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後作家小說專輯 |《香港文學》2020年8月號

2021-02-19 香港文學網

本期「九零後作家小說專輯」輯錄十部九零後作家的短篇小說,展示出年輕寫作人的創作實力和發展潛力。

吳見英〈牆〉借牆的意象,思考個人與城市的發展關係,且認識自己才能再次找回純淨初心。春馬〈江戶川淹沒三十裡〉表現在災難面前,人類主動尋找不同途徑去獲取身體與心靈的安全感。鄧觀傑〈廁居洞裡的阿媽〉用通感捕捉異地與家鄉的關聯,城市不斷為「我」提示新的方向,但是阿媽和家才是「我」的精神屬地。孫鵬飛〈類似時刻〉由生活虛無培育精神空蕩,理想在現實面前遭遇全線潰敗。於則於〈搖曳〉追憶青春期的情感搖曳對現今心緒的實時介入與迅速抽離,整理走過的路,可見的只有瑣碎細節。吳啟寅〈霧與夜〉以望遠鏡的窺視,完成今昔的勾連,夢境中的鮮活生命被現實擊打得無比落寞傷感。邱偉揚〈在未來的日子裡〉,引渡人跋山涉水維護靈魂的純淨。王陌書〈現代人〉關注為生計奔波的普通人,每天的循環軌跡,「像是蛇在咬自己的尾巴」。沈閏生〈去鄉記〉和夏立楠〈去塔什伊開克村〉是兩則與「做客」相關的故事:歡喜返鄉的淑寧在家宴中體驗到寡淡的親情,姐妹只是故知,故鄉已是他鄉;父親帶「我」去做客,一路頻出的意外,悄無聲息地阻滯了行程。 

鄧瑗〈再談九零後小說及其現實感〉從暗淡的青春敘事、寓言式的現實書寫、內化的孤獨體驗三個角度,對專輯作品進行了論評。

相關焦點

  • 唐詩人 | 語言、心靈與生活 ──《香港文學》「九零後」欄目觀感
    中國文學界關注「九零後」已經好幾年了,很多期刊雜誌2019年開始已不再把「九零後」作家作為新生力量。在這種熱潮已經過去的時候,《香港文學》卻開闢了「九零後」欄目,為此,這個欄目在中國文學界並不耀眼。但這個欄目的作者隊伍主要還是來自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一些留學在海外的九零後青年。這些地域的「九零後」青年作家,恰恰是我們內地文學界不曾關注到的文學創作力量。
  • 香港文學研究專輯 |《香港文學》2019年10月號
    本期「香港文學研究專輯」刊發一組精耕史料的文章。趙稀方〈香港文學源流辨析〉的研究對象是香港報刊,通過紥實的文獻儲備,提出《遐邇貫珍》是香港文學源頭,而《中外小說林》是香港最早的文藝期刊,並闡釋《英華青年》《文學研究錄》與中國現代文學的關係。
  • 香港作家散文專輯 |《香港文學》2021年1月號
    新一年《香港文學》在保留經典欄目的同時,亦致力於推出創作與評論專輯的新選題與新策劃。敬請期待。本期「香港作家散文專輯」集結二十八位香港作家,從敘事、抒情的路徑,講述生活、情感、藝術三者之間的微妙關係。往事故人懷思,如黎翠華〈日曆牌〉、馬輝洪〈「冷公」不冷──緬懷辛鬱先生〉、何杏楓〈有生〉、胡燕青〈鄰舍〉、黃仁逵〈兩面牆的兩面〉、黃秀蓮〈揚眉策馬〉、吳見英〈晃盪與孤寂〉、吳燕青〈我的阿婆〉、袁子桓〈藝術的幽魂〉、鄭明仁〈啞行者蔣彝〉;生活意趣追索,如蓬草〈吃的藝術〉、黃維樑〈我也「煲劇」〉、遊欣妮〈聖誕禮物〉;文藝風骨品評,如鄭培凱〈散文如詩〉、樊善標〈深邃與連結〉、潘步釗〈敲牙記〉、施友朋〈「香港城市學
  • 《香港文學》2019年3月號總第411期
    「第四屆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國際論壇」去年10月在韓國首爾舉辦,陶然先生應樸宰雨教授之邀,與韓國、馬來西亞、德國、葡萄牙、俄羅斯、紐西蘭、泰國、中國內地幾十位作家和學者
  • 香港文學研究雙璧 (書評) ── 趙稀方的《小說香港》與《報刊香港》
    數年後,《香港文學》創刊號又開闢了「筆談會.談香港文學」的專輯,專門回顧香港文學以及在未來的發展,同時探討香港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關係。他們討論的其中一個要點是:香港文學需要進行有系統的整理。如果香港文學需要進行整理,我們應該如何定義「香港文學」?這不是一個可以簡單解決的問題。
  • 印刻文學生活誌 10月號/2018 第182期
    印刻文學生活誌 10月號/2018 第182期雜誌名稱:印刻文學生活誌  刊別:月刊出版地區
  • 《香港文學》2018年第10期目錄
    本期「海外華文女作家作品專輯」,陳謙持續地為「他國故事」寫作提供新穎的創作視角,而〈落虹〉卻是她在「中國故事」書寫的一次嘗試,作品依然延續著她對女性成長的嚴肅思考;張惠雯近年的「他國故事」小說非常搶眼,〈感情生活〉中可以窺見她在構思與敘事上的創作變化,作品的「現代」質感更加醇厚。
  • 《香港文學》2018年第3期目錄
    「香港作家散文大展」專輯陳國球    一葉渡海:懷念陳炳良老師王良和    留皮鳥葉 輝    新界古老墟市的前世今生  小說舞臺西 西    文體練習  批評空間鍾怡雯   論1990年代以降的旅行書寫袁勇麟   遭遇西方:早期海外華文文學中的歐美華人記述
  • 《香港文學》2018年第2期目錄
    「香港文學選集(第五輯)」評論專輯袁勇麟    多元現代性的抒情重構                    ――評《土瓜灣敘事――〈香港文學〉散文選》劉倍辰>凌   逾    打通時空的傳世之珍                   ――評《繁華落盡見真淳――香港文學筆記選》劉   俊    世界華文文學的香港形態                    ――論「香港文學選集」之散文選《土瓜灣敘事》方   忠    傳統與現代的交匯  本土與世界的融合
  • 香港文學,故事難說
    長年漂泊在外, 早已不在意這些標籤了,他們總歸是血脈相連的親人啊。上大學讀英文系,沒有機會系統性地研讀中國文學。「系統」原本是一個中性的詞語,但是在修讀文化理論的影響下, 總覺得它是一種限制。為了突破限制,我往往去圖書館亂看一通。我偏愛讀現代文學,厭倦了五四時期的新詩和小說,就會去翻翻當代文學雜誌。
  • 書訊17 | 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
  • 信易讀書俱樂部 | 文學·小說 | 冰與火之歌
    馬丁所創作的長篇奇幻小說,於1996年首次出版,是作家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作品以宏偉奇幻的筆法生動地描述了一片虛構的中世紀大陸上所發生的一系列相互聯係的宮廷鬥爭、疆場廝殺、遊歷冒險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寫作手法上馬丁運用了POV ( Point-of-View , 即「視為人物寫作手法「 ) ,以輪流交換人物第三人稱視點的敘事方式進行描寫,從而推動故事的進展。
  • 2017,「臺積電文學賞」再度啟程
    臺積電文學獎自2011年開始至今,每兩年舉行一次,第四屆已開始徵收作品。這一獎項的理念是「開拓與全面審視作家寫作成績面貌、跨越國界藩籬、向全世界華文徵集優異作品的重量級文學獎」,「體認現實環境、倡議作家至上、推動華文文學發展」。該獎的中篇小說徵稿字數為六萬至八萬字;鼓勵中篇小說創作,培育青年創作家,增進社會文學風氣,是設立這一獎項的宗旨。
  • 聚焦香港書展 兩岸三地名作家香港書展開壇
    此外,張愛玲研究者止庵和張愛玲文學遺產繼承人宋以朗更會作出文學對談,講題為「張愛玲文學的與眾不同之處」,令人翹首期盼。其他名家包括來自中國內地李銀河、邱華棟、蔣勝男及金仁順;臺灣的陳文茜、詹宏志、楊儒賓、金泰成及成英姝;香港的郭位、馬家輝及葛亮。葉永烈因在文革之後發表第一部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使他聲名鵲起,成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科幻與科普作家之一。
  • 三聯書店|向香港文學泰鬥致意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2018年6月8日在香港逝世。祖籍浙江鎮海。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著作有小說集《酒徒》、《對倒》、《寺內》、《陶瓷》、《島與半島》、《天堂與地獄》、《打錯了》、《多雲有雨》;散文和雜文合集《不是詩的詩》、《他的夢和他的夢》;文學評論集《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短綆集》、《見蝦集》、《暢談香港文學》、《舊文新編》等。作品屢獲獎項,入選海內外多種作品選本、鑑賞辭典和大學教材,並被譯為英、法、意、法蘭德斯和日、韓語。
  • 2019香港書展|新書巡禮:文學精選
    在書架上,文學書群總是特別精緻,當中不少更是精裝書本,不管內容類別,當刻就令人很想買下,放到手上慢慢撫摸。知道各位文學迷久等了,以下為大家推薦幾本今年香港書展絕不能錯過的精選文學新書!香港著名文學家、藏書家——葉靈鳳的隨筆總匯,共分三集,本集收錄報章專欄「霜紅室隨筆」多篇文章,計一百六十四篇。內容涵蓋閱書之談、中外文壇掌故,從作家手跡、林語堂的「幽默」,到西方的禁書、畢加索的愛情關係,種種話題無所不談,箇中趣味甚豐。書寫隨筆,讓所讀之書逐一珍藏,是為愛書家、藏書家的賞心樂事,也是通往書籍世界的大門之路徑。
  • 【2019香港書展】年度主題科幻及推理文學 從倪匡到陳浩基一網打盡
    在名家講座環節,香港科幻小說巨擘倪匡會現身書展與書迷交流。(左起)作家李偉才、貿發局副總裁周啟良、香港書展文化活動顧問團成員邱立本及香港出版總會理事葉佩珠一同介紹今年書展。作為書展的常客,倪匡就稱讚書展氣氛很好,對於香港新生代推理文學作家他亦有心頭好:「陳浩基推理作品好好,譚劍科幻書都好。」
  • 《新文學》庚子紀念特刊之五編輯部專輯《乾坤日月 翰墨春秋》(總第333期)
    2006年創辦文學-藝術類綜合雜誌《新文學》並任主編。書作曾在中美兩國多地展出並出版,早年音樂作品曾多次被北京國家大劇院及中央歌劇院演出,曾連續三年獲美國作曲家、作家及出版家協會年度作家獎。現任世界書畫家聯合會及國際音樂交流協會藝術顧問。
  • 崔文東 | 晚清女作家湯紅紱翻譯小說的文化譯寫(上)
    [7]紅紱女史譯:〈(朝鮮故事)龍宮使者〉,《民呼日報圖畫》第2-15號(1909年5月16-30日);小波重譯,紅紱節譯:〈無人島大王〉,《民呼日報圖畫》第30-44號(1909年6月13-27日);紅紱女史:《(滑稽小說)蟹公子》,《民呼日報圖畫》第45-89號(1909年6月28日—8月11日)。
  • 訪談 || 香港文化與香港比較文學 ——黃維樑教授訪談錄
    【引言:張叉2017年和黃維樑作訪談,紀錄頗長,大部分內容以《加強「以中釋西」文學批評,構建中國比較文學的話語體系——黃維樑教授訪談錄》為題,刊登於本刊第55期(2018年6月出版);現在把餘下部分,另定題目,續刊於此。】張:比較文學是同文化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向您請教香港比較文學的問題之前,想先就香港的文化問題向您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