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上世紀90年代初,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日本的經濟泡沫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股市和房地產買賣達到瘋狂的地步。
有多瘋狂呢?一套在今天都只能賣900萬日元的公寓,當年卻以16.5億日元的價格成交,最終,金融危機爆發,股市和房市泡沫破裂,數萬破產的日本平民走上了天台。
幾十年過去了,日本人對當年那場可怕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所帶來的傷害,還心有餘悸。歷史何曾相似,讓我們一起看看,當年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讓日本都經歷了什麼?
(金融危機爆發前收入豐富的白領)
一、虛假的繁榮
1978年,世界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大幅上漲,為了平抑國內通脹,美聯儲提高基準利率,實施緊縮貨幣政策。
利率的提升,導致大量海外資金進入美國,美元開始大幅升值,為扭轉貿易逆差,美國推行美元貶值來提高出口競爭力。
1985年,美國召集日、德、法、英四國,籤訂廣場協議,要求四國拋售美元來實現美元貶值。這樣,其它四國的貨幣也就相應升值,日元更是在短短三年內升值了一倍多。
(日本建築業巨頭Hayashi)
日本為了維持企業出口額,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在兩年內連續降低利率達五次之多,企業的利潤得到了大幅提升,大量的活錢流入銀行,手握大把現金的銀行,不得不以超低的利率把這些錢貸出去,以形成更多的存貸回報。
二、泡沫的積累
在眾多的行業中,房地產無疑是風險最低的行業,於是,寬鬆政策下大量的活錢進入房地產,日本的房價開始大漲。光是1987年,東京的房價就翻了一倍。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房子從來都是買漲不買跌的,眼看房價一天天上漲,心急如焚的民眾再也不敢等待,開始向銀行貸款買房。
(搶房的民眾)
為了盤活資金,儘可能多的放貸,銀行以低首付,低利率為誘餌,鼓勵百姓多貸款投入房產。
為了吸引更多的民眾買房,一些地產商還組織一幫無業游民,裝扮成買房者,排起長長的隊伍,營造的火爆場面使更多的民眾,前僕後繼背上幾十年房貸進入房市。
當時,為了買房的分配「公平」,日本房產開發商還採用了搖號買房,一個售價高達6200萬日元的55平方小房,中籤率僅為1/1000,這種飢餓營銷場面的營造,不斷刺激著日本民眾的搶房欲望。
(1988年到處建房的東京)
在這種亢奮下,日本人民認為,日本是個島國,土地稀缺,而作為首都的東京也只有一個,資源的稀缺性將會支撐房價一直上漲。
房產泡沫,根本不存在,當然也沒有破滅一說,這是泡沫破滅前夜,沉浸在買房興奮中的日本人民對房價上漲的執著堅持。
在鼎盛時期,東京23個區的房價就能把整個美國買下來,即使房價高到如此地步,但人們卻從不擔心房價下跌,更多家庭超出還貸能力購房,抱著賺一筆的心態參與炒作。
在日本的報紙上,日本經濟超越美國,高歌猛進的良好感覺甚囂塵上,常常出現把東京地皮賣掉,買下整個美國,再租給美國人的豪言壯語。
(金融危機後無家可歸的老人)
狂熱的情緒傳導到工業上,許多實業放棄了原有的產業,把資金投入房產,以分享房產快速上漲的紅利,大量國際熱錢也進入日本房地產,助推日本房價上漲。
三、沉痛的代價
全民炒房,實業炒房,在房價泡沫越來越大之際,日本的實體工業陷於停頓,農業用地大量被佔用,GDP的增長完全依賴於房產交易稅收和土地拍賣,對外宣揚的高速發展完全建立在房地產泡沫之上,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偏遠的孤島縣,各級地方政府熱衷於賣地,土地財政大行其道。瘋狂的樓市已經動搖了日本「科技興國」的戰略。
(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的爛尾樓)
日本政府開始對房產調控,上調利率,收緊信貸,尤其是限制對房產的貸款總量。這樣一來,房價停止了上漲,外資和實業開始拋售房產退出,但沒有了信貸的支持民眾,根本拿不出足夠的積蓄接盤。房價崩塌式下跌。
房價下跌招致大量的投資客拋售房產,惡性循環,房子跌成了白菜價,但工薪族仍然買不起。
這場房地產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使得狂熱的日本一下跌入深淵。大量企業倒閉,自殺率、失業率飆升,那些買在高點,背負沉重貸款的工薪族更為悲慘,從此再無生活品質可言,一輩子都套死在了房子上,只能拼命打工還貸。
直到今天,日本都沒有走出當年的陰影,那場房地產泡沫破裂所帶來的傷害,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對於他們來說,房子是他們一生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