了挫折感,在這之後和他的表弟一起去到一家酒店應聘服務生,結果卻是自己被果斷拒絕,他的表弟應聘成功,之後老闆給出的解釋是馬雲又瘦又矮,長得不太好看。後來馬雲又當過秘書、做過搬運工人。在第二年的時候他又再次參加了高考,但是結局依舊不容樂觀,即使這次的數學考到了19分,對於馬雲的父母來說看到這樣的成績他們已經死了心了,他們希望馬雲能夠學一門技術,可是馬雲卻並不想就這樣的放棄了,這樣庸庸碌碌的人生並不是他喜歡的。30多年前的馬雲要家世沒有家世,要長相沒有長相,要能力卻高考連連失敗。
  • 曾國藩30歲前一無是處,高僧傳授四字訣,從此平步青雲
    影響蔣介石一生的《曾國藩全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花一點時間看他寫的家書、日記等文稿,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這些牛人都是幸運的,在他們人生最好的年紀,及時讀到了曾國藩。所以有人說曾國藩文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曾國藩的半部家書,也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曾國藩:從一代庸人到晚清名臣,他的逆襲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相反的,曾國藩在三十歲進京前,是一個非常平庸的人。01、出身平凡資質愚鈍曾國藩出生在湖南婁底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族,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老曾家從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間,不僅一個秀才都沒出過,連讀書人都沒沒有一個。
  • 曾國藩憑什麼位極人臣?
    1872年(同治11年)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髮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享年62歲。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
  • 靜夜思丨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一、三十歲以前是庸人曾國藩的老家是湖南省湘鄉縣大界白楊坪。曾國藩在詩中說這裡「世事痴聾百不識,笑置詩書如埃塵。」二○○八年四月,我去探訪這個地方,發現它到現在似乎也不怎麼需要與外界打交道,班車次數極少。我從韶山出發,居然輾轉顛簸了整整一天,換了五次車(包括摩的),才到達這裡。在晚清時代,這裡的閉塞程度更可想而知。在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之前,幾百年間,這裡連個秀才也沒出過。不但「無以學業發明者」,也沒有出現過大富大貴之族,可以說是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角落。
  • 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曾國藩這次並沒有一次考中,後來到了1838年,曾國藩28歲的時候高中了進士。當時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8歲,曾國藩整整年輕了10歲,這已經算是年少有為了。中了進士之後,他又參加了一次考試,這次考試是為了從進士當中選拔人才進翰林院。
  • 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然而曾家的遺傳似乎確實不高明,曾國藩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也是榜榜落第,接連七次都名落孫山(曾國藩的四個弟弟也沒有一個讀書成功)。曾家已經習慣了考試失敗後的沮喪氣氛,他們幾乎要認命了。然而,二十三歲那年,曾國藩的命運之路突然峰迴路轉。這一年他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舉人。又五年之後的道光十八年,二十八歲的曾國藩中了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 曾國藩:30歲立志學做聖人,一個習慣堅持30年,讓他脫胎換骨
    那麼,曾國藩到底是如何脫胎換骨成就「文治武功的聖人」的呢?30歲立志學做聖人,為此終生不渝所有讀過曾國藩的人都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30歲以前的曾國藩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讀書、科舉,艱難考中,脾氣暴躁,有點好色,甚至某些方面比我們還差勁,比如他身體從小不大好,天資愚笨,背誦一篇短文都要花上三四天,做事情也做不大好,經常會和別人吵架。
  • 人到中年如果想出人頭地,需牢記曾國藩《六戒論》,做到福澤相隨
    從一個天資愚鈍的憤青,最後卻成為了朝中的頂梁支柱,一手創建的湘軍曾多次挽救清王朝於水火;在他位極人臣的時候,卻能夠功成身退,在中國歷史上實屬極其罕見之事!
  • 曾國藩:自律的人生,從「早起」開始
    曾國藩認為將早起這件小事堅持到極致,便可在無形中收穫成功人生。他不僅是這麼想的說的,而且還是這麼做的,我們去讀曾國藩的家書和日記,便可知曉。當我讀到曾國藩臨終前的3篇日記,我被深深感動了:曾國藩老態龍鍾,混上上下都是病,但他依然忍住疼痛,按部就班的工作學習、早起晚睡,其勤勉一生的高風亮節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 曹德旺:曾國藩的12字遺言,在我辦公室50年,是我的人生指路明燈
    曹德旺:曾國藩的12字遺言,在我辦公室50年,是我的人生指路明燈「一代玻璃大王」曹德旺,是慈善領域的模範,他極大的奉獻贏得了好聲譽,有媒體統計,自1983年第一筆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超過110億元,其本人更有著「中國首善」之稱。
  • 老祖宗的醒世良言
    或許現在很多人認為棺材是個不祥之物,其實不然,周公解夢中也說到,做夢夢到棺材是吉兆,預示人即將要升官發財。在古人看來,好的棺材也可以促進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好運,這樣說來雖然有些迷信,但是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存在,古人也認為,如果早早的給自己準備棺材,那麼自己就可以在本來的壽命上多活幾年,算是延壽。
  • 曾國藩:人到中年,領悟了這四句話,萬事亨通,無往不利
    曾國藩在30歲之前平庸到什麼程度呢?左宗棠曾說他:「欠才略」「兵機每苦鈍智」。而他後來脫胎換骨過程中沒有絲毫浪漫。沒有少年英雄,沒有文採武功,沒有紅燭佳人。
  • 曾國藩留給後世的處世秘籍,40歲以後一定要逼自己讀懂!
    30歲以前,他曾笨得連一首詩都背不好,卻靠著守拙二字,克服了懶惰和平庸,被譽為「千古一完人」。 30歲以後,他曾受盡職場上的排擠和冷眼,卻靠著格局二字,改變了自己的性格,培養出極高情商。
  • 第二期: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說的「庸人」,可不是指智障。而是指普通人。曾國藩小時候也是一位普通人,而且特別笨,有多笨?13歲那年的一個晚上,曾國藩在書房背一篇300字的短文,結果愣是背了三四個小時還沒有背下來。這時房梁上跳下一個小偷,一字不落的把文章背了出來,並對曾國藩說:「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
  • 看了9遍《曾國藩家書》,總結出5條教育鐵律,值得父母借鑑
    《曾國藩家書》行文從容,形式自由,隨想而道,把一句句真知良言蘊含在平淡的家庭瑣事,平淡的家常之中,非常有說服力和感召力,讓人感到非常親切、易懂。《曾國藩家書》中有很多教育哲理,值得我們去一一品味。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品格,他在教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
  • 白巖松,在我對生活焦慮難過的時候,是曾國藩的16字藥方點醒了我
    未來不迎我們常常會為自己的未來擔心,今天還沒過完就想著明天如何。未來的事情,變化莫測,誰也無法預測。常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對於未來,我們可以擁有詳細的計劃,為之奮鬥,但不要過多擔憂。因為未來還沒出現,更不一定會出現,這不是你我能左右的,不要過分擔憂,隆重歡迎,未免杞人憂天,浪費時間。正如陸象先所言:「天下本自無事,只是庸人擾之,始為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