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面臨身份認同危機 華人為何「排斥」華人?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在海外生活的華人,或多或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雖然父母親從小就教育下一代要「擁抱」中華傳統,但孩子卻對華裔身份所帶來的所謂民族自豪感絲毫打不起任何興趣;即使身在華人圈中也感覺自己是「其他人」;一些餐廳的服務生面對老外和華人顧客時態度完全不同,並且認為只有為當地人服務、在當地人開的公司工作才算體面……

  美國喜劇演員喬治·卡林曾表達過一種普遍持有的情緒:「我沒法理解民族自豪感。對我來說,自豪感應該來自通過自身努力達到或實現的成就,而不是偶然出生的地方。」他的話也許偏頗,但事實上,他所說的關於民族自豪感的困惑,真真切切出現在了一些華人與第二代移民身上。

  華人的身份認同危機

  來自浙江的林先生在西班牙經營著一家服裝批發公司,他所有的顧客都是西班牙人,因為他從來不歡迎華人。他非常自豪地告訴記者,和西班牙人做生意、打交道,讓他覺得非常舒服、體面。

  為了讓家人更快地融入西班牙社會,林先生很少去中國貨行買東西,鮮有參加華人親朋的聚會。他住在西班牙人的高檔小區,周圍沒有華人鄰居。在家裡,他與孩子和妻子都用西語交流,基本上不吃中餐,吃飯全部都用刀叉。

  「華人排華」情緒的滋生,說到底來自於身份認同危機。何為身份認同危機?就是當一個人從原來的身份改變成另外一個身份時,他就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了。在經過內心的糾結之後,他會特別強調和認同他的新身份。所以,他會做出比平常表達要過激很多的行為。比如,有些僑胞在國內時生活特別苦,來到國外後,賺到錢就喜歡買豪宅名車,熱衷於炫富,就是因為他們要努力顯現自己有錢人的新身份,與原來那個窮困潦倒的舊身份徹底隔絕、區分開來。還有一些華人在中國時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但來到西班牙後卻當了老闆,成了企業家,在這些人的心中就存在著一種怕被人瞧不起的焦慮。因此,他們就把自己想像為一個成功的西班牙人,然後鄙視和排擠所有的中國人,鄙視曾經的自己。

  除了這類華人,另一個容易產生身份認同混亂的人群就是孩子了。華人小趙不久前到一個朋友家做客。朋友10歲的兒子剛剛從國內來西班牙一年,朋友把兒子介紹給了小趙,在做完貼面禮之後,孩子把父親叫到一旁,非常生氣地用西語說:「爸爸,你為什麼把我的中文名字告訴他呢?我現在已經不用中文名字了。」後來吃飯時,小趙試圖和孩子溝通,但小趙用中文提問的問題,孩子均用西語做了回答。整個聚會上,孩子的表現和西班牙男孩如出一轍,完全看不出中國孩子的特點。而這個剛剛來西一年的孩子,就把他身上與生俱來的中國元素清除得一乾二淨。

  瑪麗卡生長在義大利,父母都來自中國。對「我是中國人還是義大利人」的問題,她的回答是「我覺得我都是一個義大利人,因為我出生並成長在這裡」。

  小瑪麗卡的故事僅僅是在海外的移民子女故事中的一個,他們會有不同文化間融合的問題。徘徊在中國式和義大利式的生活之間,讓她有些迷茫,同時要在中國人和義大利人的學校學習,也讓她感到有些疲憊。「我的父母想讓我去中國學校學習,每周三次。學校每周都會舉行一次考試。我明白我應該學習義大利語和中文,但是,我感到有些疲憊。」

  因遭受歧視而「抵制」身份

  《斯巴坦日報》華裔專欄作家尼克·楚(音譯)在描述民族自豪感時,表達了第二代移民的尷尬:雖然他的母親從小就教他要「擁抱」中華傳統,但是他對華裔身份帶給他的所謂民族自豪感,絲毫打不起任何興趣。

  尼克·楚的母親教他說漢語、為他做中國菜,帶他參加家庭聚會,體驗諸如中國農曆新年和中秋節等慶祝活動,並為他報普通話課程培訓班。所有一切,都是想讓他保持華人傳統,銘記自己的華裔身份。但是,尼克·楚是如何理解和應對的呢?

  尼克·楚說,美國普通小孩不會犧牲周六的時間去學習一種美國人都不說的語言。美國普通小孩不會慶祝美國日曆上不存在的農曆新年,更不會專門請假去過這種根本不能和真正新年相比的節日。美國普通小孩不會受到類似「ching-chang-chong」(貶義,英語使用者嘲弄中國或中國血統人士的蔑稱,2002年姚明初入NBA時,奧尼爾曾這樣稱呼他)的嘲笑。「人們嘲笑我的亞洲『咪咪眼』,嘲笑我請假『過年』,這些都是我民族身份的副產品,這樣的經歷,何談自豪?」

  於是,尼克·楚開始「反叛」:從中文學校逃課,抵制家庭聚會,避免在公共場合吃中餐,減少和亞裔人士的社交活動。楚還有意忽略自己的華裔身份,並刻意將自己歸為「美國人」。到了高中,楚終於完成向一個普通美國青少年的轉變。當然,代價是他拋棄了對中國的愛,以及自己的祖籍。

  「也許你覺得如此否定自己的華裔身份毫無必要,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從幼兒園起就被人嘲笑為『ching-chang-chong』的人,你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法國的華人母親Changer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她眼中,11歲的混血女兒不僅僅是一個中國人,也是一個法國人。然而,這種身份認同的理想狀態並沒有出現在生活中。這個生在法國、長在法國的女孩對「中國」事物相當排斥,而且不希望別人知道她是中國人。

  Changer的問題打破了華人論壇沉寂。不少網友表示,作為父母,他們對祖(籍)國有深厚的感情,不願意孩子全盤接受法國當地的文化,忘記中國根。

  對於Changer的問題,生活在巴黎南郊的華人媽媽Flavien認為,,這與孩子已經有不少和「中國」相關的記憶和經歷有關。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共鳴。中法混血兒華天的媽媽表示,用中文嘮叨也許就是一個典型的壞例子。她由此提及身邊的一個法德組合家庭,因為媽媽總在生氣時用德語數落小孩,後來這家的三個兒子對德語都沒有好感。

  不少華人媽媽同時也指出,孩子需要群體的認同感,如果處在單一種群的環境中,孩子會因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壓力,甚至恐懼。一旦在迷惑期遭到嘲笑,孩子會難以接受身份的事實。而這樣的經歷,會給華裔移民後代帶來困擾,甚至發展到蔑視自己的身份。

  「尋根知故鄉」有助身份認同

  李琪今年11歲,在哥斯大黎加一所私立小學讀六年級。6歲那年暑假,她第一次跟媽媽回廣東老家。她對中國的印象是:飯菜很好吃,路上人很多,樓又高又漂亮。

  回到哥斯大黎加後,每次看到媽媽和國內的家人視頻聊天,李琪就會湊過去聽她們在聊什麼,還時不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受到媽媽熱愛藝術的影響,她從3年前開始學習國畫和書法,而且每個周末還要到一所中文學校學習普通話。李琪說,她很喜歡上中文課。

  洪靜是一名大學生,8歲那年隨父母來到哥斯大黎加,因為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所以現在在一家中文培訓機構找了份兼職秘書的工作。她說自己對漢語和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但不怎麼會寫漢字,因此希望過兩年大學畢業後能回中國學習漢語,將來從事中西口譯工作。

  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太樂觀,來這邊十多年,洪靜的父母只回過兩次中國,洪靜的兩個妹妹洪怡和洪昕都是在當地出生的。因為父母西班牙語不好,很難通過哥斯大黎加的入籍文化考試,所以至今一家人至今還持有中國護照。姐妹3人中,洪靜和洪昕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洪怡卻堅持自己是哥斯大黎加人。洪怡會說一點點廣東話,但不認識漢字,更沒有回過中國。

  在哥斯大黎加,像洪怡這樣在當地出生和長大,不怎麼會說漢語的華裔二代非常普遍。他們沒有回過中國,不了解中國。

  而作為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父母,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備,既能在當地生活得如魚得水,又能保留對中華文化的熟悉和親近感。

  然而,說著西班牙語、在西方大片的環境下成長的華裔二代,離開了祖籍國的文化氛圍,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網友Dance with dragon,熟悉她的朋友都會親切地叫她「龍」。她表示,兒子3歲半時也一度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並拒講中文。

  不過,在龍帶兒子回中國度假之後,情況大有改觀。

  「看到電視上有關中國的介紹,他都很得意地說,我去過這個地方。」龍通過老師還了解到,兒子在班上還會偶爾講幾句中文,引得小朋友們的羨慕和好奇。「家庭氛圍也很重要,父母要告訴孩子,天生就接觸兩種文化和語言是別人沒有的優勢。」龍說。

  「尋根知故鄉」的辦法在Changer的女兒身上也收穫了不錯的效果。

  去年秋天,Changer帶女兒第一次回到中國,在讓女兒親眼看到中國現代化的城市、嘈雜的交通和正宗美味的中餐後,孩子終於對中國有了直觀的認識。加上平時多看中國的電視節目,家人、朋友對孩子說做中國人的優勢等多方努力,「現在情況好多了。」Changer高興地說。

  有教育從業者表示,不少混血孩子會有身份認同困惑的經歷。而一些有經驗的父母認為,其實哪個國籍無所謂,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有一種文化的歸屬。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龍表示,歸屬感不宜強求,「但我會不停地展示中國文化美妙之處,讓他漸漸意識到中國文化在他生命中的分量。帶他多接觸中國人的圈子,讓他知道他不是孤立的,有很多孩子跟他一樣是『中法雙棲』。」龍的兒子現在已經上CE2了,她認為,哪裡人其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個什麼樣的人。

  最新

  美17歲華裔寫書探討移民身份認同

  感受文化衝突

  十七歲華裔少年Wayland Fong的處女作《Fat Boy, Little Man》去年12月在亞馬遜網站上開始出售。該書記錄了方天偉在越南、中國、美國生活經歷的比較和感覺的文化衝突,令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祖兩輩的移民背景和文化。這本書也是他對自己是誰、為何在這裡等思考的過程。

  方天偉出生在加州,目前是波羅阿多Gunn高中的十二年級學生,目前正在申請大學。他的父母來自越南和中國,父親是成功的地產開發商,母親是一位中文編劇。

  方天偉的爺爺在青年時期從廣東汕頭移民到越南。越南內戰期間,爺爺又攜帶兒子作為難民來到美國,並在這裡迎來了方天偉和妹妹的出生。兩年前,方天偉隨家人回到越南迪石(Rach-Gia)探望表親們,在那裡看到了令他震驚的生活。

  方天偉表示,看到生活貧困的表親們從小就不得不為生計而宰殺動物,他開始對自己能夠在美國這樣一個富裕的國家生活而感恩,也對家族的背景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方天偉每個暑假都會回到北京與姥爺度過。尤其是,方天偉從五年級開始罹患慢性胰腺炎,不能消化脂肪、蛋白質。由於找不出患病原因、又頻繁發作,西醫束手無策,方天偉被送回北京尋求中醫治療長達十個月。其間,方天偉在北京一所中學學習中文。

  回到波羅阿多讀高中後,方天偉開始著手寫書。具有移民背景的老師和同學看了這本書後深有感觸,其他的同學也對自己的生活開始有了新的視角。

  方天偉說,從小就對自己是哪裡來的,為何會在美國進行思考,甚至唱國歌時也常奇怪自己為何會是個美國人。當從小到大將一切的經歷和生活記入日記時,方天偉對以上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清晰。

  他說,這本書主要讀者應該是和自己一樣的本土生美國華裔ABC,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因為種族歧視、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自卑而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華裔美國人。

  方天偉希望他們能夠從書中看到,出生、生活在美國只是因為自己的父輩有了脫離貧窮的機會,是一種幸運,也希望美國人能夠對世界多一些了解和多角度思考。

  後記

  尼克·楚說,從孩提時代起,他就下意識地恨自己,因為跟絕大多數人相比,他感覺自己像一個「其他人」。但是,對自己民族和身份的否定,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民族自我否定是真實普遍存在的,但是和其他否定一樣,民族自我否定也於自身有害。正面來說,自豪感可以防止自暴自棄;但換個角度說,自豪感也並不等於說要在人與人之間劃分高低。尼克·楚高中時期的一位課程指導員給了他這樣的建議:「意識到差別沒有錯,只要你別區分他們孰優孰劣即可。」

  「不是讓自己高於其他人,而是實現和他人一樣的驕傲和愛,這才是美國夢。」那種出生在哪裡而引發的民族自豪感,不是偶然的。解決了這些問題,並直面所謂的歧視,華人就能平靜面對,並驕傲擁抱自己的華裔身份了。(周佳)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這些華人在日本社會是否融入了當地社會並建立起與當地人之間的互動?長期浸潤在日本文化的環境中,對其自身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身份焦慮:從緊張到釋然C女士是本次調研的訪談對象之一,她祖籍天津,在來到日本之前,曾在湖南某高校裡擔任了七年講師。
  • 為什麼華人華僑在南洋被排斥甚至被屠殺
    但無數代華人前僕後繼的下南洋,對東南亞的政治文化有著重要影響,但為什麼歷史上華人華僑在南洋各國總是被歧視、排斥甚至屠殺呢?海外華僑之所以能在那樣各國開枝散葉,遍地開花,甚至一直擴散到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那華人們的載體是什麼呢?
  • 新加坡華人認同中國人身份嗎?他們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近日有美國網友在論壇上問:當中國變得偉大時,新加坡的華人會為之感到自豪嗎?有不少新加坡人作了回答,他們主要分為兩派,新加坡國內派大都首先強調自己的新加坡身份,撇清和中國的關係,然後說新加坡人不會為中國的成就感到自豪,兩國沒有關係。
  • 據說有一千萬華人的國家,僅200多萬被認同是華人身份,這是為何
    據不完全統計,海外華人有6000多萬,遍布全球,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家,包括泰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據各國官方統計,泰國是目前中國人最多的國家,人口約900萬。很多人可能會質疑印尼是中國人最多的國家,有一種說法是印尼華人人數超過1000萬,但根據印尼人口普查,華人只有200多萬,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印尼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海南、廣東等南方省份移民,移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鄭和下西洋,幾百年來移民人數一直在不斷增加,現在估計有1000多萬人。印尼華人主要有三個群體,即僑生、峇峇娘惹、新客。
  • 馬來西亞為何留不住華人?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百萬華人
    香港《亞洲周刊》曾歷數海外馬來西亞華人精英——從社交網站Plurk創辦人云惟彬到創作女歌手戴佩妮,從為英國王室成員設計鞋子的周仰傑到率先研發隨身碟的潘健成……他們都有一個身份——旅居海外的馬來西亞人。他們為追求更大發展空間而去海外,背後是馬國政策的缺失、留不住人才。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一向享有優越地位,華人只在商界活躍。
  • 美國兩代華人間的種族抗爭論戰
    然而新冠疫情使亞裔從少數模範族群變成白人至上主義者和其他少數族群口中的「病毒族群」,也產生了亞裔的身份認同危機。這封信在美國高校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都引起亞裔學生的迴響,但也在華人家長圈掀起了炸鍋樣的反應,許多文章斥責華裔學生「被左派洗腦」,反對他們大逆不道的「身份政治」。
  • 東南亞華人最多國家:總數高達2000萬,但卻遭當地人「排斥」?
    而說到出國旅遊那東南亞絕對是許多小夥伴的首選,東南亞許多國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消費水平還低,最主要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華人是非常多,去到哪裡旅遊時完全沒有語言障礙的。而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東南亞華人最多的國家,其華人總數量高達2000萬,可是華人卻遭當地人「排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印度尼西亞。
  • 為何美國華人不去參加總統競選?華人在美國有機會當總統嗎?
    21 世紀以來,伴隨美國華人群體對政治生活的參與逐漸加深,呈現出了鮮明的時代性。在美華人社團規模日益擴大,華人素質及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華人參政積極性和水平明顯提高,參政成果日漸豐碩,在美國政治選舉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華人當上美國總統在目前看來,可能性非常小。
  • 華人在美國受歧視,特別是疫情下更嚴重,為何有些華人不願回國?
    在美國生活的華人,為何受到歧視也要留在美國?找準原因並不難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對華人有看法,沒有得罪之意,畢竟血液裡流淌著華夏血液,而且大部分華人對祖國有著很深感情,有些還為國家做出了貢獻。疫情在全球爆發後,部分生活在美國的華人選擇回國,有的甚至感染後還要回來,比如重慶那一位。
  • 為什麼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依然存在?
    反華情緒最終隨著1882年《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的通過而達到頂峰,該法案禁止所有華人移民入境美國,並剝奪了所有華人(最終是所有亞裔)移民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機會。直到1965年的《移民和歸化法》(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Act of1965)才解除了嚴格的限制。
  • 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嗎?
    新加坡的務實姿態,導致她是一個「多元社會」更甚於「華人社會」。作者:許驥,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今日凌晨逝世,小國偉人與世長辭。李光耀作為華人後裔,建立了在世界上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新加坡。華人提起新加坡和李光耀,也每每覺得與有榮焉。但是,新加坡真的是「華人社會」嗎?這是個問題。
  • 我讀|他鄉求生:華人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奮鬥史
    第二部分的主題指向「墨西哥華人」,呈現了從接受到排斥墨西哥華人的畫面。而最後一部分詳細地敘述了唐人街華人離散社群與本土族群的衝突與共生關係,並對美洲唐人街的分包體制予以關注。一、「奴隸制」的延續?正是這種理念的宣傳下,墨西哥本土人必要排除內部的「異質」,華人移民群體便成為了排斥目標中的「出頭鳥」。
  • 全球華人最多的國家:700多萬華人在此定居,卻很排斥中國遊客
    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華人的身影,如果說起世界上哪個國家的華人數量最多,很多人第一反應會聯想到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事實真相如何呢?
  • 美籍華人遭排斥,失去中國籍的他們,將何去何從?
    編輯:枯木以前因為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沒有美國強大,所以許多人為了有更好的發展而選擇冒著極大的危險去美國進行淘金,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美國紮根,但是現在我們國家早已經不是以前的弱國,所以我們能夠有更強大的實力吸引世界上許多國家人們的到來,而那些美籍華人也開始希望回到故裡
  • 從加拿大溫哥華看出華人現狀
    既然選擇了移民到這裡,相信大部分人是認同移居國的,否則也不會來。另外,就文化及社會生活而言,因與祖籍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絕大部分移民也都希望祖籍國與新居國能搞好關係,比如印裔希望加印關係良好,菲裔希望菲加關係良好,華裔希望加中關係良好,等等(那些滿懷恨意,只希望祖籍國倒黴的,畢竟是極少數)。
  • 全球疫情暴發後,西方國家排斥華人,現在出現讓西方政客無語情況
    疫情下,那些排斥亞裔的國家應該噤聲了,目前白種人感染率最高我國疫情暴發後,有些別有用心國家開始對我國進行封鎖,甚至又撤僑,又封堵。其實這些國家本身卻很鬆弛。當時網絡上還傳言,新冠病毒只傳染黃種人,白種人不易感。因此一些西方國家,像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出現了排斥華人甚至亞裔的現象,認為他們是傳播病毒的。
  • 緬甸大選下,華人面臨著什麼局面?對未來執政者抱有哪些期待?
    緬甸「民地武」問題產生近70年,為何一直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那麼緬甸少數民族為何對中央政府的積怨如此深重?緬族對於少數民族的合理訴求為何如此敏感?少數民族眾多,很多少數民族精英在處理國家統一與和平問題上,始終缺乏國家認同感。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少數民族精英認為,歷屆政府的民族、宗教政府,多少都存在「大緬族主義」的問題。然而,緬甸的民族問題,並不是某個執政黨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
  • 馬來西亞華人有哪些特徵?
    華人為何長於掙錢「悄悄告訴你,整個沙巴最有錢的就是福建人。」在位於馬來西亞沙巴州亞庇市中心的辦公室裡,亞庇中華工商總會會長陳友仁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陳的另一個身份是章桂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哥哥陳守仁也是當地知名的華人企業家,兩人的祖籍在福建泉州。綜觀馬來西亞的經濟版圖,佔總人口25%的華人高居經濟金字塔的上層。
  • 為何在韓的華人數量也不少,然而韓國的華人卻幾乎沒什麼存在感?
    世界各地,都有華人華僑的存在,咱們中國人吃苦耐勞聰明樸實這些優點,讓華人在很多國家,發展的都非常好。然而不知道大家注沒注意到,一個挺奇怪的現象,咱們鄰國韓國也有很多華人,據韓國國內統計,外國人在韓國中數量佔比最大的就是中國人。大概有上百萬中國人,現在在韓國求學生活工作定居,然而在韓華人,似乎勢力不是很強大,經濟能力也不強。
  • 華人華僑的定義
    華人和華僑的定義中國人的簡稱。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華人」是「華夏人」的簡稱。華夏人是以炎黃為始祖、祖居中國之地的民族之稱,是文化認同的概念,也是一種血源認同的概念。「華人」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含廣義華僑及華裔,成為描述廣義祖先來自中國的所有華裔之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