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定居南京7年的日本紀錄片導演,帶著一位編導、兩位攝影師,在武漢歷經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
6月26日晚,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播出,不到24小時,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紀錄片講述10個普通家庭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故事,也向公眾展現了被「治癒」後的武漢。竹內亮視角下的武漢,真實而溫暖。
為重新開門營業挑選食材的日料店老闆賴韻很興奮,被問關門130天是什麼心情時,他立馬糾正竹內亮,「是133天」,他數著日子在盼重啟。
已經做了5年護士的龔勝男,年初覺得毫無奮鬥方向準備辭職,卻在疫情發生後改變想法,主動請纓上一線抗「疫」。
憋了一個冬天的冬泳隊更是按捺不住了,冬泳隊大爺高歌《我的太陽》,整個隊伍的成員都看不出半點被疫情影響過的痕跡。
雖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武漢人始終對未來充滿希望,對新生活做好準備,路上又熱鬧起來,12點後的大排檔也有不少人……
今年3月,竹內亮拍攝的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曾在中國和日本引發巨大迴響,讓無數外國人看到了中國抗「疫」的最真實紀錄。5月15日,竹內亮在微博募集「住在武漢的人」的拍攝對象。6月1日傍晚,他抵達武漢火車站,開始在武漢近10天的拍攝。
看起來只有半個月的籌備時間,其實他和團隊等待了4個月。「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在3月份的時候,我就想去武漢。一直去不了,就一直在等待時機。」4月8日,竹內亮提出「去武漢」,依然遇到很多反對。6月1日,他和團隊終於成行。
10年前,他曾為NHK電視臺拍攝長江流域為主題的紀錄片,來武漢拍攝過江豚。3年前,作為《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紀錄片中的一集,他來武漢拍攝開咖喱店的日本老爺爺。
這一次,他想紀錄一個真實的武漢,「拍攝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目的就是給全世界看。外國人的信息量不多,如果沒人說的話,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會一直停留在2月份。」他坦言,「網絡上很多謠言,覺得其實去世了很多人,覺得還是有隱瞞的感染者,覺得武漢很危險不能去。雖然我覺得武漢沒有問題,但是沒有見證就沒有根據,所以我要親自去看看。」
巧合的是,竹內亮在微博募集拍攝對象的前一天,武漢啟動集中核酸檢測排查。他抵達武漢的那一天,武漢集中核酸檢測排查工作又剛好結束。「當時並不知道會這麼巧,現在看來是特別好的時機,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告訴大家:武漢很安全。」
紀錄片團隊在拍攝前,並不預設主題,但創作者們對武漢,會有自己的想像。在竹內亮的想像中:「武漢人經歷了這麼大的事情,會不會很緊張?」他抵達武漢火車站時,見到的不是人們裹在防護服裡層層盤查,而是核對身份後快速放行。
當晚,外出宵夜,他發現武漢人雖然戴著口罩,仍然開心地在一起吃飯,「這一刻真的覺得,武漢安全了」。
儘管如此,他還是看到了疫情給武漢留下的痕跡。拍攝第一天,竹內亮見到第一位拍攝對象,聽到的第一句話是:「我做過核酸檢測了。」
不過,隨著拍攝的進行,竹內亮發現,「沒想到武漢人這麼熱情,菜這麼好吃,江邊的風景也好漂亮。」他在武漢的拍攝格外順利,「好多人報名免費給我們做助手,免費幫我們開車,酒店也以最低的價格給我們提供房間。」就如同他在微博中所說:「一天比一天喜歡上這個城市。」
6月26日晚,《好久不見,武漢》在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上線。竹內亮和團隊原本在擔心「一個小時的片子,大家會不會沒有耐心看」。他原本準備回復微博中的每一條留言,卻發現「回復不過來了」。不到24小時,影片在微博的轉發量超14萬次,網絡總播放量超過2500萬次,「大家還是很關心武漢的」。
據竹內亮介紹,《好久不見,武漢》已經同步登陸國外社交平臺,並將於下周在日本最大網絡平臺上線一個特別版。「我最大的目的,就是給全世界看這個紀錄片,大家對武漢的偏見確實太多了,如果一直沒有人去更新武漢現在的情況,很多外國人的信息還停留在2月份,還覺得武漢很危險呢。」
而竹內亮正在期待著,「如果情況允許,今年11月或12月份,想再到武漢來,舉行我們每年一次的粉絲見面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每晚18:30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欄目。或者下載荔枝新聞、我蘇APP。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方晨 視頻/南京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編輯/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