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的普通人一天可以過成什麼樣子?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他們的生活全世界的人都會羨慕。總結下來就是四個字:富到流油。
有人曾經這樣描述過那個時候日本人的生活:在結束了一天十幾小時的工作後,領了幾十萬日元的工資,隨隨便便給朋友送上一塊瑞士金表,晚餐一起吃澳洲龍蝦,配上丹麥的生蠔、法國的紅酒和日本最貴的神戶牛肉,飯後開著德國車去銀座購買歐洲的奢侈品。
這樣的描述雖然誇張,但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日本確實很真實。靠著財富積累、美國幫助以及國民瘋狂工作,當時的日本國家GDP世界第二,人均GDP世界第一,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得十分奢靡。
也正是因為太有錢了,當時的日本人紛紛看準了房地產行業,不斷投資地產和房產。瘋狂砸錢之後,日本的房地產迎來高度繁榮,甚至當時日本的媒體還曾表示:東京的地價足夠買下整個美國。
只不過,房地產的過度投入使整個日本的經濟變得越來越「虛」,房價瘋漲的背後,銀行滿滿的都是房貸,日本進入了全民負債,而負債的源頭都在房子上,樓市面臨高槓桿,社會真實財富沒有負債擴張得快。
不得已之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在1990年主動戳破泡沫,為了保住實體經濟的發展引導房價暴跌。那年的1月12日被稱為」日本股市最黑暗的一天「,股票暴跌70%,房地產崩盤,大量企業倒閉,曾超越美國經濟的日本,經濟整整倒退了20年。
在此之後,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日本應該會跌出發達國家陣營。只不過,雖然經歷了巨大的經濟動蕩,這些年日本始終位於發達國家行列,這是為什麼?
事實上,日本之所以能抗住房地產泡沫破裂的負面影響,依舊保持著發達國家的「身份」,主要就是因為日本有兩大優勢。
首先是人口優勢,日本的人口規模並不是很大,所以當GDP分攤到每個人頭上的時候,其成績在全球範圍內是名列前茅的。而且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一直比較高,據統計,日本的人均預期壽命為83.7歲,是全球第一,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約為77歲。
因此,日本人的退休年紀普遍很大,一般60歲以上的老人都會參與工作,所以日本的人口雖然少,但是勞動力水平較高,自然能創造更多財富。
其次是科技優勢,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日本十分注重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尤其在精密儀器、工業機器人、超高精度工具機等領域,日本在國際上佔據重要地位,包括在十分「吃香」的半導體技術上,全球的10大半導體公司有5家是日本的。
憑藉著高科技產業的長期發展,日本不僅加速了製造業的發展,還通過進出口的方式獲得了大量財富,所以在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日本的經濟也就很快發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