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五苓散的化氣利水兼解表的功用已被世人普遍認識,但因此而使五苓散的其他諸多功用得不到醫者的應有的重視,實為一大損失。
論五苓散的臨床應用
著/裴永清
五苓散始出於《傷寒論》第71條,用以治療因太陽表邪不解而隨經入腑,阻礙膀胱氣化,致發水飲內停的太陽蓄水證。
五苓散的這種化氣利水兼解表的功用已被世人普遍認識,但因此而使五苓散的其他諸多功用得不到醫者的應有的重視,實為一大損失。鑑於此,現僅據仲景運用五苓散的經驗,談談該方的臨床應用。
五苓散治療癲癇病。
這是醫聖仲景的寶貴經驗,見於《金匱要略·痰飲病篇》。仲景言:「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究其文義,至少要明了三層含意:
一是仲景在這裡所言的「癲眩」是兩個病,「癲」指癲癇而言;「眩」指眩暈。
二是癲癇病不獨為痰或風所致,水飲內蓄並上擾於頭者亦可引發癲癇(可稱為「水癲」),並用五苓散治療水癲。
三是水飲內蓄尚可引起眩暈病(又可稱為:「水眩」),亦用五苓散治之。
在仲景這一經驗的指導下,餘曾用五苓散治癒癲癇病數人。如:
患者牛某某,女,46歲,河北省廊坊人,因患頭痛半年,繼而出現左眼視物不清,左側上下肢不自主抽動月餘,頭頸只能向上抬起,不能向下低,曾在北京某兩個大醫院作「腦電」和「腦CT」等多方面有關檢查,疑為「前額竇骨瘤」(1.5釐米×1.5釐米)所致。醫院建議病人做手術摘除。
患者恐於手術,轉請中醫診治,時逢餘在廊坊講學,遂為診視:病人神志清晰,對話自如,左上下肢時瘈瘲。
詢其病情,告其除上述情況外,並有小便不利,口中痰水頻唾。查其舌大色淡,苔滑體潤,脈象沉弦,診為「水癲」。
遂投五苓散加味: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25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半夏15克。四劑,水煎溫服,日一劑。
二診時,病人頭頸活動自如,左眼視物清楚,頭痛基本消失,唯有左側上下肢體尚有抽動。
效不更方,繼投四劑,果然藥後病癒。兩年後該患者攜其女兒來京治療月經病,得知其病癒後未復發。
五苓散治眩暈。
這也是仲景之經驗。不過,五苓散所治的眩暈亦是水飲上泛所致,故又可稱為「水眩」。
餘於1989年冬治療一例因一氧化碳中毒的女患張某,年59歲,北京前門大街人。
因一氧化碳中毒住院治療周餘,出院後自覺頭目眩暈、難以站立、不能行走,醫院認為是中毒後遺症,待慢慢恢復,亦可能無法恢復。
邀餘診之,查其小便不利,舌苔滑,脈沉弦有力,投以五苓散治之,重用澤瀉,少用桂枝: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30克,白朮10克,桂枝6克。
連服七劑,眩暈消失,步態不穩,繼投七付病癒。此案明系一氧化碳中毒後遺症,但中醫診視則屬「水眩」,故投五苓散而愈。其方重用澤瀉者,乃取仲景用澤瀉湯治痰飲病苦冒眩之意。
五苓散治療腹瀉。
《傷寒論》第159條云:「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本條在學習時可以認為是傷寒誤治後出現下利的病人,又經醫生一誤再誤致下利的治療記述,同時亦可以把它活看成是仲景對一個下利證的辨證論治:脾虛兼寒熱錯雜心下痞的下利,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中焦脾陽虛寒下利,用理中湯(丸)治之;下焦滑脫不固的下利,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之;
非寒非熱,非虛非實,用上述方法均不可治癒的水瀉,用利小便的藥來治療,仲景未明言其方藥,餘體會可選用五苓散治之。
換言之,對於一個腹瀉病人,和之不愈,溫之不止,固之不瘥的腹瀉,即當考慮是否是水飲犯於胃腸之腹瀉,「當利其小便」,所謂「利小便以實大便」的方法。
此法所治之腹瀉,是以腹瀉之物以水為主,又稱水瀉,兼小便不利是該種腹瀉的特點。
仲景只言利小便治法,未明言其方藥,其中必有寓意。因為利小便之方有寒熱之分,偏熱者可以六一散治;偏寒者可用真武湯;偏熱而見陰傷水停者又當用豬苓湯治;沒有明顯寒熱之分的水飲犯於胃腸之腹瀉即當用五苓散治之。
《傷寒論》霍亂病篇云:「霍亂吐利,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亦反映了五苓散治療水瀉之意。
分消走洩,開其支河,利小便以實大便之法是治療水瀉的良策。仲景不出固定方藥,意在示人隨證變通其利小便之方藥。
餘本仲景此法,用五苓散治癒水瀉之人甚多,體會有五:一是腹瀉以水為主;二是兼見小便少;三是無明顯寒熱之情;四是兼傷食者用五苓散加焦三仙;五是水瀉之證多見於現代醫學診為急性胃腸炎或急性腸炎病人中,符合上述一、二、三項者即可用五苓散加減治之,效果可靠,而錯用溫、清、補、澀等法絕無效。
五苓散治心下痞。
心下痞病人自覺胃脘部痞塞不通,滿而不痛,按之柔軟。這類病證常出現於現代醫學所說的慢性胃炎之人。
五苓散所治的心下痞是「水痞」,因水飲內停致使中焦氣機痞塞不通所成,故其證必見有小便不利,舌滑體潤,脈弦等。
《傷寒論》第156條云:「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即是此義。餘師其意,用五苓散治療此類病人,收效滿意。
五苓散治「水逆」。
《傷寒論》第74條云:「中風發熱六七日……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可見水逆證是以病人口乾欲飲,飲水則嘔吐,先渴後嘔,但不吐飲食的證情,此證亦多見於慢性胃炎病人中。如:
患者何某某,男, 27歲,北京某大飯店汽車司機。臨床表現為每早晨起床後嘔噦難忍,但無吐物,涕淚俱下,平時胃脘部滿悶不適, 口渴飲後易嘔噦,食後胃脘不適加重,曾在某醫院作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胃炎,服用西藥無效,改用中藥香砂養胃丸,疏肝和胃丸均罔效。餘診之,詢知小便不利,查其舌淡苔滑,脈沉弦,嘔噦之物以水為主。投以五苓散加生薑、半夏。七劑後證若失,調理十餘劑停藥。
概而言之,五苓散僅在《傷寒論》中就有五見,是知仲景所用之廣,所言其重,不可不曉,非治太陽蓄水證之一功。
五苓散以化氣利水而建功,凡病小便不利,水飲內停,寒熱之象不明顯,大可選用之。
如水癲、水眩、水逆、水痞、水瀉等症,上可至頭,中可至胃,下可及於二便。充分體現了水飲為患,變動不居的特點。
其臨床辨證要點全然在於小便不利,舌滑脈弦、非寒非熱、非虛非實,總以氣化不利而水停為其病宿。
現時臨床中常用的效方,如春澤煎(五苓散加人參)、桂苓甘露飲(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以及茵陳五苓散、胃苓湯等諸方,均為五苓散的加減變化之方,亦在反映其用廣,非治蓄水一證。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裴永清傷寒論臨床應用五十論(增訂版)》,學苑出版社出版。著/裴永清,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白芷 視覺|花椒
-商務聯繫-