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李麻花在武夷山新認識了一個朋友。
叫大河。
他很謙遜,見到我會立即站起來打招呼。
大河顯然不是他的全名,算是個藝名吧。
他是很聰慧的,知道用這樣帶點憨氣的暱稱,可以增近跟別人的距離,畢竟,他是一個在武夷山賣茶討生活的,異鄉人。
放眼中國的各大茶區,本地人佔據了核心的茶葉資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如果身為異鄉人,想來分一杯羹,是很難的。
入門的門檻很高很高。
要麼,就乖乖拿真金白銀去茶農那裡買青葉或者成品茶;要麼就老老實實地做個「搬運工」,滿武夷山跑著淘性價比高的茶。
只有這樣才能在武夷山茶圈裡活下去。
大河就是這樣一個茶葉搬運工。
他是三明人,本來在建甌跟朋友們合夥開火鍋店,因為疫情關張,只好到武夷山另謀出路,他覺得最快速能維持生計的事兒就是賣茶,趁著這波巖茶熱,說不定還能有所作為。
大河說,「我有兩個孩子,家裡老人年紀大,沒辦法幫搭手帶孩子,老婆就把工作辭了,專注照顧家裡的一切。」
「在建甌的時候,也有順帶幫外地朋友帶點巖茶,從火鍋店跳轉過來賣茶倒也挺順的,只是根據地要轉戰到武夷山來。」
這是一個清醒的,懂得自己要什麼,並且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2》
大河很熱情,才見面聊了一會,便要帶我們去他熟悉的朋友那裡喝茶。
他打開車的後座門,有些窘迫地把座位上的一整箱禮盒茶往另一邊挪,給我們騰地方坐。
咦,這麼大箱的傢伙,幹嘛不放後備箱裡呢?
他不好意思地說,說後備箱是他隨身的行李和冬天的衣物。
看來,這位異鄉人在武夷山還是居無定所的狀態,並沒有融入這裡。
李麻花拍了拍他的肩膀,大方坐上車。
在路上,他主動跟我們聊茶,並且發願說,他要加快速度學習巖茶知識和銷售技巧,目前已經物色好了兩個「老師」,一個懂茶,一個懂銷售。
我很好奇他找的是誰,就問他,「都是武夷山當地人嗎?」
他搖頭說,「都不是!唉,不被武夷山人忽悠就好了,畢竟我們在這裡要仰人鼻息生活啊。」
說起跟武夷山人打交道的過往,他兩眼汪著熱淚。
半年之前,朋友託他買一斤慧苑坑肉桂。
然而對於一個沒有真正切入武夷山正巖茶壓的異鄉人來說,真正的慧苑坑肉桂並不好買——要麼價位不合適,要麼茶葉品質不行。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買到滿意的,卻被懂行的人揭底,說裡面拼了高山肉桂。
這成為了他心頭永遠的痛,也是他下定決心要拜師學茶的導火索。
他說,這個懂茶的朋友在武夷山待了十年,每年都買青做茶,從採摘到製作都親力親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防禦系統,一款茶的端倪他是可以看出來的。
言語當中,儘是對這位「老師」的敬仰與祟拜。
《3》
他準備帶我們去的地方,是武夷山角亭村,是正巖區茶農的拆遷安置村,擁有核心茶葉資源的、從三坑兩澗拆遷出來的原住民,有一部分住在這裡。
他開著車在村子裡拐了兩個彎停下,指著左手邊的一棟房子說,「就是這裡,這棟房子被我朋友買了下來。」
剛才在車上他也簡單介紹了他的這個朋友。
一個女生,家裡經濟條件很好,幾年前來武夷山感覺挺好,一揮手買了樓房,再揮手收了不少核心山場的茶。
怎麼感覺有點李麻花的範兒?
我扭頭去看李麻花,被她瞪了一個大白眼。
走進這間豪華裝修的房子,滿鼻子的錢味。
更讓我驚訝的是,這人並非是只管花錢的主,人家還懂銷售——一間10來平方的倉庫裡堆滿了等待發貨的茶禮,有兩個工人還在忙碌地包裝茶葉。
看來,她的銷售能力確實不錯,短短幾年就收攏了一批優質客戶。
當然,也有可能是她原生家庭積累下來的人脈。
我們到二樓茶室,她已經燒好水等著了。
清爽的短髮,笑容很開,的確是個好相處的女孩。
不過,她對大河說的一句話,立馬讓我對她的印象分,大大打了一個折扣。
那是一句商人味很濃的話,「大河啊,不要一直賣低端巖茶啊,真的要多發展一些高端客戶。」
《4》
這位家境良好的妹子,性格大方。
不停地從倉庫裡拿好茶來款待我們,一會兒是慧苑坑肉桂,一會兒是金交椅肉桂,居然還有牛欄坑老叢水仙。
突然想起前幾天,有個武夷山茶農A先生,跟我交流了他對外地人賣巖茶的看法。
A先生說,覺得外地人比武夷山當地人懂得賣茶。不像本地人,就知道傻賣。
本地人哪裡傻了?我腦補了本地人那穿金戴銀、賺得盆滿缽滿的樣子,看上去精明得很好嗎?
A先生說,我們本地人,是靠分到的茶山在賣茶。家裡有什麼山場的茶就賣什麼茶,比如馬頭生產小隊的人分到的基本都是馬頭巖山場,而他要是賣了牛欄坑肉桂,別人就覺得奇怪。
而外地人就沒有這些困擾。
外地人在武夷山賣茶,可以什麼茶都賣,反正他們也是先淘茶再賣茶。
客戶想要什麼山場的茶,他們去尋找那個山場,進回來提點價賣出去,客戶也能欣然接受。
我當時聽了,深以為然。
現在,看到這位能隨便拿出各大山場的巖茶出來招待我們的妹子,更加覺得A先生的話,極其地有道理。
妹子跟我們邊喝邊聊。
聽聞我們在外地有些純粹交流和分享的茶友,立馬眼裡放光,說,「如果他們有賣茶需要,可以推送到我這邊,我們可以提供服務的。」
懂得營銷的女孩,笑容是必備行當,智商是有效利器。
而她很懂得靈活運用這些行當和利器。
我看了看傻傻的李麻花,感覺她如果跟這位妹子PK,估計一點勝算都沒有。
被賣了還要幫忙數錢的那種。
不由得有點替她的未來擔心。
《5》
離開角亭村,大河看了下時間,說他要去高鐵站接人,就不送我們了。
我們從善如流地跟他告別,自己打車走了。
在車上,李麻花說,大河應該是有客戶來武夷山了。
果不其然,後來聽說,他的客戶來武夷山過了一夜就走了。臨走,是大河開車把他們送回福州的。
還聽說,這位客戶大半年才找大河買點工作茶。消費金額不過千元。
對比這麼殷勤的服務和微薄的消費金額,我們替大河感到唏噓。
在武夷山,像大河這樣任勞任怨、幹勁十足的外地人應該還有不少。
並且,日子都不怎麼好過。
對外,要忍受客戶的挑剔與苛責,並且動輒被別人懷疑茶葉來路不正;對內,要接受茶農的誤會與排斥,別人可能總覺得他們在武夷山分走了一塊大蛋糕。
但是,他們的真誠和勤勞,還是打動了一批顧客,並且,這些顧客的群體,還在慢慢累積中。
也許過個三年五載,我們再見大河的時候,他已經鳥槍換炮了。
有了房,有了更好的車,有了自己的店。
真正成為了一個武夷山茶農。
不再是,飄在武夷山的異鄉人。
《6》
祝願在武夷山打拼的大河們,一切安好。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難處,都不要迷失了本心。
不要欺騙客戶自己在正巖村承包了茶園,也不要編造自己在武夷山擁有幾千畝茶園的童話,更加不要胡謅說自己在武夷山的茶廠有一千平方....
要知道,謊言終歸是謊言,一時不破,並不代表能矇騙一世。
真相終究是會爆出來的。
到那時,就連一點退路都沒有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