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下半句更精髓,聽懂的受益一生

2020-12-17 左小姐與右小姐

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說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這句話的,自然也就知道這是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句話的本意是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神仙居住就是名山;而水也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龍就有了靈氣。

其實我們都知道《陋室銘》全文不過短短百字,而作者劉禹錫只是借著讚美陋室的理由來抒發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的高雅情趣,這也很好地從從側面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賞的想法。

其實很少有人會記得"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因為大家會認為這句話和上一句是一樣的意思,並且兩者對比肯定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更加優美。但是實際上"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才是說盡了人生的一句話,讀懂了它那麼一生都會受益。

那麼今天就和小編一起看看這句話到底蘊藏著什麼含義吧。

一、外在的條件並不重要,自身修的修養才是真正立足的東西。

我們都知道劉禹錫是一個十分自命清高的人,看到他的《陋室銘》裡把自己比做以仙、龍自喻時就可見一斑。當時他寫這一千古名篇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表達自己德行很高的意思。

正如他說的那般,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看深淺,這些都只是外在的表面現象,是很容易被世人所誤解誤解的。但後面的話表達出這兩者一定要有他們自己的靈魂,這也就是代表著修養的重要性。這裡的自我修養其實就是拿了仙和龍作對照。

而劉禹錫的意思是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其實就是自我修養到了極高的境界之後自然就能夠出名。那樣的話哪怕居處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這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外在表現的品質才學並不重要,一切的一切不是他的外在所能夠決定的,而是依靠他的自我修養以及才學和智慧,這些才是真正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內在表現,也就是所謂的"德馨"。

二、做事不能夠被表象所束縛

就像句中所說的那樣,南陽諸葛亮的破茅屋雖然極為破舊,外觀極為普通,表象十分尋常,但是劉備依舊願意三次來到茅屋之前請他。這就是因為主人品德高尚才被世人所知,才被他人所尊崇而

劉備正是因為沒有受表象的舒服才能夠得到諸葛亮的幫助最後建立蜀國稱帝。而西蜀的楊子云的住處也是一樣。

正如我們今天參觀的名人故居一樣,他們之所以能夠被世人參觀,能夠保存這麼久還被人所景仰,就是因為這裡曾經居住過著名人物才能夠被人稱為名勝古蹟,才有被人參觀的價值,而這樣的屋子往往都經歷過許多年風雨,甚至看起來有些破舊,但是依舊阻攔不了許多人前赴後繼地參觀,其實這也是不為表象束縛的體現。

三、只要有真學問、真本領就自然會得到人們的認可

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自己的本事,本事越大越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沒有學問本領的總是會被其他人所鄙夷,而有本事的人無論到哪裡工作,無論怎樣的不起眼,最終都能夠收穫成功的果實,這是非常現實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值得大家認真考慮的事情。

就和山裡的仙人和水裡的蛟龍一樣,諸葛亮不也是有真才實學才吸引到劉玄德三顧茅廬的嗎? 所以說,要想能夠獲得人們的認可,那麼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的能力提升上去,那麼自然也能夠和水中蛟龍一般為世人仰慕,受益一生。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古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指的是哪座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的詩句到現在真是想忘都忘不掉。那這句千古流傳的名句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指的是哪座山嗎?而且劉禹錫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這句千古名句。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對陋室的態度,值得每個人參考
    《陋室銘》流傳至今,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已成為形容高手在人間、臥虎藏龍的千古名句。其實,這句詩不僅寄託著劉禹錫低調中的自信和優越感,而且對現代的買房一族有著啟示作用。
  • 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說的這山高「三尺三」
    汝南縣是駐馬店下轄縣,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古屬豫州,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稱。自春秋戰國時代建制以來,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上自秦、漢,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軍、府治所,為八方輻輳之地。圖為汝南縣的「天中門」。
  •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尼山孔廟境內山清水秀,鄉土民情氣息濃厚,亦有「一山(尼山)、一水(尼山水庫)、一聖人」之稱,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就誕生在這裡。因此,尼山聞名中外,被世人稱為聖地。提起尼山,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尼山聖境中世界最高的孔子像。72米高的孔子像佇立尼山,遠眺東方,在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觀的制高點,綻放出絢麗的光華。
  • 訪墓記·劉禹錫墓丨所葬檀山如土丘,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詩人名片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墓在河南滎陽檀山。◆所葬檀山如土丘,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1178年前,71歲的劉禹錫,在病中回憶過往一生,寫下《子劉子自傳》。其自銘曰:「不夭之賤,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寢於北牖,盡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時兮。」
  • 李白的一首五言成為江南詩山的形象代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古詩人都愛山,蘇軾寫過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杜甫寫過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寇準寫過華山,「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還有詩人喜歡隱居山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 武當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在中國,山從來都不只是山,而是文化的載體,武當山尤其如此。它既是武當武術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道教的聖山,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地理區位圖@腳爬客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漢魏之前就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武當山隱居修煉。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真實作者另有其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陋室銘》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的《陋室銘》膾炙人口千載傳頌,中學生教材收錄有該文。
  • 【微言大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注釋】選自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 【譯文】名山不是因為高,而是有神仙;水是否有靈性不在乎深淺,而是有蛟龍。【賞析】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自身只是一個臭皮囊,真正賞心悅目的美在於心靈。在生活中是做一個漂亮而無用的花瓶,還是做個充實辛勤的勞動者,是沉溺於孤芳自賞的無病呻吟,還是默默無聞地辛勤奉獻,理性告訴我們應該選擇後者,充實自己,辛勤勞作,默默奉獻,美在心靈。
  • 很多人都不知道!「老牛吃嫩草」有下半句那才是精髓所在
    不過這句話其實只說了一半,下半句「吃雞要趁早」其實才是這句話的精髓所在!▲「老牛吃嫩草」其實還有下半句,那就是「吃雞要趁早」。「老牛吃嫩草」這句俗語其實是古時候農家養牛養出的經驗之談,古時候的人多半貧窮,沒辦法給牛吃飼料,因此都是從草地割草回來給牛吃。而養牛飼主們發現,老牛特別喜歡吃嫩草,可能是牙口與腸胃老化,加上嫩草營養更豐富,因此老牛特別喜歡吃嫩草。
  • 旅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藏龍百瀑!
    藏龍百瀑是浙江最大的瀑布群,有三折重疊,落差為60多米的「長龍飛瀑」,有彩虹橫臥的「 虹貫龍門」,更有神形皆備的「神龜聽瀑」。夏天天氣涼爽,寧靜幽雅,有十裡不打傘之奇,峽谷無蚊之妙;冬天百瀑冰凌,天造奇觀,雪景迷人,堪稱「江南哈爾濱」。
  • 俗語「春宵一刻值千金」,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少有人知
    比如莊子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許多人以為是求學無止境的意思,但是其實還有後半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生命有限,知識無限,想要探究清楚世間的一切知識這種行為,非常荒唐。但是到了後來,慢慢就變成不能驕傲自滿,要努力學習的勉勵之意。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句子,人們只記住了前半句或是後半句,弄得整個意思都不一樣,比如很著名的俗語「春宵一刻值千金」。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龍宮就是這樣的人間天堂
    其實貴州真的好美,很多人只知道什麼雲南、桂林這些知名景點,殊不知貴州的山水也是毫不遜色於它們的,飛飛曾經有幸到過貴州旅行,遊覽著那裡的山美水美,深深地被這裡山水之美吸引著、這裡的人們也都很樸實,這裡是一個比較淳樸的地方,這裡處處是美景,一步一處景,如此多的美景使人沉醉。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祖籍定州還是無極?
    一    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名句享譽千古的唐代詩人劉禹錫,究竟是何許人也?籍何地?筆者考證出:劉禹錫為「中山無極人」。我們完全可以敞開懷抱,擁抱這位名垂千古的家鄉詩人。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著名詩人、政治家、哲學家。字夢得。貞元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授監察御史。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最著名八首詩,句句經典,值得收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首劉禹錫的《陋室銘》,短短81個字,卻以超高的水平寫出了陋室之高潔,為後人所喜歡,傳唱久遠。劉禹錫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他是河南洛陽人。
  • 泉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聊聊惠安山上的那些老神仙
    惠安●山上的故事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探訪惠安山嶽聆聽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錢山」,這其中還要講到神仙鐵拐李的故事了。一年冬天,鐵拐李照常按時起床做飯,飯到半熟卻柴盡草完,屋外下著大雨又無柴可繼,眼看灶火將熄,他情急之下將右腳插入灶膛當做柴塊添火。李母見到這一幕不由驚呼,卻見兒子竟若無其事地將腳慢慢縮回來。原來鐵拐李孝順的舉動驚動了玉皇大帝,李孝子燒腳時騎青牛而來的太上老君正在旁為他施法,卻因李母的一聲驚呼所擾亂,右腳變瘸了。
  • 南寧有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地方
    南寧龍門水都景區大門口遠遠就能看到高高佇立的門頭標誌,左側有一片停車場,然後步行走約300米到達進入景區裡的大門口,然後再乘坐景區裡的旅遊車進入。景區建築格調古香古色又不失宏博氣質,在兼具廣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廣泛吸引其他地方的長處和特點,從而打造出廣西旅遊業獨樹一幟的旅遊文化項目。景區建築依山水而建。
  •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老話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只知道前半句,後半句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說老祖宗就我們流傳下來的一些名句,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會當作口頭禪或者警醒自己或者是世人,就像我剛剛說的那句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一句很類似的話,叫做人在做,天在看,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意義是很相似的,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 廣東這城市投資1100萬,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作者建造紀念館
    在我們的學生年代,背誦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紀念館的展廳總共分三層:第一層,通過藝術手法系統地復原了劉禹錫在連州4年半時間所帶來的變化和功績,有劉禹錫雕像、詩詞文章、遺址展覽等,最值得關注的是這裡有十多幅精美的中國畫,是結合劉禹錫在連州留下的詩歌精選進行創作的,用形象手段反映劉禹錫在連州的歷史,是整個紀念館的亮點。在第二層,全面介紹連州歷史文化的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