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全國多個城市巡展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覽引發熱議,掀起中國傳統文化IP與多媒體技術的跨界風潮。昨天,由故宮博物院出品,「故宮裡的神獸世界——多媒體綜合展」在上海西岸藝島開幕。
圖說:故宮裡的神獸影像圖表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下同
2020年正逢紫禁城建成600年,由故宮博物院主辦的「故宮裡的神獸世界」展覽,以故宮博物院館藏清代御製《獸譜》為藍本,精選出數十種古代神獸,製成數位化「再創作」的多媒體互動作品。徜徉於展廳之中,觀眾能近距離感悟立體的、鮮活的、饒有趣味的神獸世界,邂逅古人想像中的動物。
了解中國古代的動物學
《獸譜》始繪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完稿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歷時十一載的編纂與繪製過程中,乾隆帝對它極為重視,先後委任傅恆、劉統勳等八位軍機大臣參與校勘。這本圖文並茂的動物圖志共分6冊,每冊30幅圖譜,總計繪製180幅不同的瑞獸、異獸、神獸及普通動物畫像。圖譜由宮廷畫師餘省和張為邦執筆,繪畫風格兼具國畫筆法工整細膩、設色富麗豔美以及西洋畫技法中造型精確的底蘊。
圖說:觀眾在「天之境」中留影
在學術和藝術兩方面,《獸譜》都極具價值。它既體現出中國古代動物學與神話學的特色,又洋溢著東西方藝術相互影響的美學。如今,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在以故宮IP為代表的文化新風尚引領下,2020年新鮮出爐的「故宮裡的神獸世界」也將備受青睞。
展覽由專業博物館策展人、文史專家、古代書畫研究專家以及數字多媒體團隊共同策劃創作。策展團隊對《獸譜》進行文史考證,精心鑽研了大量古代繪畫與器物紋飾中的動物形象,以及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醫藥、志怪文學等知識。策展人表示,展覽通過創意藝術與設計,營造宛如幻境的數位化展廳與妙趣橫生的多媒體互動作品,旨在吸引更多年輕群體親近中華歷史瑰寶。
虛擬技術營造七秒效果
展覽採用新媒體虛擬技術弘揚古典文化中蘊藏的人文精神與價值觀念。展覽以「消失的神獸」作為開篇,在多媒體動畫投影的畫卷中,圍繞神獸白澤找尋其失蹤的小夥伴、補全《獸譜》的故事,展開整個展覽的敘事線索與觀展路線。隨之而來的是在「神奇的畫屏」遇見「食夢神獸」「貘」,並在「筆墨生靈」幻境中解鎖劇情。
圖說:觀眾身臨奇境地感悟立體的、鮮活的、饒有趣味的神獸世界
展覽結合傳統文化理論,分為天、地、風、雷、水、火、澤、山八大版塊,對應由龍馬、甪端、屏翳、狏即、夔、獬豸、並封、九尾狐八個神獸鎮守,圍繞自然元素、神獸信息與傳統文化知識三方面提供互動式體驗,給觀眾全方位的古人神獸世界體驗。展覽的終章是環幕影院「崑崙丘墟」。通過一部取材於民間傳說與經典文獻的動畫影片,演繹古代中國人的動物觀念。
圖說:故宮影像
「故宮裡的神獸世界」旨在為年輕人與親子家庭營造古人想像中的奇幻神獸世界,它不僅是親近傳統文化的體驗之旅,更是獻給孩子們的內容豐富、趣味橫生的教育節目。通過展覽,觀眾能夠對古人的動物觀一窺究竟,也更了解他們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
此次展覽將延續至2021年1月10日,並開啟全國巡展。(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