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親戚在好,也有三不交,是什麼意思?三不交指哪三不交?

2020-12-17 小小嬴政

親戚這個詞的意思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正因為有這層關係在,所以親戚就變成了最值得信賴和最值得交往的人。畢竟,親戚之間總還是多少有些知根知底的吧,雖然不是天天在一起,但總勝於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或單位上的同事吧。

但是,俗語說得好,親戚再好,也有三不交。到底是哪三不交呢?您可能不是很清楚。有人說你這就不對了,親戚不能交,那誰還能交呢?這您可別抬扛,親戚也是人,人與人交往就會產生摩擦,不信你聽我往下說。

第一種不能交的親戚是勢利眼,這種人還不少呢,沒有得勢的時候,天天低聲下氣的跟你在你屁股後面,爹長媽短的叫,那叫一個親熱。可是有一天,得了勢,或者當了官,發了財,立刻威風就抖起來了。

看人都用斜吊眼看,別人因為什麼事情找上門來求他,他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相反,對他有利的人找上門來,他的腰馬上就彎了下來,典型的勢利眼,怎麼能跟他交往呢?這種人就算是再有錢也不能結交,早晚有一天,你被他賣掉了,恐怕你還在幫他數錢呢。

第二種不能交的是親戚是借錢不還的,農村人十分善良,誰還沒有一個急難的時候呢?錢拿去用吧,記得到時候還就可以了。可是就有一些這樣的親戚,還錢日子到了,就是不還錢。催急了就罵,都是親戚,有必要逼得這麼急麼?

逼急了要錢沒有,爛命一條你盡可拿去。碰到這樣的親戚也真是讓人無語了,親戚之間真的不能談錢,一談到錢就會傷害雙方的感情。甚至有些親戚屬於是長輩一極的,乾脆就說,這錢就算是後生仔孝敬的,不用還了吧,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第三種是搬弄是非的親戚,這種人太可惡了,他們不要錢,但是卻對家族中優秀的人十分嫉妒。為了抹黑,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農村人又特別喜歡嚼耳根子,三傳兩傳,好事被傳成了壞事,壞事變成了惡事,被造謠者受到傷害,卻沒有辦法對親戚採取什麼報復性措施。

以上三種人就算是再親的親戚,也不能交往,交往的時間一長,人品就能看出來。與其到那個時候再採取對策,不如長疼不如短疼,早點斷絕往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農村傳統的人際關係正在被打破,原來的村莊因為拆遷或者合併,人員被分流,原本就見面不多的親戚更像是斷了線的風箏。可能幾年才能見一次面,所以現在的親戚跟以前的親戚相比較,親密程度低了很多,幾乎就等同於陌生人,只是還掛著個親戚的名頭而已。

所以我們在對待如何結交親戚的這個問題上,還是要保持一份冷靜。既不能太冷,太冷傷人心;也不能太熱,誰知道這些所謂的親戚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呢?要自己把握得自己,該出手的時候出手,該拒絕的時候就要大膽拒絕。這樣既是為了自己的安全,也是為了維護家族的榮譽。

相關焦點

  • 老祖宗的告誡:鄰居三不比,親戚三不交
    對於怎樣和人交往,老祖宗給出了他們的忠告:鄰居三不比,親戚三不交。當我們參透這句話其中的奧秘,一定會受益匪淺。二、親戚三不交1. 虛偽的親戚不要交交往最重要的真誠,有的親戚當面一套、背面一套,在你的面前各種虛情假意的吹捧,在你背後有各種不滿地數落,這樣的親戚我們不必交往。2.
  • 科目三不交模擬費,考場就不讓考試?學員:「入鄉隨俗」
    因為要是不交模擬費的話,那麼考場那邊就不讓考試,接下來就說說科目三不交模擬費,考場就不讓考試?學員:「入鄉隨俗」。學員知道有這樣的規定,所以不管是哪位學員去初考還是補考都要先去模擬考試,然後才能去真實考試,而學員對於這樣的規定卻只能表示「入鄉隨俗」。
  • 農村俗語「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指的是哪三寶,有什麼意思?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指的是哪三寶,有什麼意思?農村老話也叫俗語。俗語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一般在農村流傳甚廣。
  • 話有三不說,事有三不做,人有三不交
    牠吃的什麼東西?全是化學肥料、激素,就是讓牠膨脹。這東西能吃嗎?他告訴我,北京烤鴨三分之一是他們這個場提供的。   我回過頭來告訴我們的佛友們,鴨蛋不能吃,別說鴨不能吃,鴨蛋都不能吃。為什麼?牠不正常!所以現在人得了許許多多怪病,病從哪裡來的?古人說得好,病從口入。我聽臺灣同修告訴我,現在養豬,六個星期豬就賣掉被殺掉了,就長大了。在從前,要養十個月到一年,牠才能長那麼大,現在六個星期長大了。
  • 忙有三不幫,人有三不交
  • 俗語:四大沒臉,四大舒服,是什麼意思?分別指的哪四種情況?
    在農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俗語,「四大沒臉,四大舒服」,沒有經歷過農村生活的人還真的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先說四大沒臉,沒臉的意思就是沒皮沒臉,沒羞沒臊。過去農村就有這麼四類人,完全不守規矩,硬是要在大家面前擺出一幅沒皮沒臉的樣子,表現自己的特立獨行。
  • 農村俗語:「親戚只怕親戚窮,鄰居只怕鄰居富」,包含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親戚只怕親戚窮,鄰居只怕鄰居富」,包含什麼意思?這句話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並且很符合當代國人的人性特點,包括所謂的農村人和城市人,這是大多數人性骨子裡面不能抹除的陰暗一面,不管大家如何在表面上大做文章,標榜自己光明磊落,可是現實的人際關係卻是現實的非常殘酷。
  • 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什麼意思?現在也一樣嗎?
    導語: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什麼意思?現在也一樣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村老一輩人說的「親家登門,不值半文」,說的就是早些時候一種親家之間的相處態度,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個「日」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出自哪嗎?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個"日"是啥意思?你知道出自哪嗎俗語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在古代的時候俗語普及度非常廣,以至於今天的很多地區仍有俗語在流通使用。對於俗語我們應該辯證的分析,很多俗語中所蘊含的道理都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則俗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在今天也常常會被人們掛在嘴邊,出自《金瓶梅》第73回,沒想到吧?不過後來多用於親戚朋友勸導吵架的夫妻。
  • 俗語「三長兩短」什麼意思?是哪三長?又是哪兩短?
    我們民族的文化不僅久遠,而且還豐富多彩,因為我們國家地大物博,不同的民族間也有不同的文化傳承,而且民間文化也不容小覷。俗語就是民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俗語雖然看上去通俗,毫無文化素養可言,但你若是細細品味的話,會發現越是接地氣的俗語所蘊含的人生哲理越豐富。
  • 農村俗語「家親三代,宗親萬代」,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你知道嗎?
    這些有趣的言語,便是農村俗語。有些是關於生活經驗總結的,例如「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體現了父母教育的重要性。也有關於天氣預測的,例如「天上魚鱗斑點,曬穀不用翻」,對農民安排農業十分有幫助。還有關於建房禁忌的教誨,例如「不怕青龍萬丈高,就怕白龍抬頭望」。
  • 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具體指哪三覺?
    所謂的長壽之人必會睡覺,就道出了睡覺對於人體養生的重要性,一個人只有擁有一個恰當好處的睡眠,才能讓身體各個器官得以正常運轉,而睡覺其實也有很大的講究,並不是隨便一個時間段閉上眼睛就可以了。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人這一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好覺才能讓身體保持健康。
  • 農村俗語:「親戚遠來香,鄰居高打牆」,到底是什麼意思?
    村裡的老人常說,「親戚遠來香,鄰居高打牆」,以前真的不太明白為什麼要這麼說,這字面的意思也很迷糊,親戚從很遠的地方來自帶香氣,鄰居之間的牆要起高一點,這真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這樣說?隨著自己年紀大了,閱歷也有了,慢慢也有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了,仔細想想還真是這樣!
  • 農村俗語:「一輩親,二輩淡,三輩親戚不管飯」,啥意思?
    俗語涵蓋的方面非常多,和我們最為密切的可能就是親人了,關於親戚有「一輩親,二輩淡,三輩親戚不管飯」這樣一句俗語,裡面說的就是不同輩親戚之間的關係,咱們就來看一看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這句話說的是同一輩的親戚很親,比如親兄弟姐妹等,第二輩的親戚感情就比較淡了,而如果到了第三輩,關係更是非常淡薄,甚至不如一般的朋友,有時候想蹭頓飯都不行了,更別說其他事情了。大家也可以聯繫聯繫自己的關係,現在心中想想自家的關係是不是和這句俗語中說的一樣。
  • 農村俗語:「人窮『三不往』,人富『三不想』」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人窮『三不往』,人富『三不想』」。雖然我對這句俗語認真思考了好久,但還是沒有整明白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人窮「三不往」所謂的「人窮」,也就是指的窮困之人。在過去的時候,窮困之人容易遭人看不起,因此,他們會講究「三不來往」。
  • 俗語:沒錢不登親戚門,人窮不走娘家門,是什麼意思?漲知識了
    哪怕是逢年過節走親戚,也會被人瞧不起。農村俗語「沒錢不登親戚門,人窮不走娘家門」說得十分在理,雖然有些直白,讓人覺得沒有什麼人情味,但卻說出了活生生的現實,話糙理不糙。你是個窮人,有事沒事天天往親戚家裡跑,人家沒有辦法,必須前來招待你,但是言語之間會透露出一種厭煩的情緒。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如果你真的沒有錢的話,還是少走親戚吧。
  • 農村俗語:「男怕三十,女怕十八」,是什麼意思呢?
    這些老人們的故事還被精簡為農村俗語,方便後世人更好地吸收和流傳,我們也要保存好這些農村的俗語文化,畢竟這都是老一輩人精心總結出來的精華。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看兩句具有不同意義的農村俗語。這第一句俗語是有關於年齡的俗語,叫做:男怕三十,女怕十八。
  • 俗語:親戚只怕親戚窮,鄰居只怕鄰居富,老祖宗道盡人性
    眾所周知,俗語的由來已經很久遠了,俗語的類型也是豐富多樣,而人情世故方面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老人們傳下來的俗語總是能給我們一些人生的啟迪,教導我們關於為人處世的道理。大多數人平常生活中打交道比較多的一類是親戚,一類是鄰居,其實俗語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和這兩類人有關——親戚只怕親戚窮,鄰居只怕鄰居富。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
    導語: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在鄉下,有一句民間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就是在描述這種現象,那麼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其原因又是什麼呢?表親三千裡表親也就是母親這邊的親戚,一般就是姥姥姥爺、舅舅、姨姨這些親戚,這些還是相對比較親的,畢竟有母親的關係,但是等到了下一代,你的表姐表哥表弟表妹這些關係就一般了,越往後關係越淡,這是很正常的,所以在古代農村才有了「表親三千裡」的說法,意思就是說表親如果相隔三千裡以上,兩家的關係就會想陌上人一樣,也就幾乎不會有什麼來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