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殺害7000抗日將士的罪人上官雲相,解決如何?

2020-12-14 歷史知事Pro

殺害7000抗日將士的罪人上官雲相,後來怎麼樣了?

近代中國,出現了很多禍國殃民的將領,上官雲相絕對算其中一個。很多人知道他就是因為他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皖南事變,7000抗日將士,沒有死在戰場之上,卻被上官雲相帶領大批國軍殘酷殺害,不得不說,這是抗日力量受到最嚴重的打擊。

今天,我們來好好聊聊上官雲相這個人,和皖南事變這件事。

上官雲相是山東商河縣人,15歲進入山東陸軍小學,1917年考入保定軍校第六期。這樣的教育經歷和社會背景,讓他很容易成為北洋軍閥的一員。

1919年孫傳芳畢業,在湖北孫傳芳第21混成旅當排長,旅長就是著名軍閥孫傳芳。孫傳芳後來在福建等地做大,上官雲相也水漲船高。在孫傳芳這裡,上官雲相一直做到第七師第十三旅旅長。

孫傳芳有個唬人的頭銜——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可就是這個頭銜,給他帶來了噩夢。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孫傳芳軍隊一敗塗地。孫傳芳逃到天津,最後在佛堂裡被施從濱之女所刺殺。作為孫傳芳殘部的上官雲相,則是在第二次北伐過程中,投降蔣介石,成了國民革命軍的一份子。

與上官雲相同屬於孫傳芳系統的陳儀陳調元都被委以重任,上官雲相自然也不例外。上官雲相1929年擔任了陸軍第四十七師師長。7月升任第九軍軍長。

相對於其他北洋軍閥將官來說,上官雲相的命實在太好了。原因在於,上官雲相在保定第六期的同學太多了。保定六期的同學中,既有葉挺這樣的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也有薛嶽、張發奎、餘漢謀、李漢魂、蔡廷鍇、吳奇偉、鄧龍光、黃琪翔這些國民黨軍隊中的明星。此外,楊傑、鄧演達、郝夢齡、趙博生、何柱國、周渾元,周毓英、林廷華、陳公俠、呂超、羅策群、黃鎮球、韓德勤也是保定六期的。

不過,真正提攜上官雲相的,是顧祝同。顧祝同是蔣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剛之一,五虎上將之一,自然是有資格提攜同學,組建自己幫派的。

在顧祝同的扶持下,上官雲相作為第九軍軍長兼第47師師長,參加了對中國工農紅軍的「圍剿」。雖然多次損兵折將,但老蔣依然願意重用他。紅軍長徵過程中,上官雲相擔任湘鄂川邊區「剿匪」 總部第一路軍總指揮可以說是位高權重。蔣介石藉助圍堵紅軍趕走王家烈佔領貴州後,上官雲相當上了駐黔第一綏靖區指揮官,有希望成為新一任貴州王。只可惜,上官雲相嗜好賭博,不得不上下其手貪汙腐敗給自己填補虧空,最終,上官雲相被免職,去歐洲考察軍事。

抗戰全面爆發後,還是顧祝同提攜下,上官雲相當上了第三戰區長官部總參議,後來直接當了第32集團軍總司令。而上官雲相的另一個同學韓德勤,則當上了江蘇省主席,實際掌握著第24集團軍。

韓德勤在蘇北堅持抗戰,其實最主要的任務是限制新四軍和八路軍發展。可是就在韓德勤的眼皮子底下,黃克誠帶領的八路軍第五縱隊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竟然勝利會師,合併一處。這對於韓德勤來說是大大的不利。

於是,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在1940年3月22日擬定了《關於肅清淮河流域及隴海路以南異黨軍隊的指導方案》。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地消滅華東地區抗日的新四軍和八路軍。

其實在這之前,韓德勤就不遺餘力打擊抗日武裝。1939年,韓德勤先後出動正規軍包圍突襲東海抗日武裝——八路軍獨立第三團,殺傷該團團長以下數百人。圍攻高郵湖北的抗日遊擊隊,慘殺遊擊隊領導人陶容以下數百人。不僅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他容不下,不屬於韓德勤勢力的抗日武裝,也不想留下。著名抗日英雄陳文,發展了3000人的遊擊隊,結果被韓德勤正規軍89軍打了一個星期,全軍覆沒,團長陳文也被殺害。

韓德勤最壞的地方在於,喜歡趁著新四軍與日軍作戰的時候,背刺新四軍,為日軍牽制兵力。1940年1月,新四軍第五支隊與日偽軍作戰,韓德勤進攻五支隊,被擊退。1941年日偽軍進行大掃蕩,韓德勤配合日軍進攻新四軍益林陣地。

名義上說,韓德勤是江蘇省主席是魯蘇戰區副司令長官,掌握10萬抗日武裝,但是,這個所謂的抗日高級將領,始終把主要矛頭對準了新四軍八路軍和其他民間抗日武裝,差一點就成了江蘇日軍的看門狗。

還好,韓德勤碰到了鐵板上。1940年9月,韓德勤聯合泰州二李、陳泰運糾集3.4萬人對江北新四軍發動大決戰,結果被僅有7000兵力的粟裕打個大敗,精銳部隊獨立第六旅、89軍都損失慘重,主力部隊損失了1.1萬人。

韓德勤在黃橋的失敗,直接導致的後果是,新四軍與八路軍會師。陳毅黃克誠聯手攻擊韓德勤,雖然殲敵8000自損2000,但沒有完成既定作戰任務。

蘇北形勢如此,江南的新四軍軍部,自然就更危險了。

當然,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蔣介石在與延安的電報溝通中發現,延安方面並不打算在皖南與國軍大打出手。這一猶豫和軟弱,被蔣介石理解為新四軍不堪一戰,於是進行策劃的皖南事變,就開始了。

新四軍軍部,是直屬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的。顧祝同「以人格擔保,保證新四軍東進和北移的安全,並且規定了新四軍的行進路線。上官雲相也以同學名義,找到新四軍軍長葉挺,要求對方調整新軍路線。經過一系列對話,上官雲相和顧祝同,了解了新四軍所有的底細,一張大網已經張開,就等新四軍往裡面鑽了。

1940年12月,上官雲相在徽州召開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人有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第五十軍軍長範子英、第二十五軍軍長張文清、第五十二師師長劉秉哲、第四十師師長方日英、第七十九師師長段霖茂、第一四六師師長戴傳薪、第三十二兵站分監李錫慶、第二十三兵站分監郭叔皋、皖南行署主任戴戟等。這一次會議目的如何,計劃如何,不言而喻。

最終,上官雲相統一指揮第32和第23兩個集團軍總共8萬兵力,對新四軍軍部9000多人發動了雷霆一擊。10天不眠不休的作戰,新四軍核心陣地終於被攻佔,僅有2000人分散突圍,其餘7000人全部犧牲,包括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

上官雲相本人來說,皖南事變就是他人生的巔峰了。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上官雲相長期擔任閒職,沒有在一線主力部隊指揮,主要原因無非兩點:作戰水平不怎麼樣,不是黃埔嫡系。

1949年,上官雲相去了臺灣,第二年就辭職隱居,當了和尚,法號「古穆和尚」。

有人說,上官雲相當和尚是為當年絞殺新四軍懺悔,這話恐怕他自己都不信。當初蔣介石和顧祝同計劃用3個月時間解決新四軍,卻沒想到上官雲相僅僅用了八個月就完成任務,對此,上官雲相表示,「這次消滅新四軍,作戰非常順利,似有天助,正在作戰時,連下幾天雨,新四軍困在山谷,進退不得。」

上官雲相後來參加軍事會議,參謀長打算把消滅新四軍當作功績列入戰報,上官雲相說,「這是內戰,在抗日戰爭民族大義是理屈的,擺不到桌面上的事,怎能列入報告呢?」

對於上官雲相來說,新四軍7000抗日將士,不過是他的進身之階而已。同情不同情什麼的,根本不存在的。

1969年,74歲的上官雲相在臺北去世。當時很多人傳言,上官雲相陪葬品很豐厚。結果,上官雲相下葬沒多久,墳墓就被人炸開盜取金銀珠寶。後來這件事也不了了之,不知道這些盜墓者的背後,有沒有國民黨大佬推動?

上官雲相墳墓被炸,並沒有激起什麼事態,這也許說明,在國民黨的圈子裡,對這個皖南事變的劊子手,也是發自內心的瞧不起的。

相關焦點

  • 「皖南事變」幕後元兇,被蔣當替罪羊革職,晚年想做一事贖罪
    而加入國民黨軍後,上官雲相甚至能幹出殘害同派軍官段朗如的舉動,讓他孤軍迎擊日軍。在段朗如被俘虜後,還拒不發兵救援導致段朗如慘死於日軍手下。這樣一個對自己人都能下狠手的壞人,有什麼是他不敢幹的呢?當蔣介石召集了一些軍官開會討論如何兵發皖南的時候,上官雲相毛遂自薦,對蔣介石的計劃舉雙手贊成。
  • 顧祝同蓄謀製造皖南事變的詳情細節
    大約在1940年12月間,上官雲相秘密從皖南來到上饒。上官雲相自1938年底劃歸第三戰區指揮以來,時常來到上饒,來時多住在長官部副官處處長茅逎功的家裡。除了茅家住宅寬敞、飲食講究之外,更主要的是因為上官雲相嗜吸鴉片煙,茅也是癮者,住在茅家比較方便。上官每來必有宴會打牌、酒食徵逐,我也常去參加。獨這次上官之來,住在顧祝同家中,並且只住一宿,翌晨即趕返徽州,我和長官部的許多人對他的來去都不知道(我是事後才從長官辦公室主任朱華那裡得知的)。沒有幾天,就爆發了「皖南事變」,難道這又是偶然的嗎?
  • 蔣介石同意釋放皖南事變後被扣押的葉挺將軍內幕
    葉挺將軍是如何被將軍軟禁的1937年77事變發生後,中國進入了國共合作、全面抗戰時期,中華民族面臨的共同敵人就是日本侵略者。國共雙方本應通力合作,共同抗戰,但國民黨頑固派並沒有放棄對八路軍新四軍的圍剿政策,一直伺機對其發動進攻。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從雲嶺駐地出發準備開赴長江以北。
  • 他在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曾活捉事變劊子手,卻死在勝利前夜
    皖南事變之後的國民黨軍仍然不老實,還想著在邊境地區搞摩擦,蠶食新四軍的根據地。彭雪楓聽到這個消息,火冒三丈:平時讓著你是因為有命令,你還真當我們新四軍怕你們?趕忙對彭雪楓表示,要一致抗日,不再摩擦。彭雪楓礙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殺這個皖南事變的劊子手,只好將他放了。但是這一戰過後,韓德勤就再也沒有找過彭雪楓的麻煩。日本人也惹不起這個戰神。在著名的淮北反掃蕩作戰中,彭雪楓連戰皆捷,殲滅敵人五百餘人,自身傷亡卻不到七十人,打出了驚人的戰損比。從此,整個皖北和豫東根據地連在了一起,抗日形勢如火如荼,日本人再也撼動不了了。
  • 皖南事變後槍殺項英的叛徒劉厚總,1952年8月初在江西南昌被處決
    皖南事變中,新四軍九千將士,其中兩千餘人突出重圍,兩千餘人戰死,一千餘人失散、失蹤,四千餘人被俘。被俘的將士分別被關押在江西上饒集中營、江西鉛山等地。在被俘的人員中,有極少數人被俘後叛變、變節。有三個團級幹部叛變投敵,劉厚總是其中之一。
  • 被殘害的抗日英雄——項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共產國際監察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被叛徒殺害,後移葬雨花臺烈士陵園。
  •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為何突然膨脹成7個師?師長是哪些人?
    「皖南事變」是一起嚴重的手足相殘事件。當時日軍正強佔我們的國土,殘殺我們的同胞,中華民族山河破碎,人們流離失所。國內頑固派不思抗戰,卻向抗戰的新四軍舉起屠刀,幾千新四軍將士活生生的倒在他們的槍口下。而且,更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新四軍更加強大,部隊數量遠遠超過事變前,多達到7個師,將近10萬人。擴充後的新四軍7個師都具有優良的戰鬥傳統,抗戰意志非常堅決,在抗日戰爭和後來的解放戰爭中,都建立不朽的功勳。他們分別是:1、第一師由新四軍第1支隊和第2支隊合編而成,師長粟裕,長期戰鬥在蘇中地區,多次沉重打擊日、偽軍隊。
  • 往事|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重建:從損失九千到擴編九萬
    1941年1月7日至1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繞道北移時,遭8萬多國民黨軍合圍進攻,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遇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皖南事變」是抗日戰爭中共產黨遭受的最嚴重損失。
  • 1941年1月6日,新四軍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遇襲,「皖南事變」爆發
    12月中旬之後,國民黨通過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也是新四軍的頂頭上司)再三下令催促新四軍於12月底以前北渡過江,而按照國民黨指定的北渡地點,則是日偽的強大力量所在,所以,新四軍在如何北渡,何時北渡,走什麼路線北渡方面與國民黨展開了鬥志鬥勇的周旋。12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皖南部隊全部以戰備姿態繞道茂林、三溪、寧國、朗溪到溧陽,然後待機北渡。
  • 十二月主題黨課——《西安事變》
    ,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各地響應 4、東北軍剿共失敗 4次同紅軍交手均失敗,損失3個師,共1500人馬,無補充,反被撤銷3個師番號,要求10萬大洋撫恤將士遺孀遭拒。
  • 皖南事變時,這個國軍將領拒絕執行命令,被顧祝同撤職查辦
    皖南事變的爆發,充分暴露出了蔣介石破壞抗日統一戰線的醜惡嘴臉,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共合作,更給了日軍坐收漁翁之利的機會。 不過,從這次事件中,也有一些國民黨陣營中的愛國志士,以民族大局為重,甚至不惜拋下個人前程,拒絕執行命令,比如李樹正將軍。
  • 西安事變中,有人表示不會殺害他,為何蔣還曾留下遺囑?
    1936年「雙12」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相繼佔領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東北,準備入關開始大規模侵華戰爭。中國形勢一再瀕臨危機,但是老蔣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將本該對準外敵的槍口,轉過來傷害我們華夏同胞。
  • 皖南事變新四軍損失慘重,這位國軍團長卻率部起義,後成開國少將
    皖南事變是抗日戰爭中,國民黨頑固派精心策劃的聚殲新四軍部隊於涇縣茂林地區的一個險惡的反動陰謀。此次事變讓新四軍損失慘重,此時有位國軍團長卻率部起義,後來成為了開國少將。他的名叫陳銳霆。陳銳霆先後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的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參加了冀中抗日、長城抗戰、徐州會戰、贛北會戰、棗宜會戰等戰役戰鬥,1941年3月,陳銳霆任國民黨李仙洲部第一四二師四二五團的團長。此時,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新四軍的實力損失慘重。
  • 12.12西安事變84年紀念日| 緬懷先烈 一路前行!
    西安事變直接起因:張學良主張的「攘外安內」政策,因與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相左而直接導致了事件的爆發。 西安事變根本起因:日本侵華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作為思想。
  • 「新四軍和皖南地區出席七大代表全部遇害」屬於誤傳(下)
    曾山,時任中共中央東南局副書記,他並未直接從皖南趕赴延安,而是在皖南事變前夕,率東南局機關撤離皖南赴蘇南。皖南事變後,任中共中央華中局組織部部長,堅持在華中抗日。江天輝,時任中共皖南特委軍事部部長,於1941年4月到達延安(他如何赴延安情況不清楚),7月撰寫了《皖南特委工作報告》一文,後參加延安整風運動,出席七大。
  • 4點原因告訴你,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什麼不救張學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要求老蔣聯合抗日。西安事變最終在各方調停下和平解決,1936年12月,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從此被蔣介石軟禁。因為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正是為了促成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合抗日。如果這時候為了營救張學良要繼續內戰,那麼西安事變也就失去了意義,這是張學良以及東北軍部分愛國將領不願意看到的。同時,由於日本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而九一八事變的仇恨一直在這些東北軍心裡,出於民族大義,很多將士都不願內戰,只想抗日。
  • 從抗日到降日,從英雄到敗類,馬佔山的正面形象是如何崩塌的
    1931年10月16日江橋抗戰,被譽為「九一八」事變之後「第一次有組織、有部署、大規模抗擊日本侵略」的戰鬥,作為領導者馬佔山被塑造成一位具有「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和「堅韌不拔的大無畏品質」的抗日民族英雄形象。
  • 抗日神劇是對抗日將士的褻瀆
    正因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抗日將士才永遠值得可歌可敬!抗日精神才得以發揚光大!打著髮膠的八路軍如果十四年的抗日戰爭都像抗日神劇裡歪曲得那樣簡單輕鬆,那當年抗日將士的鮮血豈不白流了嗎?這是不是對革命先輩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