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庖丁解牛
有一天,一個叫丁的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梁惠王站在一旁觀看。只見丁宰牛的動作,優美得如同舞蹈;進刀時發出的響聲,都合乎樂曲的節拍。梁惠王不禁喝起彩來,說:「呀!技術怎麼能達到這種地步!」
丁放下刀說:「我追求的遠不止是技術,而是道。我剛開始學殺牛的時候看到的都是整頭牛。三年以後,就未曾看見囫圇的整牛了。現在我看牛,是用心去感覺,而不是用眼去觀看。殺牛的時候是心神在指揮我的手腳,而不是我有意識地去做什麼。我順著牛筋骨的自然結構,依照紋理,順應經絡,向有空隙的地方用刀,進刀的時候毫無障礙。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去劈骨頭。而我呢,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刀口還是像剛磨出來的一樣。因為牛節骨是有間隙的,刀卻是幾乎沒有厚度的;把幾乎沒有厚度的刀切入有空隙的骨節,這不是遊刃有餘嗎?儘管如此,遇到那些筋骨盤結的地方,我還是得小心謹慎,慢慢用刀。宰到最後的時候,我的刀微微一動,整頭牛就豁然解體,如同泥土潰散落地,可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殺完牛之後,我再擦拭好刀把它收藏起來。」梁惠王說:「很好啊,丁師傅,我從您這一番話中,悟到了養生的道理呢!」
後來,「庖丁解牛」逐漸演化為成語,被用來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二、庖丁解牛的啟示:
1、要善於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庖丁解牛的技藝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他在進刀時幾乎沒有阻礙,進刀的聲音合乎樂曲的節拍,真正做到了遊刃有餘。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庖丁認識和掌握了牛的內部結構規律,並遵循這個客觀規律。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因此,我們在實踐中需要做到有心人,用心摸索,不斷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2、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普通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好廚師一年換一把刀,而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仍同新的一樣。同樣做事,追求不一樣,效果就會有天壤之別。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立足,必須有自己的一技之長;要想從眾多的同行中脫穎而出,就要嚴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追求卓越的品質。
3、保持平和心態。對於一個廚師來說,解牛之事是極為普通尋常且枯燥乏味的,但庖丁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不被世事紛擾迷亂雙眼;他能夠去除浮躁,沉下心來,痴迷於自己的工作。他知道只要幹好自己的事,就能從自己平常的工作中獲得樂趣,獲得成功,獲得人們的認可。他告訴我們,即使再平凡的人,從事再平凡的事,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同樣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業。
世界上的事情紛繁複雜,常常由於處理不當而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煩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擺脫煩惱,輕鬆處理好一切事物呢?「庖丁解牛」給了我們答案:牛是複雜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如此,不管它多麼複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自然遊刃有餘。
庖丁順利解牛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狀態,也是一種充滿自信的境界。如果我們也能像他一樣,既不磨損刀子的鋒芒,又能把牛順利解開,就能在處理問題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也就擺脫了處事困難的煩惱,能夠愉快地面對人生了。所以,無論是處事還是做人,我們都需要掌握規律,運用規律。
讀罷《庖丁解牛》,最佩服的是庖丁的敬業精神,作為職場中人,就需要這種精益求精、勇於上進的精神。做事時不僅要會,還要懂。唯如此,才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