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聊聊惠安山上的那些老神仙

2020-12-17 湘湘愛旅行

惠安

山上的故事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探訪惠安山嶽

聆聽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

...

名山大嶽多故事,我們在登山的同時,不僅體驗艱險路途中的酣暢淋漓,也享受在文化氛圍中的觀景之樂。今天我們一起造訪惠安的山嶽,聽聽那些千百年來始終流傳於世的傳說故事吧!

淨峰山上的傳說

Part1

淨峰山,淨峰鎮上一座隆起於一片開闊的田疇平野上的秀美之山。

01

鐵拐李

傳說

故事匯

探訪名山

奇聞軼事

其實淨峰山還有個稱呼喚做「錢山」,「錢」之一字,沾點俗氣又偏偏大家都喜聞樂見,淨峰山為何又叫「錢山」,這其中還要講到神仙鐵拐李的故事了。

鐵拐李,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首,「八仙過海」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民間流傳這位跛腳拄拐、滿臉鬍鬚的鐵拐仙便在惠安淨峰山羽化登仙。

攝影|康榮彬

相傳鐵拐李祖居中州,唐朝年間因避亂隨父母入閩,定居於離淨峰山東面十來裡的小岞後山村,青年時喪父,只剩母子相依為命。

一年冬天,鐵拐李照常按時起床做飯,飯到半熟卻柴盡草完,屋外下著大雨又無柴可繼,眼看灶火將熄,他情急之下將右腳插入灶膛當做柴塊添火。

李母見到這一幕不由驚呼,卻見兒子竟若無其事地將腳慢慢縮回來。原來鐵拐李孝順的舉動驚動了玉皇大帝,李孝子燒腳時騎青牛而來的太上老君正在旁為他施法,卻因李母的一聲驚呼所擾亂,右腳變瘸了。

話說那鐵拐李欲追尋仙人而去,濟世濟民,又擔憂母親的生計,遂交代李母每天可到淨峰山上的石洞中取錢來過活。他在石洞中安置一枚母錢,每天可生出幾個小錢,足夠母親每天的生活費用。

李鐵拐灑淚拜別母親,在淨峰山羽化登仙,而其母按照兒子吩咐,每日到山中取錢,一日數錢,十分靈驗,自此「錢山」的稱呼便流傳開來。

如今山上的淨峰寺李仙祠供奉的便是淨峰的鎮山仙公鐵拐李,山上的「雲梯」、「仙跡」、「錢洞」等遺蹟相傳均為神仙鐵拐李所留。

青山南麓的故事

Part2

惠安縣東南沿海山霞鎮青山村以北500米處的青山南麓,地勢峭拔、層巒疊翠、林木蒼鬱。

02

青山王

傳說

故事匯

探訪名山

奇聞軼事

「未有惠安,先有青山」,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坐落於青山南麓的青山宮始建於北宋初期,比惠安置縣還早,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寺廟供奉的便是惠安的人物神——青山王(青山公)。

相傳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惠安置縣時,惠安縣官署在鰲塘埔(今山腰古縣),首任知縣崔某認為並不理想,想遷移又尋不到合適的地方。

一天夜裡,縣令夢到一位身著金鎧金甲的武將,指點他尋找建縣署之地。縣令按照夢中指引,在螺山之陽建縣衙時掘得一銅牌,上刻「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若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又發現了張悃墓,縣令感覺偈語神機妙算,便將張悃墓遷葬於青山。

張悃將軍何許人也?五代十國時期閩將,屯兵於山霞鄉青山防禦海寇,生前守護一方百姓,功績顯赫,深受愛戴,加之後來的諸多傳說色彩,遂被民眾尊為「惠安境主」,又作「青山王」。

相傳宋端宗趙昰即位期間(1276年)被元兵追殺南逃,船隊在泉州海域遭遇狂風大浪,張悃將軍顯聖相助,被封為「靈安王」;元朝晚年,青山公又再次顯聖幫助常遇春在安徽挫敗元兵,被明太祖賜為「靈安尊王」。

傳說雖有些神秘,但鄉土人物神青山公卻起到了聯繫鄉誼的紐帶作用。舊時人們外出謀生,需要互幫互助以求發展,青山王是人們對鄉土神祗的信仰和感情,人們集資建廟,焚香禱告,迎神賽會,拉近了同鄉友誼,進而發展壯大同鄉組織。

虎嶼巖山巔的趣聞

Part3

位於輞川鎮的虎嶼巖山勢巍峨,四周叢山近百座,中峰獨秀,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構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

03

豬母精

傳說

故事匯

探訪名山

奇聞軼事

相傳輞川試劍村西郊群山中有個豬母洞,洞通縣城,洞主豬母精時常夜間出沒糟蹋農作物,直到後來楊文廣平定豬母精後,老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傳說中豬母洞所處的山峰便是虎嶼巖。

後來又有個有趣的傳說流傳開來。話說那元朝年間,兵荒馬亂,有位知府看破紅塵來到虎嶼巖開山建寺。由於神靈顯應,寺中香火旺盛,來往的僧尼香客眾多。

如此一來,膳食成了個大問題。傳說豬母洞中的石母豬有所感應,從「石屁股」中放出大米來,供應當天使用。膳食難題終於得以解決,後來一個新來的僧人,出於貪婪便想偷偷把米孔鑿大,多流出些大米,卻不料自此豬母洞中再也不產出大米了。

如今虎嶼巖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景點,山上奇石疊嶂,構成「百雞報曉」、「石狗吠日」、「兩象相爭」等諸多奇觀,景異洞奇,風光旖旎。

筆架山上的雲遊仙

Part4

筆架山現為惠安第一高山,海拔752.3米,樹木蒼蒼,奇石嶙峋,風景秀麗。

04

何氏九仙

攝影|黃論謙

傳說

故事匯

探訪名山

奇聞軼事

始建於東晉的筆架寺坐落於筆架山,舊時也稱為仙公寺,有山有寺即有「仙」,筆架寺內供奉的便是閩中信眾最多的「何氏九仙」。

相傳元始天尊歷觀九州之東南,憫閩地民之苦楚,座下九蓮感之而下凡濟世,此為「何氏九仙」的由來,據說筆架寺便是九仙南下神遊分靈於此。

傳說中,筆架寺建成後,香火鼎盛,興極一時,卻因山勢險峻,空間狹小,無法容納太多人,於是在南北朝時,又於此分靈至仙公山(今洛江區馬家鎮雙髻山)。

攝影|林建祥

如今筆架山上環境優美,筆架寺中「仙憩石」、「一洞天」、「仙腳印」等奇景時常令遊客流連忘返。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四周山巒疊翠、祥雲漂浮,令人望之心胸豁然、神清氣爽。

寫在最後

山嶽裡的民間傳說故事是遊玩途中的談資,豐富了旅途的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惠安當地的傳統文化、信仰習俗等,從側面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傳說故事?下次到惠安遊玩的時候,不妨告訴身邊的小夥伴吧~

參考文獻:

《惠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彙編》

《惠安風物叢書之——惠安風光》

END

全福遊智慧服務平臺

gh_17bcf7b3bcac

【來源:福建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武當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在中國,山從來都不只是山,而是文化的載體,武當山尤其如此。它既是武當武術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道教的聖山,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地理區位圖@腳爬客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漢魏之前就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武當山隱居修煉。
  •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尼山孔廟境內山清水秀,鄉土民情氣息濃厚,亦有「一山(尼山)、一水(尼山水庫)、一聖人」之稱,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就誕生在這裡。因此,尼山聞名中外,被世人稱為聖地。提起尼山,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尼山聖境中世界最高的孔子像。72米高的孔子像佇立尼山,遠眺東方,在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觀的制高點,綻放出絢麗的光華。
  • 【微言大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注釋】選自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 【譯文】名山不是因為高,而是有神仙;水是否有靈性不在乎深淺,而是有蛟龍。【賞析】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自身只是一個臭皮囊,真正賞心悅目的美在於心靈。在生活中是做一個漂亮而無用的花瓶,還是做個充實辛勤的勞動者,是沉溺於孤芳自賞的無病呻吟,還是默默無聞地辛勤奉獻,理性告訴我們應該選擇後者,充實自己,辛勤勞作,默默奉獻,美在心靈。
  • 古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指的是哪座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的詩句到現在真是想忘都忘不掉。那這句千古流傳的名句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指的是哪座山嗎?而且劉禹錫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這句千古名句。
  • 錢山與泉州「李氏五山公」淵緣雜談
    《惠安縣誌》載:「淨峰一名尖山,圓豐端秀,下瞰東溟,上多怪石層疊如水齧狀,最高峭拔者三,可登以觀日」。淨峰鄰近鄉鎮的人都稱淨峰為錢山,但《八閩通志》、《泉州府志》、《惠安縣誌》都沒有記載「錢山」這個山名。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在《惠安名勝古蹟》中論述了「錢山」之名是由八仙中李鐵拐在此修煉而得名的。
  • 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下半句更精髓,聽懂的受益一生
    導語說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這句話的,自然也就知道這是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句話的本意是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神仙居住就是名山;而水也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龍就有了靈氣。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探秘張果老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裡,因傳說張果老修道成仙而名揚在外。冬季的一個周末,我和幾位朋友一同前來探秘張果老山。 相傳很久以前,山下的竇莊村有個小孩叫竇香,無爹無娘,孤苦伶仃,靠替人放牛混口飯吃。
  • 惠安那些老地方!你常去的卻未必知道的惠安街道名稱的由來!
    謹以此文 銘記那些即將消逝的惠安街道!
  • 夏天度假在泉州惠安西沙灣
    翻看著照片,才想起原來還是泉州,是泉州惠安的一個小鎮上,這個小鎮叫崇武小鎮。泉州我竟然都去了三次,但都是被切成一塊塊地遊覽,所以對泉州的印象還是沒有廈門那麼貼切。翻看圖片,終於回憶起那次是動車過去的,到過很多地方,住過無數的酒店,但泉州惠安崇武小鎮的西沙灣假日酒店還是給我留下了一些印象。
  • 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說的這山高「三尺三」
    汝南縣是駐馬店下轄縣,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古屬豫州,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稱。自春秋戰國時代建制以來,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上自秦、漢,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軍、府治所,為八方輻輳之地。圖為汝南縣的「天中門」。
  • 民間傳說|惠安淨峰寺仙公李鐵拐以及錢山來歷的傳說​(航拍)
    這是1935年,歲次乙亥,時年56歲的弘一大師在惠安淨峰寺留下的詩句。淨峰寺位於惠安縣淨峰鎮,建成於唐鹹通年間(公元861年),是惠安縣數座唐建寺廟中唯一延續至今沒被廢沒的千年古剎。淨峰寺海拔95.8米,又名淨山、尖山和錢山。由觀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寶殿等組成系列建築群體。
  • 福州閩侯,一座山形似五虎盤踞,山上竟種植百畝的古代貢茶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河大川作為中國的脊梁,文人墨客,王侯將相無不對山河,充滿了敬畏與喜愛。古代天子登山祭祀,以求風調雨順;眾多的傑出詩人對於山地描繪,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 旅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藏龍百瀑!
    藏龍百瀑是浙江最大的瀑布群,有三折重疊,落差為60多米的「長龍飛瀑」,有彩虹橫臥的「 虹貫龍門」,更有神形皆備的「神龜聽瀑」。夏天天氣涼爽,寧靜幽雅,有十裡不打傘之奇,峽谷無蚊之妙;冬天百瀑冰凌,天造奇觀,雪景迷人,堪稱「江南哈爾濱」。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最著名八首詩,句句經典,值得收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首劉禹錫的《陋室銘》,短短81個字,卻以超高的水平寫出了陋室之高潔,為後人所喜歡,傳唱久遠。劉禹錫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他是河南洛陽人。
  • 走進泉州清源山,和歷史文化撞個滿懷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因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雲又稱「齊雲山」。清源山峰巒起伏,巖石遍布,外端內秀,以36巖洞、18勝景聞名於世,素有「南國翡翠」「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稱。〖綿延群山之俊秀〗清源山有中、左、右三峰,成鼎足之勢,為古時候泉州十景之首「清源鼎峙」,餘脈綿延,層巒起伏,溝壑縱橫。
  • 行走惠安 | 收官之行,在螺陽、山霞領略惠安雕藝盛宴.
    村裡有一片清代舉人蕭際恩留下的約50畝老宅有公館、私塾、府第、祠堂甚至還有典當行如此功能齊全的建築群,目前在泉州比較少見被認定為「泉州名祠」本次#行走惠安#徒步活動帶領我們行走在惠安福地之上,讓我們對記憶中的惠安有了新的了解與認知,惠女的勤勞與如今惠女的風採,時代的變遷不改搬山打石的惠安精神;對於惠安建築的盛名在外來源於惠安人對於紅磚與石頭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
  • 李白的一首五言成為江南詩山的形象代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古詩人都愛山,蘇軾寫過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杜甫寫過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寇準寫過華山,「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還有詩人喜歡隱居山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 南寧有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地方
    南寧龍門水都景區大門口遠遠就能看到高高佇立的門頭標誌,左側有一片停車場,然後步行走約300米到達進入景區裡的大門口,然後再乘坐景區裡的旅遊車進入。景區建築格調古香古色又不失宏博氣質,在兼具廣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廣泛吸引其他地方的長處和特點,從而打造出廣西旅遊業獨樹一幟的旅遊文化項目。景區建築依山水而建。
  • 小岞「錢山」的傳說
    在小岞有一支系李姓先祖稱為「錢山公」,據說與李鐵拐傳說有關。通過調查,在惠安關於鐵拐李的傳說有好兒個板本,各有千秋。但在了解這支系李姓的族人時,卻有一個「錢落山邊」的傳說。嘉慶版《惠安縣誌》記載:「小岞亦有李姓,非參政裔也。」正是這支系李姓,欣聞八仙之首李鐵拐曾擇居小岞螺山奇穴,得其精華,後得道成仙的傳奇故事。
  • 廣東這城市投資1100萬,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作者建造紀念館
    在我們的學生年代,背誦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句子,這篇銘文就是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全文共81個字,作者借讚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