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家》:華麗的敘事篇章背後,是一顆孤獨的靈魂在自我拯救

2020-12-08 小魚愛說娛樂事

2020年2月,第92屆奧斯卡獎項出爐,榮獲9項提名的《愛爾蘭人》卻最終顆粒無收。不過,這部被譽為「年度冷門電影」的《愛爾蘭人》將馬丁·斯科塞斯重新帶回大眾視野。作為國際知名導演,斯科塞斯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經典之作,但因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將鏡頭更多地聚焦於邊緣人物,導致其作品大部分成為小眾電影,2004年上映的電影《飛行家》就是其中之一。

電影《飛行家》是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好萊塢知名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凱特·布蘭切特、凱特·貝金賽爾等人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4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同年該電影為斯科塞斯斬獲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第6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雙提名,並且在國際上包攬眾多有分量的獎項。影片上映至今已有十餘載,但豆瓣評分仍維持在8.1分,其經典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電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講述美國一代巨富霍華德·休斯的傳奇經歷。導演將鏡頭聚焦於巨富休斯的早期生活及其對飛行事業的熱愛,以夢想作為切入點,從事業和婚姻兩條線索展示敘事,從而描述他的奮鬥史和好萊塢眾多傳奇女星的羅曼史。

對於這部電影而言,「追逐夢想」的主題顯而易見,包括其名字《飛行家》就將主人公翱翔天空的野心彰顯無遺。但是在夢想的主題以外,我還看到了美國王牌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執導功底。該電影作為馬丁·斯科塞斯代表作之一,隱藏在其眾多優秀作品之中,成為一部小眾高分的冷門電影。所以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結合馬丁·斯科塞斯的創作手法和思路來挖掘電影《飛行家》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我將從創作手法、視覺藝術、主題內涵以及價值體現四個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更深層次的意蘊和思考。

01、塑造深受精神困擾的人物形象,以小見大,採用鬆散堆積式敘事節奏積蓄情感爆發,首尾呼應強化人物個性矛盾

縱觀斯科塞斯的電影,其作品中的主人公或許來自社會不同階層,但無一例外不是深受精神困擾的邊緣人物。導演採用深入人物內心隱秘世界的敘事手法,將鏡頭聚焦於各色各類承載著精神問題的角色,以小見大,從而揭示現代人的生存狀態。電影《飛行家》亦是如此,對於這部分內容,我將從以下兩點進行闡述:

首先,從心理學視角反映現實問題,展示主人公心理隱患成因,以小見大

電影《飛行家》開篇以小男孩休斯站在浴盆由母親為其洗澡展開敘事。母親反覆告訴休斯外面正在爆發霍亂,並不安全。在母親的指示下,休斯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拒絕和外界接觸,總是躲藏在屋內埋頭於機械拆解和研究。童年的遭遇為休斯埋下心理隱患。

成年後,儘管休斯意氣風發,但是對其潔癖的細節描述貫穿全片,包括他不斷洗手、不允許服務員替他打開瓶子、不願意與人握手等等行為。在斯科塞斯的劇情編排下,觀眾可以了解到休斯神經官能症的背後潛藏著一顆孤獨恐懼的內心,拉近觀眾與角色的距離,並吸引觀眾注意力。

在《心理分析入門》中,弗洛伊德表示,

「電影就像是與精神分析直接對應的文化形式,電影使得人類擴展了觀察外部世界的視野, 從而對自己與自己所處的外界社會有了更為宏觀的認識。」

電影《飛行家》正是將其人文關懷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休斯因母親童年埋下不安全的種子,導致他終生在缺乏安全感的痛苦中飽受煎熬,只能通過強迫性行為安撫自己。儘管他家財萬貫,但他的內心卻如同現代社會每一個普通人一樣,精神家園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導演通過影片中透視休斯的心理問題,呈現現代人的精神狀態。影片中休斯不理智的行為,可以在觀影者內心拉響警笛,讓觀影者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並注重精神世界的需求。

其次,鬆散堆積式敘事節奏強化人物個性矛盾,大量鬆散事件積蓄情感爆發

斯科塞斯執導的電影偏愛鬆散的敘事節奏,以敘事團塊連綴形成一條完成的敘事鏈,各個情節片段有各自主題且相互獨立,最終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比如,在《飛行家》中,電影開篇講述休斯心理隱患成因,隨後剪切到其成年後拍攝電影的經歷。休斯拍攝電影經歷了三場波折,每一場都有衝突和破解,導演沒有用因果關係銜接劇情,而是讓每個情節具有各自向心性。之後休斯從拍攝電影轉接到研發飛機、收購航空公司等等,每個片段不斷羅列、積蓄,串聯成完整的敘事鏈。

在我看來,以電影男主休斯的經歷為例,正因為小時候埋下心理隱患,所以內心渴望強大,無論生活還是事業都追求完美極致,才有一次次挫折和衝突。而每一場衝突又逐步加重其內心的不安全感,導致他神經官能症愈發嚴重。導演斯科塞斯用大量鬆散事件的積累逐步將人物推動到極端的環境中,造就其情感爆發。

總的來說,電影鬆散的情節背後實則暗藏內在邏輯關係,散落的片段不斷積蓄情感,推動人物情感爆發。這種不斷積蓄、層層遞進的敘事手法,可以將人物內心世界真實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隨著劇情推動了解角色的精神狀態,從而拉近兩者距離,產生強烈的情感觸動。

02、熟練運用主觀鏡頭和特寫鏡頭剖析人物,利用色彩反映人物內心世界,從而揭示人物精神狀態

電影《飛行家》霍華德·休斯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斯科塞斯高超的執導能力功不可沒。他擅長拓展電影語言,採用獨特的視覺語言展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刻畫出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

①鏡頭語言:採用主觀鏡頭展現人物內心世界,以特寫鏡頭突出人物精神狀態

電影後期,休斯神經官能症日益嚴重,甚至會產生臆想和幻象。有一次,當休斯與員工討論工作時,導演採用主觀鏡頭展示休斯的視角,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鬼鬼祟祟的人物戴著標誌明顯的白手套緊盯著休斯,隨後愈演愈烈,一群戴著白手套的人物步步逼緊。此時透過特寫鏡頭,我們可以看見休斯臉上的焦慮緊張神態。

可是畫面一轉,我們可以看見休斯詢問員工諾亞那群可疑人物是否他的員工,員工朝著休斯的方向看去,畫面卻又馬上切換到諾亞的特寫以及附近員工的交流,而不是休斯眼中的那群可疑人物。這足以證明,那群可疑人物由始至終只存在於休斯的想像之中,說明其精神狀態已經瀕臨崩潰。

在這裡,導演採用主觀鏡頭和特寫鏡頭相結合的手法來呈現休斯的精神狀態,透過主觀鏡頭展示休斯臆想世界,說明其內心的不安,再利用配角人物特寫鏡頭輔助呈現真實世界,突出臆想世界的荒唐,再以主人公特寫鏡頭直觀表達其內心惶恐焦慮之情。如此一來,觀眾可以追隨鏡頭轉變體驗到人物形象的內心情緒,並感受到他們的掙扎與無奈。

②色彩渲染:運用色彩的漸變隱喻主人公不斷加重的精神疾病

斯科塞斯將色彩當作程度副詞使用,通過色彩的遞進漸變,逐步襯託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影片伊始,在休斯事業巔峰時期,電影採用開朗鮮明的色彩襯託其積極的精神狀態:

休斯自費拍攝《地獄天使》之時,飛機採用鮮豔的紅色,表示男主敢作敢為的個性;《地獄天使》拍攝成功以後,休斯在觀影室查看樣片,紅色絲絨沙發表現出男主對事業執著沉穩;第一次試飛成功時,女友身上以及家庭布局以緋紅色為主,表示男主意氣風發的狀態;然而,隨著休斯神經官能症愈發嚴重,影片的紅色逐步走向深色:

第二次試飛失敗,暗紅的火焰和暗沉的血液包裹著男主,暗示其精神狀態逐步走向衰敗;當他與相愛多年的女友分手以後,他燒掉對方所有衣物,深沉而誇張的焰火模糊了他的表情,一如其複雜的心境;當他發病嚴重到完全封閉自己時,導演採用暗紅和深藍的顏色交替,表示男主的強迫症已經到達最嚴重的地步。斯科塞斯巧妙運用色彩的深淺和面積來渲染人物的精神狀態。非常規的色彩誇張地表現出人物內心世界瓦解崩塌的過程,極具表現力。這種處理方式可以使電影人物的轉變有跡可循,引導觀眾沉浸於人物的內心世界,拉近兩者距離並引起觀眾思考。

03、追逐夢想是斯科塞斯永恆的敘事母題,也是其敘事架構的動力源,作為精神內核構建起邏輯流暢的敘事框架

超越自我、追逐夢想,一直是斯科塞斯所有作品共通的敘事母題。電影《飛行家》秉承了斯科塞斯一貫的敘事主題,導演以大場面大製作描繪休斯的傳奇人生,塑造出一個不斷迎接命運挑戰的人物形象,正是為了闡述追夢的核心主題。

斯科塞斯本人曾經說道,

「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貫穿我影片的主題思想,現在我明白了,這個主題思想就是一個局外人為了獲得承認而進行奮鬥。」

以電影《飛行家》為例,成年後的休斯繼承了父母大筆遺產,本可以高枕無憂地過日子,但是他卻選擇孤注一擲自費拍攝電影。影片花了很大篇幅講述休斯拍攝電影遇到的挑戰,這與電影名字《飛行家》似乎了不相干。可是透過休斯的言語,我們就會明白導演這樣安排的寓意。

休斯曾對媒體公關經理說,

「我必須靠這部電影一舉成名,不然我就得滾回休斯頓一輩子做鑽井工具。」

這句話恰好揭示了休斯所有行為的源動力,那就是他要在造夢的好萊塢立足。作為造夢工廠好萊塢的局外人,休斯拼盡全力拍攝史詩級戰爭電影來獲得承認,從而使他能夠不受拘束地全力實現和體驗他的關於飛行的夢想,而這正是斯科塞斯想要表達的追夢主題。

電影前後首尾呼應講述了休斯從小樹立的夢想規劃:

開世界上最快的飛機,拍世界上最宏大的電影,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縱觀休斯的一生,他拍攝空戰電影、參與設計和試飛飛機、收購環球航空公司並扭轉其虧損局面,這些事情看似雜亂無章又毫不相關,但是它們無一例外不與「飛行」扯上關係,與此同時它們又分別對應休斯的三點夢想。總的來說,休斯的追夢精神是電影最核心的主題,與此同時它擔任了電影的精神內核,將休斯的一生緊密串聯起來,為電影搭建起邏輯流暢的敘事框架。

04、反傳統英雄形象更貼近生活,深刻揭露現代人通病,引導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進行理性思考

在電影獨特的拍攝手法和永恆追夢主題之外,我認為斯科塞斯執導電影的價值體現同樣值得我們深究。隨著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精神家園也在面臨嚴峻挑戰,電影《飛行家》展示追夢主題的同時還反映出主人公飽受煎熬的精神狀態,深刻揭露現代人通病,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

第一,社會價值:反英雄形象貼近生活,引人深思

電影《飛行家》主人公休斯家財萬貫,在電影行業和航空事業都深有成就,按理說這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然而,在斯科塞斯的鏡頭下,我們可以看見,深陷於神經官能症的休斯不過是一個飽受疾病折磨的普通人。

不同於好萊塢傳統大英雄形象,休斯並非完人,他有致命的缺陷和脆弱的一面。這種反英雄形象更加貼近生活,從而拉近觀眾與主人公的距離,促使觀眾產生認同心理。

在我看來,休斯神經官能症逐步加深的過程,其實是現代人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逐漸迷失自我的真實寫照。斯科塞斯利用華麗的篇章將主人公的精神異化的過程一層層剝開,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將休斯的精神狀態和人生經歷折射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從而意識到自身存在的精神困擾並反省自己。

第二,觀賞價值:展露主人公內心世界抓住觀眾情感,引起共鳴

斯科塞斯在創作過程中注重解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並注重觀眾的參與度。在為觀眾提供一場視覺盛宴的同時,還給予觀眾心靈的震撼和感動,為其作品注入觀賞價值和審美價值。

比如,在電影《飛行家》中講述休斯與赫本家人見面那一場戲,導演沒有刻意描述兩者之間的矛盾,而是以斷裂零散的片段呈現反映休斯面對這個大家庭格格不入的情況。包括赫本和前夫打情罵俏的情節,割生牛肉血肉模糊的場景,還有赫本家人表示對金錢蔑視等等,最終休斯脫口而出「你們不在乎錢是因為你們不缺錢。」這句話打破現場之前看似融洽的氛圍,使氣氛一下變得凝重起來。

在導演鏡頭的編排下,觀眾很容易對休斯的話產生共鳴。經過前面一系列鏡頭和場景的展示,再結合休斯一針見血的點評,觀眾可以體會到兩者劍拔弩張的對立局勢。斯科塞斯擅長通過不斷積累的視覺衝擊表達自己的思想並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無疑不是其作品一大亮點。

寫在最後

電影《飛行家》是一部意義深刻的經典電影,它展現了20世紀大亨霍華德·休斯追逐夢想的傳奇人生。我認為,在鮮明的追夢主題之外,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暗含深意的視覺設計以及深刻的社會內涵無一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深究。

導演以濃墨重彩為觀眾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命運藍圖,深入挖掘主人公脆弱孤獨的內心世界,以電影推動觀眾思考人生,帶領觀眾在電影中完成一場自我救贖,這正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電影的經典之處。

備註:本文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文/初見魚子醬)

相關焦點

  • 《風雨哈佛路》:解讀迷途少女自我拯救背後的現實意義
    影片於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這是一個擁有孤獨靈魂的迷途少女實現自我拯救的簡單故事,卻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娓娓道來後足以引起我們的共鳴和反思。就這樣擁有孤獨靈魂的迷途少女麗茲走上了一條自我拯救的道路,並憑藉著不斷地堅持和努力,最終考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勵志故事。
  • 讀《約翰·克利斯朵夫》:一顆真誠而自由的靈魂,不應該是孤獨的
    他認為自己寫的不純粹是一部小說,而是創造了一個人,一個真誠的人,一個敢於追求真善美的英雄,他有一顆自由的靈魂,這英雄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確如此,在世界文學的長廊裡,有不少個人英雄,但他們都有這樣那樣的私慾、野心,而像克利斯朵夫這樣無私無畏,具有強烈使命感,一生追求自由與正義的個人奮鬥英雄並不多見。
  • 孤獨與生倶在,靈魂只能獨行
    同時心靈依然單純,依然懷有童心,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一顆覺醒的靈魂,它覺醒的鮮明徵兆也應當是對虛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銳的覺察和強烈的排斥。 怎麼判斷一個人有沒有靈魂?作者給出了一個檢驗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
  • 《安納託利亞往事》:尋找真相的背後是被遺棄的靈魂逐漸的甦醒
    要理解錫蘭鏡頭背後的故事,我們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心聽、用心感受。2011年上映的土耳其電影《安納託利亞往事》顯然是一部尋找謀殺案真相的電影。事實上,錫蘭想通過這起謀殺案挖掘隱藏在普通民眾身體裡的自我遺棄的靈魂。通過醫生、檢察官、犯罪嫌疑人等關鍵人物的言行展示,以光與影為背景,反映這群人上安納託利亞高原的生活現實。
  • 《與男孩同車》每份追尋夢想的堅定背後,都是咬緊牙關的孤獨靈魂
    ——莫裡亞克200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與男孩同車》,明面上看是描述15歲就懷孕生子的叛逆少女貝弗莉追尋作家夢的電影,實際上導演潘妮·馬歇爾想通過「少女媽媽」這個外殼,著重表現萬千女性掙扎在俗世喧囂中孤獨追夢的靈魂。
  • 餘華《活著》隱藏的兩個真相:電影的皮影人,小說人本性的孤獨
    這種狀態如果加在人身上,尤其是中國人身上更多是悲涼,因為我們的社會是強大農耕文明主導的,關係是核心,從小家到家族再到大家,所有的關係都是由親情釋放出來的。如果人失去了關係,孤獨不言而喻,如果不去面對必要的反思,就會走向人性的毀滅。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鬱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但如果僅從敘事和審美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未免有些暴殄天物,也對不起昨晚被梵谷的一個回眸Shock到淚流滿面的震撼,所以接下來的分析會從三個角度展開:電影美學、藝術風格、主題表達,較為全面地和大家一起體會梵谷遊移在沉淪和救贖之間,濃鬱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 以家為始,再構敘事
    一副畫作上強而有力的筆觸、一張照片上難以泯滅的生動細節,我們都曾在心底好奇,每一件讓我們發出感嘆的藝術創作背後,是怎樣一位藝術家在鋪陳他的敘事與創作。而現在,試想此刻我們有幸去到他們最私密的空間進行拜訪,我們對於空間與藝術家之間的聯繫又會產生怎樣的解讀?
  • 《遠山淡影》:謊言的背後,是封塵二十年靈魂上的自我救贖
    復讀多少次後,卻看到這段時仍有溫馨的感動,在我看來是背負著二十多年的謊言,在坦白的那一刻時,即是靈魂上的救贖和解脫。那麼, 本篇文章就以「救贖」的角度,來解讀《遠山淡影》的背後:謊言的背後,是封塵二十年靈魂上的自我救贖。
  • 《飛行家》:億萬身價的大亨,也有著難以言表的苦楚
    《飛行家》是一部人物傳記式影片,以美國的知名企業家、導演製片人、飛行家——霍華德·休斯為原型拍攝。這部劇於2004年在美國上映,由著名演員萊納昂多主演,上映第二年《飛行家》就獲得多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斬獲77界奧斯卡金像獎,5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MTV電影獎等多項獎項。
  • 引領歌舞片潮流的《紅磨坊》,愛情悲劇的背後是對理想的思考
    在此,將從視聽造型特色、愛情悲劇中的人物命運等角度簡要地分析影片在華麗的視聽盛宴背後,為觀眾所帶來的思考與啟迪。愛情悲劇背後的人生思考對於歌舞片這一注重鏡頭語言的電影類型來說,文本與臺詞的功能是被弱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影片的內容與主題就可以被輕率地處理。任何優秀的歌舞片創作者在把握人類的時代變遷、精神世界的基本母題上都是獨具慧眼的,因為拋離了人文關懷的內核,一切紛繁華麗的視聽表達便無從落腳。
  • 「最孤獨的北極熊」故事的背後
    「最孤獨的北極熊」故事的背後俄勒岡人如何追蹤被遺棄的小熊的不確定命運,並創造了一個多媒體現象,為其他項目提供了信息「最孤獨的北極熊」不僅只是一個讓人心碎的新聞故事。是一個關於一隻被遺棄的新生北極熊的懸疑,數千字的傳奇故事。它被分為五章,分別在印刷版和網上發這表。它被那種可愛的動物照片和視頻所吸引,這些照片和視頻都保證會傳播。
  • 《七磅》:失意背後,絕望的懺悔與自我拯救
    男主人公蒂姆因自己的失誤導致七人死亡,之後通過自己令人驚訝的行為傾盡全力幫助七個人,以表達懺悔之心,救贖自責的靈魂。《七磅》沒有《當幸福來敲門》那麼勵志,故事也似乎不夠分量,但本片贏在真實的人性。一個在現代社會裡看來似乎不可思議的故事,卻通過獲得禮物的七個人的側面描寫告訴我們:好人有好報這個最簡單的道理。影片在挖掘人性最深處的美好同時,開啟了一段拯救之旅。
  • 《飛行家》:霍華德·休斯的傳奇一生,鋼鐵俠的原型
    2004年,美國頂尖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執導了傳記片《飛行家》,以講述霍華德·休斯的傳奇人生。小李子扮演的正是霍華德·休斯,女主角凱薩琳·赫本則由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切特扮演。1927年,休斯的父母先後去世,剛剛成年的他便繼承了一大筆遺產。
  • 《新橋戀人》:跛腳的流浪漢和富家女愛情,華麗而短暫
    本文從「新巴洛克派」入手,分析了該片的「新巴洛克派」美學特徵,探討了該片的主題,闡釋了歐洲經典愛情片背後的深層含義。除了情感,身體和靈魂是可有可無的。通過艾利克的瘋狂行為,導演向我們展示了電影的主題——壓抑、瘋狂和自我毀滅的愛情。這是對生命的熱愛。它簡單,深刻,瘋狂和清醒。② 理性的回歸證明了現實生活的殘酷與艾力克斯不同,米歇爾的精神絕不僅僅是愛。之所以米歇爾是自我放逐,並不是因為因為愛而是因為她的眼疾引起的麻煩。
  • 【新華悅聽】孤獨的人,才能與靈魂相遇
    【新華悅聽】孤獨的人,才能與靈魂相遇 2020-08-10 15:44:50來源: 新華網   新華悅聽,值得一聽。大家好,這裡是《新華悅聽》。我是本期主播崔冬,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來自程一的《孤獨的人,才能與靈魂相遇》……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作為人,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孤獨的。
  •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深度好文)
    什麼是孤獨?浩湯江河,一葉逐流之舟;煕攘人間,來往面孔模糊。是冬日裡一顆太陽,瓷白色的明亮,白日裡的圓月;是半生在圍牆上鑿一匝缺憾,半生捧著燈盞守一場圓滿。城市的孤獨源於那一腔逐漸被剔除血脈的溫情與炙熱,是現代社會趨於物化的文明之殤。淋漓盡致的情感,在都市裡無處安放:網絡虛擬社區瘋狂擴張,情感退化為點擊即可的廉價;交際圈看似無涯,填充於其的卻只是空虛的問候與誇讚。城市孤獨症的肆虐背後是一座失去溫度的囹圄,正如馬爾克斯於《百年孤獨》所慨嘆:「越文明,越孤獨。」現代的發展切割著人們之間的溫度和距離,物質文明鬱鬱蔥蔥,精神原野卻一片千瘡百孔。
  • 2020成都車展|毛京波:林肯飛行家每一顆螺栓的擰緊數據均可以全程...
    今年成都車展上,剛剛上市不久的林肯國產旗艦SUV全新林肯飛行家登上展臺C位,並攜林肯家族全系車型組成車展「全明星」陣容。林肯飛行家榮譽車主演員李宗翰和著名時裝設計師吉承聯袂登場進行分享,林肯中國總裁毛京波為車主頒發了「無處不飛享」黑金卡,將客戶體驗提升到全新的境界。
  • 讀書筆記:周國平散文集《敢於孤獨的勇氣》
    本書是哲學家、散文家周國平的全新畢生精華散文集。全書分為六章,以幸福、自我、生命、靈魂、哲學、生活為主題,精心遴選了周國平的代表散文隨筆,涵蓋了他對於人生與哲學的感悟,展現了他獨到的人生智慧。書裡講的人生哲理和西方哲學的一些見解和理論,孤獨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有一顆獨處的心。人生本沒有意義,但生而為人,我們可以賦予它意義。我們在孤獨中積累下來的人生智慧和內心的豐盈,會指引我們,使自己看清什麼是最重要的,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使自己生命更有意義。
  • 《明日方舟》中的碎片化敘事:為二次元的紙片人注入靈魂
    而即使是出場過的幹員,他們可能也只有寥寥幾句臺詞,僅憑几十個字和一兩張立繪根本撐不起一個紙片人的「靈魂」……好在鷹角找到了劇情之外的介質——幹員檔案、幹員信物、皮膚乃至家具,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維度將這些生活在泰拉大陸的人們一一勾勒出來,比如說幹員灰喉,比如說幹員White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