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至時間是 6月21日12:24:06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發現這一天白晝最長,夜晚最短,最終確定了夏至,稍後又發現晝夜等長的春分與秋分,在此基礎上確立二十四節氣。
「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恪遵憲度抄本》
「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夏至已至。夏季在佛教中是個重要的季節,結夏安居被稱為佛教叢林節日之首。每年農曆的四月十五日,至農曆七月十五日,出家眾聚居一處,精進修行。中國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但並非完全沿用全部內容,而有部分變通之處。
漢地佛教叢林的古德根據中國氣候及風俗民情,按照夏安居制度還制定了冬安居制度。自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的叢林清規開始,歷代叢林皆有結冬上單坐禪、結夏講經學律——亦即「冬參夏講」之規制。
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夏至提醒人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的到來,溫度達到頂點,同時也意味著隨後陰氣將開始逐漸上升。同時,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有雲「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國之兇荒、民之札喪」;司馬遷所著《史記·封禪書》亦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裡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
二候蟬始鳴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我國農曆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
「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
最能反映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全文是: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北方農村的「夏九九」歌是: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溼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
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歌雖然未廣泛流傳,但它比冬九九適用範圍更廣。除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分地區等地區不適用外,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用。這是因為我國南北溫差夏季小,冬季大。因此「夏九九」歌就沒有「冬九九」的那種地域局限性。
忌夜食生冷、空腹飲茶
夏季夜短,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飲食,生菜、瓜類等,本為夏季忌食之品,夜間尤其要注意食用此類食物。夜間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症。
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時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再是喜歡食鹹之人,鹹味引茶入腎,消爍下焦腎陽,使人易於罹患手足疼痛之痺症,以及下元虛冷的腹瀉、陽痿、痛經等病症。因此,夏季飲茶,應是在餐後飲二到三杯為宜,有飢餓感則立刻停飲。
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於開洩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可以見到的病症如手足發冷,小腿轉筋,雙目視物不清,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同時,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後避風,對小兒尤其如此。
忌夜臥貪涼
中醫認為「頭乃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氣的匯聚之處,夜臥吹冷,極易導致陽氣折損,天長日久,則陽氣散盡而斃命。因此,我們現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
對小兒甚至不要在其睡著之後扇風取涼,否則,易於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開、風痺等病症,人們往往不知其害,所謂愛之深,則害之甚。諺語有「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後飯」的養生口訣,均可以理解為夏季的養生要求。
宜多吃「苦」
夏至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夏至除了清淡飲食,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溼、清涼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勞乏、消炎退熱、清心明目、促進食慾等作用。不過,苦味食物均屬寒涼,雖然能清熱瀉火,但屬於清瀉類食物,體質較虛弱者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病情。
芹菜:性味甘苦。微寒。具備清熱利溼、平肝涼血的作用。時常食用。對咳嗽多痰、牙痛、眼腫者具備較好的匡助療效。芹菜還具備減低膽固純和血壓的作用。
絲瓜絡:性味甘苦。有通經絡、行血脈、涼血解毒的功效。絲瓜絡清冷微寒。瓜肉鮮嫩,具備清熱化痰的作用。
萵筍:具備清熱化痰、瀉火解毒、利氣寬胸的作用。對幼童來講,還能起到幫助長牙、換牙的作用。
宜晚睡早起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
花菜:生津止渴
有白、綠兩種,有增加食慾、生津止渴、解熱毒等功效,同時也含豐富的維生素C、B群、胡蘿蔔素。
南瓜:補中益氣
具補中益氣、潤腸通便等功效,含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素,也含豐富胡蘿蔔素,能保健視力、改善血糖強心固腎氣。
菠菜:潤腸止渴
可補血潤腸、止渴,為避免菠菜中的草酸與鈣形成草酸鈣鹽,建議先以熱水汆燙,去除草酸再食用。
金針菇:清熱解憂
可補氣養血、清熱去溼、解除憂愁憤怒,也含蛋白質、胡蘿蔔素、纖維質、鈣、磷、鐵等營養素。
蓮藕:安神涼血
具清熱安神、涼血散瘀功效,含維生素B、磷、鐵等礦物質,可改善貧血、消炎抗菌、降血脂、血壓。
☆ 夏至家常涼麵 ☆
原料:麵條、黃瓜、醃胡蘿蔔、醃香椿芽、芝麻醬、醋、香油
做法:
1、先和面,醒30分鐘後擀成麵條
2、黃瓜切成細絲,醃胡蘿蔔和香椿芽切丁,芝麻醬用水調開
3、鍋中水燒開後,下入麵條煮至八成熟後撈出
4、麵條用涼水衝涼,反覆衝幾次
5、涼好的麵條盛入碗中,依次加上各種調料,再加適量醋和香油
6、攪拌均勻後即可食用
☆ 過水麵 ☆
原料:茄子、黃瓜、西紅柿、芝麻醬、醋、香椿、素肉、胡蘿蔔鹹菜
做法:
1、黃瓜切絲
2、香椿、胡蘿蔔鹹菜、素肉切末
3、芝麻醬加入少許鹽涼水,用筷子輕輕順時針攪拌,待水分漬入醬裡,再放少許鹽涼水,攪至稀泥狀時即可
4、鍋中放油,下西紅柿,炒成西紅柿滷備用
5、另起鍋,放油,下素肉末、茄子,炒成茄子滷備用
6、麵條用水煮熟後過涼開水,放在碗裡
7、碗裝涼麵端至餐桌上,撒上黃瓜絲等;澆上醋,再以勺澆上調好的芝麻醬,用筷子均勻攪拌
☆ 雙菇苦瓜絲 ☆
材料:苦瓜、香菇、金針菇、姜、醬油、糖、香油
做法:
1.將苦瓜順絲切成細絲,薑片切成細絲;香菇浸軟切絲,金針菇切去尾端洗淨;
2.油爆薑絲後,加入苦瓜絲、香菇絲及鹽,同炒至苦瓜絲變軟;
3.將金針菇加入同炒,加入調味料炒勻即可食用。
夏至日作
唐·權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夏至
左河水
驕陽漸近暑徘徊,一夜生陰夏九來。
知了不知耕種苦,坐閒枝上唱開懷。
夏至
長卿
夜半驚嵐偃旗旌,朝聞遠鴉方初醒。
狸奴幾下偷翻書,何時聽得螗蜩鳴?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夏至
宋·張耒
長養功已極,大運忽雲遷。
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
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
崔巍幹雲樹,安得保芳鮮。
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
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平日裡你只怕禪院冷而不怕內地熱,
你頻繁唏噓中國夏都冬至的冷,
你一再健忘華中大地夏至的熱,
可是,夏至真的來了,
你還是親自體驗吧———
如果說,
冬天的寒冷是北海禪院的悲哀,
那麼,
春夏秋的熱燥則將是整個內地的苦難!
——明賢法師
支 持
禪林網
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