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多了,人氣旺了,生態美了,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七臺河 算好幾本暖心帳 樂在百姓心坎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摘掉貧困帽,種出好收成,城鄉環境日日新……在七臺河,這些老百姓曾經的期盼一個個變成了現實。幸福感從何而來?小康成色如何?
綠意蔥蘢的夏日,記者走進城市鄉村,近距離觀察城鄉變化,聆聽百姓心聲,見證脫貧致富的生動故事,感受煤城大地迸發的強大追夢力量。
增收帳:產業選對頭致富不發愁
四新村的草莓熟了。大棚裡,一顆顆草莓如同紅寶石般掛在高架上,芳香馥鬱,令人垂涎欲滴。
除了草莓,甜瓜、葡萄、番茄、尖椒……一字排開的溫室大棚裡,蔬菜瓜果香四處瀰漫。
四新村葡萄大棚
一座瓜架下,棚戶楊國臣穿著短袖工作服正忙碌著。他輕輕撥開瓜葉,捧起光潔圓潤的甜瓜,端詳片刻,手起剪落,甜瓜「咔」的一聲被利落剪下。
「這種叫做『綠寶石』的瓜產量高、口感好,是周邊市場上的『明星』,吸引了不少回頭客呢。」楊國臣一邊介紹,手裡的活也沒丟下,「以前我們賣瓜要自己去蹲市場,有了合作社以後,周末的時候人來車往,坐在家裡就能收錢嘍。」
土裡刨食,能不能讓一個經濟薄弱村快速走上小康路?四新村用事實證明:能。
清早,村莊尚未醒來,茄子河區鐵山鄉四新村的李玉芹已經來到自家棚室,蹲下身,解開一株葡萄藤上的六七串葡萄上套著的袋子,右手拿起小剪刀,左手捧著葡萄左看右看,有裂果就剪掉。
讓李玉芹講講脫貧致富,她說不出來。打小種地,李玉芹張嘴都是實在話:「以前就種點口糧地,日子過得緊巴巴。自打建了棚子種葡萄,每年淨剩六七萬不成問題。零花錢多了,存款也有了,還給兒子在青島買了70萬的樓房呢。」李玉芹抹了把額頭上的汗珠,皺紋化在笑容裡。
「採摘園生意俏,採摘項目以葡萄和香瓜為主,現在有了名氣,坐在棚裡就能賣貨。」鐵山鄉副鄉長、四新村黨總支書記朱孔滿打開了話匣子。
朱孔滿說,2009年5月,四新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對全村135棟溫室大棚進行了整合,種植香瓜、葡萄、西紅柿等特色經濟作物,建立了綠色蔬菜、水果採摘園區。現在,每棟葡萄棚室年收入可達2.5萬元左右,香瓜棚室年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此外,棚室經濟每年還能帶動村民就業幾千人次。
地處偏僻,四面環山,2008年以前,四新村相對封閉落後。如今的四新村,綠樹成陰,街道整潔,建起了真空排汙廁所……鄉親們都說,現在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日子哩!
山村盼出路,風景咋才能變「錢景」?
昔日的臭水溝渠修建成小橋流水,蠅蟲亂飛的垃圾點被改造成了綠化景觀帶,拆除侵佔道路的舊苞米樓子,加寬道路……
四新村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點,推進了「一路一湖多產業」整治提升工作,把四新村打造成了七臺河市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示範村。
守護好生態,村莊吃上了旅遊飯。
村裡的農家樂有聲有色地辦了起來,村兩委引導村民發展以笨雞、笨鵝、山野菜等綠色食品為主的特色餐飲業,用特色鄉村美食留住遊客的「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19年,四新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4萬元。
「好產業帶來好收益,咱村裡人的小康之路越走越穩啦!」朱孔滿曬得發紅的臉上笑意盈盈。
發展帳:產業轉型增值家門口就能捧上「金飯碗」
七臺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緣煤而興的新興工業城市,以盛產優質焦煤而聞名全國,是全國三大保護性開採煤田之一。但隨著資源日益消耗,產業單一等問題不可迴避,轉型發展任務十分緊迫、十分艱巨。
改革創新、轉型發展進展如何?
省媒體記者採訪團在寶泰隆公司採訪
走進七臺河寶泰隆石墨烯新材料有限公司,石墨烯新材料展廳裡濃縮了石墨烯「破繭成蝶」的不凡歷程:從天然石墨礦石到石墨紙,再到石墨烯智暖馬甲、石墨烯電熱膜房屋供暖系統、石墨烯矽晶電暖氣……一項項「硬核」科技成果,直觀地展示了石墨烯在新材料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從「高大上」的航天航空領域——文昌火箭發射平臺底座塗料,到眼下直播帶貨時掀起熱潮的遠紅外線電熱壁畫裡都有它的身影。
「我們企業和這座城市一樣,同步走在轉型創新的路上。」寶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於學洋說,「下一步,公司將深挖本地煤炭資源,與馬場煤礦進行合作,努力把煤炭附加值留在當地,把財富留在當地。」
「人因水而聚,業因人而興」,隨著企業向具有特色的石墨深加工產業集群逐步邁進,越來越多有夢想、有追求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大展拳腳,逐夢「烯」望的田野。
「寶泰隆可以說是七臺河煤化工人才的主要輸出地,自2003年公司成立至今,已吸納就業2萬餘人。」寶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繼永和說。
以產業為依託,家門口就業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機會,靠自己和家人的奮鬥就能實現小康夢想。
小暑時節,驕陽似火,同樣火熱的還有黑龍江聯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綠色生物醫藥產業項目現場。
生物發酵罐加工區內,機械轟鳴,一派繁忙景象,各項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黑龍江聯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馬融說,項目生產的各類藥品主要以玉米、大豆為原輔料,項目每年可用農副產品幾十萬噸,可以直接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我們項目二期建設將為全市提供5000餘個產業技術崗位,截至目前,公司赴外培訓新入職員工已近200人,這些來自我市的青年員工培訓結束後,將作為公司的技術和管理骨幹力量安排上崗。」馬融說。
家門口就業,帶來穩穩的幸福,為小康生活鋪上了暖心底色。
「能在家鄉參與百億元的項目建設對我來說是件大事。」熱電聯產項目機電工程師於忠誠說,「來聯順工作2個多月,有挑戰也有成長,感覺自己來對了,這裡是幹一番事業的好地方。」
「每逢節日公司都會變花樣給我們發福利,團隊就像家一樣溫暖,我現在每天都幹勁兒十足!」土建工程師劉雲鵬被聯順的企業文化深深打動。
在家門口捧上「金飯碗」,要是在過去,張曉龍想都不敢想。
2019年8月21日,在經歷了層層篩選後,33歲的張曉龍成為了黑龍江聯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七臺河招聘的第一名員工。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離不開踏實肯幹。作為一名園區土建工程師,張曉龍腦子活、肯吃苦,經過一年的歷練打磨後,已經成了項目骨幹。
「從黑龍江建築學院畢業後我進入了一家私企,離家遠工資低,一直有回鄉發展的念頭。」談起那段背井離鄉的日子,張曉龍無比慶幸自己如今的選擇。
張曉龍說,現在每天上班有公務車接送,每月收入7000多元,比在外地時的工資待遇好得多。
好政策接連不斷,好產業越來越多,七臺河的城市吸引力越來越強。
「真沒想到還能在家門口捧上這『金飯碗』,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我相信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面!」張曉龍說。
生態帳:發力環境整治城市提升氣質
站在桃山水庫主壩放眼望去,七臺河市這座盛產焦煤的「煤炭之都」如今山水相依,碧波奔流。
倭肯河全長346公裡,是松花江右岸一級支流,有169.4公裡在七臺河市境內。曾經,倭肯河汙染重、河障多、環境差。
怎樣回應老百姓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發展與保護之間如何平衡?
桃山湖壩下綜合治理項目施工現場
2018年以來,七臺河市加快了倭肯河綜合治理的步伐,拆違清障,建設堤防,修復岸帶。
「去年水可大啦,要是沒有這條新修的大堤,我們這裡全得淹!現在有大壩護著咱,心裡踏實。」家住新興區北岸新城小區的市民龍雲婷激動地說。她所說的大堤正是倭肯河七臺河市城區段治理工程的一部分。
實現「河暢」只是倭肯河綜合治理邁出的第一步,如今,倭肯河綜合治理已經向著「水清景美」的目標繼續進發。
2019年7月31日,桃山湖壩下綜合治理項目正式開工。
七臺河投融資公司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鄧海峰說,桃山湖壩下綜合治理項目依託倭肯河防洪工程,以主河道為中心水軸,將南北兩條主路打造成以冰雪文化、冠軍文化為核心的複合景觀廊道,並結合溼地功能分區建設「一灣五海」六大景觀,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閒娛樂之處。
「項目建成後能有力提升七臺河的城市品位,帶來更多商機。」鄧海峰十分看好項目前景。
夏日午後,細雨濛濛,冠軍橋施工現場,10多名工人正在緊張作業,地上澆築、箱梁安裝等工序有條不紊。
「我們早上5點多就開始施工了,現在是一天當成兩天幹,爭分奪秒搶工期,預計今年10月份就能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橋梁工區經理劉金鑫說。
不久的將來,七臺河的居民可以在「冠軍灣」裡駐足,在「萬塘葦海」中穿梭,在「十裡花海」裡徜徉,在「千島溼地」中探索,在「丘海花園」裡尋覓,在「漁海野營」中遨遊……
隨著一項項河湖綜合治理項目成功實施,奔向小康生活的諸多美好願景都將一一實現。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生態改善,究竟能為城市注入怎樣的能量?漫步於萬寶河畔,或許你會有更直接的體會。
夏日的七臺河,倭肯河的支流萬寶河穿城而過,陽光打在經過治理的河水上泛起粼粼波光。
臨水而佇,河道兩側綠植隨風搖擺,河畔涼亭傳來陣陣琴聲和歌聲。岸邊海天家園小區內,人們趁著天氣好,打開窗戶通風、曬被子……一幅岸碧水清、安居樂業的生活場景圖徐徐展開。
桃山區住建局局長張國安說,萬寶河沒有治理之前,沿河分布著城鄉居民和畜禽養殖區,居民的生活汙水和養殖場的汙水都直排到河裡,河道最窄的地方不足5米。
「遇到雨天,挨河道近的住戶家都會遭河水倒灌,要是遇到去年夏天那幾場大雨,後果不堪設想。」回想過去,張國安仍在後怕。
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河,凝結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成為了全市上下的發展共識。
2018年,七臺河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下大力氣對萬寶河黑臭水體進行整治,專門成立了倭肯河綜合整治指揮部,市領導多次親臨現場檢查指導。
通過對倭肯河流域河道、支流及岸線全面航拍、現場測繪等方式,固定證據、加強管控、掛圖作戰,緊盯清障拆違進度表。聘請具有國家市政設計和國家水利設計甲級資質的哈爾濱市市政設計院和省水利水電集團設計院進行綜合整治工程的整體設計。
2020年6月30日,總投資約1.5億元的萬寶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竣工。曾經的臭水河變成了真正的生態河、景觀河、民心河。
「你問什麼是小康生活?這就是我理想的小康生活!」海天家園小區居民邢麗麗說,「萬寶河治理以後,水清了,樹多了,空氣更清新了。你看!那邊還有個小瀑布呢,茶餘飯後來荷花池邊散散步,心裡別提多美了。」
今昔對比萬寶河,附近的居民都頗有感慨。
「打小我就在河邊玩,對這條河親著哩!前些年河道水質差了,附近居民好天氣都不敢開窗,看著河水變臭、變髒,我也跟著揪心。」今年65歲的桓浩添是海天家園小區的老住戶,萬寶河一點一滴的變化老人都看在眼裡。
「環境變好了,河邊幾棟新樓都售罄了,去年還新建了公廁,我們老年人遛彎更方便了。」看著整治後的萬寶河,桓浩添老人十分高興,「如今的變化一天一個樣,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啊!」
來源:七臺河日報
記者:王達
攝影:孫鵬飛
原標題:《【關注】七臺河 算好幾本暖心帳 樂在百姓心坎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