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朱豔麗
北京外國語大學新增11個小語種專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增5個小語種專業……近日,教育部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在國內高校獲批的新設專業中,小語種專業成為一個高頻詞。小語種人才缺乏,已經無形中制約了我國部分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在小語種專業基礎上,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啥樣的人才?
製圖/張懷博
>>現象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北京外國語大學新增了茨瓦納語、恩德貝萊語、葛摩語、克裡奧爾語、紹納語、提格雷尼亞語、白俄羅斯語等11個非通用語言專業。
半島記者注意到,除北京外國語大學之外,另有多所高校新設小語種專業獲得批准。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新增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等4個小語種專業。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新增波斯語、希伯來語、塞爾維亞語等8個小語種專業。天津外國語大學新增豪薩語、烏爾都語等12個小語種專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增孟加拉語、土耳其語等5個小語種專業。
這些小語種都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用較多的語言。比如,波斯語是伊朗和塔吉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也是阿富汗境內兩種主要語言之一。此前,國內僅有6所高校開設波斯語專業,全國波斯語人才不足500人。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小語種人才缺失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部分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因素。
數據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使用的官方語言及主要民族語言總共約60餘種,其中我國目前尚未有高校開設的語種有18種,僅有1所高校開設的語言有20種,而且已開設的一些語種也存在人才儲備不足的情況。
接受媒體採訪時,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需要大量通曉語言、了解多國文化的人才,但目前我國外語教育中非通用語人才還較為匱乏。按規劃,到2020年,該校開設的外國語課程將突破100種,覆蓋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種是開設重點。
小語種專業人才的稀缺近年來已經引起各方的重視。去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關注「一帶一路」小語種人才培養問題。而在地方兩會上,也有不少這樣的聲音。例如,在今年2月海南省兩會上,海南省政協委員李渝鳳建議,加快海南小語種人才培養與儲備宜早不宜遲。
原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宇明曾表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雖然可以用英語等通用語言進行一般溝通,但是要真正走到當地民眾中,真正了解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思維模式,大大拉近與當地人的感情,就要用當地習慣的語言來溝通。「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需要有大批既懂得通用語言也精通當地民族語言的專業人才。「不過很遺憾,目前精通非通用語種的人才十分欠缺。」
>>現實不過,對於「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通曉當地語言的人才只是一個方面。
「語言只是一個方面,我們更青睞綜合能力突出的人才。畢竟相對來說,法語、阿拉伯語還不是那麼大的障礙,但是既懂外語又懂工程施工、土建等專業的複合型人才,我們很緊缺。」青島鑫光鋼結構集團總裁辦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目前該公司的產品已出口到沿線31個國家和地區。不過,複合型人才的稀缺仍是公司的一個「痛點」。
接受半島記者採訪時,橡膠谷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焱也表示,從近年來橡膠行業「走出去」的經歷來看,企業對既懂外語又有其他知識背景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廣泛。
「當前我們缺的不是普通翻譯,而是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的高層次翻譯人才。」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黎琳在其撰寫的提案中提到,以往「一帶一路」小語種都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招生,受學科名稱所限,課程設置一般採用語言學和文學相結合的框架,學生知識結構單一,不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對既懂外語又有金融、通信、機械等專業基礎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回復半島記者採訪的郵件中,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騎提醒,小語種人才緊缺問題確實存在,但是這不是單純數量問題,因此不是只靠增加專業和布點能夠解決。一帶一路建設缺乏的是通語言,懂文化,熟悉專業或是相關領域知識的人才。「市場所需的是關鍵性高端人才。如何定義高端?就是能夠藉助『一帶一路』小語種的背景文化知識,從事國際專業領域的分析、管理甚至是決策的綜合性人才。換言之,既精通語言,又對對象國國別有一定研究,同時具備國際經貿、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的積累,這種國際性外語人才是現在最缺乏的。」
沈騎認為,由於歷史原因,非通用語種專業建設曾經一度萎縮。近年來,國家逐漸重視外語語種規劃工作,建立一大批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外語非通用語種教育的文件也於2015年正式出臺,在語種、布點與資源投入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單一型」外語語種結構失衡問題有望解決。但隨之而來的「一茬齊」或「攤大餅」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各地高校紛紛開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小語種專業,致使國內小語種專業和布點出現『井噴』式增長的趨勢。『一帶一路』語種布局,無論是語種選擇、專業建設、市場需求、人才定位與培養模式,都需要縝密的前期論證和研究。各地需結合國家戰略和地方實際進行統籌規劃,實現語種均衡發展和規劃,否則就會事倍功半。」沈騎撰文指出,面向「一帶一路」需求,外語人才規劃將探索從單語人才向復語人才轉變、從單一語言技能向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這就要求相關院校在加強語種布局和人才質量建設同時,培養精通多種外語的「復語型」人才、外語+專業精通的「複合型」人才等。
>>探索在「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青島被確定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
據青島市商務局統計,2016年,青島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進出口總額338.28億美元,佔全市當年進出口總額的51.3%,出口額同比增長4.2%;吸引沿線國家在青島市累計投資佔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42.05%;對沿線國家累計投資額佔全市對外投資總額的28.1%。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過程中,青島也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需要一大批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高端複合型人才加入到重大項目運作中來。」青島市人社局局長紀敏曾表示,這些人才短期內很難招募,人才短缺將成為「一帶一路」面臨的重大挑戰。
據青島市人社局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為系統建設青島「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隊伍,青島市人社局、青島市外國專家局、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北方國際人才研究院按照「走出去」、「引進來」的總體思路,經過三個多月調研,發布了《青島市「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戰略行動方案》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出了載體建設、制度創新、雙向引才、多元培訓等四項行動計劃助推青島市「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戰略。
其中涉及的措施包括加大「一帶一路」小語種人才培養力度;激發社會力量,建立「一帶一路」「全人才成長鏈」培養扶持機制,加強對「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機構的扶持力度,實施「一帶一路」海外人才培訓實訓工程項目等。
據介紹,目前,青島已分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依託大學、培訓機構等設立出國培訓海外基地5家,藉助各基地在公共管理、能源開發與管理、金融保險、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專長,為青島人才培訓提供專業支撐。
另外,青島還將探索推行國際僱員制。加強與國際會議組織、國際獵頭公司、海外工程師協會組織等合作,開展國際僱員需求調研,在有需求的公共機構穩步推進國際僱員工作,建立公共機構國際僱員服務機制。
「下一步我們會出臺一個《外籍僱員聘用管理暫行辦法》,這在國內走得比較靠前,目前還沒有可供參考的模板。」上述工作人員介紹。
半島記者注意到,青島包括人才培養引進的這些做法吸引了其他城市的關注。2016年10月,天津市考察團來青島考察後,在天津市對外交流辦公室官方網站上發布《青島市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主要舉措及其啟示》一文,評價「我市與青島市同為『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並且兩地地緣位置相近、產業相似、優勢互補……青島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路子。青島市的做法和經驗,無疑為我市提供了重要借鑑和啟示。」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青島的企業自身也在努力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子。據張焱介紹,近日,青島橡膠谷集團有限公司、青島科技大學和泰國相關大學三方共建的泰中橡膠學院招生工作已啟動,即將迎來首批國際教育專業新生。「該學院的建立是中泰兩國橡膠技術教育領域的首創,培養出來的都是複合型人才,將來可以為我們在泰國設立的橡膠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可以算是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探索了一條新路。」言語之間,張焱對未來充滿期待。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