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啟示:掌握事物客觀規律,做事才能遊刃有餘

2020-12-23 皮球見聞

一、庖丁解牛

有一天,一個叫丁的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梁惠王站在一旁觀看。只見丁宰牛的動作,優美得如同舞蹈;進刀時發出的響聲,都合乎樂曲的節拍。梁惠王不禁喝起彩來,說:「呀!技術怎麼能達到這種地步!」

丁放下刀說:「我追求的遠不止是技術,而是道。我剛開始學殺牛的時候看到的都是整頭牛。三年以後,就未曾看見囫圇的整牛了。現在我看牛,是用心去感覺,而不是用眼去觀看。殺牛的時候是心神在指揮我的手腳,而不是我有意識地去做什麼。我順著牛筋骨的自然結構,依照紋理,順應經絡,向有空隙的地方用刀,進刀的時候毫無障礙。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去劈骨頭。而我呢,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刀口還是像剛磨出來的一樣。因為牛節骨是有間隙的,刀卻是幾乎沒有厚度的;把幾乎沒有厚度的刀切入有空隙的骨節,這不是遊刃有餘嗎?儘管如此,遇到那些筋骨盤結的地方,我還是得小心謹慎,慢慢用刀。宰到最後的時候,我的刀微微一動,整頭牛就豁然解體,如同泥土潰散落地,可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殺完牛之後,我再擦拭好刀把它收藏起來。」梁惠王說:「很好啊,丁師傅,我從您這一番話中,悟到了養生的道理呢!」

後來,「庖丁解牛」逐漸演化為成語,被用來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二、庖丁解牛的啟示:

1、要善於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庖丁解牛的技藝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他在進刀時幾乎沒有阻礙,進刀的聲音合乎樂曲的節拍,真正做到了遊刃有餘。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庖丁認識和掌握了牛的內部結構規律,並遵循這個客觀規律。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因此,我們在實踐中需要做到有心人,用心摸索,不斷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2、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普通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好廚師一年換一把刀,而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仍同新的一樣。同樣做事,追求不一樣,效果就會有天壤之別。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立足,必須有自己的一技之長;要想從眾多的同行中脫穎而出,就要嚴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追求卓越的品質。

3、保持平和心態。對於一個廚師來說,解牛之事是極為普通尋常且枯燥乏味的,但庖丁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不被世事紛擾迷亂雙眼;他能夠去除浮躁,沉下心來,痴迷於自己的工作。他知道只要幹好自己的事,就能從自己平常的工作中獲得樂趣,獲得成功,獲得人們的認可。他告訴我們,即使再平凡的人,從事再平凡的事,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同樣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業。

世界上的事情紛繁複雜,常常由於處理不當而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煩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擺脫煩惱,輕鬆處理好一切事物呢?「庖丁解牛」給了我們答案:牛是複雜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如此,不管它多麼複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自然遊刃有餘。

庖丁順利解牛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狀態,也是一種充滿自信的境界。如果我們也能像他一樣,既不磨損刀子的鋒芒,又能把牛順利解開,就能在處理問題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也就擺脫了處事困難的煩惱,能夠愉快地面對人生了。所以,無論是處事還是做人,我們都需要掌握規律,運用規律。

讀罷《庖丁解牛》,最佩服的是庖丁的敬業精神,作為職場中人,就需要這種精益求精、勇於上進的精神。做事時不僅要會,還要懂。唯如此,才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天天講——庖丁解牛
    為什麼要讀成語 成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成語的背後涉及很多歷史典故,把成語的含義跟背後的典故結合起來,讓孩子在掌握詞語的同時 -庖丁解牛- 原文:
  • 年度感悟之四:庖丁解牛 大道三千,皆出一門
    年度感悟之四:庖丁解牛大道三千,皆出一門。庖丁解牛講的是養生和境界。有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神入化,但是他們教出的弟子卻不怎麼樣,這的確是可以解釋的。老子說聖人得一而萬事畢,這個「一」就是庖丁解牛的技藝境界。庖丁解牛真的是在說宰牛麼?竊以為養生主說的是怎樣保全自身,要不然宰個牛有什麼好養生的。
  • 《莊子》裡庖丁解牛的故事賞析
    莊子以庖丁解牛為喻,描述庖丁在牛體筋骨肌理的空隙下刀,方可使刀刃完好,解牛雖多而刀刃不傷。同理,人們處於複雜萬端的社會也當「以無厚入有間」。所謂「無厚」,就是對世上事物無所執著,那麼處世即可「遊刃有餘」了。就全篇結構言,文章開門見山,以「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引出庖丁解牛的場面。
  • 庖丁解牛
    【成語】:庖丁解牛【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解釋】: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近義詞】:左右逢源 得心應手 如臂使指【反義詞】:一籌莫展 捉襟見肘【例句】:他是花高薪聘請來的,只見他一上任就大刀闊斧的改革,各種問題應對起來便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在梁國有一個名叫庖丁的廚師。非常善於宰牛,全國聞名。於是,梁惠王邀請他去王宮解牛表演下。
  •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字詞解釋】庖:廚師。丁是他的名。解:剖開、分割。二、成語典故【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 《庖丁解牛》的啟示:關鍵不是有一把好刀,而是要有一套方法論
    《庖丁解牛》是莊子講的一個小故事,他以殺牛為例向梁惠王講述養生之道。雖然短短幾百字,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卻讓人深思良久。本來是要給梁惠王講養生之道,但莊子卻在大談庖丁如何解牛,好像作文離題,思維太過跳躍。
  • 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劉愛力:悟《庖丁解牛》之道 尋寄遞發展...
    ——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劉愛力 《庖丁解牛》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千古流傳,庖丁之所以能把宰牛這種看似危險拙笨的工作做到如此出神入化、如此如臂使指、如此心曠神怡,我體會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第一,庖丁掌握了事物的固有規律,享受著工作的過程,而不僅僅限於某項具體工作的被動完成。
  • 成語「遊刃有餘」中的故事,你知道嗎
    庖丁回答道:「我的技術高超不僅僅是因為熟練,更重要的是通過熟知牛的身體構造進而掌握牛的規律。」接著,庖丁向梁惠王講述了自己學習宰牛的經歷:「在最初的時候,我不懂得牛的身體結構,眼睛裡看到的只是整頭牛而已,宰牛的時候便很難知道如何下手。三年之後,我熟知了牛的身體構造,這時候我看見的便不是整頭的牛,而是它身體內部的筋骨了。如今,我宰牛的時候,即使不用眼睛去看,也能準確的下刀了。
  • 從庖丁解牛的故事分析它對我們現實工作的意義
    我們就以《莊子》一書中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分析一下來自我們自身的一些因素。廚師給文惠君宰殺牛牲,在分解牛體時,快速進刀發出的刷刷聲像美妙的音樂旋律,文惠君稱讚道:「妙啊,技術怎麼可以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喜好摸索事物的規律。
  • 庖丁解牛 莊周 | 原文 譯文 朗誦及簡析
    遊刃有餘:現代人使用它來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目無全牛:一般用來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躊躇滿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意思。躊躇,一般用於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躊躇滿志,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
  • 順應自然法則,遵從客觀規律,遵循事物規律
    種種歷練,都寫在自然法則裡 順應自然法則,遵從客觀規律,遵循事物規律....... 不與天鬥,不與地鬥,不與萬物鬥......
  • 生活最好的狀態莫過於遊刃有餘
    庖丁解牛單從故事來看,有點意思。行行出狀元,將一門手藝練到極致,就是出路,能得到君王親賴,夫復何求。可莊子講的是殺牛,折射出來的卻是處世之道。人間事,錯綜複雜,毫無頭緒,是因為看得過於整體,無處下手。如果找到事物的一個點,鑽研突破,最終也就全部解決,如同殺牛,牛那麼大,要想解決它,只有朝著一個點下手,才能達到最終殺牛的目的。人生不是硬來,以鋼對鋼,自尋死路。而是遊刃有餘,順應天道人道,遊走於縫隙之間,以我之長擊敵之弱。而不是胡亂用力,違背天道人道行事,那樣自己終將折損,事情還不會有任何進展。
  • 《庖丁解牛》中的人生智慧感悟
    庖丁解牛》是莊子的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這篇文章中蘊含了道家很多思想的精髓,對於提升我們的人生智慧也值得借鑑。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的功夫,最初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牛,到三年之後則「未嘗見全牛」,到最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 藝術上的抽象美與形式美,其中抽象美是事物客觀存在的規律
    我們承認形式美中的諸種表現形態,如對稱美、節奏美、和諧美……這些形式規律的術語離開了具體事物,同樣是抽象的。不同事物可以有類似韻律和節奏(形式方面)而形成的聯想(在韻律,節奏的共性上構成的共同心理反應是這種聯想的客觀基礎,也即常說的「通感」,「異質同構」等等)。藝術家在概括生活時所賴以發揮的各種構成手段(它可以組成統一的具有美感的藝術形式),就有抽象的模擬因素。
  • 庖丁解牛和賣油翁的道理能作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嗎?
    庖丁解牛和賣油翁兩篇古文都是每一個學生必學之內容。庖丁解牛出自《莊子養生主》;賣油翁更是出自大文豪歐陽修之手。兩者故事不同且本身要表達的意思也有差異,前者表明經過反覆的實踐和練習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才能遊刃有餘,而賣油翁依據是「無他,唯手熟爾」!
  • 《莊子諵譁》: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
    今天就來講講其中《莊子·養生主》篇裡的「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故事,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再由庖丁闡述他的解牛之道。做事不僅要掌握規律,還要持著一種謹小慎微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進行反覆實踐。就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 庖丁解牛!用1000多字提煉任正非「無為而治」的管理智慧,學習了
    《莊子·養生主》裡有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後人從中知道了遊刃有餘這個詞語:「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殺牛,一把刀用了十多年仍然跟新的一樣,關鍵就在於他掌握了牛的組織結構,可以輕鬆把牛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