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與《百萬英鎊》:愚昧麻木的時代,個體能否反抗命運

2020-12-26 微光人文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百萬英鎊》寫於1893年,直至現今蜚聲世界,不僅被翻拍成電影,也被節選為中小學課本的必讀課文。

而魯迅先生所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在我國家喻戶曉,「阿Q"這一文學藝術形象現今在世界文學之叢已然成為不朽豐碑。

《百萬英鎊》與《阿Q正傳》

《百萬英鎊》,《阿Q正傳》的成書時間相差僅有30年左右,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歷史的土壤之中成長的文學名著,具有著不同的內容特徵,但卻有著相似的悲劇式的幽默品格,折射出時代帶給個人的悲劇。

01《阿Q正傳》中阿Q的卑劣行徑與「精神勝利法」,折射的是愚昧社會的縮影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在當時的社會之中再簡單不過的小人物,阿Q一次又一次滑稽又笨拙的行徑,使我們總是無法抑制自己的笑容,但卻又因為他的人生悲劇,產生悲愴的情感。

阿Q作為當時底層社會典型的貧苦農民,它具有著許多農民所具有的品質,例如吃苦耐勞,任勞任怨,並且心地坦誠,依靠自己的勞力去追求自己食足飯飽的生活。

這些無疑是他身上的閃光點,也是我們在看阿Q這個人物時,能夠產生對於他的憐憫情緒的原因。

啊Q的神態

但是一個立體的人物並非僅僅只有一面,阿Q身上也有著許多極為惡劣的品行,例如他的」精神勝利法「就是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的典範。他的狹隘和保守的觀念也為他的悲劇人生奠定了基本的色彩。

最為根本的,是阿Q身上的愚昧和麻木,是在那一時代底層群眾身上所具有的最為卑劣的品行。

他們不懂得自由,也不懂得生命價值等,僅僅只是渾渾噩噩的活著。

而他的這些卑劣的一方面,是我們發笑的原因,在他的」精神勝利法「和他欺負弱小與安於現狀的開心之中,我們忍不住的發笑。

原因僅僅是因為我們作為旁觀者,看到了他身上更為深層的命運悲劇。

02《百萬英鎊》裡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和失去人性的拜金奴,是資本背景下扭曲的個性

再說到百萬英鎊的主人公亨利·亞當,他的這場英國之旅,從頭至尾就是一場「遊戲」。

他與阿Q的不同點在於,我們看見阿Q的時候就會發笑,但是我們看見的《百萬英鎊》之中使我們感到滑稽的並非是主角亨利,而是那些為了金錢趨炎附勢的人們。

那些勢利眼攀附權貴的行為使我們發笑,也使我們感到心驚。

亨利是一個傳統的懷揣著美國發財夢的青年男人。喜歡冒險,也喜歡過上高人一等的生活。

拜金主義的迷宮

他的聰明之處在於,能夠充分運用那張百萬英鎊的鈔票,去達到自己的目的。那些無法找給他找錢的飯店老闆,製衣店老闆等,都作為令人發笑的小人物的典型,存在於《百萬英鎊》之中。

《百萬英鎊》中的悲劇就在於,每一個人都圍繞著金錢在打轉,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人際交往,都僅僅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

小商家老闆和貴族們,都以一種勢利眼的形式,成為了拜倒在金錢腳下的奴才。也讓這些普通人的拜金主義徹底的暴露出來——最大的悲劇就在於失去了人性,只認金錢的勢利眼的人們。

或許,亨利沒有得到這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的話,他可能就會在街上迎來流浪和餓死的結局。

03阿Q的悲劇,來源於一眾「趙老太爺」的欺凌與奴役

另一方面是那些旁觀者所帶來的悲劇。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普通受剝削者的樣子。但是,卻在另一方面,產生許多精神不正常似的行為。

這種精神不正常背後,是來自於周圍人,來自於旁觀者的迫害。

對於阿Q來說,旁觀者的迫害,主要表現在於他的生活中,常常被人耍笑逗樂,遭受欺辱。

可憐的阿Q

就像他被人揪住鞭子磕頭一情節,本來是一場對於阿Q人格的侮辱,但是他以出乎人意料的精神勝利法去說服自己,是」兒子打老子「,令人忍不住感覺好笑。

但是,卻又忍不住因為他的這一被人欺辱的狀態恨恨不平。

在趙太爺把阿Q叫過來,不準他姓趙,並且打他巴掌的這一情節上,也在訴說的這些迫害阿Q的旁觀者的殘忍,甚至連阿Q說話的權利都被剝奪。

阿Q,這個地位低下的「人」,連擁有和趙太爺一樣的姓氏的權利都沒有。

這些情節初讀令人感覺極為搞笑,但是仔細一想,就會真正的感覺出她的深刻的悲劇內涵。

04百萬英鎊的鈔票,背後是權勢者一場玩弄人心的「金錢遊戲」

反觀亨利的英國之行,勢利眼們對於他,總是以一種卑劣而又鄙視的目光看待。在沒有露出他的百萬英鎊的鈔票之前,這些勢利眼對於他僅僅有著鄙視和惡意。

就像亨利所獲得的這張百萬英鎊一般,本質上依然是那些作為既得利益者的上層社會的富人們,通過拿著對於自己來說微不足道的百萬英鎊,來去滿足對於人的本性的好奇心的試驗品。

「上流社會」

在他們眼裡,亨利並非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僅僅只是他們用來試驗和取樂的工具,亨利的人生對於他們來說僅僅只是一場有趣的表演,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存在。

雖然亨利最終在這些老先生的幫助之下獲得了愛情,但是這位蘭厄姆小姐的愛情本身,也包含著許多拜金主義的色彩。

在上層社會人們的眼中,亨利等窮人僅僅是他們茶餘飯後用來取樂和說笑的工具。

他們看不到窮人們的生活困苦,也看不到他們在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和聰慧的一面,而僅僅是看到自己一時富足的生活和尋求趣味的「何不食肉糜」的心情。

這些勢利眼們,看到的僅僅只是那些走動的「貨幣」,和金錢的象徵。

他們看不到一個活生生的人,也沒有興趣去了解他的人生和未來,而僅僅是因為他作為有錢人的那張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的存在揭示出這些旁觀者的拜金主義價值觀,揭示出那一時代人們浮躁而又空洞的內心。

05阿Q的時代,是愚昧的時代,也是麻木的時代

阿Q的悲劇,和亨利的這場實驗背後形成的必然性在於哪裡?

在於它的時代,還是在於它的個體?

阿Q的悲劇產生,顯然第一方面就是他自身的原因。

阿q的悲劇,就在於無法摒棄的惡習,身上的毛病實在太多,讓我們又笑又恨,他的那些不合世俗眼光的行為,和粗鄙而又令人嘲弄的虛浮,就是一例。

他沒有想過奮起反抗,也沒有真正有著他所說的那種「革命」的情懷,僅僅是在人生無可置疑的虛無和自我安慰之中自得其樂。

被人恥笑的阿Q

在一次又一次周圍人的取笑和嘲弄之中,阿Q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改造。

他是那些已經徹底放棄希望的人們的共相,也是愚鈍而又無賴的人的本性使然。

在阿Q這種悲劇背後,更為深層的原因就在於那個時代社會背景及其環境。

那個時代的傳統,束縛住了每一個想要脫離這一牢籠的人們,從精神上,從價值上把人牢牢的束縛住,人們只能在圈層之中進行活動,無法突破也無法尋求到新的希望。

那個時代,是一個愚味的時代,也是麻木的時代。

地位低下的人們,在生活之中每天遭受著各式的壓迫與毒打,但是卻在這種壓迫與毒打之中,沒有奮起反抗,而是逐漸的產生類似於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自我安慰方式來去拯救自己。

不敢正視未來,不敢正視自己的出路,讓他們無法找到未來的方向,阿Q的悲劇結尾已經註定,在他無法理解奮起反抗的人的時候,他的人生已經變成了徹底的灰色。

社會環境給予他枷鎖,在渾渾噩噩,懵懵懂懂的生活之中,阿Q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

06人失去了主人地位,讓金錢坐上了控制和操縱人的寶座

《百萬英鎊》的主角亨利,從表面上看最終馬克吐溫得給予她了一個完美的結局,他有了自己正經的工作和心愛的女人,未來前途也一片光明。

但是,在這種圓滿的結局之下,是那些無法擺脫的金錢至上的時代夢魘,在倫敦上空盤旋。

這張鈔票,賦予了亨利能夠和他心愛的女人相見的機會,也賦予了亨利在這個社會之中,能夠出人頭地的身份和地位。

建立在貴族與金錢之上的華美

但是本質上,沒有人去看亨利是什麼人,也沒有人注意他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豐富多彩。

他的喜好,他的未來,都被埋沒在了金錢的堆積之中。

人們看它,理解它,僅僅是將它當成行走的金錢,而沒有把它看作是活生生的人。

當金錢成為社會之中唯一能夠踐行和保證人生存的規則的時候,任何拿著金錢的人都可以成為被人羨慕被人,阿諛奉承的上流社會之中的人,跟他本人的素質,跟他本人的愛好,跟他本人的能力毫無關係。

社會之中瀰漫著拜金主義,也瀰漫著勢利眼們。

亨利的悲劇,最終是他沒有通過自己的智慧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因為他所擁有的金錢。

金錢成為了決定人價值的唯一標準,失去了金錢的亨利,就像是失去了翅膀的鳥兒一樣,他的人生就失去了方向。

就像他的好友黑斯廷斯一樣,他的破產促使他的人生變得灰暗,它的價值被綁定在了金錢之上,資本成為了唯一一個能夠支配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事物的主人。

人失去了它的主人的地位,而讓金錢坐上了控制和操縱人的座位之上。

追根究底,這兩部作品的悲劇,來源於他們所生存的時代。

07結語:時代造就人,還是人改變時代?

到底是時代造就人,還是人改變時代?

直至現今,這一問題依然在被爭論不休。

但是無法避免的是,最終還要回歸到人自身,一個最好的時代,一個最好的社會,無法離開每一個人的價值從而產生出來。

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亨利的百萬英鎊,是他們去防禦外在惡意的盾牌。

阿Q最終失敗了,亨利也最終還是得歸還這張百萬英鎊的鈔票,他們的悲劇背後是扭曲的價值的體現。

對於我們來說,人生之中什麼最重要,價值何以體現?

在這兩部作品之中,給予我們許多思考,這些思考,將會伴隨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每一個節點。

相關焦點

  • 魯迅的《阿Q正傳》,描寫入木三分,更具有現實意義
    《阿Q正傳》就是作者的一次大膽嘗試,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默默生長、像壓在大石底下的枯草一樣,代表著沉睡了千年的靈魂。先生通過對他的被剝削、被奴役的累累傷痕的解剖,展示出一部勞動者被壓迫的歷史。下面介紹魯迅的一篇名作,描寫精彩,更細膩地解剖了人物內心。
  • 【讀書加油站】讀《阿Q正傳》有感
    這種麻醉劑只能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鬥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中,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和順民。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這便是《阿Q正傳》基本的寫作背景。
  • 《百萬英鎊》:麻木的社會,金錢是唯一的通行證
    當亨利拿出一張百萬英鎊支票時,老闆瞬間怔住了,覺得百萬英鎊是天大的數目,眼前這個人是一個富翁。於是,老闆連忙改變自己的態度,對自己之前的態度道歉,並且讓店裡免費提供豐盛的食物款待亨利。裁縫店的老闆也是一個勢利眼,對穿著破舊的亨利阻止在門外,希望他不要進來影響自己的生意。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國民麻木愚昧,魯迅通過塑造阿Q這麼一個形象,試圖喚醒愚昧的民眾,拯救黑暗的中國。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呼蘭河傳》:婆婆愚昧害死童養媳,撕裂人性麻木生活下的醜惡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一篇敘事體小說,它敘述了蕭紅的家鄉人在那個時代的生活狀況和愚昧無知的思想。呼蘭河也是蕭紅的傷心地!童養媳的天真漫爛成了扼殺自己的理由。年僅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是童養媳,被胡家接過來,他們怕人笑話,讓她說十四歲。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
  • 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
  • 《阿Q正傳》讀後感及其賞析
    在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之前,我就比較好奇,阿Q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近兩天把他讀完,突然有種莫名的震撼和發人深省。魯迅先去一開始為何從姓氏,名字,籍貫都無從考究開始以大篇文字來敘述這個人物?還是不敢去考究,對於阿Q,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他只能算是千千萬中之一,可這千千萬萬之中,像他這樣不敢否定欺凌自己的,不敢反抗,不敢承認自己姓氏的,在權貴面前,或許也在大多數吧。
  • 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誠然,這個故事是那麼的離奇,以至於成為了一個傳奇。亨利·亞當斯當你看到亨利·亞當斯流落在英國街頭之時,怎麼也不會想到會天上掉下餡餅,以至於有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票。故此,你應該更能夠想像亞當斯拿出百萬英鎊的那一幕,是讓那些輕視之人,嘲笑之人頂禮膜拜,奉為神人。
  • 入選語文課本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百萬英鎊》,你看懂了嗎?
    歷久彌新的文學作品,都隱含著對一個國家社會史的佐證,在不動聲色中針砭時事,映射出時代的沉痾痼疾。《百萬英鎊》和《我的叔叔于勒》分別是馬克·吐溫以及莫泊桑的經典短篇小說,都是入選了我們的語文教科書,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 ...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1950年代,《百萬英鎊》被搬上大銀幕1914年,進入民國,《小說月報》刊登了他的《百萬鎊》(即《百萬英鎊》)。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作為歐美文學家的代表,馬克吐溫漸漸為國人熟知。1917年,周瘦鵑翻譯了《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裡面有馬克·吐溫、託爾斯泰等人的作品。
  • 《百萬英鎊》:那個拜金的年代,竟是我們嚮往的美好時代
    關於《百萬英鎊》,我想大多數中國人並不陌生。因為它入選過語文課本,也是新課標必讀書目。《百萬英鎊》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發表於1893年的一個中短篇小說。文章以誇張的藝術手法,諷刺中帶著幽默,深刻地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 《血色莫扎特》:時代轉型之中個體的命運
    作家房偉最近,作家房偉的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出版,故事圍繞十五年前一樁轟動麓城的「鋼琴王子殺妻案」,講述了葛春風、韓苗苗、夏冰、薛暢、呂鵬等時代青年,大學畢業之後的人生浮沉。故事中有情感糾葛也有時代更迭之際的國企改革、官場變幻與地下世界的黑暗法則。小說以命案中的「兇手還鄉」為引子,編織了一個個連環套式的謎團,再現了時代轉型之中個體的命運。
  • 解讀《百萬英鎊》:為何成為學生時代必看經典影片之一
    今天介紹一部喜劇/愛情片《百萬英鎊》。這部電影拍攝於1953年,是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改編而來。電影講述了兩位英國富翁為了打賭,把一張面值為百萬英鎊的支票借給一位來自美國的窮途潦倒的年輕人亨利·亞當斯,並告訴亨利如果在一個月期限內完整無損地歸還,就能得到他們所能提供的任何工作。
  • 《百萬英鎊》——當你擁有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記得小編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是在中學的英語課堂上,想必這部影片也是很多人十分熱衷的,有趣的是《百萬英鎊》影片中的那個年輕人,也正是是馬克·吐溫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當時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股票泡沫中的經歷,可以說得上是屢戰屢敗
  • 從魯迅《補天》之中的兩處「點睛之筆」,看人性的愚昧和卑劣
    在魯迅《補山》這一篇小說之中,有兩個點睛之筆,剛好點透了兩個人性的愚昧和卑劣。在1922年11月,魯迅寫了一篇小說,原名為《不周山》,最初發表在《晨報四周年紀念增刊》上面,曾經收錄在《吶喊》的初版之中,後來又被刪除,再後來改名為《補山》,收入在《故事新編》之中。之所以被刪除,背後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 今日好詞好句/百萬英鎊
    今日讀書分享《百萬英鎊》代表作品有小說《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體裁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 《阿Q正傳》裡魯迅明明說清楚了它的讀法,可是莫言還是念錯了
    《阿Q正傳》是作為連載小說首發的,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連載於《晨報》副刊,約3.3萬字。在魯迅的小說寫作史上,《阿Q正傳》的篇幅最長、場面最大、人物眾多,最關鍵的是,氣足,手穩,那是一個小說家的巔峰狀態。
  • 清朝末期八國侵華,國民到底有多愚昧?不但不反抗還幫助洋人侵華
    然而,八國侵華的時候,那時的慈禧太后去了哪裡,老百姓不但不反抗還還幫助八國聯軍搬炮彈,幫他們打探情報,為何如此麻木?其實,當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的時候,當時的慈禧太后早已倉促逃跑,一幫大臣也隨其逃走,只剩下城中的百姓,也升不起反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