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代華人間的種族抗爭論戰

2020-12-14 中國僑網

作為家長的華人一代

不能把華人二代的訴求完全看成是美國「白左」洗腦的結果

因為華人一代可能接受自己是外國人

華人二代卻不能接受成為「永遠的外國人」

2019年5月14日,爭取代表美國民主黨參選2020年總統大選的楊安澤在紐約宣講政見。攝影/本刊記者廖攀

美國兩代華人間的種族抗爭論戰

文/劉裘蒂

發於2020.7.13總第955期《中國新聞周刊》

耶魯大學本科英語系大三學生黃艾琳最近寫了一封公開信,呼籲爸媽和華人社區與非裔站在一起,抨擊華人家庭和社區裡一向強調埋頭苦幹、不論時事、甘心做美國少數模範族群的價值觀,面對6月初美國因警察對黑人殘酷暴力而在各地爆發的種族示威,大多選華人擇繼續保持沉默,繼續「埋頭苦幹」。

然而新冠疫情使亞裔從少數模範族群變成白人至上主義者和其他少數族群口中的「病毒族群」,也產生了亞裔的身份認同危機。這封信在美國高校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都引起亞裔學生的迴響,但也在華人家長圈掀起了炸鍋樣的反應,許多文章斥責華裔學生「被左派洗腦」,反對他們大逆不道的「身份政治」。

黃艾琳的吶喊正戳中了一個近年來醞釀的爆發點:華人新移民正處於美國亞裔的分裂線,而華人一代和華人二代對身份認同具有不同的價值觀,美國種族抗爭只是暴露了這個痛點。

為什麼華人二代要「和非裔站在一起」

華人二代在美國主流文化中長大,用英語為母語表達他們的想法。他們認同大多數美國人尊重人權,積極爭取種族正義,但是由於近年來選舉政治使得美國的族群問題變得空前緊張,他們開始親身感受到了自身的身份認同受到威脅,在心痛父母一代的漠視與偏見之餘,他們呼籲所有的美國華人觀看紀錄片《亞裔美國人》,並倡議為非裔社會活動組織捐款。

PBS的最新紀錄片《亞裔美國人》播出後,有人約黃艾琳就美國華裔歷史寫一篇觀後感或一首詩。「可是,我發現在這個時候很難作詩。我不想只關注我自己族裔的歷史和故事,而不去了解和認識所有被邊緣化的少數族群經歷的挑戰、痛苦和創傷(其中也包括我們自己族裔的遭遇)。」

黃艾琳描述了亞裔美國人中長期以來普遍存在著敵視(或歧視)黑人的言論和成見,例如,她從小聽到的嘮叨總是說,「他們在不好的社區長大;他們造成了太多的犯罪;我希望你千萬不要跟黑人交朋友,不要捲入黑人運動中。」

她寫道:亞裔自詡為「模範少數族裔——醫生、律師,聽話,安分守已,有成就。我們跟其他有色人種不相干;我們甚至會站在美國白人一邊貶低那些人。」即使當「敵視黑人」的現實與亞裔自身所遭受「系統性種族主義」如此緊密地關聯在一起的時候,許多亞裔美國人(包括她自己)都不願意,有時甚至拒絕參加有關非裔美國人所面臨的種族暴力的討論。

反諷的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二代發覺,其實「我們在這個國家的生存一直是有條件的。」從十九世紀當中國勞工初來美國時被私刑處死,《排華法案》禁止他們參與政治和社會活動,到被剝奪了法律人格權,而當珍珠港被炸時,日裔美國人被圍捕、拷打並拘禁在集中營。

在冷戰頂峰時期,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的美國華人受到聯邦特工的恐嚇,很多家庭失去了生計。當新冠病毒襲擊美國時,亞裔美國人遭到攻擊和騷擾,被指責為「病毒攜帶者」。當黃艾琳被指為是「吃蝙蝠的人」,她警醒到,作為亞裔,「我們永遠不會真正屬於這裡。」

她寫道:「雖然我們無法將亞裔美國人面臨的挑戰與非裔美國人遭受的野蠻暴行相比,但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都歸功於他們。」但是,面對非裔喬治·弗洛伊德被指控在明尼阿波利斯的一家雜貨店因使用20美元假鈔購買香菸而被白人警官「跪殺」,黃艾琳對華裔社區「置身事外」的沉默感到震驚和失望。

黃艾琳在耶魯選擇的專業是所謂「白左」集中的文科,這不是典型華人家長希望子女從事的行業。但是黃艾琳認為,「我們華裔的歷史不只有一大串聽話的醫生、律師和工程師;我們的歷史中更有革命者、活動家、鬥士,尤其是倖存者我拒絕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呼籲對我們自己社區的種族公正。貶低或壓制其他少數群體的正義根本不是正義。白人至上主義幾百年來一直在威脅我們所有社區。在這個許多享有特權的少數族裔都站在白人至上立場上的時候,我要問:你和誰站在一起?」

在哈佛主修英文專業的19歲華人二代朱錕寫了一篇題為《響應耶魯女孩,哈佛大學生也有話說》的微信文章,他認為,「雖然華裔非常努力,但是我認為將努力工作看作是華人獨有的文化是一種自負的看法是的,移民很艱難。我的父母不得不克服許多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障礙,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他們為讓我成為今天的我而承受的艱辛自力更生是一種崇高的信念,但數百年歧視黑人的社會態度和制度讓他們的自力更生變得比華人要困難得多。」

2018年10月15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反對哈佛大學歧視亞裔學生的抗議者在美國聯邦地區法院前展示標語牌。圖/新華

為什麼華人一代要「和美國民眾站在一起」

然而,在許多華一代的父母眼中,黃艾琳和朱錕代表了「美國公校的左派歷史教育對華人二代的惡劣後果」。一名署名「吹號角的凌飛」的作者寫道,「特別是關於民權抗爭方面,不是去告訴學生在歷史的進程中,各族群都在為更文明更進步一起努力,而是幾乎只介紹非裔,隻字不提其他族群,特別是,從來沒有提到華裔在美國的民權抗爭中的作用。」

這名作者認為在這樣片面到偏頗的教育環境下,形成了一個在美國的學生中很常見的一個片面認知:「美國的民權抗爭,全靠非裔,華人要感謝非裔。」

「吹號角的凌飛」在另一篇文章中問道:「孩子,你有沒有為你的父母想過,他們當年是如何從這種沉重的困境中,一步一步地走出來,他們有沒有哭天搶地,指責別人?他們有沒有把自己的不富足歸咎於別人身上?他們默默地工作,也默默地為你——他們的下一代購置了良好學區的房子,為你——他們的下一代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在你脫口而出的『富裕的社區』『頂尖的大學』『舒適的專業工作』時,摸著你的良心,跪在你的父母面前,先去反思一下,這是從天而降的?還是因為你的父母們篳路藍縷,一點一點打拼出來的?」

這些指責,是不是很像傳統中國父母的經典用詞?這名家長「強烈建議家長們對自己的子女的這種自我貶低的種族主義想法提高警覺,特別是在當下,整個美國的學校系統都瀰漫著極左思想的情況下,我們要堅決反對這種似是而非的種族主義,反對這種身份政治。」

在「吹號角的凌飛」看來,種族主義的根本是用某種人的努力所無法改變的東西,來作為認同的根本基礎。「你可以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語言,但你無法改變你的種族,而『身份政治』恰恰就是以你的種族來進行劃分與站隊。」

他反問,在400年的美國歷史中,為什麼非裔始終在「哀嚎」中無法走出?「一個族群一次走不出,也許是打壓,兩次走不出,也許是巧合,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走不出,就不能不說自身一定存在什麼走不出的原因了。」

他問黃艾琳,「孩子,在你的公開信中,我沒有看到你有一點點的對你父母的感恩。你甚至對美國這個國家都沒有任何的感恩的心。」因此他提出反對「身份政治」,而是「選擇和美國民眾站在一起,而不是把非裔與其他族群相剝離開來因為我們相信建設,我們相信法治。」

教育平權分裂華人和亞裔族群利益

對比華人二代和華人一代對美國種族問題認知的差異,他們的用詞和邏輯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而潛伏在這底下的暗流,是華人和非裔/拉丁裔在某些議題上利害衝突的現實。

以種族平權議題為例,近年來以華人新移民為代表的組織,在反高校教育平權的訴訟中扮演了主導的角色。在他們訴訟提出的數據中,指向非裔和拉丁裔學生受惠於平權政策,而犧牲了華裔/亞裔學生的權益。

美國亞裔群體對高校平權政策的看法,也暴露了從中國來的新移民,和相對已經融入「亞裔族群意識」的老移民之間的衝突。

華人一代新移民傾向於認為平權政策限制了亞裔學生的數量,跟白人、拉丁裔和非洲裔的學生比較起來,亞洲學生在入學標準考試必須要高出30%至50%才有同樣的入學機會。亞裔老移民則認為,平權政策曾經提高亞裔的大學入學率,讓早期的亞裔人口有上大學的機會。

華人一代和華人二代的認知差別,也凸顯了在新華人移民與其他亞裔族群之間的差異。亞裔內部利害衝突不但反映了代際的區別,也因為這個群體的多樣性,由於大量原籍國(49個原籍國)、語言文化及教育、經濟背景的差異,他們往往有不同的政治信仰與身份認同,造成認知和利益上的衝突。

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美國約有2000萬居民是亞裔,佔美國總人口約6%。截止到2019年,在美華人大約550萬,佔全美人口約1.7%。因此在傳統的政治運作中,華人自然必須靠著與亞裔抱團才能形成氣勢。中國新移民的熱潮,正好趕上美國亞裔企圖擺脫傳統不吭聲的「模範少數」刻板印象,但是隨著這些社區團體整合資源,他們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尖銳。亞裔學生在標準化測試中有不同的表現,在選擇性入學申請過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競爭力。

「亞裔都是模範生」的刻板印象,恐怕在華人中也未必全真。從一個角度來說,華人移民受教育的程度呈現高低兩極分化:25歲以上的華人持大學文憑比率為54%,遠高於美國30%平均水平;但同時,華人移民中高中以下學歷者佔36%,高於全部亞洲移民的29%。

因此,美國亞裔和華人之中事實上沒有一致的利益或聲音。反對種族教育平權發言聲浪最高的是中國來的「新移民」,他們有不少人有經濟能力把孩子送到美國讀高中或本科,或是以投資移民的方式來到美國,和老移民以及一些其他亞裔國家來的「經濟弱勢群體」有別。

在新冠疫情暴發後對華裔和亞裔的種族歧視言論與暴力,更形成華裔與亞裔之間關係的張力。一方面兩者都是種族主義的受害者,另一方面某些亞裔感受到受中國疫情和華人待遇的「牽連」。在亞裔族群裡,也有類似華人一代和華人二代之間的辯論:更積極地融入「美國主流」,或是加入種族抗爭?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美國華人楊安澤4月1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一則評論,標題是「我們亞裔美國人不是病毒,但我們可以成為治癒的一部分」。針對近期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中仇恨犯罪和種族主義激增的趨勢,楊安澤認為,亞裔美國人應該通過行為表現出作為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和社區關懷。也就是說,亞裔族群可以借著成為「最佳公民,從而幫助遏制種族主義」。

但是很多人不同意亞裔必須先證明自己才能獲得平等對待,他們更不同意作出社會貢獻是應對偏見行為的最佳方法。

這些論戰顯示了新冠疫情再度激發了亞裔的身份認同危機,而在中美緊張關係下的華人一代和華人二代更面臨了危機的迫切性。我認為,作為家長的華人一代,不能把華人二代的訴求完全看成是美國「白左」洗腦的結果,因為華人一代可能接受自己是外國人,華人二代卻不能接受成為「永遠的外國人」。

旅美學者徐德清博士認為,華人內部的分裂反映了思維傾向上的兩個極端:以中國背景為主的華人一代的特徵是大多來美時必須求生存,無法系統地了解美國的國情和文化,只能儘量在現有的體制下自強不息,找到自己最大的生存空間。而受到美國教育和文化洗禮的華人二代,對於社會參與和種族關係自然有不同的體驗和看法,更希望去改善社會大環境,這樣才能有更大的作為。

一些華人家長雖然身在美國的環境,對於子女仍然傾向於採取由上而下的權威溝通方式。徐德清認為,同樣地,華人社區內部也要有交流溝通的機制,華人不但要團結,也要與其他亞裔尋求和產生共同點,不要把自己的利益與其他亞裔的利益截然劃分,美國華人只有與亞裔團結,才能在美國社會中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編輯:王嘉怡

美留學生籤證新規下中國學生該咋辦?聽聽他們自己怎麼說

民航局發布第四份「熔斷指令」,涉及航班……

哈薩克斯坦暴發不明肺炎!99.999%仍是冠狀病毒…

相關焦點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多位在美華人譴責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呼籲保護少數族裔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種族歧視是美國癌症」「由弗洛伊德案件引發的全美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是根植於美國歷史中的種族主義累積多年後的一次大爆發。」
  • 美國的「種族文化」,中國人不如印度人?看在美華人的生活就懂了
    如今中國有很多人都去到美國工作,因為相比於中國等一些亞洲國家來說,美國的高薪和福利待遇更加的吸引人,而且美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移民國家,外國人在美國生活工作,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走在大街上我們就常常可以看到黑、白、黃、紅各種各種膚色的人,然而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包括印度人,他們都有一種「種族文化」,尤其美國人非常注重這一點,在美國人眼中,美國的印度人,地位比中國人高很多,那麼是什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呢?看看在美華人的生活就懂了。
  • 美國黑人的抗爭與宿命
    只可惜,這次歷史的偶然造成的,是數代黑人的血淚史,而且這些悲劇的影響延續至今,依然在不時撕裂著美國的社會輿論。在白人奴隸主的血腥壓迫之下,大量黑奴奮力抗爭,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發生過五十多起黑奴起義事件,其中最知名的當屬1739年南卡羅來納州的卡託起義,在種植園中不堪暴力奴役的黑奴攻佔了武器庫,並與白人軍隊發生激戰。
  • 【深度】川普政府下,600萬美國華人的明天在哪?
    日前,美國的弗洛伊德之死,導致全美示威抗議活動愈演愈烈。因此衍生出很多的話題討論,其中最值得關心的就是,華人在美國面對的歧視也是數不勝數。但要真的站起來發聲,或者說是站起來抗議的人並不太多。
  • 美國加州ACA-5法案將公投 華人反對稱其「種族歧視」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加州ACA-5法案將於2020年底公投,在華人社區引起廣泛討論。不少華人認為,該法案是一種新型態的「種族歧視」,將嚴重損害華人的權益。連日來,加州多地華人自發組織起來,在全加州遊走,呼籲民眾在公投中封殺該法案。
  • 華人遭遇種族歧視隱忍還是反擊?看看他們怎麼說
    華人遭遇種族歧視隱忍還是反擊?《世界日報》報導,常有華人新移民抱怨,在美國遭遇種族歧視,或是將與不同族裔鄰居或隨機遇到的其他族裔間紛歧或矛盾,歸諸種族歧視。
  • 方李邦琴:華裔為美國社會作貢獻 彌合種族分裂需冷靜理智
    「無論當前還是疫情結束後,我們呼籲美國社會用理智彌合種族分裂,而非用激烈的手段互相爭鬥、報復。」美國知名僑領方李邦琴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專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美國種族問題凸顯,彌合分裂需「化解」而非「對抗」。  受疫情影響,美國針對少數族裔的敵意和仇恨犯罪呈上升趨勢,種族問題激化也加劇了美國社會分裂。方李邦琴認為這背後有多重原因交織。  一些美國政客的政治炒作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 外媒:面對種族歧視 海外華僑華人不再忍!
    身處海外的華僑華人,同樣不可避免地承受著不公平、不公正的遭遇。爭取主動 融入當地病毒毒害的是人的身體,而種族歧視毒害的卻是人的心靈,其毒尤勝!華僑華人在抗擊疫情的同時,通過網絡社交等多種形式發聲,向「種族歧視」宣戰。資料圖:加拿大多倫多,參加反種族主義遊行集會的民眾單膝下跪,表達反對種族歧視的訴求。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美國國會華裔眾議員趙美心表示,針對美國多起歧視亞裔案件,「受害者應意識到事態嚴重性,立即通報警方」。
  • 「亞裔細分法案」是美國政府針對華人的迫害嗎?
    2、近二十年來華人學生在加州公立大學比例的增加,不是因為加州不允許實施「扶持行動」,主要原因是申請人數增加了;而華人視之為洪水猛獸的SCA5法案即便通過,考察歷史數據,對華人學生的錄取影響也會較為有限。3、從趨勢來看,美國大學已經越來越不把「種族」作為「扶持錄取」的考量,所謂「亞裔比黑人和拉丁西裔學生SAT成績要高兩百至四百五十分才能被名校錄取」,已經是過去式。
  • 在英華人疫情下如何應對種族歧視?華人律師支招
    病毒不分種族,疫情沒有國界,英國北京聯合會、英中律師協會、美國南加州華人社團聯合會、英國金絲結總聯盟將聯合舉辦《疫情下如何應對種族歧視》講座特邀英中律師協會會長朱小久博士,MBE、英國薩裡地方議員王鑫剛,告訴你如何運用法律武器,對種族歧視說不!
  • 西方的種族歧視鏈是怎樣的?華人在西方的社會地位如何?
    我們都知道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那就是西方尤其是美國它是分等級制的,國家之間按照親疏遠近和國際地位有等級制,種族歧視鏈也分等級制。這個集團直接來自於英國三百年的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是英國創立了現代工業文明並在美國發揚光大,盎格魯薩克遜兩代帝國,建立了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體系,而且非常看重血統,如果有哪個非白人國家實力強大了,那麼不但不會在地位上超過它們,而且一定要將其除之而後快,打壓到適合的位置上,這才是其真正的邏輯。第二級,北歐新教白人。維京人,荷蘭人,德意志人。
  • 馬來西亞為何留不住華人?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百萬華人
    從普通白領到商界巨擘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百萬華人36歲的朱女士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她在馬國上的大學,後來去英國留學。6年前她來到新加坡,並最終選擇在這裡定居。「過去幾年離開的華人可能接近百萬,很多人覺得得不到公平對待,卻又無力改變現實,只能選擇離開。」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是說。在馬來西亞大選前夕,不少媒體再度關注華人出走現象。「投票日臨近,馬來西亞人對未來希望與憂懼並存」,法新社8日的一篇文章稱:「由於感受到種族『玻璃天花板』,近些年來,很多非馬來人少數族裔移民海外。」
  • 多國種族歧視愈演愈烈,海外華僑華人應如何站出來?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 據龍報網報導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海外多國屢有針對華裔的種族歧視事件發生,面對侮辱和攻擊,許多華僑華人站出來,用不同的方式反擊。
  • 透過「弗洛伊德案」的背後,看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只可惜,這次歷史的偶然造成的,是數代黑人的血淚史,而且這些悲劇的影響延續至今,依然在不時撕裂著美國的社會輿論。在白人奴隸主的血腥壓迫之下,大量黑奴奮力抗爭,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發生過五十多起黑奴起義事件,其中最知名的當屬1739年南卡羅來納州的卡託起義,在種植園中不堪暴力奴役的黑奴攻佔了武器庫,並與白人軍隊發生激戰。
  • 外媒評述:國際人權論戰中國反守為攻
    參考消息網10月9日報導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7日發表題為《在聯合國會議反守為攻打出「人權牌」 中國首次代表26國指西方侵犯人權》的報導稱,中國在國際人權論戰中反守為攻。全文摘編如下:美國和西方國家接連就所謂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中國在聯合國會議上也打出「人權牌」,首次代表26個國家反指西方侵犯人權,並對系統性種族歧視表示「嚴重關切」。受訪學者指出,這顯示中國在國際人權論戰中採取反守為攻的「重大戰略轉變」,正在就此課題建立同盟陣線。
  • 三代黑人的抗爭,這樣的種族歧視還會持續多久?
    年齡最大的黑人情緒激動,因為在他走過的這些歲月裡,飽受了這樣的摧殘:「作為年紀較大的一輩,我們已經為此抗爭了許久,受夠了他們的花言巧語,根本沒有人會來保護我們,我們必須開始自己的生活!」31歲的黑人表示理解,但也很冷靜,認為用這樣的抗議方式有失妥當,並不是正確的方法。繼而,他哽咽著對抗議人群中年僅16歲的黑人少年說:「你現在看到的一切,可能在10年後,也就是你26歲的時候還會發生。
  • 多國出現排擠、辱罵華人事件,種族歧視仍在繼續!
    種族歧視仍在進行。近段時間,多國出現排擠、辱罵華人事件。1.《雪梨先驅晨報》撰文指出:自4月初以來至今,澳大利亞亞裔共報告了近400起針對他們的種族主義攻擊行為。迄今為止,這一調查已記錄了386起種族主義事件,包括辱罵,人身恐嚇和吐口水等等。
  • 全美種族抗議下的華人,「模範少數族裔」為什麼不能選擇沉默?
    亞裔的先輩們來到美國並不是被銬著手鍊和腳鏈來的,他們沒有經歷長達兩個半世紀的奴隸制,沒有經過一個半世紀的體制衰退和持續不斷的恐怖威脅,還有半個世紀裡這個國家在竭力假裝過去350年的種族歧視從沒發生過。美國政治學家克萊爾.金指出,亞裔剛踏上美國這片土地的時候就被認為「不是白人,但也不是黑人。」 而白人至上讓亞裔低人一等,而「反黑」觀念則讓亞裔不至於跌入谷底。
  • 美國大選:女監票員口誤 所有華人長得都一樣 惹種族歧視爭議
    美國總統川普的私人律師朱利安尼,近來為川普試圖在總統選舉中翻盤連日奔走,然而日前密西根一場聽證會上,朱利安尼請來的一位指控大選或出現舞弊的證人,卻發表示涉嫌種族歧視華人的言論,令人側目。密西根州議會監督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朱利安尼邀請以證人身份列席的一名共和黨女性監票員在發言中,談到密州選舉身份證件舞弊時舉例指出,所有華人長得都一模一樣。你能分得出嗎? 如果出現了一堆老趙,每個人都可以假裝是別人,統統都可以投票...... 所以身份證件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她卻沒有就指控提供任何證據。
  • 從禁止抖音談開:美國在刻意分化華人
    行政命令提到,「美國必須對TikTok採取積極行動,以保護我們的國家安全」。  美國種族歧視嚴重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事件,引發了全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甚至歐洲不少國家也聲援該運動。這當然來自對美國警察霸道行為的不滿,但主要還是因為美國雖在法律上禁止種族歧視,但在行政執行上,種族歧視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