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6年組建以來,作為解放軍陸基飛彈力量的火箭軍(原第二炮兵)一直下轄承擔著戰略核威懾的任務。所建基地分布於中國內地至沿海各戰略方向的重要地區。
從1994年開始,火箭軍在作戰力量構成中增加了常規飛彈部隊,絕大多數常規飛彈部隊擔負的任務都與近海陸上目標相關,如應對未來臺海衝突中通過部署飛彈實施威懾、壓制或作戰行動。為此,解放軍為某些常規飛彈部隊配備了近程彈道飛彈,還在一些部隊中組建了巡航飛彈旅。
火箭軍在中國東部地區至少組建了1個裝備新型陸基常規彈道飛彈的飛彈旅,這種飛彈能夠打擊敵方部署於第一島鏈內外海域的海軍艦船。而且所屬飛彈部隊還裝備有能夠打擊陸上目標的常規中程彈道飛彈。
一直以來,火箭軍的大多數作戰都集中於對未來臺海衝突中通過部署飛彈實施威懾、壓制或作戰行動。而解放軍火箭軍所屬常規飛彈力量所擔負的任務顯然與臺灣海峽的作戰設想有關。
如果臺灣海峽發生危機,那麼解放軍有可能實施兩類飛彈作戰行動:一是飛彈威懾;二是使用飛彈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解放軍將「威懾火力支援」界定為運用火力資源(包括常規飛彈)的各種相關行動,目的是在敵我心理對抗過程中,通過展示己方武力或盡運用火力支援力量使敵方產生恐懼感,從而迫使敵方限制敵對行動或放棄軍事目標。
在兩岸關係緊張時,解放軍採取的行動包括展示武力,或是實施除全面火力支援打擊之外的「少部分」火力支援行動。
1995和1996年,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前,解放軍二炮部隊曾執行過兩次旨在展示武力的飛彈發射任務。今年,臺灣加緊勾結美國勢力,致使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臺海地區再現對抗態勢,所以解放軍再度實施威懾行動,發射「東風」系列飛彈,派軍機飛越臺灣西南空域。
如果臺海緊張態勢進一步發展,解放軍有可能運用其局部戰爭「戰略威懾」形式之一的「外科手術式打擊」作戰構想。
火箭軍部隊的戰役級作戰原則已經明確了它在與臺灣相關的緊急事態中所擔負的任務,包括為解放軍聯合作戰行動提供準備或直接火力支援,以及打擊敵方重要戰略或戰役目標。在解放軍聯合戰役中,由其他軍種實施的初始作戰行動通常以奪取戰場制空權、制海權、制陸權和制信息權為目的,並為針對特定作戰目標的後續行動提供必要條件。
另外,火箭軍獨立實施的常規戰役有可能按照針對臺灣部分敏感目標實施選擇性「警示攻擊」的方式進行。這種「警示攻擊」的潛在目標包括重要的工業設施和核電站以及城市目標(如政治和經濟中1心)。如果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爆發戰爭,那麼火箭軍將擔負阻止或反擊外國軍事幹預(包括美國為臺灣提供協防)的任務。
中國的戰術飛彈力量由東風-15和東風-11近程彈道飛彈組成,它們能夠對整個臺灣地區的目標進行攻擊。東風-15能夠向600千米之外的陸地目標投射單一高爆或穿甲彈頭或燃燒子彈藥,其還有增程型,射程將達到950公裡。火箭軍還有東風-11和東風-11A型近程彈道飛彈,其能夠向350公裡之外的地面目標投射高爆彈頭。
臺灣稱,中國大陸已經完成完成了具備公路機動能力的固體燃料彈道飛彈的部署,其射程可達到1000-1200公裡。該型飛彈將具備破壞機場跑道或是投射增強型爆破子彈藥的能力。解放軍射程為800-1000公裡的型號能夠打擊臺灣東海岸基地附近的中部山區目標,而射程為1000-1200公裡的型號將擔負反介入任務。有分析稱,臺灣的「愛國者」飛彈攔截系統將很難進行攔截。
在2019年10月1日的閱兵式上,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東風-17常規飛彈方隊作為戰略打擊模塊的第一個方隊光榮接受檢閱,這也是東風-17常規飛彈的首次公開亮相。東風-17這款新型常規飛彈具備全天候、無依託、強突防的特點,可對中近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無論是飛彈性能還是突防能力,都較其他型號常規飛彈有了很大提升。
手握多種近程飛彈,解放軍制訂打擊任務時,就可靈活多變,多樣結合,如可通過彈道飛彈投射單枚彈頭破壞跑道,巡航飛彈能夠摧毀掩蔽機庫並破壞油料和維護設施。
有評估報告稱,解放軍火箭軍目前的常規飛彈部署數量已經足以迫使美軍其設置在與中國相距1100公裡之內的6個東亞空軍基地之中的5個進行關閉,關島除外。美國忌憚中國的飛彈,而這也是美國不敢鼓動臺灣獨立的原因之一。飛彈已經成為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中流砥柱。(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