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生活的華人,或多或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雖然父母親從小就教育下一代要「擁抱」中華傳統,但孩子卻對華裔身份所帶來的所謂民族自豪感絲毫打不起任何興趣;即使身在華人圈中也感覺自己是「其他人」;一些餐廳的服務生面對老外和華人顧客時態度完全不同,並且認為只有為當地人服務、在當地人開的公司工作才算體面……
美國喜劇演員喬治·卡林曾表達過一種普遍持有的情緒:「我沒法理解民族自豪感。對我來說,自豪感應該來自通過自身努力達到或實現的成就,而不是偶然出生的地方。」他的話也許偏頗,但事實上,他所說的關於民族自豪感的困惑,真真切切出現在了一些華人與第二代移民身上。
華人的身份認同危機
來自浙江的林先生在西班牙經營著一家服裝批發公司,他所有的顧客都是西班牙人,因為他從來不歡迎華人。他非常自豪地告訴記者,和西班牙人做生意、打交道,讓他覺得非常舒服、體面。
為了讓家人更快地融入西班牙社會,林先生很少去中國貨行買東西,鮮有參加華人親朋的聚會。他住在西班牙人的高檔小區,周圍沒有華人鄰居。在家裡,他與孩子和妻子都用西語交流,基本上不吃中餐,吃飯全部都用刀叉。
「華人排華」情緒的滋生,說到底來自於身份認同危機。何為身份認同危機?就是當一個人從原來的身份改變成另外一個身份時,他就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了。在經過內心的糾結之後,他會特別強調和認同他的新身份。所以,他會做出比平常表達要過激很多的行為。比如,有些僑胞在國內時生活特別苦,來到國外後,賺到錢就喜歡買豪宅名車,熱衷於炫富,就是因為他們要努力顯現自己有錢人的新身份,與原來那個窮困潦倒的舊身份徹底隔絕、區分開來。還有一些華人在中國時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但來到西班牙後卻當了老闆,成了企業家,在這些人的心中就存在著一種怕被人瞧不起的焦慮。因此,他們就把自己想像為一個成功的西班牙人,然後鄙視和排擠所有的中國人,鄙視曾經的自己。
除了這類華人,另一個容易產生身份認同混亂的人群就是孩子了。華人小趙不久前到一個朋友家做客。朋友10歲的兒子剛剛從國內來西班牙一年,朋友把兒子介紹給了小趙,在做完貼面禮之後,孩子把父親叫到一旁,非常生氣地用西語說:「爸爸,你為什麼把我的中文名字告訴他呢?我現在已經不用中文名字了。」後來吃飯時,小趙試圖和孩子溝通,但小趙用中文提問的問題,孩子均用西語做了回答。整個聚會上,孩子的表現和西班牙男孩如出一轍,完全看不出中國孩子的特點。而這個剛剛來西一年的孩子,就把他身上與生俱來的中國元素清除得一乾二淨。
瑪麗卡生長在義大利,父母都來自中國。對「我是中國人還是義大利人」的問題,她的回答是「我覺得我都是一個義大利人,因為我出生並成長在這裡」。
小瑪麗卡的故事僅僅是在海外的移民子女故事中的一個,他們會有不同文化間融合的問題。徘徊在中國式和義大利式的生活之間,讓她有些迷茫,同時要在中國人和義大利人的學校學習,也讓她感到有些疲憊。「我的父母想讓我去中國學校學習,每周三次。學校每周都會舉行一次考試。我明白我應該學習義大利語和中文,但是,我感到有些疲憊。」
因遭受歧視而「抵制」身份
《斯巴坦日報》華裔專欄作家尼克·楚(音譯)在描述民族自豪感時,表達了第二代移民的尷尬:雖然他的母親從小就教他要「擁抱」中華傳統,但是他對華裔身份帶給他的所謂民族自豪感,絲毫打不起任何興趣。
尼克·楚的母親教他說漢語、為他做中國菜,帶他參加家庭聚會,體驗諸如中國農曆新年和中秋節等慶祝活動,並為他報普通話課程培訓班。所有一切,都是想讓他保持華人傳統,銘記自己的華裔身份。但是,尼克·楚是如何理解和應對的呢?
尼克·楚說,美國普通小孩不會犧牲周六的時間去學習一種美國人都不說的語言。美國普通小孩不會慶祝美國日曆上不存在的農曆新年,更不會專門請假去過這種根本不能和真正新年相比的節日。美國普通小孩不會受到類似「ching-chang-chong」(貶義,英語使用者嘲弄中國或中國血統人士的蔑稱,2002年姚明初入NBA時,奧尼爾曾這樣稱呼他)的嘲笑。「人們嘲笑我的亞洲『咪咪眼』,嘲笑我請假『過年』,這些都是我民族身份的副產品,這樣的經歷,何談自豪?」
於是,尼克·楚開始「反叛」:從中文學校逃課,抵制家庭聚會,避免在公共場合吃中餐,減少和亞裔人士的社交活動。楚還有意忽略自己的華裔身份,並刻意將自己歸為「美國人」。到了高中,楚終於完成向一個普通美國青少年的轉變。當然,代價是他拋棄了對中國的愛,以及自己的祖籍。
「也許你覺得如此否定自己的華裔身份毫無必要,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從幼兒園起就被人嘲笑為『ching-chang-chong』的人,你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法國的華人母親Changer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她眼中,11歲的混血女兒不僅僅是一個中國人,也是一個法國人。然而,這種身份認同的理想狀態並沒有出現在生活中。這個生在法國、長在法國的女孩對「中國」事物相當排斥,而且不希望別人知道她是中國人。
Changer的問題打破了華人論壇沉寂。不少網友表示,作為父母,他們對祖(籍)國有深厚的感情,不願意孩子全盤接受法國當地的文化,忘記中國根。
對於Changer的問題,生活在巴黎南郊的華人媽媽Flavien認為,,這與孩子已經有不少和「中國」相關的記憶和經歷有關。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共鳴。中法混血兒華天的媽媽表示,用中文嘮叨也許就是一個典型的壞例子。她由此提及身邊的一個法德組合家庭,因為媽媽總在生氣時用德語數落小孩,後來這家的三個兒子對德語都沒有好感。
不少華人媽媽同時也指出,孩子需要群體的認同感,如果處在單一種群的環境中,孩子會因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壓力,甚至恐懼。一旦在迷惑期遭到嘲笑,孩子會難以接受身份的事實。而這樣的經歷,會給華裔移民後代帶來困擾,甚至發展到蔑視自己的身份。
「尋根知故鄉」有助身份認同
李琪今年11歲,在哥斯大黎加一所私立小學讀六年級。6歲那年暑假,她第一次跟媽媽回廣東老家。她對中國的印象是:飯菜很好吃,路上人很多,樓又高又漂亮。
回到哥斯大黎加後,每次看到媽媽和國內的家人視頻聊天,李琪就會湊過去聽她們在聊什麼,還時不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受到媽媽熱愛藝術的影響,她從3年前開始學習國畫和書法,而且每個周末還要到一所中文學校學習普通話。李琪說,她很喜歡上中文課。
洪靜是一名大學生,8歲那年隨父母來到哥斯大黎加,因為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所以現在在一家中文培訓機構找了份兼職秘書的工作。她說自己對漢語和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但不怎麼會寫漢字,因此希望過兩年大學畢業後能回中國學習漢語,將來從事中西口譯工作。
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太樂觀,來這邊十多年,洪靜的父母只回過兩次中國,洪靜的兩個妹妹洪怡和洪昕都是在當地出生的。因為父母西班牙語不好,很難通過哥斯大黎加的入籍文化考試,所以至今一家人至今還持有中國護照。姐妹3人中,洪靜和洪昕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洪怡卻堅持自己是哥斯大黎加人。洪怡會說一點點廣東話,但不認識漢字,更沒有回過中國。
在哥斯大黎加,像洪怡這樣在當地出生和長大,不怎麼會說漢語的華裔二代非常普遍。他們沒有回過中國,不了解中國。
而作為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父母,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備,既能在當地生活得如魚得水,又能保留對中華文化的熟悉和親近感。
然而,說著西班牙語、在西方大片的環境下成長的華裔二代,離開了祖籍國的文化氛圍,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網友Dance with dragon,熟悉她的朋友都會親切地叫她「龍」。她表示,兒子3歲半時也一度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並拒講中文。
不過,在龍帶兒子回中國度假之後,情況大有改觀。
「看到電視上有關中國的介紹,他都很得意地說,我去過這個地方。」龍通過老師還了解到,兒子在班上還會偶爾講幾句中文,引得小朋友們的羨慕和好奇。「家庭氛圍也很重要,父母要告訴孩子,天生就接觸兩種文化和語言是別人沒有的優勢。」龍說。
「尋根知故鄉」的辦法在Changer的女兒身上也收穫了不錯的效果。
去年秋天,Changer帶女兒第一次回到中國,在讓女兒親眼看到中國現代化的城市、嘈雜的交通和正宗美味的中餐後,孩子終於對中國有了直觀的認識。加上平時多看中國的電視節目,家人、朋友對孩子說做中國人的優勢等多方努力,「現在情況好多了。」Changer高興地說。
有教育從業者表示,不少混血孩子會有身份認同困惑的經歷。而一些有經驗的父母認為,其實哪個國籍無所謂,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有一種文化的歸屬。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龍表示,歸屬感不宜強求,「但我會不停地展示中國文化美妙之處,讓他漸漸意識到中國文化在他生命中的分量。帶他多接觸中國人的圈子,讓他知道他不是孤立的,有很多孩子跟他一樣是『中法雙棲』。」龍的兒子現在已經上CE2了,她認為,哪裡人其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個什麼樣的人。
最新
美17歲華裔寫書探討移民身份認同
感受文化衝突
十七歲華裔少年Wayland Fong的處女作《Fat Boy, Little Man》去年12月在亞馬遜網站上開始出售。該書記錄了方天偉在越南、中國、美國生活經歷的比較和感覺的文化衝突,令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祖兩輩的移民背景和文化。這本書也是他對自己是誰、為何在這裡等思考的過程。
方天偉出生在加州,目前是波羅阿多Gunn高中的十二年級學生,目前正在申請大學。他的父母來自越南和中國,父親是成功的地產開發商,母親是一位中文編劇。
方天偉的爺爺在青年時期從廣東汕頭移民到越南。越南內戰期間,爺爺又攜帶兒子作為難民來到美國,並在這裡迎來了方天偉和妹妹的出生。兩年前,方天偉隨家人回到越南迪石(Rach-Gia)探望表親們,在那裡看到了令他震驚的生活。
方天偉表示,看到生活貧困的表親們從小就不得不為生計而宰殺動物,他開始對自己能夠在美國這樣一個富裕的國家生活而感恩,也對家族的背景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方天偉每個暑假都會回到北京與姥爺度過。尤其是,方天偉從五年級開始罹患慢性胰腺炎,不能消化脂肪、蛋白質。由於找不出患病原因、又頻繁發作,西醫束手無策,方天偉被送回北京尋求中醫治療長達十個月。其間,方天偉在北京一所中學學習中文。
回到波羅阿多讀高中後,方天偉開始著手寫書。具有移民背景的老師和同學看了這本書後深有感觸,其他的同學也對自己的生活開始有了新的視角。
方天偉說,從小就對自己是哪裡來的,為何會在美國進行思考,甚至唱國歌時也常奇怪自己為何會是個美國人。當從小到大將一切的經歷和生活記入日記時,方天偉對以上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清晰。
他說,這本書主要讀者應該是和自己一樣的本土生美國華裔ABC,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因為種族歧視、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自卑而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華裔美國人。
方天偉希望他們能夠從書中看到,出生、生活在美國只是因為自己的父輩有了脫離貧窮的機會,是一種幸運,也希望美國人能夠對世界多一些了解和多角度思考。
後記
尼克·楚說,從孩提時代起,他就下意識地恨自己,因為跟絕大多數人相比,他感覺自己像一個「其他人」。但是,對自己民族和身份的否定,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民族自我否定是真實普遍存在的,但是和其他否定一樣,民族自我否定也於自身有害。正面來說,自豪感可以防止自暴自棄;但換個角度說,自豪感也並不等於說要在人與人之間劃分高低。尼克·楚高中時期的一位課程指導員給了他這樣的建議:「意識到差別沒有錯,只要你別區分他們孰優孰劣即可。」
「不是讓自己高於其他人,而是實現和他人一樣的驕傲和愛,這才是美國夢。」那種出生在哪裡而引發的民族自豪感,不是偶然的。解決了這些問題,並直面所謂的歧視,華人就能平靜面對,並驕傲擁抱自己的華裔身份了。(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