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非遺傳承者陳真:讓草編走向世界,用真心反哺桑梓

2020-12-14 浙報融媒體

「在英國,帽子不光是一種必需品,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我把家族的帽業引進來,結合當地的時尚元素,開了一家草編工藝體驗店。」6月12日,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溫嶺市「鄉約非遺」走進石橋頭鎮活動現場上,非遺傳承人陳真介紹,因草編工藝,他讓祖傳的帽業在英國桑德蘭聲名鵲起,也因此,在25歲時名列桑德蘭大學「傑出校友」榜單。

少小耳濡目染,鍾情草編工藝

浙江省台州溫嶺市,素有「草帽天下戴」之美譽。1990年9月,陳真出生在當地一個叫箬橫的地方。那裡,自民國以來就是溫嶺草帽的主產區,凡男女老少,皆有編帽技藝,盛傳著「十裡長街無閒女,家家都有編帽人」等諸多民諺。

據資料顯示,民國初,台州海門草編技藝興起,逐漸傳入南境婁江(今屬箬橫鎮)。20世紀30年代,婁江草編溫黃馳名,逐漸覆蓋至溫嶺南區(時箬橫鎮歸屬)。婁江村黨支部書記黃雲清介紹,那時候,這裡的草編工藝已形成規模化,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紡織機。就在這時,陳真的外高祖瞄準了商機,開始從事草編業。

陳真的父親陳夫才,1986年創辦溫嶺市東方編織工藝有限公司,是草編行業標準起草人之一。他說,自己與妻子的結合,也與草編有關。「當時老丈人家南北走商,通過父輩與海門『帽業大王』三梅結下友誼。」在老家海防(今撤併為桃園村海防片)一個自然村落建起茅廠。後來,茅廠興旺,幾與婁江片齊名,也得了個「大廠裡」的小地名。

陳真的母親江素芬,就是生養在此。她說,自己在大廠裡只不過是眾多編帽女中的一員。「這裡的女人,在做姑娘時,都有掌握至少百種以上的編織技法。」改革開放後,她從成立草編收購站起家,經過多年發展,與丈夫陳夫才創辦了溫嶺市東方編織工藝有限公司。

也因此,陳真與哥哥陳西從小就在公司廠區裡長大。而令他印象頗深的是,這個公司員工都是一個村子裡的。「大部分都是長輩,我一進去,沒有擺譜的資格,只能圍著大人一邊看一邊學。」

在採訪時,江素芬回憶起當年的場景,不禁笑了起來。她說:「陳真,小時候很內向,但對編織技藝卻很有天賦。」從小看陳真長大的江連娟也說:「草編密密麻麻的,一般孩子都坐不住,他卻始終紋絲不動。人家學兩三天的,他有時候半天就會了。」

鑑於此,陳真也表示,這與父親的用人決策有關係。原來,自溫嶺市東方編織工藝有限公司成立至今浙江凱佩詩雅工貿有限公司,陳夫才始終如一,員工「純一色」的同村人。他說:「我生養在此,是這裡的人讓我起家的。這份情我一輩子不會忘,也會讓下一代傳承人牢記並踐行之。」

留英開店謀生,網羅時尚達人

但在箬橫,草編雖貴為支柱產業,卻被看作是「鄉下阿婆」的營生手段,並未得到社會認可。據陳真回憶,在自己年幼時,父母曾一度讓他和哥哥通過讀書走出去,別接這份「苦」差事。

「我跟弟弟打小就立志把這個錯誤觀念給扭轉過來。」陳西說,為了踐行這一目標,他與弟弟表面上遵從父母之意,暗地裡卻從母親身上「偷技」。原來,江素芬自走上規模化工藝草編之路後,十餘年間對編帽技藝不輟而就,在二十年前便熟練掌握了2000餘種編織技法,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草編工藝師,有上百人向其學習帽樣編織技法。而這種潛移默化,令陳真早在高中時期,就已經達到了帽樣編織「工藝師」的水平。

2012年,陳真自費留學英國桑德蘭大學。對於那些碩士、博士來說,他顯得並不出眾。於是,在一開始,他只想著順利畢業,為以後找工作圖個方便。但隨著對這座英國東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的逐漸熟悉,他慢慢發現,這裡即使是八月,仍是如春天般和煦,且在市中心有許多的留學生在勤工儉學,甚至創業謀生。

而值得注意的是,受英國王室的影響,戴帽子在當地異常盛行。人們對帽子的追求遠超東方人的想像,特別是工藝精美的中國草帽,更是成為當地一絕,擁有大量的鐵桿粉絲。對此,陳真萌發了做老闆的念頭,並於當年在桑德蘭市中心的橋牌購物中心南側一樓,與一位賣電話卡的商家合租了一個商鋪,雙方各佔一半。

陳真介紹,店鋪面積僅40餘平方米,擺滿了從老家公司帶來的工藝草編帽和草編材料。「我調研了市場,真靠賣是賣不了多少。」於是,他選擇了時尚之路,以體驗形式招攬顧客。

在留學期間,陳真一邊是桑德蘭大學的研究生,一邊是時尚體驗店老闆。可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時尚體驗逐日走紅。他說,英國人對草編技藝不甚了解。「每到節假日,我就成了草編『師傅』,教慕名而至的顧客自己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個性帽子。」

爾後,在當地粉絲的追捧下,越來越多的英國人步入草編工藝體驗店,了解草編工藝這項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藝術。而陳真,也通過文創理念,逐漸走進了英國時尚圈。

衛冕500精英,帶領全村致富

2015年,陳真如願獲得桑德蘭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而他的時尚體驗店也引起了英國最大的華人社團之一——全英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簡稱「全英學聯」)的關注,曾多次參加全英春聯。同時,在全英學聯的推動下,他的時尚體驗店日趨壯大,所取得的成績,也吸引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的注意。

英國留學結束後,陳真選擇了邊接管父輩的產業邊繼續留學日本深造。他說,要想讓中國草帽走向世界,必須先磨礪自己的眼界。「在成績面前,不能沾沾自喜。」2017年12月19日,他應邀參加由教育部、科學技術部第十二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順利入圍總決賽獲得優勝後感言:「這只是邁向成功的其中一步,只能說是開始,不是結束。」

是時,陳夫才所創立的溫嶺市東方編織工藝有限公司已經轉型為集設計、研發、ODM、OEM、OBM、貿易、電子商務、品牌運營、進出口於一體的浙江凱佩詩雅工貿有限公司。而「凱佩詩雅」商標更於2014年就被評為溫嶺市著名商標。

歸國回來的陳真,把自己作為「精武門」的繼承者。「我沒有霍元甲這樣的師傅,但我有海防這一大群『工藝師』。」他決定秉承父志,堅持擴招同村在家「技師」,把員工擴編至150餘人。

陳夫才回憶說,他當時信心滿滿,稱自己在海外創業,全依賴於故鄉人的支持。「現在回來了,就要帶大家一起致富。」隨後,陳真圍繞「凱佩詩雅」將國內時尚元素與海外時尚元素進行完美融合,並於2018年參加全英學聯三十周年創業大賽,深得專家好評,一舉摘得了賽事三等獎。是年,他才年僅29歲。

有了形象,就有暢通路子的資本。陳真善於抓機遇,喜歡趁熱打鐵,集中精力著手品牌深化和推廣工作,並以草編藝術為己任,成立草編藝術產業研工作室,發起了將編織技術與高校研究課題相結合的「百年草編藝術產學研」項目。

2018年6月起,陳真主打的「凱佩詩雅」與省內外多所院校籤訂產學研協議。2019年初,坐落於溫嶺市箬橫鎮桃園村海防片的浙江凱佩詩雅工貿有限公司正式整體搬遷至台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匠心路11號。

與此同時,陳真把新產業基地所在門牌號為文創元素,依託「凱佩詩雅」品牌基礎,創建「匠心路11號」品牌。而其本人也因此名列「台州市500精英計劃」。

留學所到之處,儘是商機源泉

自2019年初始,溫嶺市箬橫鎮桃園村海防片乍現了一幕溫暖又罕見的畫面,那就是除法定節假日外,每天早晨都有一輛大巴在浙江凱佩詩雅工貿有限公司舊廠房門口接走50餘位當地編織技藝者,又在每天傍晚將他們送回。這源於陳夫才的承諾,也是陳真的承諾。

在陳真的主導下,同村的邱濟德等一大批老員工都如願在椒江區或台州開發區買了商品房。邱濟德說,沒有這家企業,我們都窩在農村,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更不知道房產商機的秘密。「我算了一筆經濟帳,當時買下來不到兩三年光景,房子起碼漲了十多萬。」

對陳真而言,帶領全村致富的目標並不是這些。他說,我要繼續走出去。2017年,他毅然選擇留學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為掌握日本市場趨勢,他白天在公司忙活,晚上去讀夜校,學習日語。「到日本後,我發現這裡的市場也很大。」

在2018年6月之後,陳真因為公司品牌推廣不得不將留學暫時告一段落。在國內期間,他在遠觀世界的同時,又將目光投放到國內市場,建立自己的品牌,嘗試零售。他說:「國內零售的競爭對手很少,我要趕在別人的盲區,迅速佔領市場,儘快與出口業務保持均衡化。」鑑於此,浙江凱佩詩雅工貿有限公司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貌。

但今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凱佩詩雅」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為了破解難題,陳真想起了日本渠道。他說:「我在留學的時候,就已經鋪好了商道。」在與父母、長輩員工們的溝通中,大家都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在「冒險」。

眾人所向,陳真仍能獨樹一幟。當看到日本援華物資上寫著「風月同天,山川異域」的字樣而引發的輿情後,他更加確信該出手時就出手。他認為,公司自搬遷至台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後,出口業務大多來自日本市場。「如果現在不轉型,部分員工將面臨失業。都是同村人,他們斷了養家餬口的飯碗,我於心何忍。」

說幹就幹,2月20日復工後,陳真開始嘗試生產防護面罩,為公司補充一些新收入。他分析,特殊時期,防疫物資是剛需,公司擁有長期外貿資源,客戶不便專門到國內驗貨,會傾向於將訂單交給打過交道、合作默契的夥伴來做。

就這樣,公司從第一筆2萬個面罩開始,到第二筆激增至90萬個。爾後,及至當前第五筆,每批訂單都在百萬個左右。陳真看著這些成果,又引入職業學校學生助力生產,並運用他們的智慧繼續發展「匠心路11號」品牌。

如今,「匠心路11號」被中國駐英大使館刊物《英倫學人》稱作「首個走向世界舞臺的草編藝術文化載體和品牌」。面對殊榮,陳真卻坦然自若地說:「我的使命就是把出口產品轉為出口文化,把產學研模式開拓成國內細分市場,把藝術變現和商品用途完美融合,真正把家鄉帽業的旗幟給豎起來、飄起來。」

相關焦點

  • 「90後」非遺傳人:讓祖傳帽業在英國桑德蘭聲名鵲起
    中新社台州6月16日電 題:「90後」非遺傳人:讓祖傳帽業在英國桑德蘭聲名鵲起作者 範宇斌「在英國,帽子不光是一種必需品,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我把家族的帽業引進來,結合當地的時尚元素,開了一家草編工藝體驗店。」
  • 草編「編」出幸福夢
    梳理、綑紮、裁剪、卷折……一把不起眼的玉米皮,經朱耀蘭的一番巧手編織後,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朱耀蘭是通化市輝南縣輝發城鎮新民村村民,是當地有名的草編手藝人,做草編整10年了。一人致富不算富,讓村民都有錢花才是富。
  • 國潮出道非遺走紅網絡 年輕人愛上最美中國風
    據快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平臺每3秒就誕生1條與非遺文化相關的視頻。2018年,有252萬用戶發布非遺內容,超過六成生產者是90後。非遺文化通過網絡媒介碎片化傳播,不但契合了當下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也還原了非遺技藝中的精華和本真。
  • 愛成都·迎大運│尋味場鎮「鄉愁記憶」草編集市好吃又好玩
    11月27日上午8:00,迎著晨光,柏合街道梨花街社區第三期「草編集市」準時「開市」,很快就迎來了第一波趕「早市」的居民。「公益攤主」們提供的質優價廉的商品引得「趕集人」紛紛下手購買,還呼朋喚友的來集市「撿相因」。
  • 通化市輝發城鎮新民村村民:草編編織幸福夢
    經過她的巧手一番編織後,這些玉米皮瞬間就變成一件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品,令人嘖嘖稱奇。她如同一個魔術師,用手取一小撮經過處理後的稻草,通過複雜的工序進行綑紮編織,再用剪刀將多餘的部分剪掉……不一會兒工夫,一個栩栩如生的草編作品就呈現在大家面前,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圍觀、拍照。
  • 福建牛拳傳承人,想讓「非遺」走向世界
    福建牛拳傳承人,想讓「非遺」走向世界 福建閩清,揚大樂是牛拳第三代傳承人。
  • 老外學非遺 讓地道「中國味」走向世界
    這是在今年巴南區開展的一次「老外@Chongqing·體驗非遺」活動中,一位外國友人學非遺、遊鄉村後,在遊記上寫下的話語。話雖不長,卻真實道出了這位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對重慶、對巴南印象的深刻轉變。   「連續3年開展的『老外@Chongqing·體驗非遺』系列活動,已成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文化,認識美麗重慶、大美巴南的一道窗口。」
  • 為翻譯一個詞來了3趟葉榭,他們從松江出發,向世界講述上海非遺故事
    從松江出發,足跡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形成了長達15萬字的調研報告、9萬餘字的採訪稿和口述史、2部多語種非遺百科、2部多語種非遺紀錄片、5種非遺合作文創產品,取得了8類21項階段性的成果,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的老師和同學們利用自身「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向世界講好上海非遺故事。
  • 關注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徐行草編作為一種民間藝術,2008 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遺進校園十佳傳習基地」之一,徐行小學還籤訂了傳承意向書,讓更多人走進傳統文化。 10所學校入選襄陽公園的遊園會現場,園南中學、洛川學校、廊下小學、建設中學等10所學校被評為「非遺進校園十佳傳習基地」。
  • 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準確翻譯是基礎
    【解說】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的老師和同學們利用自身「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從學校出發,足跡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形成了長達15萬字的調研報告、9萬餘字的採訪稿和口述史、2部多語種非遺紀錄片、5種非遺合作文創產品,取得了8類21項階段性的成果,向世界講好上海非遺故事。
  • 非遺創意秀《五維記憶》:用前沿科技呈現中國非遺藝術
    據主辦方介紹, 6月21日到24日,非遺創意演出《五維記憶》即將在北京世紀劇院與觀眾見面。發布會現場《五維記憶》——中國非遺創意秀,融合了傳統舞臺藝術和當代數字藝術,突破了鏡框式舞臺局限,以360度沉浸式體驗為主要特色,演出中可以充分調動觀眾視、聽、觸、嗅和運動覺等感官,讓觀眾可以沉浸在聲與光中無間隔感受演出和參與互動。
  • 從「老奶奶」到「小姐姐」代代傳承,看大學生用鏡頭記錄「非遺」之美
    攝影專業大二的封藝佳同學說,「但在見到了許多非遺傳承人、手藝人之後,我感受到了那些非遺傳承者的熱愛,他們或年輕、或年邁。」在拍攝顧繡的時候,封藝佳見到了在工藝美術館繡顧繡的年邁的奶奶,「戴著老花鏡、眯縫著眼,一道又一道的皺紋雖然隨著時間刻在了她的手上,但她手裡的功夫絲毫沒有退步,一針一線,乾淨又利落。」
  • 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計劃
    據介紹,「非凡的非遺」首期直播計劃聚焦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揭秘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金氏風箏傳人王赤峰、非遺北京裕氏草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裕光磊和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第四代傳承人周曉明(排名不分先後)四位京城「非凡」手工藝傳承人背後的彷徨與堅守,心酸與喜悅。用戶可以登錄一點資訊客戶端進入「非凡的非遺」直播專題進行一鍵收看。
  • 格鬥界:功夫陳真 英雄歸來
    陳真職業生涯中打了不少硬仗,2020年闊別擂臺三年後即將復出,這一次他帶著沉著冷靜的打法,重回格鬥界,勢必一擊即中、一戰成名。陳真的父親是中國功夫迷,因為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給兒子取名陳真,希望兒子將來能像陳真一樣,成為一名英雄人物。陳真也是因為年少時受到李小龍的影響而痴迷中國功夫,那時的陳真便有了仗劍走天涯的夢想,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
  • 格鬥界:功夫陳真 英雄歸來
    說到陳真,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影視劇中的民族英雄陳真,在中國格鬥界也有一個陳真,他就是出生於安徽合肥的中國自由搏擊、綜合格鬥運動員,目前擔任眾多娛樂圈明星的格鬥教練。陳真職業生涯中打了不少硬仗,2020年闊別擂臺三年後即將復出,這一次他帶著沉著冷靜的打法,重回格鬥界,勢必一擊即中、一戰成名。
  • 非遺花絲工藝引領國潮!萃華工匠大師受邀央視
    揚帆起航,是李玉昆先生對花絲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希望,也是對百年萃華走向國際的期望!創新國粹,讓非遺花絲走出國門,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華夏民族藝術之美。▲現場展示萃華花絲書舫讓現場評委劉洋洋愛不釋手的《花開富貴》花絲手包,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圖紋寶相花,寶相花開,承天之佑,百蝶飛至,福運綿綿。
  • 為翻譯「刀具」來回跑三趟 他們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9萬餘字的採訪稿和口述史、2部多語種非遺紀錄片、5種非遺合作文創產品,取得了8類21項階段性的成果,向世界講好上海非遺故事。回國後,他便萌生了深入挖掘中國非遺文化和藝術作品的想法。張禮駿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 張踐 攝2020年暑假期間,經過申報、篩選,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西方語系、國際金融貿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的8名同學成為項目一期成員。
  • 愛上非遺,聚了,火了,樂了!
    2018年起,淮安策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戰略,連續舉辦兩屆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深入挖掘運河文化,講好運河故事,讓千年運河綻放新的時代光彩。2020年,作為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分會場,淮安將分會場活動與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合二為一,以「守多彩非遺、創時尚生活」為主題,切切實實地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 九曲黃河多彩渭南 非遺展示精彩紛呈(組圖)
    往日煙火氣的回歸,用滿身的活潑的小老鼠表達喜悅。「是為紀念抗日疫情特意做的,3個人花了一周時間。」澄城花饃傳承人申紅雲介紹說,「堅定信心,同舟共濟,有這八個字,咱們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一大一小,一動一靜,孩子拿起剪子有模有樣,華州剪紙傳承人艾曉眼角滿是笑意,他拿起孩子剛剪好的「年年有餘」向大家展示,「娃娃學了半年了,今天讓他到現場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 京工美作:非遺古法工藝的經典傳承者,用心傳遞七夕愛意
    非遺古法工藝的經典傳承而這些國禮精品,也正是由京工美作技術中心國禮團隊傾力打造,採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老鑄金工藝來進行設計製作。首先,採用細金工藝,將金抽成細絲,以堆壘編織技法製成「花絲」,再不斷細緻鍛打,完成金工技藝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